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屋山
王屋山是位于中国河南省济源市的国家AAAA级风景名胜区,同时也是世界地质公园,总面积为265平方千米,是中国古代九大名山之一。其中王屋山的主峰天坛山海拔为1715米,世称“太行之脊”“擎天地柱”。王屋山气候为半湿润大陆性季风,地势总体为西北部高,东南部低,生物多样性丰富。
王屋山风景区位于暖温带,属于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地势总体为西北部高,东南部低。主要景点包括天坛顶、阳台宫、紫微宫、迎恩宫和王母洞等。王屋山有丰富的道教文化,自先秦及至明清一直和道家文化、道教的发源与传承有着紧密的联系。在唐代,王屋山相继建成了紫微宫、阳台宫、总仙宫、清虚宫、十方院、灵都观等规模宏大的道教建筑,可以说是三里一宫、五里一殿。从此,王屋山成为全国道教活动中心。
1994年,王屋山评定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004年,王屋山被国土资源部正式批准为世界地质公园。2006年,王屋山被命名为第三批世界地质公园。
命名
王屋山山名的由来大体有两种说法:唐人杜光庭《天坛王屋山圣迹记》记载,“山中有洞,深不可入,洞中如王者之宫,故名曰王屋也。”该文称王屋山又名天坛山,因黄帝战蚩尤时曾于此设坛祭天得名。清人胡渭认为因“山有三重,其状如屋”而得名。历史上诸多高道在此修炼传道,道教宫观林立,朝廷祭祀不断。可以说,千百年来中国道教文化发展兴盛乃至衰落的整个历史过程在王屋山都有反映,一部王屋山道教史就是一部中国道教史的缩影。
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王屋山位于河南省济源市西北40公里处的王屋镇愚公村,地处北纬34°53′~35°16′,东经112°02′~112°45′之间。王屋山北依山西高原,东接华北地区平原,南临黄河,西连中条,介于太行山山和中条山之间。王屋山被列入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面积为265平方千米。
气候
王屋山风景区位于暖温带,属于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受大陆和海洋气团的交替影响,春季温暖多风,夏季盛行偏东风且炎热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盛行西北风且干冷少雪。王屋山境内年平均气温为13.2—8.5℃,其中平原区气温为14.4℃,浅山丘陵区气温为13.2℃—14.3℃,北、西部太行、王屋山区低于10℃,气温随海拔梯度的增高而降低。年平均降雨量在700毫米左右;年太阳有效辐射量57千卡/平方厘米,光能有效利用率高;年零度以上的活动积温5100~3400℃。
地质
成因史
王屋山的地质区位于山西省高原上升和华北地区平原下降区域的边缘,介于近东西向的中条山与近南北向的太行山构造带之间,位于我国一、二级大地形的陡坎上。受陕西板块和华北板块相互挤压和扭动的影响,地壳运动频繁,地质构造复杂,断裂和褶皱非常发育。出露地层最为广泛的是太古界林山群地层和元古界地层,除此之外还有古生界地层和新生界地层。
王屋山自距今34亿年前后开始出现陆地,一直到距今3亿年前后全部成为陆地,其间经历了长达30亿年的沧桑变迁。太古宙海洋内星罗棋布的古陆核,古元古界时期华北陆块东西部的焊接,中元节古界早期海洋内火山的大规模喷发,晚期的滨浅海沉积,寒武奥陶纪古陆表海沉积,石炭纪海洋及沿海地区的生物繁盛等。
王屋山区最早被抬升为陆地而后形成断块又抬升为最高的山峰是天坛山,其形成是内应力奠定地貌基本结构,外应力又加以雕塑的结果。天坛山顶附近的岩层均为元古界地层,有石英砂岩、砾岩、页岩和变质安山纷岩等。地质构造上属于北西向天坛山背斜区。吕梁期时,这里被抬升为陆地,而南部燕山期的北西向小七岭大断层(长25公里,倾角大于70度,断距300~500米)、北部燕山期北西向的天坛山北断层(长14公里,倾角于70度断距在300米以上)和一些北东向断裂,使天坛山变成了断块山地。
地质构造
