冻土
冻土是(外文名:frozen soil)指零摄氏度以下,并含有各种冰的各种岩石和土壤,它是一种对温度较为敏感的土地介质,含有丰富的地下冰,因此冻土具有流变性,其长期强度远低于瞬时强度,可分为暂时性冻土、季节性冻土以及多年冻土三类。
冻土的形成受气候条件、植被条件、地形、母质条件的影响,其成土过程以物理风化为主,且成土年龄短,处处呈现出原始土壤形成阶段的特征。全球冻土的分布,具有明显的纬度和垂直地带性规律,自高纬度向中纬度地区,由连续多年冻土带过渡为不连续多年冻土带、季节冻土带;多年冻土主要分布在北半球的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中国是世界上第三多年冻土大国,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中国的青藏高原是世界上低纬度地带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多年冻土分布区。
冻土能储存淡水资源、影响农业生产。多年冻土层中的冻融作用会形成石海、冰丘、冰椎、融冻泥流阶地等独特的冰缘地貌景观;同时,冻土的冻融作用对全球气候、水文循环以及生物栖息地均会产生影响。
成土
成土条件
冻土分布区的环境条件存在差异,但气温需要常年处于0℃以下,因为土壤或岩石需要长期处于0℃以下的负温环境,才能保持冻结状态。这主要受纬度和高度的控制,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更有利于冻土的形成。如:冰沼土分布区属冻原气候,大部分地面被雪原和冰川所覆盖,年平均温在0℃以下,一般都在-10℃至-17℃,冬季气温可低至-40℃,甚至-55℃,夏季温度也很低,7月份平均温度不超过10℃,全年结冰日长达240天以上。
由于冻土区气候严寒,植被是以青苔、地衣为主组成的苔原植被,草本植物和灌木很少,常见的植物有:石楠属、北极兰浆果、蓝花楹等开花植物,南缘有云杉、落叶松、桦、银白杨、柳、山梣等,生长缓慢,矮小症且畸形,各种植物的年生长量均不大,苔原地带每年有机质的增长量为400公斤/公顷,是世界各自然地带中最少的。
冻土发育的地区,因刚脱离冰川覆盖不久,冰川地形保持得相当完整。冻漠土分布区的地形主要是陡峭的山坡,角锋、刃脊、第四纪和近代冰川所形成的冰斗和冰碛垅堤,宽谷,湖盆的湖积平原等。成土母质的差异较大,加拿大、西伯利亚地盾区是前寒武系基岩。其他地区有古生代各种大理石、石英砂岩、板岩、中生代的灰岩、红色钙质砂泥岩及近代泥砾和冲积物,残积物,冰碛物,冰水沉积物等。
成土过程
冻土形成以物理风化为主,进程十分缓慢,只有冻融交替时才稍为显著,生物、化学风化作用亦非常微弱,元素迁移不明显,粘粒含量少,普遍存在着粗骨性。高山冻漠土粘粒的氧化钾(K2O)含量很高,可达50克/每千克,说明脱钾不深,矿物处于初期风化阶段。冻土区普遍存在不同深度的永冻层,如:湿冻土分布区、干旱冻土分布区、极地冰沼土区。冻土成土年龄短,处处呈现出原始土壤形成阶段的特征。
分类及特征
根据冻结的持续时间划分
指受天气变化影响,暂时冻住,不久便融化的土壤或疏松岩石层,其特征为受天气变化影响较大,气温回暖便会融化。
指冬季冻结、春季融化的土壤或疏松岩石层,其冻土层深度由自然地理条件和土壤物理特性等因素决定,其特征为季节性交替融化。
多年冻土又称“永久冻土”(permafrost),是指在0℃和0℃以下(年均气温\u003c-2℃),持续3年或3年以上的冻结不融的土壤和疏松岩石。如果多年冻土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是大片的、连续的、无融区存在的称为整体多年冻土;如果多年冻土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是分离的、中间被融区间隔的称为非整体多年冻土。
根据地理分布划分
冰沼土因其是冻原地带的代表性植物,又称“苔原土”。它分布于极地冻原气候区和黑龙江省北部,通常处于湿润状态,土层较浅的土壤或疏松岩石层。
冻漠土包括高寒荒漠土和高寒冻土,土壤比较干燥,其特征为表层土色较浅,表层砾石较多。
分布
