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渎庙
济渎庙,故址在今菏泽市牡丹区。牡丹区古代在定陶国定陶区境内。《尚书·禹贡》中这样记载:“导水东流为济,入于河,溢为荥,东出于陶丘(今山东菏泽市定陶区)北,又东至于菏(菏泽,古泽名),又东北会于汶,又北东入于海。”济河发源于河南省济源市王屋山上的太乙池。南济三次伏行至山东定陶,与北济汇入巨野泽(今山东菏泽市巨野县北),济水三隐三现,百折入海,神秘莫测。《曹州府志》记载:济渎庙在西门外,庙自后周,历金、元河决,庙与城俱灭。明正统间,知州范希正重建。清康熙初年,郡人募资重修,故址至今仍存。
庙宇
济渎庙,菏泽市东方红大街西端路北,距菏泽环城公园约100米处,有济渎庙,现有面积约三亩。院内正北有3间大殿,内祀济渎神塑像。有东厢房一座,内有塑像。大殿是约20年前由居民捐资重建,殿右前方有重修济渎庙石碑,贔碑座,碑文记载石碑立于清光绪二十八年。
济渎庙原来为一建筑群,山门、廊房、享殿俱备,颇具规模。正殿中央有济渎神铜坐像一尊,高2.56米。膝有寸经一孔,传说下通海眼,每年农历三月十七日庙会,有好奇的香客把钱投入孔内,能听到锵然声响,好像钱落水中。菏泽市有句古谚说:济渎爷,欠欠腚,曹州府,淹个净。
古书记载,江、淮、河、济为四渎,济渎为四渎之一,相传为禹所疏导,《曹州府志》记载:济渎庙在西门外,庙自后周,历金、元河决,庙与城俱灭。明正统间,知州范希正正重建。清康熙初年,郡人募资重修。
济渎庙所祀之神为济渎神,相传是大禹的父亲。鲧因为治水无功,被帝舜杀死在此地,全国没有祭祀他的,唯独菏泽祭祀,可能是鲧治水时,用筑堤防御洪水的办法不成功,独有菏泽得以保存,民感其德,建庙祭祀。
济水
济水是一条古老的自然水系,起始年代无可考证。史书中有关济水源流的最早记载是《尚书·禹贡》。《禹贡》记载的是大禹治水的功绩,其中关于治理济水的记述是:疏导沇水东流,易名为济水,济水东流,入于黄河,在黄河南岸溢出为荥泽;然后隐于地下,在陶丘北又现于地面;再后东流至菏泽市,又会大汶河,最后流入大海。
济水是中国古代四渎之一,“三洑三现”是其最为神秘之处。关于济水的源头,史书记载较多的是发源于王屋山,是王屋山上的云气化成的水,滴到天坛峰西崖下的太乙池里,称为济河。沇水穴地洑流,到达平原后涌出为泉。出自龙潭的是济水西源,出自济渎池和水冶珍珠泉的是济水东源。二源汇流后,东流至温,穿越黄河,在荥泽再现,而后又潜洑东流,至陶丘再现,如此,构成了济水三伏三现说。
先秦时期,它包括黄河南北两部分:《尚书·禹贡》:“导沇水,东流为济,入于河”,这是河北省部分;下文的“溢为荥,东出于陶丘北,又东至于菏,又东北,会于汶,又北东,入于海”,这是河南省部分。《汉书地理志》记载,济水“过九郡,行千八百四十里”。河北部分源出河南济源市西王屋山,下游屡经变迁。河南部分本是从黄河分出来的一条支流,因分流处与河北济河入河口隔河相对,古人把它视为济水的下游。
据《菏泽县志》载:自汉以后济水故道有二:一是自河南仪封县界流入曹县北三十里,又东北经定陶区南谓之南济;二是自隶东明县流入,经菏泽市南谓之北济,二水在巨野县合流(入巨野泽),北经郓城县南,又东北入东平州界。再经大青河(当时的济水下段)入渤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