王屋山区地质构造复杂。地质构造的单元主要由北部的太行山复背斜和西部的中条山台凸的一部分组成。表现特征主要为地槽型构造。本区因受山西板块和华北板块相互挤压和扭动的影响,褶皱和断裂极为发育。
王屋山区南部分布的剥蚀、侵蚀丘陵、岗地是王屋山褶皱、断裂抬升活动较弱的地区,也是出露地表较晚、抬升较低的地区,其岩性主要为二迭系、三迭系和侏罗系的石英砂岩、长石砂岩、页岩、泥岩、泥灰岩、砾岩及松散的红土、离石黄土和裂叶马兰黄土等。
王屋山较为完整地出露着太古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五个地质历史时期的沉积和构造—热事件的序列产物,清晰地保存着发生在距今25亿年、18亿年、14.5亿年、8.5亿年分别被命名为“嵩阳运动”“中条运动”“王屋山运动”和“晋宁运动”的四次前寒武纪造山、造陆运动所形成的角度不整合接触界面及构造形态遗迹。
地形地貌
王屋山区地势总体为西北部高,东南部低。其主峰名曰天坛山,东有日精峰,西有月华峰,北有五斗峰,南有滑盖峰。黄河以北地势普遍较高,绝大多数为中高山和低山丘陵,垂向切割较强,切割深度250米左右,而往西北部海拔逐渐升高,切割深度350米以上。王屋山东西长约35千米,南北宽约17千米,平均海拔为1000米,主峰天坛山海拔为1711米。
王屋山地质构造的单元主要由北部的太行山复背斜和西部的中条山台凸的一部分组成,表现特征主要为地槽型构造。王屋山区紧闭褶皱和倒转褶皱并存,岩浆活动强烈,褶皱从五台期到喜马拉雅山脉期都有。王屋山断裂活动也很发育,在空间上以北西向和北东向断裂为主,时间上以燕山期断裂最为发育,形态上以高角度正断层为主。
长期的风化剥蚀和强烈的侵蚀作用,使王屋山具有层峦叠嶂和崖台交织的特色地貌。其总体地貌分为中山、低山、丘陵、盆地和平原五部分。剥蚀构造中、低山区是王屋山地区地势最高、起伏最大、切割最深的地区,也是王屋山的主要景区,主要分布与王屋山的北部,平均海拔在600-1800米之间,相对高度在300-1100米之间。剥蚀、侵蚀丘陵、岗地则分布在王屋山区的南部,是王屋山居民的主要居住区、耕作区。海拔高度在200-600米之间,相对高差在50-200米之间。冲、洪积倾斜平原区主要分布于王屋山区东南部边缘,是王屋山区最低缓、所占面积最小的地区。海拔在200米以下,相对高度在20米以下。
水文
王屋山风景区东面紧邻小有河,山间内小溪遍布。该区河流均属于黄河水系,多为黄河一级支流,主要有湨河、逢石河、大峪河、砚瓦河、梦柏河等。河流源短流急,多自北向南注入黄河。河网密度随地势由高到低而增大,北部中山区为0.5 公里/平方公里,低山区为1.0~1.5 公单/平方公里,黄丘陵区为2公里/平方公里。水源多由降水补给,汛期最大洪峰量为年平均流量的数十倍乃至上千倍。径流量年际变化大,变差系数 CV=0.6,径流量大半在汛期流出。
王屋山区的地下水类型主要为基岩孔隙裂隙水和松散岩层孔隙水。基岩孔隙裂隙水主要由降水补给,其中一部分以地下径流形式排入河道,成为河川基流,另一部分变为深层地下水,以山前侧渗形式进人山前倾斜平原。松散岩层浅层地下水,主要补给来源是大气降水、灌溉回归水和山前侧渗等,其消耗主要为开采、蒸发和由河谷排出。
生物多样性
植物
王屋山植物区系以暖温带的华北植物区系为主,兼有其他区系成分,比如东北植物区系的辽东栎、西北植物区系的黄刺玫、西南植物区系的华山松、华中植物区系的山白树等,区系成分中还有许多具热带亲缘的种类,比如红豆杉、构树、异叶荣等。按照《中原地区植被》的分类系统,王屋山风景区的植被可分为6个植被型,23个群系。风景区内的植物群落一般分为乔木层、灌木层以及草木层,植物的群落结构由高到低呈阶梯式变化,在垂直分布上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
王屋山共有197科、785属、1760种、7亚种、140变种以及4栽培变种,其中有珍稀濒危保护植物 14 种,按类别分为稀有 6 种、渐濒 8 种。 其中属中国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有3种,属中国国家三级保护野生植物的有11种,具有园林绿化和观赏价值有11种,如太行花、连香树、领春木、青檀、实、紫斑牡丹等。
动物