全球冻土的分布具有明显的纬度和垂直地带性规律。自高纬度向中纬度,多年冻土埋深逐渐增加,厚度不断减小,年平均地温相应升高,由连续多年冻土带过渡为不连续多年冻土带、季节冻土带。极地区域冻土出露地表,厚达千米以上,年平均地温-15℃;到北纬60°附近,冻土厚度百米左右,地温升至-3℃~-5℃;至北纬约48°(冻土分布南界),冻土厚仅数米,地温接近0℃。
全球冻土分布
多年冻土主要分布在北半球的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南半球的高山地区如夏威夷的莫纳克亚山、非洲的乞力马扎罗山、新西兰的南阿尔卑斯山、南美安第斯山等地区也有多年冻土。 在南极洲,裸露的地表大约仅占0.3%,这些地方全部都有多年冻土。主要冻土区普遍气候严寒干燥,土壤结构粗糙,含冰量高,生物多样性较低,以耐寒适应性强的植被和动物为主。气候变暖正在加剧这些区域的冻土退化,给当地生态环境带来严重威胁。
南极冰盖以下可能也有多年冻土,但由于冰盖厚度达数千米,目前研究还很困难。由于南半球的多年冻土分布范围较小,多年冻土的研究主要关注北半球地区。北半球实际多年冻士面积在1221万平方千米到1698万平方千米,占北半球地表面积的12.8%~17.8%。
北极圈和亚北极地区的土壤结构主要为主要为冰沼土,该地区气候呈现严寒干燥,年平均气温低于-10°C,夏季短暂,冬季漫长的特征。该地区冻土含有大量冰晶,土层浅薄,多边形裂缝发育;植物以冻原植被为主,包括地衣、苔藓植物、矮生灌木,动物以驯鹿、北极狐、雪貂等为主。
高寒山地冻土区(如青藏高原)主要为高山冻漠土,该地区气候为高原型大陆性气候,干燥寒冷,年平均气温-4°C至-12°C。该地区冻土土层薄,粗骨性强,粘粒含量少,多边形裂缝发育;植物以高寒草甸、高寒灌丛为主,动物以藏羚、岩羊、雪豹等为主。
西伯利亚地区多年冻土区气候为大陆性气候,严寒干燥,年平均气温-10°C至-15°C,冬季可达-40°C;土壤结构为主要为冻土,含有大量地下冰,多年冻土厚度可达500米;植物以针叶林、落叶林为主,动物以驯鹿、棕熊、狼等为主。
中国冻土分布
中国是世界上第三多年冻土大国,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中国多年冻土面积为215万平方千米,占国土面积的22.3%。其中高海拔多年冻土分布在青藏高原、天山、阿尔泰共和国山和祁连山脉地区,面积为172万平方千米,其余为高纬度多年冻土,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东北地区多年冻土的范围和实际面积的估算结果差异很大,甚至同一研究者采用不同方法得到的结果差异都很大。其中有报道明确指出,季节冻土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以北、东北多年冻土南界(最南部的纬度线)和高海拔多年冻土下界以下的广大地区,面积514x104平方千米。
中国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中低纬度多年冻土分布区。青藏高原平均海拔超过了4000米,因而发育有大量的多年冻土,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对区域水分和能量循环、生态环境保护、畜牧业发展、重大工程建设和碳循环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当前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的范围约为150万平方千米,多年冻土的实际面积约为105万平方千米。
相关地貌
由于温度周期性地发生正负变化,冻土层中的地下冰和地下水不断发生相变和位移,使土层产生冻胀、融沉、流变等一系列应力变形,这一复杂过程称为冻融作用。它使岩石遭受破坏,松散堆积物受到分选和干扰,冻土层发生变形、从而塑造出各种类型的冻土地貌。也称冰缘地貌。
石海、石河
石海与石河基岩经过剧烈的冻融风化,岩石崩解,产生大片巨砾岩屑,堆积在平缓的地面上,形成石海。石海线与线有密切的关系,这是因为雪线附近气温在0C上下波动频繁,有利于岩石的冻融崩解。当山坡上冻融崩解产生的大量碎屑物充填凹樓或沟谷,而岩块在重力作用下顺着湿润的碎屑垫面或多年冻土层表面发生整体运动时,就形成石河。大型的石河称石冰川。石河运动多呈蜗动状态,在湿润气候条件下移动较快,干燥环境下移动较慢。
