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协定
《双十协定》又称《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是1945年10月10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在重庆谈判后签署的会谈纪要。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中国人民迫切需要建立一个独立、自由、民主和统一的新国家。中国共产党从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主张团结国内一切党派、各社会阶层和爱国民主人士等进步力量,努力实现这个光明的前途。但与此相反,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则依靠美国的支持,企图在中国继续维持国民党一党专政的国家。蒋介石迫于发动内战困难,且美英苏等国也表示不赞成中国发生内战,其在调兵遣将准备内战的同时,亦发动和平攻势三次电邀中共领袖毛泽东到重庆谈判,共商所谓和平大计。毛泽东于1945年8月28日飞抵重庆市。国共双方历经43天谈判,于1945年10月10日签订《双十协定》。
《双十协定》共计12条,内容是关于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政治民主化、国民大会、人民自由、党派合法化、特务机关、释放政治犯、地方自治、军队国家化、解放区地方政府、奸伪、受降12个问题。这12个问题中仅几条达成协议,在军队国家化、解放区地方政府两个根本问题上没有达成协议。
《双十协定》的发表,表明国民党方面“承认了中共的地位”,“承认了各党派的会议”,同时使中国共产党关于和平建设新中国的政治主张被全国人民所了解,从而推动了全国和平民主运动的发展。毛泽东认为《双十协定》是采取平等的方式,正式签订而成,是历史上未有过的;且有成议的六条内容,都是有益于中原地区人民的。重庆谈判期间,双方主张停火,但蒋介石借由谈判拖延时间的同时,为迫使中共代表屈服,对解放区进行军事压迫,甚至开火,但这并不妨碍谈判的进行和协定的最终签订。《双十协定》签订并公布后,共产党信守协定从指定地区撤退,蒋介石则撕毁协定于1945年10月13日发布内战密令,进攻解放区,但被共产党军队打退,双方因此继续进行谈判。尽管如此,《双十协定》的签订也是有意义的,它教育了广大人民(特别是中间势力),有力地推动了国民党统治区的民主运动,使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得到了国内外舆论的广泛同情和支持,并让国民党当局陷入被动。其后国共双方虽然先后签订了停战协定并召开了政协会议,但蒋介石集团不断破坏停战协定,并加紧进行发动内战的准备。1946年6月底,第二次国共内战爆发。
签订背景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中国人民迫切需要建立一个独立、自由、民主和统一的新国家,以便缓解战争创伤,发展经济和改善人民生活等并逐步使中国富强起来。中国共产党从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主张团结国内一切党派、各社会阶层和爱国民主人士等进步力量,努力实现这个光明的前途。但与此相反,中国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则依靠美国的支持,企图在中国继续维持国民党一党专政的国家。
美国从其战后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出发,采取“美国出钱出枪,蒋介石出人,替美国打仗杀中国人”的政策,借以代替日本帝国主义的地位,变中国为其殖民地。它以“盟国”“盟友”的名义,积极帮助蒋介石抢夺抗战胜利果实。而在尤其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想立即发动内战还有很多困难,尤其美英苏等国也表示不赞成中国发生内战,权衡利弊之后,其在调兵遣将准备内战的同时,亦发动和平攻势,于1945年8月14日、20日、23日连续三次电邀中共领袖毛泽东到重庆谈判,共商所谓和平大计。
蒋介石想用重庆谈判达成两个目的:若毛泽东不会冒险到重庆,则可大造舆论,说共产党不要和平,把发动内战的责任强加给共产党,若毛泽东来了,他就给共产党几个内阁职位,并诱使共产党交出军队和解放区;此外,还可用谈判作为烟幕,赢得调兵遣将和发动全面内战所需要的准备时间。
毛泽东于8月23日在延安主持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他在会上表示:“抗日战争的阶段已经结束,进入和平建设阶段”,应当力争一个有利于人民的和平建设时期,即使是暂时的和平,也应当积极争取;并提出了“和平、民主、团结”的新口号。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周恩来和王若飞在蒋介石派来的代表张治中、和美国驻华大使帕特里克·赫尔利的陪同下,乘飞机离开延安市抵达重庆市。
签订过程
交换意见
1945年8月29日至9月3日,是国共两党普遍交换意见的阶段。在毛泽东抵达重庆的当天,蒋介石临时召集会议商讨谈判对策,确定了三条方针:不得于现在政府法统之外来谈改组政府问题;不得分期或局部解决,必须现时整个解决一切问题;归结于政令、军令之统一,一切问题,必须以此为中心。
