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血鬼
吸血鬼(英语:Vampire)超自然生物,夜晚漫游于世界,寻找他人吸血的物种。
吸血鬼的传说起源于巴尔干半岛和东欧斯拉夫人的民间传说。在这些传说中,吸血鬼指从坟墓中爬起来吸食人血的亡者尸体。但近一百多年来随着小说、电影、流行文化的不断改编,吸血鬼的共通形象也已经逐渐演变为一类必须以吸血来保持生命力、在夜间活动、具有超自然力量的奇幻生物。在人们眼中,吸血鬼是一种恐怖神秘、残忍邪恶的嗜血恶魔,是众多罪恶的集合体。在小说和影视作品中,吸血鬼是具有强大的力量,通过牙齿切入被害人脖子来吸取鲜血,夺取他人性命来保证自己不死不老。会变成噩梦鬼或狼人。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认知的进步,吸血鬼逐渐从真实存在的认知中解放出来转向了真正意义上的文学形象,他们不再嗜血,具有人性的光辉。而这些改变发生于资本主义的时代变革期。人们追求自由,对自我的挖掘也越发的深刻,人文主义的光辉也照耀在了文学形象的身上。
形象设定
特质
吸血鬼最重要的特质有两点:一是吸血,二是永生(不朽、复活)。
经典外貌
东欧民间传说说,吸血鬼强壮,鼻梁高挑,鼻梁特别的弓形,前额高高的穹顶。眉毛很大,在鼻子上方相遇,有浓密的头发;胡子下是固定的尖锐的白色牙齿。
习性
吸血鬼是具有强大的力量,通过牙齿切入被害人脖子来吸取鲜血,夺取他人性命来保证自己不死不老。它们无法克制自己对鲜血的欲望,婪私欲的驱使下,不择手段地获取鲜血,并且毫无罪恶感。
发展与来源
综述
吸血鬼迷信存在了几千年。美索不达米亚、希伯来、古希腊罗马、印度文化圈中都有类似吸血鬼的魔怪形象:波斯陶器碎片上绘有吸人血的魔鬼,巴比伦神话中的利卢(Lilu)和希伯来神话中的莉莉丝(Lilith)都在夜间袭击婴儿和孕妇,古希腊罗马神话中有勾引并吸食男性血液的安普莎(Empusae)和吸儿童血的拉弥亚(Lamia),阿塞拜疆神话中有吸人血且具有魔力的尸体霍特丹(Hortdan)等。这些神话体系中的靠吸取其他生物生命精华(主要是血液)为生的物种可以被认为是人们所说的“吸血鬼”的原型。
圣经起源说
吸血鬼文学最早出现在《圣经》之中,“该隐”是吸血鬼的鼻祖。而“该隐”是亚当和夏娃偷食禁果后诞生的长子,“该隐”与他的弟弟“亚伯”分别负责农业种植和畜牧业。在上进贡品是“归隐”上贡的是农作物,而“亚伯”上贡的是牛羊,雅威更加青睐于“亚伯”的贡品,而这遭到了“该隐”的妒忌,便杀死了他的弟弟“亚伯”,上帝知道后便勃然大怒,便将该隐流放,但不允许其他人杀该隐。该隐因与上帝的约定而获得不死之身,遭到世人的追杀。该隐后来流浪到红海附近,遇见夜之魔女的莉莉丝,从莉莉丝那里学会了从鲜血中获取力量,成为吸血鬼始祖。
小说起源说
吸血鬼大部分来自欧洲民间传说,但世界各地也有类似的生物。
希伯来神话中,莉莉丝是一个女恶魔,以婴儿、幼儿和孕妇的血液为食。埃斯特里也是女性恶魔,会吸人类的血来维持自己。
希腊神话中,引用了安布罗乔的故事-,一个不幸的凡人渴望和太阳神阿波罗一样的女人。他下定决心要嫁给他生命中的爱人,这使他遭受了巨大的痛苦,在这个过程中,他变成了许多人认为的吸血鬼。
因教会统治和某些客观因素的影响,吸血鬼文学在十四世纪得到了发展。
十四世纪,西方教会为了维护统治地位,吸收更多教徒,便首次在公众面前承认吸血鬼的存在。
在十四世纪中,《德古拉》这部吸血鬼题材的小说可以说正式拉开了吸血鬼文学的序幕。在《德古拉》部小说中赋予了吸血鬼一切的基本特性,而其中的德古拉伯爵也成为了吸血鬼文学中的另一鼻祖式的主人公。
犹大起源说