构造土
构造土是多年冻土区广泛分布的一种微地貌形态。由松数堆积物组成的地表,因冻裂作用和冻融分选作用而形成网格式地面。根据组成物质和作用性质的差别,构造士可分为泥质构造土和石质构造土两类。
泥质构造土又称为“多边形土”,是土层冻结之后,温度继续降低,引起地面收缩,或土层干缩,产生裂晾而成。通常規模愈大,反映形成时的气温愈寒冷。
石质构造土中最典型的是石环。在颗粒大小混杂而又饱含水分的松散土层中,冻融作用产生的垂直分选和水平分选,使砾石由地下被抬升到地面,再集中到边缘,并呈环状分布,而细粒土或碎石则位于中间。石环直径可达数十米。
冰丘与冰锥
冰丘与冰椎地下冰的冻胀而使地面形成丘状的冰丘。冰丘内部有冰透镜体的称冰核丘,冰丘多分布在地下水位较高、地形较平缓、土层较厚、土质较细的地区。
冰椎是在寒冷季节流出封冻地表和冰面的地下水或河水冻结后形成的丘状或椎状冰体。
热融地貌
热融地貌是指由热融作用产生的地貌,热融地貌分为热融滑和热融沉陷两种。由于斜坡上的地下冰融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冻融界面移动,就形成热融滑塌。平坦地表因地下冰的融化而产生各种负地貌,称热融沉陷。由热融沉陷形成的地貌有沉陷滑斗(直径数米)、浅洼地(径长数百米)、沉陷盆地等。当这些负地貌积水时,就形成热融湖。
融冻泥流阶地
融冻泥流是指坡地上土屑物质在解冻时似泥浆状沿着融冻界面向下编动的现象。融冻泥流多发生在10°-30°的坡地上。在坡度较大的斜坡上,常形成泥流坡坎;坡度软缓的地方,则形成泥流阶地。山坡在长期的融冻泥流作用下,形成平缓均匀、覆盖着碎屑物质的融冻泥流坡。融冻泥流堆积物无分选性,缺乏层理,堆积物中常见草皮和泥炭夹层,以及揉褶現象。
影响
冻土状态下的影响
冻土层内储存了大量淡水资源,对维持高原植物生长和全球生态平衡至关重要。
冻土的冻融作用会改变土壤水分和物理性质,影响作物播种时间、发芽率和生长周期。但冻土也有利于减缓土壤含水量消退,有利于干旱区农作物生长。
多年冻土层中的冻融作用会形成石海、冰丘、冰椎、融冻泥流阶地等独特的冰缘地貌景观。
冻土的冻融会导致体积变化和应力产生,影响建筑物和基础设施的稳定性,如青藏铁路需设置特殊装置以适应冻土变化。
冻土结冻早融化晚,可能会延长病虫害的越冬期,有利于防治。总之,冻土在调节水循环、维持生态平衡、影响农业生产和基础设施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冻土融化下影响
冻土层中储存了大量的二氧化碳和甲烷气体。如果冻土融化,这些有机物质开始分解,会释放出大量的温室气体到大气中,进一步推升全球气温。冻土融化后释放的大量温室气体,会加剧全球变暖,形成恶性循环。例如:1962-2019年中国三大多年冻土区(东北高纬度、西北山地、青藏高原)的极端暖事件均呈现显著增加趋势,尤其是2005-2019年高强度极端暖事件频发。
冻土层融化后,原本被冻结的水分开始释放,参与区域乃至全球的水循环过程。冻结层上水位随着冻土融化深度增加而下降,包气带厚度增加。冻土层上下水贯通。形成贯通融区。湖水可能经由这个贯穿融区被迅速排干。
冻土融化导致地表下陷形成积水洼地,原有地表的水热平衡被打破,多年冻土的融化也就不断加剧,热融洼地也随之不断扩张而形成热融湖塘。
冻土融化导致动物失去了栖息地,使得它们的存活率大幅下降。这不仅对冻土动物种群的数量产生了负面影响,也对整个食物链和生态系统造成了破坏。受积雪减少、冰川退缩和多年冻土退化的影响,高山带出现了新的物种栖息地,原有植物群落组成和结构也发生改变。例如:北欧一些高纬度山地林线以上的高山植被带生物多样性明显降低。
冻土融化导致人类失去居住地,例如:阿拉斯加州90%的区域所覆盖多年冻土融化,建筑物基础和基础设施的崩塌,大量村庄可能需要迁移冻土。
勘探方法