王屋山区有各类野生动物300多种,在区系成分上以古北界动物为主,兼有一定数量的东羊界动物,野生动物的栖息也具有垂直分布的特征,一般食肉类动物大多栖息于深山密林之中,食草类动物和各种鸟类则觅食于浅山丘陵地区。王屋山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动物有34种,其中属于国家一类保护动物的有6种,属国家二类保护动物的有28种。王屋山区还分布着河南省唯一幸存下来的猕猴群,也是国内现存最大的猕猴种群之一,分布于风景区范围内的猕猴群有4群数百只,主要分布在风景区东部的水洪池一带。
矿产资源
截至2005年,王屋山断隆带中发现了二十多处矿点和小型矿床,王屋山断隆带内最主要的矿产是铜矿,其次是铁矿,在断隆带东部边缘有铅锌矿。铜矿床的主要类型有变斑岩型、沉积变质型,变基性火山岩型、热液型,与秦克章等对中国东部铜矿床类型划分相比较,变斑岩型与海相火山岩块状硫化物型对应,热液型与陆相热水沉积岩型对应。铁矿床的类型主要是沉积变质型、铅锌矿的矿床类型为密西西比型。王屋山断隆带内的铜矿可分为三个铜矿化带,一是北带瓦庙坡铜矿化带,主要矿床类型为沉积变质(胡篦)型,其次为变基性火山岩型和热液型,二是中带软枣角沟—小沟—柳行沟铜矿化带,在王屋山断隆带中部分布,主要矿床类型为变基性火山岩型,其次为变斑岩型、热液型,三是南带虎岭—清虚宫铜矿化带,矿石类型主要为云母石英片岩型、混合片麻岩型等。
历史沿革
文化背景
王屋山是中国道教名山,早在道教创立之前,王屋山作为中国九大名山之一,就是方士们采药炼丹,修身养性,以求长生不死的理想场所。自道教创立迄今的一千八百多年间,王屋山道教经历了由发展到鼎盛、由战乱到复兴、由全盛到衰落的不同历史时期,留下了非常丰富的道教文化内涵,唐代高道司马承祯更是将王屋山列为中国道教“十大洞天之首”,其发展历史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宗教发展
萌芽阶段——早期道家修行宝地
王屋山早期有很多神话传说,与史实共生。在晋代,王屋山成了隐士们理想的栖身之地。道教上清派第一代宗师南岳夫人魏华存曾在王屋山修道,撰写道教经典《黄庭经》。著名道教理论家、医药家葛洪也曾入王屋山朴坪炼丹,在其著作《抱朴子》中极力推崇王屋山。南北朝时期,道教理论家和医药学家、道教茅山宗的第一代宗师陶弘景在所著《真诰》中称“王屋山、仙知别天,所谓阳台是也。诸始道者皆诣阳台。”
由于道教学者的推崇,王屋山初步完成了从自然环境到人间仙境的转化。但此时还未出现像样的宫观和大型的法事活动。入山修炼者多由自己择地结庵而居。这成为王屋山道教发展的萌芽阶段。
鼎盛阶段——全国道教活动中心
唐王朝建立后,以道教为国教。王屋山道教发展在唐朝达到了鼎盛时期,其形成是以唐代的道士司马承祯入主王屋山为重要标志。在司马承祯入主王屋山之后,数十年间相继建成了紫微宫、阳台宫、清虚宫、十方院、灵都观等建筑。道教活动的频繁、 众多道教宫观的修建以及与政治活动的结合,使得王屋山成为全国道教活动中心。
五代十国时期,社会动荡混乱,王屋山的道教活动大受影响,但到了北宋时期,王屋山道教又迎来了另一个鼎盛期。王屋山的道教“三宫”就是在这个时期得以重修。道士贺兰栖真修道于济源奉仙观,受到赵恒的赏识,曾入宫为真宗讲经。宋徽宗曾亲自上王屋山求仙访道。这一个鼎盛时期一直延续至元末。元明之际,怀庆府一带连年战火不熄,在元军和农民起义军的交战之中有不少宫观毁于战火,许多道士离山,道教活动随之沉寂。
衰微时期——中心转移、民间信仰进入
自朱棣封武当山为真武大帝的道场后,道教中心转向了武当山,王屋山在全国道教中的地位日趋下降。清朝乾隆爱新觉罗·颙琰之后,王屋山道教渐趋衰微,多数宫观庙宇废毁,大型法事活动日益稀少,除了少数的隐修者之外,民间的祈祷斋醮活动仍然照常流行。在民间形成的宗教信仰习俗,延续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初。
游览历程
王屋山作为道教发展的要地之一,历代有许多名人前来修炼。唐朝时期,道教宗师司马承祯入主王屋山,在王屋山修道,为道教的理论和实践做出了重大贡献,提出了完整的“洞天福地说”; 他一生创作了多部道教著作,尤其是《坐忘论》一文对后世道教产生了深远影响;他在王屋山的修道,奠定了王屋山在道教中“天下第一洞天”的地位。后来,唐代玉真公主受李隆基命于玉阳山仙人台营造灵都观,晚年栖居王屋;玉真公主在王屋山的修道,在一定程度上密切了王屋山道教与唐皇室的关系。
