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家池
习家池,又名高阳池,是中国最早的园林建筑之一,位于湖北省襄阳市城南约五公里的凤凰山南麓,由东都时侍中襄阳侯习郁兴建。现存六角亭、荷花池、溅珠池、半规池等景点。
习家池始建于东汉初年(公元25年~56年),东晋时,习郁后裔、史学家习凿齿对习家池进行扩建,并在此留下千古名作《汉晋春秋》,使习家池声名远扬。至唐朝,习家池所遗园林逐步变为游览胜地,常有骚人墨客来咏诗作赋。宋代时习家池毁于兵灾,嘉定(1208年~1224年)年间重建,新增厅堂、斋舍28间。明正德(1506年~1521年)至嘉靖(1522年~1566年)年间,襄阳市副使聂览、江汇扩建了习家池。清代时,在爱新觉罗·旻宁六年(1826年)、同治五年(1866年)进行了两次修建。1958年前,习家池基本保持了清代时风貌,此后受到了一定的破坏。1992年,襄阳市政府又投资对习家池进行了整修。2006年以来,襄阳市政府对习家池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整修,2014年7月1日对社会免费开放。
习家池被《园冶》奉为私家园林鼻祖,被誉为中国郊野园林第一家。被列为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地理位置
是楚文化的核心发源地,楚文化又是中国古代南方文化体系的龙头。习家池位于历史文化名城襄阳以南五千米的南麓。岘山,又名,是和余脉末端。习家池三面环山,南望汉江,风帆隐现,山色苍翠,是天然佳境,也是一方水土的文心慧眼。
历史沿革
建造背景
习家池是东汉建武年间襄阳侯襄阳侯在岘山山麓修建的私家园林,其修建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和文化风尚有着密切的联系。东汉时期,政局动荡,一批以“隐士”为代表的士人阶层受无为而治、天人和谐思想的影响,崇尚回归田园、享受诗书。习郁受此影响而建习家池,经常在此垂钓、饮酒、宴客。后代士人更是把诗、书、画等人文活动组织在习家池。这反映了士人的生活思想,营造了一种独特的士人文化境界空间,体现了士人对文化理想和栖居环境的追求。
格局变迁
习家池由时侍中习郁兴建,始建于东汉初年(公元25年~56年)。习郁选择山水佳地建园,仿照春秋末大夫养鱼的方法,引白马泉的泉水,筑池养鱼,习家池边的堤坝长60步,宽40步,据《》记载,习郁还种植了竹、长、芙蓉和绿岸菱覆水。晋朝永嘉(307年~313年)年间,镇南将军山简镇守襄阳市时,经常来习家池饮酒,醉后自称“高阳酒徒”,故习家池又称“高阳池”。东晋时,习郁后裔、史学家、荆州刺史习凿齿在习家池挖掘泉水,修筑荷池,新建水台、拱桥,形成了凤泉馆、芙蓉台、习郁墓的景观。习凿齿在习家池著书《汉晋春秋》五十四卷,把习家池打造成了私家名园。公元365年,习凿齿邀请高僧释道安到襄阳弘法,释道安师徒一行400余人被安置在习氏宅第附近的白马寺。释道安在襄阳讲经弘法15年,创立了新的佛教学派“本无宗”,使襄阳成为当时全国的佛教文化中心。至唐朝,习家池所遗园林逐步变为游览胜地,被称作“高阳池”。
唐宋年间,常有文人墨客来此咏诗作赋,唐代时,诗人孟浩然、李白、杜甫、皮日休、贾岛等诗人都到习家池临水赋诗。宋代欧阳修、米芾、曾巩等也频频造访。《襄阳县志》载:“全楚十八九处胜迹,名流人士流连而慨慕者,习家池为最。”宋代时习家池毁于兵灾,嘉定(1208年~1224年)年间重建,新增厅堂、斋舍28间。明正德(1506年~1521年)至嘉靖(1522年~1566年)年间,襄阳市副使聂览、江汇又重修习家池,增筑石台石栏,新建凤泉亭,修筑习杜祠,用来祭祀习凿齿和杜甫。
爱新觉罗·旻宁六年(1826年),知府周凯又整修了习家池,将高阳池馆改为“四贤祠”,来祭祀习郁、飞珍、山简、习凿齿。清同治五年(1866年),襄阳知府方大堤又进行了大修,给泉池取名“溅珠”“半规”。在芙蓉台上修建了一个青砖素瓦的六角亭。1958年前,习家池基本保持了清代时风貌。新中国成立后,城市绿地景观没有形成系统规划。习家池附近大量民房的无序建设,破坏了习家池原有的自然环境,其整体上处于衰败的状态。1992年,政府又投资对习家池进行了整修。2006年以来,襄阳市政府对习家池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整修,依据史料记载和历史图片,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翻新、重建习氏宗祠,重建郊野园林。这样,一座结合了汉晋庄院古风与中国郊野园林特色的国家风景名胜区,以全新的面貌展现于世人面前。习家池作为一个开放式的园林景区,于2014年7月1日对社会免费开放。拥有近2000年历史的习家池,以幽雅的姿态,重新焕发出新的活力。