犹大在出卖了上帝之子后便受到了诅咒,而起诅咒的结果便是变成了“吸血人”。基督徒仇恨犹太教徒的基础存在于《圣约翰福音书》中。不像早期的《马可福音》、《马太福音))还有《路迦福音》,约翰认为耶稣是圣人。犹大被作为基本的罪恶、极可怕且贪婪的人物提出来。对于像耶稣这样一个超凡人物的倒下,必须要有几乎超凡的人来引起他的死亡,这个人就是邪恶的救世主、那个反对基督的人犹大,长者满头红发,夸耀地穿着黄色长袍,令使徒们的司库浑浊不堪,手里总是拿着钱袋,准备着为三十块钱出卖主人的犹大。随着野蛮行为日增,犹太人被基督徒授予一个犹大民族的称号,一个根本罪恶的民族,灵魂低劣,肉体猥亵。在宗教文献(圣杰罗姆、马丁·路德)、民间传说、戏剧(耶稣受难、复活节和道德剧一一莎士比亚笔下的夏洛克和奥赛罗),还有文学作品里(查尔斯·狄更斯笔下62的费金),犹大的品质成为邪恶犹太人的象征。犹太人民被刻画为十分讨厌(犹太臭气)、长相怪异且好色(有着异常粗大的性器官)、居无定所(永世流浪的犹太人)、残酷成性的吸血鬼(杀死孩子用他们的血做宗教祭祀)、替罪羊(额头上长着突出的犄角)、背信弃义(阿尔弗莱德·德雷福斯)、高利贷者(绝不是银行家)、魔鬼一样(戴着尖角帽子)、污秽下贱(犹太教就像一头肮脏的母猪哺育着希伯来的小猪仔)。
历史演变
时代背景
古希腊故事
在古希腊,人们讲述了一些生物攻击睡眠中的人并抽干体液的故事。这些的传说到了中世纪,特别在疾病时期的欧洲。人们缺乏现代人对传染病的认识,开始相信那些变成吸血鬼的人的存在。
圣经故事
在《圣经》《》中,鲜血被说成是传递生命的逐、神圣工具,并认为鲜血与灵魂是同一事物,因此《圣经》禁止食用人或动物的血液。在的神秘仪式中,是他的血液,就像圣体圣事中耶稣基督的血液一样。在荷马史诗《奥德赛》中,讲述了死者必须如何喝血才能部分地恢复他们对前世的回忆和对生活的某种幻想。
同时,关于吸血鬼的民间传说,从古至今一直存在,而且遍布世界各地。在葡萄牙,吸血鬼又被称为“女巫”,在印度则叫“维尔塔”,在北美当地被称为“anchanchu”,在南美叫“阿兹曼”,在特立尼达岛叫“sukuyan“,在马来西亚叫“彭侯”。
东欧故事
18 世纪,在一些吸血鬼迷性盛行的东欧地区,出现过消灭吸血鬼的大规模民众运动。东欧吸血鬼传说在17 世纪末18 世纪初传入西欧,基督教教义和教会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吸血鬼迷信的流行。
英国故事
《英国国教史》中,被开除教籍的人死后会吸血伤人,当时英国的编年史家将这些伤人者称为“吸血的死尸” 。而使得吸血鬼传说蔚然成风的是在18世纪横扫欧洲的大瘟疫,这个时期的吸血鬼形象没能摆脱宗教的影响,整个社会文化都认为吸血鬼是背叛了宗教的人死后灵魂附体,是一种靠吸血才能生存的鬼怪。
吸血鬼自古以来,人们就一直在谈论食用人血可以延长寿命、治愈疾病,甚至获得包括长生不老在内的各种非凡力量的想法。人们将吸血鬼一词与斯拉夫文化中的概念联系起来,它是指需要喝人血才能活下去的复活了的尸体。这个神话有明确的地理和时间范围:它在17世纪和18世纪出现在东欧,一直持续到今天。
形象变化
18世纪
1448年至1477年期间,弗拉德 .弗拉德德勒奎拉出生在罗马尼亚的特兰西瓦尼亚,统治着罗马尼亚的瓦拉契亚。他地击退了奥斯曼帝国 ,喜欢的杀死敌人的方法是用木桩刺穿他们。根据传说,弗拉德·德勒库利亚喜欢在垂死的受害者中吃饭,并把面包浸在他们的血液中。这些血腥的故事是否真实是未知数。很多人相信,这些故事激发了作家的想象力,创造了德古拉伯爵。于是吸血鬼形象开始出现在18世纪的诗歌中,如海因里希奥古斯特奥斯森费尔德的《德万皮耶》(1748年),讲述了一个看起来像吸血鬼的 人,勾引一个天真的少女。吸血鬼诗歌在19世纪初开始出现在英语中,如约翰·斯塔格的《吸血鬼》(1810年)和 乔治·拜伦 的巨人 (1813年),巨人是一篇短篇小说。文中出现的吸血鬼形象是人们珍爱的浪漫吸血鬼类型的起源。