金元时期,王屋山地区道教活动频繁,这里聚集了一大批得道高人,修建道观,传播道教。著名的人物有道士丘处机,在其撰写的《题天坛》诗中有“四面诸山若附庸,突然中起最高峰”之句,形象地描写出了王屋山主峰天坛峰俯视群山的雄伟气势。这也可作为丘处机是曾经到过王屋山的佐证。
历史战略要地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王屋山地区就是诸侯列强角逐的要地。北宋末年,金兵入侵中原,王屋山区人民组织武装抗击金兵。公元1140年,岳飞部将梁兴等率部自垣曲县进入王屋山区,在当地人民武装的支持下,一举攻克王屋县城,夺取职关,王屋地区50多名抗金勇士加入抗金部队。明朝末年,王屋山成为农民起义军的重要活动地区。公元1631年,以王自用为首的36营起义军约20万人,往来于山西和河南省黄河以北一带,与明军周旋。1633年,又在王屋山区与明军展开血战。
在中国现代史上,王屋山区又成为中国人民进行革命斗争和反击外国侵略者的重要地区。抗日战争时,中国军队曾在王屋山区给侵华日军以沉重打击。解放战争时,王屋山区作为革命老根据地,为全国的解放做出了贡献。1946年9月,王屋民兵和地方武装及对了中国国民党军队对根据地的进犯。10月,在豫北支队的援助下平定了由国民党特务策动的“红会”暴乱。1947年8月,王屋山区人民在沿黄河各渡口全力支援太岳兵团渡河作战。
新中国建立之后,王屋山区人民以先祖“愚公”为楷模,绿化荒山、兴修水利、整修梯田、开发矿产。
景区建设
1989年,王屋山被定为河南省风景名胜区,正式对国内外游人开放。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开发王屋山的风景名胜资源,发展旅游事业,济源市人民政府于1991 年初,委托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风景研究室,对王屋山风景资源进行综合考察评价。在济源市城建、旅游部门及王屋镇政府的通力协作下,经过近两年的实地考察研究,完成了《王屋山风景资源综合考察评价研究》和《王屋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1993年10月,国家建设部持召开会议,对总体规划进行评审。经有关专家评议,总体规划获终审通过。1994年初,王屋山风景名胜区正式被批准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景区布局
王屋山风景名胜区的规划面积为265平方千米,分7个景区:阳台宫景区、天坛山景区、五斗峰景区、天坛湖景区、九里沟景区、清虚宫景区以及玉阳山景区。阳台宫景区以阳台宫为主景,包括迎恩宫、紫微宫等道观古建以及愚公移山处等主要景点。天坛山景区以天坛顶为主景点,包括王母峡、王母洞等重要景点。五斗峰景区以五斗峰为主景点,包括铁山河、王屋山水库等景点。天坛湖景区以天坛山水库为主景点,包括水库上游的十里河和大店河一段。九里沟景区以金炉顶(又称小北顶),东王母洞为主景点。清虚宫景区则以清虚宫遗迹为主景点。玉阳山景区则以玉阳山、平阳洞府为主景点,包括灵都观等人文景点。
主要景点
阳台山景区
阳台宫
阳台宫,全称为大阳台万寿宫,是唐代道士司马承祯奉唐玄宗李隆基钦命所建。阳台宫坐北朝南,逐级递升。阳台宫的整体布局依中轴线依次为山门,大罗三境殿(三清大殿)、玉皇阁、长生殿遗址,两侧有东西廊房、西王母殿等,现存明清古建筑8座35间。
阳台宫现存的主体建筑三清殿和玉皇阁为明正德年间重修,其中三清殿为河南省现存最大的明代单檐歇山式木构建筑,面阔五间,进深四间,殿内有30根方形石柱,通身浮雕云龙、丹凤、瑞禽等图案,门口两侧的四根石柱上有两副对联。玉皇阁是一座明三暗二建筑,于明代万历24年(公元1596年)重建,面广三间,进深三间,通高21.4米,阁体由8根高11米通天木柱支撑,是河南省目前最高大的明代歇山式楼阁建筑。在阳台宫内还有许多苍松翠柏,其中有一株七叶菩提树,树围近3米,高14米。
