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当
吴当(1298-1362)字伯尚。江西省崇仁县凤岗咸口村人。吴澄之孙。官至肃政廉访使。元代学者、诗人。幼承祖父吴澄教授,聪颖笃实,及长,通经史百家。至大年间随祖父到京,补国子生。吴澄去世后,原跟随吴澄的四方学子,都转拜吴当为师。他“勤讲解,严肄习,诸生皆乐从之。”
人物生平
吴当(1296—1360),字伯尚,凤岗咸口村人,吴澄之孙。“草庐学派”重要传人之一。《元史·吴当传》称:吴当幼承祖父教训,聪明笃实,及长,通经史百家,跟随祖父到京城,补国子生,吴澄殁后,四方学子旧从游者,都投吴当就教。至正五年(1345),袭父荫授万亿四库照磨,未上用。后累迁国子助教,博士、监丞、司业等职,参与编修宋、金、辽三史,历任礼部员外郎、监察御史、翰林学士等职。其时江南农民起义军起兵已五年,有大臣认为当世居江西省,熟悉江西情况,且其才能亦堪任政事,遂荐授江西肃政廉访使,会同江西等处行中书省参政火尔赤,兵部尚书黄昭,清剿江西诸郡农民军,率部进犯南丰县。起义军首领郑天瑞被击失利出走,郑元自杀。又以兵犯抚州市,处死义军首领胡志学,朝气珍复踞崇仁县、宜黄县,于是建、抚两郡义军悉被镇压,为参知政事兼总兵朵歹所忌,伪报吴当与“寇”通,旋降旨解除兵权,调任抚州路总管。不久,罢官归里。十八年,复任为中奉大夫,江西行省参知政事,任命未下,而陈友谅起义军已克江西诸郡,火尔赤弃城逃走,吴当戴黄冠着道士服,杜门不出,日以著书为事,友谅遣人聘请,则卧床不食,誓以死抗命,来使乃将其随卧床一并载船上,送往江州(今九江)拘留一年,终不屈服。获释后,隐居吉水之谷坪。至正二十年病卒,年65岁。
至正二年
至正二年(1342),初袭父荫授万亿四库照磨(属户部,管钱粮出纳),未上,用荐者改国子助教。勤讲解,严肄习,诸生皆乐从之。次年,适逢朝廷会修辽、金、宋三史,吴当参与修撰。五年,三史修成,吴当任翰林修撰。后迁国子博士、监丞、司业、翰林待制、礼部员外郎、监察御史、礼部郎中、翰林直学士等职。
至正十三年
至正十三年(1353),江南农民起义军在湖广、江西省、安徽省、浙江省、福建省异常活跃。元军屡屡失利。朝廷中有人认为吴当世居江西,熟悉江西情况,且其才亦能胜任政事,遂荐其为江西肃政廉访使,会同江西等处行中书省参政火尔赤、兵部尚书黄昭,率部由福建进入新城(今黎川县),攻南丰县。起义军首领郑天瑞失利出走,郑元自杀。十六年,吴当率兵攻入抚州市,杀义军首领胡志学;随即进据崇仁县、宜黄县,将建昌、抚州两路义军平息。其战绩为参知政事兼总兵朵歹所忌,以汉族不可带兵,并诬陷吴当与义军勾结,结果吴当、黄昭兵权被解除,吴当调为抚州路总管。后罢归,杜门著述。
至正十八年
至正十八年(1358),朝廷知吴当被诬陷,欲下诏授其为中奉大夫、江西等处行中书省参知政事。任命未下,陈友谅起义军已连克江西省诸路,火尔赤弃城逃走。吴当亦戴黄冠着道士服,闭门不出,日以著书为事。陈友谅派人前往聘请,吴当则卧床不食,誓以死抗命,来使将其与卧床一起抬上船,送往江州(今九江)拘留一年,始终不屈。二十年,朱元璋至江州,他早已耳闻吴当之名,召见吴当。吴当只长揖不拜,朱知其志不可屈,即放其归。吴当乃隐居吉水之谷坪,逾年以疾而逝,终年65岁。
个人著作
著有《周礼言》及《学言稿》。今有《学言诗稿》传世。
社会评价
吴当善诗文。诗多取材战乱,能反映社会现实,同情百姓疾苦。其诗前期气势磅礴,后期多反映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疾苦和萧条凄凉的景象,清人李绂称其“雄浑雅健,高出元人之上”。吴当著有《学言诗稿》6卷和《周礼纂言》。均《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并行于世。
《学言稿》
卷五中有《除夕有感》:“华盖芙蓉翠倚天,高堂彩服忆长年。家人共守迎春酒,童争分压岁钱。香雾煖浮金鸭动,蜡虹隔纱然。鹤书一去无消息,白发沧江对月明。”诗中吴当回忆了曾经与家人共度除夕的情景,与家人共饮迎春酒,孩子们争抢压岁钱。
参考资料
元代理学家吴当.崇仁县人民政府.2015-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