18世纪,欧洲大瘟疫的爆发时,人人自危,却又找不到科学依据,所以把瘟疫的矛头开始指向吸血鬼,自此吸血鬼文化开始盛行,但在这个时候,它的形象是丑陋的、恐怖的。此外,还有一个政治因素,吸血鬼暗含着东欧对西方的敌意。德古拉伯爵从特兰西瓦尼亚来到英国之后,他真正的邪恶已经显现,还有社会阶层的问题。吸血鬼行为加剧了中产阶级对权利和贵族行为恶劣的不满。
1819年,约翰·波利多里出版了一本中篇小说,题为吸血鬼。波利多里把吸血鬼变成了一个温文尔雅、迷人的夜间野兽。这种对吸血鬼的新观点吸引了观众。
19世纪
不同于早期的东欧吸血鬼,19世纪的吸血鬼被重新描绘成迷人的、有诱惑力的、会说话的贵族。捕食者和受害者"被锁在这种奇怪的主人和仆人的关系中"。
1921年,茂瑙的《诺斯费拉图》继承了文学上吸血鬼的形象,奠定了吸血鬼尖耳牙、面貌惨白的模样,在此后吸血鬼电影形象都在此基础上传承发展。1931年由布朗宁执导的《德库拉》中吸血鬼虽然已经没有非人的模样,但经由特殊灯光和化妆处理却显得更为诡异阴森。
19世纪,随着工业革命在欧洲的开展,社会结构发生改变,这种改变引起了社会的动荡,失业率增高,犯罪率增高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引起了人们开始喜欢关注超自然的神秘现象,勒·法努的《卡蜜拉》和斯托克的《德库拉》两部以吸血鬼为题材的小说一面世,引起了人们的追捧。在1922年,斯托克的《德库拉》的电影改编作品《诺斯费拉图》被搬上银幕之后,由于受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影片对于吸血鬼的表现也只是停留在简单的善恶对立,将吸血鬼仅仅作为恐怖元素,来变现正义终将战胜邪恶的主题。
性描写是《恐怖德古拉(1958)》的开拓性尝试。影片没有使用直观露骨、令人不适的性描写镜头,而是大量使用留白。当德古拉慢慢靠近受害者的颈动脉后,画面则不再继续下去。或是切换,或是使用空境留白的叙事给予观众更多想象的空间。
20世纪
20 世纪作家中,被誉为“吸血鬼之母”的安妮·莱斯是吸血鬼小说史上的一个重要作家,她创作的合集名为《吸血鬼编年史》的吸血鬼题材小说,构建了一个跨越6000 年的吸血鬼谱系,在英美掀起了一股“吸血鬼热”。美国吸血鬼文化研究专家威廉·戴认为“赖斯是文学史上第一个赋予吸血鬼丰富内心和个性的作家。安妮·赖斯笔下的吸血鬼形象更具人性色彩和精神深度,更像一个与众不同的边缘群体。
吸血鬼形象随着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到来,创作者从古代和中世纪获取创作灵感,神话和传说成为他们的最佳选择。浪漫主义文学为吸血鬼电影埋下了一颗浪漫的种子,这颗种子到了20世纪五十年代,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新生代出生成长,他们普遍产生了对于人类文明的绝望,受到当时麦卡锡注意的思想统治,民主权利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被监视、告密,他们小心翼翼地生活,年轻人的理想与精神遭到破灭、濒临崩溃,于是他们沉溺于享乐主义,纵情于声色犬马之中。于是这种精神面貌映射到吸血鬼电影中,吸血鬼电影也成为了享乐主义下的消费品。
21世纪
