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仁愿
刘仁愿,字士元,唐雕阴郡大斌人,出身将门,系匈奴刘姓后裔。起家弘文馆学士,以胆气受李世民青睐,仗内供奉。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刘仁愿出身于雕阴刘氏,家族自晋朝时期起就是匈奴右贤王刘豹的后裔,世代居住在陕西绥州。他的父亲刘大俱是一位镇守河套平原地区的大将,曾任绥州总管。唐太宗贞观年间,刘仁愿凭借家族的门荫成为弘文馆学生,后被选入右亲卫,负责保卫唐太宗李世民。他因在随唐太宗外出巡视时徒手与食肉目搏斗并成功将其赶跑,而深受唐太宗的赏识,被授予“仗内供奉”的特权。
征战四方
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刘仁愿随李世民亲征高句丽,因战功显著,被破格升为上柱国,并授予黎阳县开国公的爵位。此后,他继续追随李勣、程咬金、苏定方等名将征战四方,屡建奇功。李治永徽五年(公元654年),刘仁愿随程知节出讨西突厥阿史那贺鲁阿史那贺鲁,虽未获大胜,但积累了军事经验。显庆五年(公元660年),他随苏定方东征百济,大获全胜,俘虏了百济王扶余义慈王和太子扶余隆等官员七百余人。战后,刘仁愿被任命为都护,领兵一万留守百济都城泗沘城,稳定了局势。在留守百济期间,刘仁愿遭遇了百济旧臣发起的复国运动,并成功抵御了他们的围攻。他与新罗兵一起坚守城池,等待援军的到来。最终,在刘仁轨等将领的支援下,成功击退了百济复国军。
晚年遭遇
乾封元年(公元666年),刘仁愿受命东征高句丽,从南线进攻,计划与李勣率领的主力军会师于平壤。他率领军队连连获胜,于总章元年(公元668年)六月迫使高句丽大谷、汉城二郡十二城归顺。然而,同年八月,唐廷以刘仁愿在征讨高句丽过程中逗留不赴为由将其押回长安。刘仁愿在李治面前辩解未果,最终被流放至姚州(今云南姚安)。刘仁愿被流放后,史书记载只有“后不知所终”五个字。没人知道他在流放地的生活状况以及最终的命运如何。
主要成就
唐太宗时期,刘仁愿曾追随唐太宗征讨高句丽而立功,并随英国公李经略漠北薛延陀,安抚九姓铁勒。 唐高宗时期,刘仁愿数次前往漠北抚慰回纥汗国、铁勒诸部,又奔赴吐谷浑、吐蕃宣敕。随苏定方攻灭百济,留守百济故地,抵御了百济复国军的围攻,为唐军反攻赢得时间,后与刘仁轨等一起剿灭百济复国军,并主持新罗国王金法敏与唐朝新扶植的百济国王扶余隆的会盟。
亲属成员
刘仁愿的先祖为刘豹(南匈奴首领);高祖刘康(北魏散骑常侍、彭城穆公);曾祖父刘平(镇北大将军、绥州刺史、上开府、彭城郡公);祖父刘贵(北周大将军、仪同三司、绥州总管);父亲刘大俱(天宝冠军大将军、绥州都督);妻子陈氏(颍川郡夫人);儿子刘怀、刘瓒;女儿:刘姓
个人作品
韩国国立扶余博物馆保存有《刘仁愿纪功碑》,据推测可能为刘仁轨所撰,刘仁愿亲自书写。
人物评价
上官仪:仁轨遭黜削而能尽忠,仁愿秉节制而能推贤,皆可谓君子矣。
贺遂亮:资孝为忠,自家刑国,早闻周、孔之教,晚习孙、吴之书,既负英勇之材,仍兼文吏之道。
拜根兴:由于当时东亚国家间独特背景下唐与新罗的微妙关系,以及刘仁愿本人的武将性格,他在复杂的朝野倾轧背景下并不被看好的人缘,特别是李治对刘仁愿看法的改变,直接导致了对刘仁愿“逗留”不进所做出的处罚决定。毋庸置疑,刘仁愿是一个悲剧人物,他的被流放姚州,以及凄凉了无踪迹的结局,确实令人扼腕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