2006年,阳台宫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紫微宫
紫微宫即十方大紫微宫,为王屋山道教“三宫“之首,位于天坛山南麓的中岩台上。紫微宫为唐圣历二年(699年)中岩道士司马承祯创建,元、明、清各代均有修。紫微宫坐北朝南,南北长约100米,东西宽约65米,总面积约6500平方米,为三进院落。紫微宫院内及其西北隅松台道士坟存有宋、元、明、清碑碣30余通。中岩台紫微溪对岸有一株枝叶茂密的古银杏树,俗曰白果树,胸围9米,高45米,为我国五大银杏树之一,树龄约两千年,世誉为“中国植物活化石”。
迎恩宫
迎恩宫古建群坐北朝南,依山而建,南北长48.5米,东西宽19米,总面积922平方米,总体布局依中轴线排列,分上、下两进院落,共计九座二十五间。据民国十二年《重修山门碑序》记载“相传以唐亲王驾临,山民迎恩而建”,清乾隆二十六年《济源县志》载“宋徽宗登基之初曾驾临华盖连珠峰,该宫为其驻处,素有‘行宫’之称”,据此可知该宫为迎接皇帝和亲王而得名。迎恩宫创建于唐开元年间(713年至741年),清同治五年(1866年)重修。
天坛山景区
天坛顶
天坛峰位于王屋山中部,是王屋山的主峰,海拔为1715米,传说是黄帝设坛祈天之所,南临华盖峰,北依灵山峰,东有日精峰,西有月华峰。自古以来被道家尊为神圣之地。山体四周皆为数十米的悬崖,山顶为一面积约2667平方米的“夷平面”,古人利用地形在此修建了总仙宫,意为天界诸路神仙的聚会之所。山顶上会出现“天坛日出”“天坛日落”“天坛云海”等自然景观。山顶东北处有舍身崖,崖边有一突出的石头。在山顶前的悬崖下,堆积着很多砾岩石块,古人传为“女娲补天石”。
相传在济源市县城西偏北40公里座落在王屋山主峰天坛峰东南麓的山坪上有一座孙思邈墓,俗称孙真人坟。它背靠垂簪峰山的王母洞,面对三官岭,东望秦岭山,西倚天坛峰。该墓封土业已残破,现状呈圆形平顶,周长约31.5米残高近1米。1983年12月,孙思邈墓被公布为济源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王屋山地质博物馆
王屋山地质博物馆位于河南王屋山国家地质公园内的天坛山景区,博物馆以穿越地球时空为主题,由太古宙台阶、人口广场、元古代广场、古生代广场、中生代广场、新生代广场五大广场和地球馆、古海洋馆、恐龙馆、多媒体馆、展示馆五大展馆构成,展厅与广场相结合,形成室内外穿插流动的空间,展示地球演化、生命进化和王屋山地质历史。
王母洞
王母洞位于天坛峰北锤簪峰南面的崖壁根部,洞内并列着三个距离大体相等的大石,其直径皆在10米左右。石的顶部及上满布钟乳石,各俱形态,奇形怪状,中间一龛的后壁最凹处有一溶洞,传为王母娘娘修道之所,故名“王母洞”,洞口直径1.46米,龛宽20余米,高约8米,进深10米许。古人于龛内建西王母寝宫。宫系条砖拱券结构,即以条砖砌壁,上收为圆券式无梁殿。
五斗峰景区
五斗峰
五斗峰位于天坛峰北约6千米处,为豫、晋两省界山,因一山同凸五峰,形如五斗并立,故名。海拔 为1772米,是天坛峰的后屏。五斗峰环周奇峰耸立,相对高度达百米以上。唯西方一深谷(唐沟) 切开山口,直落王屋山水库而南去。环壁之中为起伏和缓的坪台堤地,沟头成叉,深切坪台,形成数十、百米之深谷,上纳环周诸峰之水,飞流成瀑。环台面积约2平方公里,名曰:“前堂”,分东、西、南三个村落,居住着10户人家。台崖间有“老君堂”遗址,传为老子炼丹之地。山峰间有成片的原生性较强的针、阔叶混交林(椎子栋和华山松)。峰顶是起伏较和缓的“夷平面”,开阔舒展。
天坛湖景区
天坛山水库
天坛山水库位于天坛山东麓的大店河上游。1977~1979 年由中共济源县委组织全县人民修建。大坝为混凝土双曲拱坝,高35.5米,顶长 142米汇水面积115平方公里,总库容220万立方米。水库回水3~4公里,水面约100 亩,深10余米。
九里沟景区
金炉顶
金炉顶位于禅堂山东南,白龙池以北,海拔1152米,与禅堂山遥成对景。相传古时山上有一金制香炉,为镇山之宝,故名“金炉顶”; 又因与南武当山遥相对峙,故又名北武当山,俗称小北顶。远望金炉顶,一峰突起,群峰拱簇,呈众星拱月之势。自白龙池向北一岭,拾道转而西上,便到金炉顶。金炉顶分南顶和北顶,二顶呈马鞍形。南顶高而面积小,上有祖师殿等庙字;北顶低而面积大,有三清殿、玉殿等建筑,规模也较庞大。山顶庙字为明代嘉靖年间创建。清代多有修茸。顶下崖壁之上的东王母洞,集幽、险、奇、秀于一身。