园区布局
习家池景区占地面积将达到35万平方米,园区分为祭田、习郁故居、文物保护区、习氏庄园、饮园五大分区,主要有“为“一心三轴五区五点十八景”。“一心”是指习家池核心景区;“三轴”是指一条规划主轴和两条规划辅轴;“五区”是指入口服务区、水景区、园景区、雅士区和凤林古镇服务区;“五点”是指文林华章、山花似景亭、凤林书院、中国士文化博物馆和谷隐寺;“十八景”为岘首亭极则处--摩崖石刻、素流叠泉、微妙--摩崖石刻、山花似景亭、文林华章、凤林书院、中国士文化博物馆、习家池、凤林桃源、药圃、水竹茶苑、雅士精舍、谷隐寺、问道台、观音阁、凤林故渡。
主要景观
六角亭
在习家池的最中间处有一座重檐二层六角亭叫做湖心亭,湖心亭重檐六角攒尖顶,斗拱高耸,檐角翠飞,通高6.5米,正面面阔4米,檐柱为四角方石柱,坚固厚实,古朴大方。挑檐和额枋上遍饰象征吉祥的天宫赐福、万事如意、蝙蝠双至、犀牛望月、凤凰展翅等图案,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在湖心亭四周还围着雕花石栏,石栏下的池中种有荷花,赏荷季可赏出水芙蓉、自在游鱼,深秋枯败的残荷也另有一番美感。
习氏宗祠
现在的习氏宗祠是依据史料记载和历史图片,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参照原有的建筑风格、形制和规模原址修复。聂氏宗祠位于习家池的西北方向,北靠凤凰山,东南面临汉江。习氏宗祠主体两层,占地面积1102平方米,建筑面积1953平方米,建筑呈二进四合院式布局,依次布局有牌坊式门楼、戏楼、拜殿和祖宗殿,两侧分布有看楼和厢房。建筑为明、清时期襄阳市民间风格,朴实精致,并利用砖雕、石雕、木雕和彩绘等手法进行装饰,充分体现了民间工匠的高超技艺,极富旅游观赏价值。
观鱼池
观鱼池是习家池最早建成的景点之一,也是习家池的文化之源。观鱼池内栽种莲耦、芡实、菱角米,到了夏秋之际,荷花满池开放,芬芳四溢,景色十分优美,因而后人把养鱼池称为“荷花池”。四周,松、柏、桂、槐交错,古木参天。整个池、台、亭联为一体,相映成趣,成为历代文人骚客、达官贵人垂钓养生、饮酒赋诗的地方。观鱼池的东北角有一钓台,即芙蓉台。于池中用条石砌起石台,高出池水约2米,方形,边长约13米,有青石护栏一周,柱头和栏板造型样式繁复。凭栏可赏出水芙蓉、悠然游鱼。北部以路桥与岸相通。路桥入口处为一小门楼,上书“习家池”三字。粉墙黛瓦,檐角高翘,十分古雅。
开发与保护
襄阳市政府秉持着“保护、修复、生态、自然”的生态理念开始对习家池进行山体修复与景观重建,通过恢复生态环境、文化底蕴挖掘、水系构造修复、将行道树融入自然式园林,曲径通幽、移步换景、四季流转,再现习池风韵,形成独特的山林生态湿地。
名家点评
明代造园家计成在《园冶·相地》篇“郊野地”节中说:“郊野择地,依乎平冈曲坞,叠陇乔林,水浚通源,桥横跨水,去城不数里,而往来可以任意,若为快也。谅地势之崎岖,得基局之大小,围知版筑,构拟习池。”这里计成所提到的郊野地“习池”典型案例,就是习家池。
中国古建筑保护专家罗哲文提名习池为“中国郊野园林第一家”。
诗词散文
诗词
散文
参考资料
襄阳,是懂City walk的.湖北广电长江云.2023-11-28
习家池.中国大百科全书.2023-11-28
习家池:中国郊野园林第一家.福州新闻网.2023-11-28
最早的园林建筑习家池.襄阳市人民政府.2023-11-28
【旅游推介】习家池幽静好去处.微信公众平台.2023-11-28
孟浩然集(孟襄阳集).识典古籍.2023-11-28
杜甫集(分门集注杜工部诗).识典古籍.2023-11-28
茗斋集(彭孙贻集).识典古籍.2023-11-28
寻芳习家池.中国作家网.2015-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