1. 简单百科
  2. 林鸱科

林鸱科

林科(拉丁学名:Nyctibiidae,英文名:Potoos),又叫无须夜鹰,它的首次记录出现时间约为3720万-3390万年前的古近纪(Paleogene)时期。林鸱科(Nyctibiidae)曾与夜鹰目一同被归入夜鹰目(Caprimulgiformes),但现今被单独列为林鸱目(Nyctibiiformes)。全世界记录的林鸱科有2属7种。其中,林鸱属(Phyllaemulor)1种,莫勒波克蛙嘴夜鹰属(Nyctibius)6种。林鸱科广泛分布于中南美洲大部分地区,它们的分布地从墨西哥阿根廷,其中物种多样性最高的地区是亚马逊盆地(Amazon Basin),这里有五个物种。2024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The IUCN 红色 List of Threatened 物种)对林鸱科下属7个物种的评估均为无危(Least Concern,简称LC),但它们的种群数量都在减少。

在外观上,林鸱科的物种彼此非常相似。其头部相对于身体比例较大,翅膀和尾巴较长。巨大的头部主要由宽阔的喙和大眼睛组成。林鸱科雌雄两性外形也很相似,是一种体型大而结实、尾巴长、眼睛深色的鸟类,其眼睛明亮,呈黄色。它们体长约45至55厘米,体重约500至620克。其背部呈灰白色至黄褐色,有黑色细条纹和更暗的前部和肩部。腹部也是灰白色,带有条纹和黑色条纹。它的尾巴是灰白色,带有8或9条黑色条纹和清晰定义的黑色边缘。幼鸟几乎完全是白色的。

林鸱科通常是高度定居的鸟类,通常它们都栖息在湿润的森林中,但也有少数物种出现在较干燥的森林中。林鸱科生活在陆地上,在黄昏和夜间以飞行的昆虫为食。它们是单配制(monogamous)繁殖鸟类,由林鸱科父母双方共同承担孵卵和育雏的责任。林鸱科通常不会建造任何形式的巢,但在哥伦比亚梅塔省(Meta)有发现林鸱科在4月份筑巢的个例。

历史起源

林鸱科首次记录出现时间约为3720万-3390万年前的古近纪(Paleogene)时期。

化石记录表明,林鸱科过去分布范围更广。已灭绝的物种副前鳍鸱(Paraprefica kelleri)和大副前鳍鸱(Paraprefica major)发现于德国梅塞尔的中始新世地层(约4800万年前),这揭示了一个令人费解的生物地理分布模式。另一种最初被认为是林鸱科的化石欧洲夜鸱(Euronyctibius kurochkini),基于法国的部分肱骨描述,现今被证明与新热带的另一科——油鸱(Steatornithidae)关系更近。

分类

林鸱科(Nyctibiidae)曾与夜鹰目一同被归入夜鹰目(Caprimulgiformes),但现今被单独列为林鸱目(Nyctibiiformes)。

全世界记录的林鸱科有2属7种。其中,林鸱属(Phyllaemulor)1种,蟆口鸱属(Nyctibius)6种,这些物种是一类仅分布于新热带地区的夜行性鸟类。此外,还包括一个已灭绝的属,副前鳍鸱属(Paraprefica),发现于欧洲始新世地层。结合这两个类群在地理和时间上的分离,似乎足以支持将它们划分为不同的亚科。此外,尽管林鸱科的物种目前被归入同一属,但其骨骼结构存在显著变异。

林鸱科隐蔽羽毛以及种内颜色和斑纹的复杂变异使其系统分类和进化关系的研究充满挑战,再加上博物馆标本的缺乏,直到近几十年才有一些尝试揭示林鸱科内部的进化关系,但此前并未进行过重要的系统发育分析。

初建期

早期的假设包括,1926年,查普曼(Chapman)基于标本对林鸱科的关系进行了分析,认为白翅林鸱(Nyctibius leucopterus)和斑林鸱(Nyctibius maculosus)是明显近缘的物种,主要区别在于体型大小。1978年,戴维斯(Davis)基于鸣声进行研究,他提出在灰林鸱(Nyctibius griseus)中至少存在4个隐存种,并认为大林鸱(Nyctibius grandis)和灰林鸱(N. griseus)属于明显不同的物种群。然而,1984年,舒伦贝格(Schulenberg)等人认为灰林鸱和斑林鸱可能是近缘的分类群。

发展期

林鸱科的进化关系直到近二十年才得到更全面的评估。1996年,玛丽奥克斯和布劳恩(Mariaux \u0026 Braun)利用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的脱氧核糖核酸序列数据对林鸱科进行了分子系统发育分析,虽然未能完全解决林鸱科之间的关系,但发现了斑林鸱和白翅林鸱之间存在密切关系的证据,这与查普曼的观点一致。1997年,布鲁姆菲尔德、斯沃福德和布劳恩(Brumfield, Swofford, \u0026 Braun)在随后的研究中,利用同工酶对林鸱科进行了系统发育分析,揭示了林鸱科物种间极高的遗传分化水平。基于保守进化位点的分析,红林鸱(P. bracteatus)在系统树中作为最早分化的支系出现,同时恢复了由灰林鸱、斑林鸱和白翅林鸱组成的一个支系。