进入21世纪,吸血鬼也随着媒体形式的变化演变。2009年,电影《暮光之城》系列是吸血鬼浪漫主义阶段的集大成,影片中的吸血鬼形象同样是秩序下的产物,他们渴望嗜血却谨遵不伤害人类的原则生活。新一代的年轻人自出生就打上了秩序的烙印,诚如吸血鬼转变为安分守秩序的形象,并将目标转向于对自我的认知。直至《暮光之城》系列电影于2012年终结之后,这部影片完成了吸血鬼电影从浪漫主义转型为现实主义的过渡。塔卡·威提提的《我们在阴影中所做的事》是以模仿的形式创作,跟随着一群吸血鬼生活在惠灵顿郊区。
2020年,英国广播公司电视剧《德古拉》在最后一幕使用了与1958年版本中同样的视听语言,以示对经典的致敬,但如今的吸血鬼叙事仍随着社会思潮而变化。过去人们试图将吸血鬼描绘成超越人类的物种,扮演德古拉的演员克莱斯·邦强调了吸血鬼和正常人之间的相同品质,他像人一样对食物、睡眠或性有基本的需求。我并不认为他只是想摧毁一切。这只是他所做的事情的副产品。
相关传说
综述
血液也是令人振奋的灵丹妙药,这种观点曾在整个欧洲传播开来,直到19世纪初,人们还相信这是真的。血液可以治愈结核病,也可以治疗贫血症,血液可以使人永葆青春和更加美丽。
格兰多地主故事
在斯洛文尼亚克拉尼斯卡克拉尼区(Kranj)一个有趣而著名的故事。一个叫格兰多(Grando)的富有的地主总是勤劳地工作,他在各个村庄和邻市都深受人们欢迎。然而,在他六十岁的时候,突然得了一种奇怪的病,后来就死了。大约在他死去的两个星期后,人们在睡梦中被一个压在身上重重的东西刺、掐他们的喉咙的声音惊醒。他们认为这是格兰多的原因是因为他们中的几个人同时梦见了他。教会的权威人士来到这里,他们下命令打开格兰多的坟墓,即使他已经被埋葬好几个月了。当人们打开坟墓时,发现格兰多的尸体非常鲜活柔软,面色也很红润。事实上,他看起来就像是在睡觉一样。当人们看着这具尸体的时候,它的嘴唇动了,还笑了,露出了牙齿。人们在郑重地赞扬了它的灵魂后,在神甫的示意下用铲子砍下了这个吸血鬼的头。这个无头尸体强烈地抽搐着,就像活着的时候一样。从此以后,他生前的邻居就再也没有受到过他的打扰了。
恶贵族索里斯和红帽子罗宾
恶贵族索里斯是家族的一个成员,从13世纪中期到14世纪中期一直占有着苏格兰边界的罗克斯保罗夫郡爱尔米塔什城堡。与黑暗力量有所往来。他与一个吸血精灵或小魔鬼(他把它叫做“红帽子罗宾”)一起绑架了很多人,包括一些孩子,他们被关在偏僻的爱尔米塔什城堡里被拷打、杀害。传说中索里斯和那个小魔鬼把那些人的血用在他们的仪式上,可能还会喝掉。直到事态变得严重,当地人冲向城堡打败了贵族,并把他作为一个先例煮了——在一些故事的版本中,人们用床单把索里斯的尸体缠上,防止他的主人恶魔撒旦来阻止他升天,从而再一次对这个村子实施恐怖的统治。
民间信仰
欧洲地区
在欧洲各地,人们相信,如果接连几个男孩出生,第五个或第七个孩子将成为吸血鬼。15世纪,在法国的皮卡地,吸血鬼会变成噩梦鬼或狼人,这再一次证明,在这些不同的人之间的联系相当紧密。拥有两个心脏和两个灵魂的人,斯拉夫人中的德佛杜上尼奇是称职的吸血鬼,因为灵魂可以离开身体一段时间 。
波兰
在波兰 ,吸血鬼在晚上爬上教堂的钟楼,只要他眼睛看得见的地方,所有和他同龄的人都会死去。当邻居中有人忽然染上无名病症,消瘦衰弱。猝然死去,就会发现是吸血鬼在闹鬼。
血液
血液也是令人振奋的灵丹妙药,这种观点曾在整个欧洲传播开来,直到19世纪初,人们还相信这是真的。
抵御方法
抵御吸血鬼,可以通过佩戴大蒜串、随身佩戴十字架等方式抵御。
历史人物
弗拉德三世
