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九焰山

九焰山

九焰山位于红安县北部,鄂豫两省交界处,主峰海拔770.5米。山上有寨,现仅有残墙和西门。九焰山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始于唐朝薛刚时,曾一度在此扎寨屯兵,武三思率兵前来“围剿”,在这儿上演过“布下三才八卦九宫阵,火攻九次焚烧九座山”的悲壮一幕,九焰山因此而得名。

主要景观

黄杨寨

南宋端平、嘉熙年间,又有土人“结寨于此,常活十万余人”,可想昔日山寨人口与今日一座小城相当,曾经有过兴旺与繁华;元末明初有位姓黄的男将军与一位姓杨的女将军在山寨结为夫妻,并称雄一时,故此山又名黄杨寨;

司马岩

九焰山毗邻天台山,位于鄂豫分水岭,是一座明、清兵寨。寨中有"司马岩"石刻,"明兵部上书张缙彦1645年5月挥剿至此"的字样用楷书繁体字刻在其上,右侧下方刻有"督军"、"副将"、"参谋"、"都司"等官名称和将领姓名。"司马岩"石刻,刻于明末清初之际,距今已有385年的历史,它的发现弥补了九焰山古兵寨史实之不足,同时也为研究红安县乃至鄂东古代军事历史,提供了一处极为珍贵的实物证据(张彦系河南新乡人,旺崇祯进士,官至兵部尚书)。

朱元璋不仅年少时流落此地,留下了流传千古的民间故事,而且在他打天下时也曾交战于九焰山,留下了一些神奇的传说;明代还有一位兵部尚书“剿匪”至此,在山上留下了“司马岩”的珍贵石刻;

“司马岩”在九焰山峰顶的北侧,是一块天然近似于方形的岩石块,兀立在山顶向下的分水脊坡上。岩石壁高3.5米,长约3米。石壁正中用楷书繁体字凿刻“司马岩”三个大字,字宽50公分见方。左侧上方刻有“明兵部尚书张缙彦恢剿至此”,字宽约20公分见方;右侧下方刻有“督军”、“副将”、“参军”、“都司”等官职名称和将领姓名。由于岩石年久自然风化,有的字迹已模糊难辨。据专家考证,此石刻为明兵部尚书张缙彦所留。公元1645年5月,清军攻陷南京市弘光帝被清军俘掳。张缙彦退逃至此,暂避清军锋芒,以图重整旗鼓,东山再起,恢复明朝。他们打着“恢剿”的旗帜,誓与清军决战到底。不少重臣、将官被战死,或不屈自刎,悲壮场面惨烈可泣。“司马岩”石刻即为当时所留。

止止洞

止止洞地处九焰山东半山,相传有僧号“止止”,曾隐居于此,故名。其境怪石嵯峨兀立,大树参天,洞口向东,高3米,宽亦3米,似不规则六边形。洞口上方石壁,高10米,洞内径深10米,宽4米,平均高3.5米,可容四十余人。左右壁上分别镌刻有隆庆壬申耿子颐题“止止洞”和“凝神”等字。洞四周均无道路可行。从山下入洞,攀枝可登;从山上入洞,绳索系腰可下;从南北两侧入洞,须砍棘辟路。1934年11月,红二十五军长征后,中共鄂东北道委在极其艰难的环境下,曾隐蔽于此洞指挥战斗。

百将沟

位于九焰山顶西北,此处沟壑纵深,壁立万仞,奇险无比。人若处悬崖边沿,心惊胆颤,不敢俯视。相传元末明初,朱元璋陈友谅争霸天下,两军在此展开惨烈决斗。最后,陈友谅所部兵败,百余名将官有的战死,有的不愿投降而跳崖,全部殉职。“百将沟”由此而得名。

红色圣山

1934年,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奉命北上长征之后,中共鄂东北道委委员会曾隐蔽在山上的“止止洞”中,长期与敌人周旋。

参考资料

九焰山,九焰山旅游景点介绍,攻略-天气加.九焰山,九焰山旅游景点介绍,攻略-天气加.2021-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