完善期

2009年,布劳恩和哈德尔斯顿(Braun \u0026 Huddleston)扩展了玛丽奥克斯和布劳恩使用的细胞色素b序列数据集,增加了新的内群和外群分类单元以及另一个基因序列。关于林鸱科之间的关系,一方面,红林鸱作为其余物种的姐妹群的位置反复出现,并且由灰林鸱+牙买加林鸱(N. jamaicensis)和白翅林鸱+斑林鸱组成的支系得到了强支持;另一方面,星林鸱(Nyctibius aethereus)和大林鸱的位置和关系未能得到很好解决。2017年,怀特、米特尔和布劳恩(White, Mitter, \u0026 Braun)基于基因组规模的分子标记——超保守元件(UCEs)的分析,提出了一个强有力的林鸱科系统发育假说,其拓扑结构与之前的所有分子研究结果相似,尤其是布劳恩和哈德尔斯顿的研究,但支持率更高。该研究发现:红林鸱作为林鸱属物种的姐妹群;大林鸱和星林鸱作为连续分支;以及由其余物种组成的一个支系。在所有分子研究中,红林鸱作为林鸱科最早分化的支系,与其余物种形成姐妹群的位置反复出现,结合骨骼学和行为学数据,最终导致该物种被归入新属林鸱属,而此前它一直被归入蟆口鸱属。

形态特征

外形

林鸱科喙狭小而弯,上颚具齿突,无喙须,而眼先羽具刷状的长而弯的羽端;跗极短,但趾强,虽趾底甚平,中爪无栉缘。

在外观上,林鸱科的物种彼此非常相似。其头部相对于身体比例较大,翅膀和尾巴较长。巨大的头部主要由宽阔的喙和大眼睛组成。林鸱科雌雄两性外形也很相似,是一种体型大而结实、尾巴长、眼睛深色的鸟类,其眼睛明亮,呈黄色。它的眼睛非常大,甚至比夜鹰目的眼睛还要大。像许多夜行性鸟类一样,它们的眼睛会反射手电筒的光。白天,这些眼睛可能会引起潜在捕食者的注意,但它们的眼睑上有不寻常的缝隙,使林鸱即使在闭眼时也能感知周围的动静。它们的羽毛具有隐蔽性,帮助它们融入白天栖息的树枝中。

在《世界鸟类手册》(Handbook of the Birds of the World)中对林鸱科的描述中,科恩-哈夫特(Cohn-Haft)将林鸱科形容为“不过是一个会飞的嘴巴和眼睛”。尽管喙大而宽,但它也很短,几乎不突出于面部。喙虽然纤细,但上颌边缘有一个独特的“齿状”结构,可能有助于捕食。与近缘的夜鹰目不同,林鸱的嘴周围没有刚毛(rictal bristles)。它们的腿和脚较弱,仅用于栖息。

体长体重

林鸱科体长约45至55厘米,体重约500至620克。

体色

林鸱科背部呈灰白色至黄褐色,有黑色细条纹和更暗的前部和肩部。腹部也是灰白色,带有条纹和黑色条纹。它的尾巴是灰白色,带有8或9条黑色条纹和清晰定义的黑色边缘。幼鸟几乎完全是白色的。

分布范围

林鸱科广泛分布于中南美洲大部分地区,它们的分布地从墨西哥阿根廷,其中物种多样性最高的地区是亚马逊盆地(Amazon Basin),这里有五个物种。它们也分布在三个加勒比海岛屿:牙买加(Jamaica)、海地岛(Hispaniola)和多巴哥岛(Tobago)。

栖息环境

林鸱科通常是高度定居的鸟类,偶尔有关于黑颏果鸠的记录,可能是通过船只迁徙的物种。通常它们都栖息在湿润的森林中,但也有少数物种出现在较干燥的森林中。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林鸱科生活在陆地上,在黄昏和夜间以飞行的昆虫为食。它们典型的觅食方式是栖息在树枝上,偶尔像鹟(翔食雀)一样飞出去捕捉经过的昆虫。它们有时会飞到植被上啄取昆虫,然后返回栖息处,但不会尝试从地面获取猎物。它们主要捕食甲虫(beetles),也捕食蛾类鳞翅目)、直翅亚目(grasshoppers)和白蚁(termites)。曾在一只北方林鸱(northern potoo)的胃中发现了一只小鸟。林鸱科在捕捉到昆虫后会直接将其整个吞下,而不会击打或压碎猎物。

伪装防御

林鸱科生性胆小、性孤僻,通常都是形单影只地待着。它们的眼睑上有两个小缺口,使得它们无需睁眼即可观察周围环境,因此,这些物种的夜行习性和隐蔽行为使它们难以研究,成为鸟类中最不为人知的类群之一。