东王母洞
东王母洞位于金炉顶东南侧的崖壁之上。壁高60余米,微微内倾岩石峥嵘,有上突外冒之势;宽20余米,两旁有余岭呈环拥之状。东王母洞就处在距崖根山路8米高的崖壁上。洞宽约2米,深约7米,外石门,至今开启自如。洞外东崖依而建的西佛殿和三元圣母殿,全用石材,如同在山崖上自然长成,独领风景之精华。
清虚宫景区
清虚宫
清虚宫,位于济源市西35公里的大店河(古称水)西岸的清虚宫村中,为唐代司马承祯创建。元代元统二年(1334年)重修,清代重建。东邻齐子岭(又名猴岭),西倚三官岭,地势开阔,青山绿水,环境优雅。此古建群坐北朝南,南北长85米,东西宽36米,总面积3060平方米。现存古建筑依中轴线而建,次第有山门、三清大殿(清),东有关帝殿(清),西有玄坛殿遗址,玉皇阁遗址西尚存王母殿(清)等建筑。唐开元年间(713年—741年),道教茅山宗第四代宗师“道教皇帝”司马承祯创建清虚宫。元元统二年(1334年),重修清虚宫。清代中期(1796年—1840年),重建清虚宫三清大殿、王母殿、关帝殿等。
玉阳山景区
玉阳山
玉阳山位于市城区西15公里处,是城区到屋山风景区所遇到的第一座山峰。东、西两峰,分立于尚书谷两侧,东玉阳山海拔 503.3米,南麓有麻姑庙,庙前有泉日“麻姑泉”;泉水下流成河,日“麻姑河”。西玉阳山海拔552米,东南有“鸣钟泓”,西北有“金莲泉”,西南有“憩鹤台”。两山之间的尚书谷中,有李隆基李隆基为其胞妹玉真公主赐建的灵都观。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曾两次入玉阳山隐居学道。
灵都观
灵都观俗称玉真观,位于承留镇东、西玉阳山之间尚书谷口。其修建始于唐玄宗的亲妹妹玉真公主。灵都观现存戏楼、玉皇殿及廊房共三座十一间,均为清代建筑。玉皇殿面广三间,进深六架,系清代单檐悬山式木构建筑;内部结构为七架梁屋。戏楼筑于两米高的楼台之上,面阔三间,进深四架椽,系清代单檐悬山式木构建筑;内部结构为五架梁屋。观内尚存唐至元碑碣数通。其中唐天宝二年《张尊师探玄遗烈碑》,《玉真公主受道灵坛祥应记》和元大德九年《灵都万寿宫图志碑》最为珍贵。
奉仙观
奉仙观是王屋山地区重要的道观。奉仙观又称奉仙万寿宫,俗称荆梁观。位于市城区荆梁北街东侧。该观坐北朝南,南北长90米,东西宽50米,总面积4500平方米。采用中轴线布局,依次为山门、玉皇殿、三清大殿与东西廊庑,计9座41间。奉仙观是王屋山地区出现较早的道观。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时令景观
红叶季
十月,王屋山景区迎来红叶最佳观赏期。济源市的红叶主要由黄栌、槭树、枫树等树种构成,其主要分布在邵原、王屋等山区镇,河南太行山猕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济源段内也有零星存在,红叶一般在高拔600米左右的朝阳坡。济源的红叶观赏精华景点主要在邵原神沟村、双房村以及王屋山风景区境内,这些村落、风景区内的红叶面积近千亩,红叶由黄栌叶和枫叶等树种组成。红叶出现的早晚与气温、光照、降水等息息相关。其中气温是影响树叶变红的关键要素。最低气温、昼夜温差以及日平均气温等都会影响秋叶“上妆”进程。当气温越低,温差越大时,越有利于叶片变色。当温湿适宜,光照越充足时,红叶也就越鲜艳。每年10月中旬至11月中旬是济源红叶的观赏期。
雾凇
一场春雪过后,河南济源王屋山景区往往会迎来雪景雾凇。2022年1月24日,雪后的河南省济源市王屋山现云海、雾凇景观。放眼远眺,气势磅礴的山峰、一望无际的云海、晶莹剔透的雾凇在日出的映照下变得绚烂多彩、如梦似幻。
其他看点
济水祭祀
王屋山地区的河流文化独树一帜。这里有华北地区陆块上最古老的黄河遗迹一小沟背组河流砾岩,有位居古代四渎的济河。四渎指黄河、长江、淮河、济水。由于济河主要由泉水供给,四季流量基本稳定,是四渎中唯一的一条造福人类,不给人类带来灾难的河流,并且最终被黄河袭夺。为了纪念这条造福人类的益河,历代劳动人民都把祭祀济水作为盛大的节日,由此留下神秘的济水文化。