由于多年冻土总是埋藏在地表一定深度之下,通过遥感等方法在空间上准确判断具有一定的难度,而其偏远的地理位置和严酷的自然环境又限制了大规模的野外调查。因此,多年冻土实际分布区很难直接确定。因此,早期的研究只能先大致根据气象条件划分出多年冻土带,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开展研究。在实际的多年冻土分布研究中,往往是根据气象条件特别是气温、土壤质地等参数进行计算,判断多年冻土存在的可能性。这种模拟得到的结果可以利用实际的调查,例如野外踏勘法(现场观察地表有无多年冻土典型地貌来判断)、坑探法(直接挖掘土壤探坑,观察有无地下冰)、钻探法(机械钻探获取岩心,判断是否冻结)、地温测量法(对于因为地下冰含量低难以判断是否冻结或钻探过程时间过长,可能会导致地下冰融化的地区,在钻孔内布设温度探头,直接测定地温)、地球物理勘探(通过雷达、电磁、地震等物理探测方法,判断地层信息,结合其他方法验证)等方法获得的结果进行验证。
研究历程
国际研究
国外对于“冻土”的研究最早出现在16世纪,当时文献中已经出现有关西伯利亚地区和北美存在冻土的报道;18世纪中叶(1757年),苏联学者M.B.罗蒙诺索夫提出“冻土地”的概念,他发表“冻土地”的科学综述,对“冻土地”的形成及其与气候、地形的关系提出看法;19世纪对于“冻土”的研究更加具体化,上半叶初步获得西伯利亚冻土层的温度、厚度、埋藏条件和分布情况的资料,下半叶由于西伯利亚工农业发展尤其是铁路的修建,极大地推动了冻土的研究。
同时,出现许多关于“冻土”研究专著——如1889年《论西伯利亚的永久冻土》、1912年《永久冻土与永久冻土上的建筑物》以及1916年《阿穆尔铁路西段在永久冻土条件下供水水源的普查与勘探》等专著。
与“冻土”相关的国际组织的成立和会议的召开,更加进一步推动全球对于“冻土”的研究——如1983年第四届ICOP,国际冻土协会(IPA)在第五届国际冻土成立高山冻土及冰缘过程工作组;1993年第六届国际冻土学大会,俄罗斯学者Bosikov认为冻土所含冰对温度变化十分敏感。
中国研究
中国关于“冻土”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有关季节性冻土冻结融化的记载;三国时期,古人便利用冻结法施工;解放后的十年间,东北地区冻土区地质矿藏调查、林业开发、铁路和公路修建以及工业和民用建筑物等各种生产建设的需要,大大促进冻土学的研究;1956年,辛奎德、任奇甲发表《中国东北地区多年冻土分布》的论文;2006年3月,程国栋主持“青藏铁路工程与多年冻土相互作用及其环境效应研究”,创造性提出“主动降温、冷却地基、保护冻土”的设计新思路。
中国也积极参与有关“冻土”的国际会议,2007年2月第二届亚洲气候与冰冻圈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中国与其他国家共同探讨探讨冰冻圈研究策略;2008年第九届国际冻土学大会,中国冻土学专家作题为《温暖冻土上建筑的创新设计》的报告;2008年10月第七届全国冰川冻土学大会,这一年同时也是中国冰川冻土学研究50周年,中方在大会上与各国代表进一步探讨冰冻圈的影响作用。
参考资料
冻土.国家冰川冻土沙漠科学数据中心.2024-05-10
新华社.新华全媒+丨高原“地下储备水库”知多少?——跟随江源科考队揭开地下水循环的奥秘.2024-06-11
冻土是如何“冻”住的?.人民日报.2024-05-11
冻土融化将使全球气温显著上升.联合国新闻.2024-05-11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变化对水文过程的影响.中国科学院院刊.2024-05-11
冰冻圈生态系统:全球变化的前哨与屏障 .联合国新闻.2024-05-11
什么是永久冻土?永久冻土有哪些形成条件?.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2024-05-11
“起底”冻土碳释放 研究分析温度敏感性的空间格局和驱动因素.中国科学院.2024-05-12
极端暖事件变化对多年冻土活动层水热过程的影响研究取得进展.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2024-05-11
多年冻土退化对冻结层上水变化的影响研究——以黄河源区为例.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2024-06-21
研究称全球变暖可能导致更多冻土融化.新华社.2024-05-11
阿拉斯加冻土大消融时代来临.BBS NEWS 中文.2024-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