弗拉德三世(Vlad III),是(现在罗马利亚)的王室成员。父亲是弗拉德二世( Vlad lI Dracul) ,被称为“龙公”,因为Dracul在是“龙”的意思。为了警示的入侵者,弗拉德三世将的俘虏用木桩活活穿刺,排在街道两旁以儆效尤,传闻他最多曾一次刺穿两万余名俘虏,所以被称为“穿刺大公”。负面风评可能只是来自奥斯曼帝国的视角,因为对的国人来说,弗拉德曰世可是每每击退强权入侵的国家英雄。
这位穿刺大公也用同一招来对付国内的反抗势力,这种血腥的统治风格,让他成为最具代表性的统治者。
伊丽莎白·巴托里
17世纪,巴托里伯爵夫人伊丽莎百·巴托里,当时的匈牙利和等地,中世纪的阴霾还没有完全散去。像这样强权的贵族掌握着生杀大权。15岁那年,伊丽莎白的家族把她嫁给了一个地位同样崇高的贵族弗朗西斯·纳达斯第伯爵。
纳达斯第在对抗穆斯林的战争中表现英勇,但和当时另外一些对抗的英雄(如德库拉伯爵)一样,纳达斯第为人凶残,人们认为他甚至曾虐待妻子,或者同妻子一起虐待仆人。1611年,图尔索伯爵带领农民占领了她的城堡。他们救出了一部分少女,但另一些已经死了。伊丽莎百·巴托里夫人诉讼案成为当时轰动欧洲的案件。
1614年,伊丽莎白·巴托里夫人被人发现死在塔楼中。她因为轰动欧洲的恶行和血腥的嗜好得到了“德库拉伯爵夫人”的称号。当代大部分吸血鬼文学作品中女性吸血鬼的形象都来源于伊丽莎百·巴托里的故事,她那被认为是阴魂不散的城堡也成了的典型形象。
文化内涵
情感寄托
吸血鬼自身拥有着强大的力量但也存在着致命的弱点,而这所有的一切都集中体现为人们对力量的渴望和对生命与鲜血的敬畏。人们往往会将心中所期待的东西映射到一个虚拟的东西中,而吸血鬼便是。在吸血鬼的世界中他们普遍都具有显赫家世 、崇高的社会地位、取之不尽的钱财、姣好的面容、强大的力量和经久不衰的生命。这也是人的欲望所在。吸血鬼可以说是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人们渴望的理想主义的化身。但是这个形象又是不完美的,他嗜血成性、害怕光明,这些致命的弱点无时无刻不在折磨着吸血鬼的精神世界,所以吸血鬼便普遍的具有心理变态的特征。而源于根本,吸血鬼的这些弱点来自于人们对生命和鲜血的敬畏,要不然人们也不会惧怕和厌恶吸血鬼的存在了。而这些情感寄托也是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改变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认知的进步,吸血鬼逐渐从真实存在的认知中解放出来转向了真正意义上的文学形象,他们不再嗜血而转为“吃素”他们不在惧怕阳光而是会在阳光照射之下散发出钻石般的光芒,他们也会在外力的干扰下走向死亡,他们也从嗜血的冷淡般的具有人性的光辉。而这些改变发生于资本主义的时代变革期。人们追求自由,对自我的挖掘也越发的深刻,人文主义的光辉也照耀在了文学形象的身上。
文化符号
对已经习惯在数字娱乐环境中观看各种不同类型叙事的观众来说,吸血鬼叙事的新变化展示了恐怖娱乐行业创作者的创新意识。爱情、亲情、理性、孤独和诱惑等人文因素将吸血鬼角色塑造得更加立体化。这些引起大众共鸣和人类同理心价值观的引入,使吸血鬼的传说非但没有因为科学的发展而消亡,反而一再获得新生。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吸血鬼文化不断演变的受众群——现代人背后的社会思潮同样会影响一个流行文化符号的塑造。
衍生作品
综述
西方吸血鬼题材文艺作品中,书信体小说《德古拉(1897)》由历史传说诞生,后来的影像叙事不断对其进行补充。其中,1931年的电影开创了现代影视德古拉人物形象先河,1958年的电影则将其完善并且发扬开来。直到现在,大众文化中关于吸血鬼、德古拉的符号印象,都脱离不了这一设计。