济水祭祀是我国古代祭祀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古代礼制文化的重要内容。济水是我国古代“四渎”之一,与长江、黄河、淮河齐名,受到历代王朝的重视。其重要的表现就是将其列为国家祭祀的重要内容,享受历代王朝的礼遇。济水早在商代已经被列为“四渎”之一为帝王所重。周灭商后,依然重视山水祭祀,秦朝统一天下后,继续延续了对济水的祭祀,汉承秦制,济水祭祀沿袭前代,到了唐代,对“四渎”的条祀不但列为国家典章,而且作了详细的规定。北宋建立,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重新刊定祭祀,同时,还更新了许多祭祀用器,反映了对济水祭祀的重视,清朝对济水神的祭祀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祭祀的频繁程度非前代可比。[52]
2003 年8月,济源市市为加强文物保护,对济渎庙进行全面整修。
开发与保护
开发
1989年,王屋乡政府成立旅游办公室,负责阳台宫景区和天台山景区的旅游业务管理、道路建设和古建保护。
1992年,市城建局成立王屋山风景区管理办公室,负责景区风景名胜资源的保护与管理,但因其是城建局下的机构,无权协调有关部门及景区所在乡、镇之间的问题。
1994年,中共济源市委成立了由旅游、城建、文化、水利、土地、交通等成员单位组成的王屋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
1994年1月,王屋山作为第三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获得国务院批准。
2004年,济源市成功申报河南王屋山国家地质公园。2005年,济源市政府批准成立王屋山—黛眉山世界地质公园管理局,具体负责王屋山-黛眉山世界地质公园的建设管理、地质遗迹保护、地球科学科学知识普及和日常管理。2006年,经资源整合,济源和新安县联手申报世界地质公园,并于同年9月18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王屋山-黛眉山世界地质公园。
2009年,河南省委、省政府成立了王屋山综合开发保护领导小组,组织了两次王屋山综合保护开发调研活动,编制了《王屋山总体开发保护规划意见》。
200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批准实施《王屋山总体开发保护规划意见》。
2011年,按照“所有权归国家、管理权归政府、经营权归企业”的原则,王屋山景区开展了经营体制改革。
2012年3月,王屋山景区项目总体策划暨旅游总体规划完成。
保护
新中国成立之前,王屋山的道教宫观因战争破坏或年久失修大都破烂不堪。1949年2月,济源市民主政府通令各地,对全县文物古迹进行逐一登记,加强保护。
1949年6月,中共中央为保护国家重要文物古迹,委托清华大学编印《全国建筑简目》,济源的阳台宫、奉仙观等建筑在受保护之列。
1963年,在省文物工作队的指导下,对阳台宫的玉皇阁进行了维修。
1980年,省文化厅文物处拨款4万元,对奉仙观的三清大殿等建筑进行了维修。
1986年,焦作市拨款5万元,重修阳台宫王母殿及两侧围墙。同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阳台宫、济渎庙、奉仙观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近年来,对道教名山王屋山的保护和开发工作,引起了济源市市委、市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关注和重视,省委、省政府的领导就王屋山保护与开发工作进行了实地调研;济源市同时成立了“济源市王屋山道学文化研究会”,积极开展王屋山道学文化研究;创办《王屋山道学研究》会刊(季刊);从2008年开始,济源市每三年举办一次王屋山道学文化研讨会,现已举办两次。但现在的王屋山道教活动场所没有完全开放,缺少专业的道教文化人才,无道教法事活动,道教氛围不浓,严重阻碍了王屋山道教的发展。
相关文化
愚公移山
