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爱珍多龙属

爱珍多龙属

爱珍多龙属(学名:Azendohsaurus)是一属草食性主龙形下纲动物,生活于中三叠纪的摩洛哥和马达加斯加。最初被认为是属于原蜥脚下目鸟臀目恐龙,但后来的研究表明它实际上并非恐龙,而是属于主龙形下纲的Allokotosauria,独自演化出类似草食性恐龙的特征。模式种拉鲁斯氏爱珍多龙(A. laaroussi)由J. M. Dutuit于1972年命名。2010年,John J. Flynn和同事描述了第二种物种A. madagaskarensis,这是根据几乎完整的骨骼标本。

形态特征

爱珍多龙是一种笨重的四足动物,尾巴相对较短,四肢粗壮,呈奇特的摊开的后肢和抬高的前肢姿势。它有一条长脖子和一个比例相对较小的头部,具有非常类似蜥脚类恐龙下颚和牙齿。它的前肢和肩部(胸部骨架)发育良好且粗壮,肩骨长而略宽,与深胸部的长度和曲率相匹配。后肢(骨盆骨架)与肩部不同,三块骨大致相等。爱珍多龙的手和脚的所有部分都在化石中得到了很好的保留,包括手(手)和脚(脚)的完整关节。

分类与进化

爱珍多龙最初被归类为草食性恐龙,最初被认为是鸟臀目恐龙,但更多被认为是“原蜥脚下目蜥脚形类恐龙。然而,来自马达加斯加的完整骨骼材料揭示了更原始的特征,表明爱珍多龙实际上并不是恐龙。相反,爱珍多龙实际上是更原始的古蜥形纲动物,它与后来的巨型蜥脚类恐龙共同进化了许多下颚和骨骼特征。它被发现是一种专门化的、大多数为草食性的古蜥形纲动物的成员,被命名为Allokotosauria。爱珍多龙也可能是已知最早的恒温古蜥形纲动物之一,这表明恒温代谢可能是后来的主龙类,包括恐龙的祖先。

古生态学

爱珍多龙的化石在摩洛哥的Timezgadiouine组和马达加斯加的相应地层中被发现。这些地层由生物搅动的泥岩和砂岩组成,被解释为一个宽阔的、半湿润的盆地中的淡水湖泊和沙洲系统。在马达加斯加,爱珍多龙与超齿龙型喙头蜥Isalorhynchus、草食性traversodontid犬齿兽Dadadon和Menadon、捕食性chiniquodontid犬齿兽奇尼瓜齿兽属 kalanoro以及一种未描述的kannemeyeriiform双孔亚纲动物共存。这些动物的组成被认为代表了一个中三叠世拉丁阶段的动物群,存在于恐龙出现之前和晚三叠世动物群,特别是缺乏aetosaurs和鳄齿龙。可能的食物利基分化也得到了支持,尽管A. madagaskarensis和同时代的traversodont Dadadon的牙齿微磨损有所不同。Dadadon被推测能够通过复杂的咀嚼来进食坚硬的植物,与爱珍多龙简单的牙齿和处理方式形成对比,后者更适合吃叶子。这也可能得到了它更高的体姿和长脖子的支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