荡阴之战
荡阴之战是公元304年晋朝八王之乱期间的一场重要战役,由驺摇司马越为大都督,奉司马衷自洛阳市北征讨伐司马颖司马颖。在荡阴(今汤阴县),司马越的军队被石超击败,史称荡阴之战。战后,司马颖的军队俘虏了晋惠帝,将其带至邺城遗址。此战对晋朝政局产生了深远影响,司马颖自立为帝,改元“建武”,并在邺南设郊祀,显示出不臣之心。同时,此战也为后来的汉赵的建立和晋朝的东迁埋下伏笔。
起因
荡阴之战的起因可以追溯到太安三年(304年)正月,成都王司马颖及河间王司马颙的联军在进攻洛阳的战事中获胜,河间王部将张方杀害了以太尉、都督中外诸军事在朝内主政的长沙王司马乂。司马颖战后获增封二十郡,拜丞相,返回根据地邺城。司马颙不久更表奏立司马颖为皇太弟,废掉皇太子司马覃。司马颖既为皇太弟,又兼丞相,不但将皇帝用的乘舆服饰全都搬到邺城遗址,更加上表将禁中宿卫军移到相府中,改以成都王府人员为宿卫。他越奢侈的行为愈见严重,无君上之心,又亲近宠臣孟玖等,这些种种行为都令众人失望。
过程
永安元年(304年)七月,左卫将军陈、殿中将军苞和成辅、长沙王故将上官巳等人在洛阳市召集百官,奉司马衷起兵讨伐司马颖。当时他们推了驺摇司马越为大都督,复立被废的皇后羊献容及皇太子司马覃,又传檄四方,有很多人都响应并派军前赴。中护军石超此时就出奔邺城。大军带着晋惠帝北征邺城遗址,东海王越、司徒王戎、高密王司马略等一众宗室和官员都随军,行至安阳市时大军已达十多万人。
邺城内对大军将至大感恐惧,司马颖也想逃走。东安王司马繇说:“天子亲征,直罢甲,素出迎请罪。”折冲将军乔智明也劝说司马颖主动出降,然而丞相司马王混及参军崔旷就力主司马颖抵抗,司马颖遂派奋武将军石超率兵五万出兵荡阴迎击大军。邺城人心惶惶的消息被自邺城南奔的陈眕弟弟陈匡及陈规带到大军中,大军知道后就变得松懈,都不提防可能的来袭。另一方面,驻镇渭河平原的刘德司马颙就派了张方率兵二万救援邺城遗址。
七月己未,石超到荡阴后主动进击,大军因不设防而被击溃,司马衷乘舆被逃命四散的随从丢弃在战场上的草中,只有侍中嵇绍赶往乘舆保卫惠帝,却在惠帝身边遭石超的士兵杀害,惠帝本身面颊也受了伤,中了三箭,且丢失了六颗玉玺。作为大都督的司马越逃奔回封国东海国处,石超获得胜利后就俘晋惠帝回邺。
影响
司马颖将皇帝俘到邺,于是自作主张改元“建武”,置百官,生杀大权由自己掌握,更在邺南设郊祀,不臣之心更露。另一方面就着手诛除异己,先杀害当时劝他归降的东安王司马繇,接着就派军意图消灭先前在讨伐齐王司马冏时并不合作的都督幽州诸军事王浚,最终导致王浚反攻邺城遗址,司马颖南奔洛阳市并被司马颙剥夺权位,以及麾下的匈奴人刘渊趁机自立,建立后来覆灭晋朝的汉赵。
河间王所派的张方一军并未参与这场战事,但却乘势攻下洛阳,驱逐了留守洛阳的上官巳等人,再废皇太子司马覃。张方留守洛阳直至随后司马颖逼于王浚挟帝南来,并强逼刘盈西迁至河间高丽肃宗所掌的长安。
司马越本一直在洛阳任官,至此役后后被逼返回东方,并在当地积累自己力量,最终击败刘德,接掌朝政。驺摇在东方聚兵期间,就以琅琊王司马睿监徐州诸军事,镇守邳州市,并在出兵西讨时留司马睿居守。司马睿及后移镇建邺区,奠下东晋的基础,让晋朝国得以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