“愚公移山”的故事就发生在此。传说中“愚公移山”的地方在王屋山之阳,是一条从王屋山主峰延伸下来的南北走向的大山梁。山梁西面是愚公村,东面是小有河,愚公村的人每天要到小有河去取水,正是这条大山梁给他们带来了许多不便,所以愚公要带领他的子子孙孙挖掉它。现在可以看到,在这条大山梁中间,确实断开一条很大的山口,远远看去,真似人工开挖的一样。
20世纪40年代,毛泽东的一篇名著《愚公移山》成为中国人民战胜日本侵略者的精神支柱。
学术讨论
海峡两岸(济源·王屋山)道文化合作论坛
为挖掘和传承济源历史文化,弘扬王屋山道学文化,2012海峡两岸(济源·王屋山)道文化合作论坛在济源成功举办,吸引了海峡两岸众多知名道教界人士、专家教授到来。与会代表围绕王屋山道源文化、道教文化、道学文化等方面展开深入探讨,大家认为应该传承创新王屋山道文化,挖掘王屋山道教文化资源,提升“天下第一洞天”品牌影响力,利用王屋山道教文化遗产资源为经济社会发展及文化建设服务。
学术成果
目前 ,有关王屋山道教文化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1991年初,济源市人民政府委托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以谢凝高教授为首的一批专家、教授对王屋山风景名胜资源进行综合考察和评价研究。北京大学谢凝高教授在考察时发现了打制石器,与历山下川遗址同属一个时期,说明王屋山区早在上万年前就有人类的广泛活动。
就著作而言,傅勤家的《中国道教史》是研究王屋山道教文化的入门书籍,该书在2005年由团结出版社出版。李留文的《天下第一洞天:王屋山道教传统的形成》分析了从汉代到唐代在王屋山开展的道教活动,重点研究了王屋山成为道教名山的历程。
所获荣誉
2004年,王屋山被国土资源部正式批准为世界地质公园。2006年,王屋山被命名为第三批世界地质公园。
2015年12月1日至3日,中国地质学会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研究分会第30届年会暨芒山地质公园建设与地质旅游发展研讨会在河南永城举行。在本次会议上,河南省地质环境保护与地质旅游发展促进会经研究选定王屋山风景名胜区、洛阳栾川鸡冠洞景区等15家景区为“河南省地质旅游示范基地”,并举行了授牌仪式。
2019年4月,王屋山风景区被授予“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
2019年,王屋山景区被评为河南省三钻级智慧景区。
参考资料
济源王屋山风景区.河南省人民政府.2023-05-19
王屋山景区简介.微信公众平台.2023-05-19
旅游文化篇.济源市人民政府.2023-05-19
“天下第一洞天”王屋山.济源市人民政府.2023-05-19
阳台宫简介.济源市王屋山文物保护研究所微信公众平台.2023-05-19
道教文化篇.济源市人民政府.2023-05-19
太美了!王屋山景区红叶登上央视!快去打卡!.济源文旅微信公众平台.2023-05-19
雪后王屋山壮美如画.中国青年网.2023-05-19
美哉!新华社点赞济源雾凇云海绝美如画!.微信公众平台.2023-06-04
古代山川祭祀何以成为中华民族共同遵循的价值理念?.央视网.2023-05-19
《济源文史资料2017》文物博览——济水历代祭祀考证.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济源市委员会.2023-05-19
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管理委员会关于河南王屋山国家地质公园规划(2022-2032年)的批复.济源市人民政府.2023-05-19
王屋山地质公园荣膺全国首届“中国最美地质公园”.河南省人民政府.2023-06-04
让地质公园与旅游地学完美结合.中国地质调查局.2023-05-19
2019中国女娲文化旅游节暨“愚公故里传奇济源”微电影启动仪式隆重举行.济源市人民政府.2023-05-19
王屋山入选河南省三钻级智慧景区.济源市人民政府.2023-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