9月2日,蒋介石向毛泽东具体表示,中共军队整编的最高限额为12个师,承认解放区的地位是绝对行不通的,至于各县、省行政人员及省主席由国民政府考核留任或邀请中共人员参加,待国民大会召开产生新政府以后准许各党派及无党派人士参加政府等。而据共产党当时掌握的情报显示,中国国民党在军队问题上最后可能让至16个师,允许中共参加政府是在中央各院增设一名副院长,省主席之说是毛泽东如果愿意可任命为新疆省政府主席,国民大会则要保证国民党代表占7/10以上等。
商讨实质问题
9月4日至21日是国共两党就实质性问题进行商讨的阶段。这一阶段共进行了八轮谈判,且时断时续,双方在台前和幕后都采取了很多行动,但仍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
会谈开始以后,双方的分歧突出表现在四个问题上:关于总的原则,也就是和平、民主与统一的关系,共产党提出“以和平、民主、团结为统一的基础”,而中国国民党则提出“民主与统一必须并重”,其实质就是蒋介石所说的“统一是解决一切政治问题的前提”;军队问题,共产党要求中共部队整编为48个师并分期实施,而国民党只允许中共部队编为12个师,而且要立即缩编至此数;共产党要求承认解放区的合法地位,而国民党拒绝就这个问题进行讨论;国民大会问题,共产党提出,国大代表为抗战前选出,任期达6年,现已失去代表资格,应当重选,而国民党则坚持认为旧代表资格仍旧有效。在这四个问题中,军队和解放区问题是双方斗争的焦点,并且双方不会就这两个关键性问题轻易作出实质上的让步。国方代表对共方提出的十一点意见,在答复中仅对“拥护蒋主席的领导地位”一点表示满意,并说了些“承明白表示,不胜赞佩”之类的客套话,而对其余十项,或提出附加条件或认为根本无从讨论等。
经过几次的接触商谈,国共双方对彼此的立场都有了清楚的了解,双方都认为对方缺乏诚意,提出的条件与自己的期望相距甚远,虽然中共就军队和解放区政权问题作过较大让步,但中国国民党执意要中共交出军队和解放区,这是中共所不能接受的。
达成协议
国共双方因谈判陷于僵局而停顿了5天,于9月27日至10月10日进行达成协议阶段。其间共举行了四次会谈,重点讨论军队整编问题、解放区问题和政治会议问题,最后双方又就《会谈纪要》专门讨论了一次。
毛泽东在重庆谈判的43天,还广泛会见了各方面的人士,阐述了共产党关于和平谈判的努力与主张,使中国共产党的立场得到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等的普遍同情和支持,给中国国民党施加了一定的影响。
毛泽东在重庆的最后三天,和蒋介石又有几次会面,并于9日和10日进行了两次长谈。据毛泽东讲,这两次谈话的中心内容还是军队和解放区问题。蒋介石说中国不能有两个太阳,只能有一个太阳,毛泽东说这个太阳要由人民选择。蒋介石在谈话中说了一番“肺腑之言”,就是共产党最好不搞军队,如果你们专在政治上竞争,那你们就可以被接受。蒋介石为了拉拢毛泽东,还说国共两党不可缺一,党都有缺点,都有专长,只要我们二人能合作,世界就好办,十年之内总要搞个名堂,否则对不起人民。毛泽东说,对解放区的努力应该承认和帮助,并表示赞成军队国家化,军队只为国防服务,党则全力办政治。蒋介石最后带着悲观的神情说,这次没谈好。毛泽东回答,很有收获,主要是方针,确定了和平建国的路线。
10月10日下午,中共代表周恩来、王若飞与中国国民党代表王世杰、张群、张治中、邵力子签署了《国民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并公开发表。国民党政府接受中共提出的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双方协议“必须共同努力,以和平、民主、团结、统一为基础”,“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建设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
协定内容
《双十协定》共计12条,内容是关于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政治民主化、国民大会、人民自由、党派合法化、特务机关、释放政治犯、地方自治、军队国家化、解放区地方政府、奸伪、受降12个问题。
第一条:关于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一致认为:中国抗日战争业已胜利结束,和平建国的新阶段即将开始,必须共同努力,以和平、民主、团结、统一为基础,并在蒋主席领导之下,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建设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彻底实行三民主义。
第二条:关于政治民主化问题,一致认为应迅速结束训政,实施宪政,并应先采必要步骤,由国民政府召开政治协商会议,邀集各党派代表及社会贤达协商国是,讨论和平建国方案及召开国民大会各项问题。在双方与各方对于政治协商会名额、组织等问题洽商完成后即召开该会议。
第三条:关于国民大会问题,中共方面提出:重选国民大会代表,延缓国民大会召开日期,及修改国民大会组织法、选举法和《五五宪法草案》等三项主张,中国国民党方面并不认同,双方未能成立协议。与此同时,双方均同意将此项问题提交政治协商会议解决。
第四条:关于人民自由问题,一致认为政府应保证人民享受一切民主国家人民在平时应享受身体、信仰、言论、出版、集会、结社之自由,现行法令当依此原则,分别予以废止或修正。
第五条:关于党派合法问题,中共方面提出:政府应承认国民党、共产党及一切党派的平等合法地位。国民党方面表示今可即行承认。
第六条:关于特务机关问题,双方同意政府应严禁司法和警察以外机关有拘捕、审讯和处罚人民之权。
第七条:关于释放政治犯问题,中共方面提出:除汉奸以外的政治犯,政府应一律释放。中国国民党方面表示:政府准备自动办理,中共可将应释放之人提出名单。