现存的林鸱科是隐秘的夜行性鸟类,其特点是白天大部分时间保持僵直直立的姿势,类似于树桩顶部或枯叶的样子,这些鸟类白天几乎一动不动地直立栖息在树枝上,其静止状态和隐蔽的羽毛使它们几乎难以被发现。它们的伪装行为因属而异:蟆口鸱属的物种通过直立伪装成树桩或树枝的顶部,而红林鸱属(Phyllaemulor bracteatus)则通过模仿森林下层中被困住的枯叶进行摇摆动作。

林鸱科是夜行性捕食者,较少依赖视觉来定位猎物,因此在夜间可能需要采取不同的策略。它会根据环境采取不同的防御策略。对于独处的林鸱科,或正在孵卵且捕食者接近巢穴的成鸟,它们会通过保持静止和依赖伪装来避免被发现。如果这种方法无效,林鸱科会打破伪装,通过张大嘴巴和眼睛并发出叫声来试图吓退捕食者,或者直接飞离捕食者的攻击范围。

生长繁殖

林鸱科是单配制(monogamous)繁殖鸟类,由林鸱科父母双方共同承担孵卵和育雏的责任。林鸱科通常不会建造任何形式的巢,但在哥伦比亚梅塔省(Meta)有发现林鸱科在4月份筑巢的个例。它们通常将单枚卵产在树枝的凹陷处或腐烂树桩的顶部,卵呈白色,带有紫褐色斑点。一般由雄性在白天孵卵,夜间则由父母双方共同分担孵卵任务。为了减少其他物种对巢的注意,林鸱科很少进行孵卵交接和喂食,因为它们完全依赖伪装来保护自己和巢址免受捕食者的侵害。它们的卵在产下后约一个月孵化,早成雏期长达两个月,这对于陆栖鸟类来说是相当长的时间。林鸱科雏鸟的羽毛为白色,当它们长得太大而无法躲在父母身下时,会像成鸟一样采取僵直的姿势,类似于一团真菌。雏鸟在孵化后大约2个月的时间里会长齐所有必需的羽毛,以便飞行。

保护

2024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The IUCN 红色 List of Threatened 物种)对林鸱科下属7个物种的评估均为无危(Least Concern,简称LC),但它们的种群数量都在减少。

代表物种

红林鸱

红林鸱(Phyllaemulor bracteatus)是一种极少被观察到的低地雨林夜行性鸟类。与其他林鸱科物种相比,它的体型明显较小,并以其鲜艳的红褐色羽毛和白色斑点而与众不同。它栖息于高大森林的中上层,尤其是在沙质土壤地区,从暴露的栖木上飞扑捕捉飞行的昆虫。白天,它栖息在细枝上,通过随风摇摆来伪装自己,仿佛是一片悬挂的枯叶,伪装效果极为出色。与其他林鸱鸟类不同,它的叫声是一连串快速下降的“呼呼”声,带有气泡般的音质,叫声频率低且持续时间短。红林鸱不太可能与其他鸟类混淆,虽然其羽毛与油鸱(Oilbird)相似,但红林鸱的体型更小,且以直立的姿势栖息。

普通林鸱

普通林鸱(Nyctibius griseus)是一种奇特的夜行性鸟类,外形介于猫头鹰(owl)和夜鹰目(nightjar)之间。它的头部较大,眼睛巨大且呈黄色。整体羽毛为灰褐色,带有斑驳的花纹。它特有的黑色的“胡须”条纹和较小的体型有助于将其与大林鸱区分开来。白天,它栖息在枯枝的末端,完美融入环境,极难被发现,夜间,它主要在暴露的栖木上捕食飞行的昆虫。它栖息于开阔的森林环境,如森林边缘、河流或道路两旁,甚至是被破坏的斑块状林地。其叫声为一连串哀伤的哨音,音调逐渐下降为“坡~坡~坡”的声音。

大林鸱

大林鸱(Nyctibius grandis)是一种巨大的夜行性鸟类,外表类似猫头鹰(owl)但并无亲缘关系。羽毛为浅灰斑驳色,头部较大;体型比其他林鸱更大,且没有黑色的“胡须”条纹。伪装能力极强,难以被发现;白天通常栖息在水平的树枝上,较少像其他林鸱那样栖息在断枝上。它们分布于森林和林缘地带,夜间活动,以大型昆虫为食。其叫声令人毛骨悚然,是一种刺耳的下行尖叫声。

参考资料

Nyctibiidae.gbif.2025-03-19

Nyctibiidae.www.mindat.org.2025-03-19

Phylogenetic analysis of the nocturnal avian family Nyctibiidae (Caprimulgiformes) inferred from osteological characters.science direct.2025-03-19

Nyctibiidae - Family.www.iucnredlist.org.2025-03-19

Nyctibiidae.catalogue of life.2025-03-19

Bienparado Grande/Great Potoo/Nyctibius grandis.birds colombia.2025-03-19

Potoos (Family Nyctibiidae).inaturalist.2025-03-19

Nyctibiidae Potoos.birds of the world.2025-03-19

Rufous Potoo Phyllaemulor bracteatus.ebird.2025-03-19

Common Potoo Nyctibius griseus.ebird.2025-03-19

Great Potoo Nyctibius grandis.ebird.2025-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