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寒日

寒日

“寒日”是古代的一个重要的节日,在冬至以后的第一百零五日,所以也叫做“一百五” ,这一天就在清明节或清明的前一天,又叫“寒食”。寒食节这一天,家家户户要禁火熄烟,不许生火做饭,只能吃些预先准备好的冷食(即寒食),这一习俗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东晋的功臣介子推清代汤若望历法改革以前,清明节定在寒食节两日之后;汤姓改革后,寒食节定在清明节之前一日。现代二十四节气的定法沿袭汤氏,因此寒食节就在清明节前一日。

寒食节起源,据史籍记载:春秋时期,晋国晋文公为躲避祸乱而流亡他国长达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终追随左右、不离不弃,甚至“割股君”。重耳励精图治,成为一代名君“晋文公”。但介子推不求利禄,与母亲归隐绵山。晋文公为了迫其出山相见而下令放火烧山,介子推坚决不出山,最终被火焚而死。晋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将其葬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

在我国的古代中,寒食节并不如现在这般被人们淡忘,而是一年之中的重大节日之一,又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这一日,禁烟火,只吃冷食,所以叫做“寒食节”。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卵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

古代风俗约定,寒日要祭祖扫墓,但政府又没规定寒日放假,弄得百官上班也没心思,于是有官奏本,建议在寒日放假,让官吏们放心,从容地去扫墓祭祖,皇帝批准了奏请,同意京内的官吏在寒日放假,后来地方上也开始实行寒日放假。

从春秋时期至今,寒食节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故事发生地中国山西将寒食节定为清明节前一天,这一天吃冷食、祭祀、踏青等习俗也一直流传下来并为全国所接受。伴随着岁月的流逝,寒食节静静地融入了清明节,寒食所代表的人们对忠诚、廉洁、政治清明的赞许,是千年如一的。

基本介绍

邯郸市民谚有“冬至到寒日,一百单五日”。寒日,实际是“寒食”,乃是我国古代的一个传统节日。历代风俗,寒食节这一天,家家户户要禁火熄烟,不许生火做饭,只能吃些预先准备好的冷食(即寒食)。相传,这一习俗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晋国的功臣介子推

据《荆楚岁时记》等史料记载:“晋国的晋文公,为免遭迫害,逃亡在异国他乡,忍冻挨饿,历尽艰辛。有一次接连几天吃不上饭,他的随从介子推就在自己腿上割下一块肉,用火烤熟送给重耳吃,重耳感激涕零,表示来日必当厚报。重耳在外流亡了十九年后回国当上了国君,史称“晋文公”,(即著名的"割骨奉君")他对当年有功之臣大加封赏,却忘记了介子推。介子推也不争功,背着老母到绵山隐居去了。后来晋文公多次上山寻觅都没 找见,于是,他就派人放火烧山,想逼他出来。大火烧了三天三夜才熄灭,介子推与老母被烧死在一棵树下。文公见状悔恨不已,下令每年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全国禁忌烟火,寒食节一日,寒食节就是由此而来的。

因为寒食节这天正是农历“清明节”的前一日,后来人们就把寒食节与清明节原有的民间扫墓、祭祀故人的习俗合在了一起。寒食节逐渐淡化,人们也不再吃寒食了。

参考资料

吃青团 戴柳条…清明节老宁波风俗有哪些-清明节,寒食节,风俗,麻糍,戴柳,艾草-中国宁波网-新闻中心.中国宁波网.2023-12-21

清明习俗知多少.今日头条.2023-12-21

吃青团 戴柳条…清明节老宁波风俗有哪些?-清明节,,风俗-浙江在线-浙江新闻.浙江新闻频道.2023-12-21

诗画山西|寒食太原道中,游子眼中的汾水春色.澎湃新闻.2024-02-27

寒食节丨一个不应被淡忘的中国传统节日.澎湃新闻.2024-02-27

今日寒食丨一个最不应被淡忘的中国传统节日.澎湃新闻.2024-02-27

寒食|传承千年的祭祀日,可不止有“寒食十三绝”.澎湃新闻.2024-02-27

春日清明,寒食飞花.清华大学.2024-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