部分小说
在十四世纪中,《德古拉》这部吸血鬼题材的小说正式拉开了吸血鬼文学的序幕。在《德古拉》部小说中赋予了吸血鬼一切的基本特性,而其中的德古拉伯爵也成为了吸血鬼文学中的鼻祖式的主人公。
部分电影
进入21世纪后,社会进入了稳定高速发展的时期,新一代的青年人在物质飞速增长的时代中成长,社会秩序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渐稳定,法律道德逐渐完善,社会阶级开始逐固化,新的年轻人遵循着新的社会规则生活成长,接受了阶级固化后的现实生活,他们对宏大的目标不再感兴趣,英雄主义褪去外衣后,展露出来的是现实生活的一地鸡毛,于是这一代年轻人将视野回归家庭,开始思考个体与家庭的关系。
2009年,电影《暮光之城》系列是吸血鬼浪漫主义阶段的集大。直至《暮光之城》系列电影于2012年终结之后,这部影片完成了吸血鬼电影从浪漫主义转型为现实主义的过渡。
《暮光之城》系列电影为此后的吸血鬼电影开辟了更多可探讨和表现的空间,许多吸血鬼电影开始将探讨的主题涉及到更多层面,如《唯爱永生》(2014)、《吸血鬼生活》(2014)以及《精灵旅社》系列等等,这些电影将叙事目标纷纷回归到家庭,侧重于表现吸血鬼在家庭伦理中的感情纠葛和生活日常,如《唯爱永生》探讨的是两个吸血鬼之间的爱情与生活、《精灵旅社》则讲述吸血鬼父女之间的矛盾故事等等。在这些电影里,吸血鬼不再成为一种奇观化的展示,而是更多被人性化处理,赋予了其当代人类社会家庭中的生活困惑和情感纠纷,去讲述吸血鬼处于现实生活下的生活状态和情感状态。
部分动漫
相关研究
活埋说
古代医学不如现在发达,对于死亡常会有误判,于是有将人给“活埋”的情形发生。当“死者”于棺材中苏醒时,当然会拼命挣扎、呼叫,于是就产生了棺材中有声音、有抓痕的现象。
此外、在科学不发达的当时,并不是每个人都具备医学常识,例如知道人死后体内会有分解的气体产生,使得尸体膨胀、变形,或是口鼻溢出血水。这样看起来就很像是棺材里的死者刚吸饱了人血。
故事里的描述:村民打开棺材后发现,死者嘴角渗出人血、然后用钉子钉人死者的心脏时,会有惨叫声发出。惨叫声可能是死者体内的气体因为钉子钉入而泄气的声音。
疾病说
卟啉病(Porphyrias)是血红素生物合成过程中酶活性缺乏或活性抑制而引起的卟啉代谢障碍性疾病,属于的一种,根据临床表现主要可以分为皮肤光敏型、神经症状型、混合型卟啉病。
不同的卟啉病发病率不一,但总体来讲都是罕见病,有些更是极为罕见。成人中以迟发性皮肤卟啉病、急性间歇性卟啉病和红细胞生成性原卟啉病最常见。
卟啉病的代谢物具有光敏性,患者可能因此而对光过敏。当他们照到光的时候,皮肤可能会红肿、起水泡。
从中世纪到18世纪七十年代,卟啉病被认为是吸血鬼病,因为卟啉病患者由于在日晒后出现红斑、水疱、溃疡等症状,严重者出现面容缺陷和急性,所以患者选择日间少活动,又因为治疗需要输血治疗,所以被误认为是吸血鬼病。
此外,狂犬病的显著特征便是怕光,疯癫和咬人。将这两种病的特性的结合在一起,便形成了人们所熟知的吸血鬼的特点。
参考资料
Vampire.mythology.2023-11-27
Vampire History.history.2023-11-27
How popular culture changed our view of the vampire.ationalgeographic.2023-11-27
vampire.britannica.2023-11-27
传说中的吸血鬼症——卟啉病.微信公众平台.2023-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