第八条:关于地方自治问题,双方同意各地应积极推行地方自治,实行由下而上的普选。
第九条:关于军队国家化问题,中共方面提出:政府应公平合理地整编全国军队,确定分期实施计划,并重划军区,确定征补制度。中国国民党方面则表示:此次提出商谈之各项问题若能全盘解决,则中共所领导的抗日军队缩编为二十个师的数目,可以考虑;至于其他所提各项,愿意商谈详细办法。为具体计划本项所述各问题,双方同意组织三人小组(军令部、军政部及八路军各派一人)进行商谈。
第十条:关于解放区地方政府问题,中共方面提出:政府应承认解放区各级民选政府的合法地位。中国国民党方面表示:解放区名词现应成为过去,全国政令必须统一。为此,中共方面相继提出三种方案,均被中国国民党政府否决。最后中共方面提出第四种解决方案:各解放区暂维现状不变,留待宪法规定民选省级政府实施后再行解决,而目前则规定临时办法,以保证和平秩序之恢复。双方均同意继续商谈关于此问题的具体解决方案。
第十一条:关于奸伪问题,中共方面提出:严惩汉奸、解散伪军。国民党方面表示:此在原则上自无问题,惟惩治汉奸要依法律行之,解散伪军亦须妥慎办理,以免影响当地安宁。
第十二条:关于受降问题,中共方面提出:重划受降地区、参加受降工作。中国国民党方面表示:参加受降工作,在已接受中央命令之后,自可考虑。
意义与影响
意义
重庆谈判的举行和《双十协定》的发表,表明国民党方面“承认了中共的地位”“承认了各党派的会议”,同时使中国共产党关于和平建设新中国的政治主张被全国人民所了解,从面推动了全国和平民主运动的发展。
《双十协定》的签订使国民党接受了中共的“和平建国”方针,这样就延缓了全面内战的爆发,为战后国内和平发展带来了希望。 《双十协定》还确定召开各党派代表及无党派人士参加的政治协商会议, 共商和平建国大计,这实际上就是中共早就提议召开的党派会议,是战后争取和平民主斗争的一个重大进展。同时,由中共负责起草的《双十协定》也赢得了国内外的一致赞同,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地位和威信大为提高。
影响
共产党信守所签的《双十协定》,在协定签字一周后,即自浙江省、苏南、皖南等地开始撤退自己所领导的军队。中国国民党对于《双十协定》则是另一种态度。1945年10月12日《双十协定》公布,蒋介石则于10月13日向中国国民党各将领发布内战密令——即所谓剿“匪”密令,进攻解放区。解放区军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奋起还击,打退了国民党军队的进攻。蒋介石不得不继续坐下来进行谈判。
《双十协定》签订后两个月,在中国各派政治力量的推动下,国民党主持召开了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有关的协议案,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解放战争末期,在中国共产党的发起下,召开了新政协筹备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会议。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作为一种制度被传承下来,在治国理政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另外,《双十协定》中规定的“惩治汉奸”“解散伪军”问题,也产生了积极的效果。抗战胜利后,一大批汉奸受到惩治,像周佛海、陈公博、陈璧君等,均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许多伪军,或者被收编,或者被解散。
相关评价
毛泽东评价:会议纪要是蒋介石提议,周恩来起草,根据国方意见略有修改,内容共12条。这个东西,第一个好处是采取平等的方式,双方正式签订协定,这是历史上未有过的。第二,有成议的六条内容,都是有益于中国人民的。
《新华日报》报道《双十协定》签署,用的是这样一个标题:“历史意义的文献在愉快融洽中产生。”
《解放日报》为祝贺协定签署,发表了“国共谈判的成果与今后的任务"的社论。该社论开头指出:“8月底起,在重庆举行的国民政府代表与中国共产党代表之间的会谈,乃是抗战胜利以后,中国国内政治生活中最大的事件,也是具有伟大国际意义的事件。会谈的成果是全国人民要求和平、民主、进步的巩固意志的表现,是中国政治家的智慧与远见的表现。”
相关后续
重庆谈判期间,国共双方都主张停火,但是蒋介石在以谈判拖延时间的同时,为了以军事行动向中共施加压力,迫使中共代表在谈判桌上屈服,除加速向前线调运兵力外,还下令粤、苏、浙、皖、鲁、晋、绥、察等省的中国国民党军队向人民军队发动进攻。中国共产党奋起抗击,在上党战役中歼灭阎锡山所部3万余人,使阎锡山损失其总兵力三分之一。此战加强了中共代表团在重庆谈判中的地位。
《双十协定》签订后,共产党在一周后即自浙江省、苏南、皖南等地开始撤退自己所领导的军队;国民党方面则未严格遵守协议中达成的条款。1945年10月12日《双十协定》公布,蒋介石则于10月13日就向中国国民党各将领发布内战密令——即所谓剿“匪”密令,进攻解放区。解放区军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奋起还击,打退了中国国民党军队的进攻。蒋介石不得不继续坐下来进行谈判。其后国共双方相继签订了停战协定和召开政协会议,但蒋介石集团不断破坏停战协定,加紧进行发动内战的准备。1946年6月底,解放战争爆发。
参考资料
小知识:双十协定.微信公众平台.2025-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