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斯曼海
塔斯曼海(英文名:Tasman Sea),是位于澳大利亚与新西兰之间的海洋,也是南太平洋重要的组成部分。塔斯曼海是一个深水渔场,物产丰富;在东边的海盆下面,蕴藏着石油和天然气。
不同的洋流使塔斯曼海南部通常为温带气候,北部为亚热带气候,北部表层水温22°C,南部表层水温9°C,海水盐度35%。由于水域南北两边的水温相差较大,造成其气流变化较多,气象条件复杂;因此,塔斯曼海以风暴而闻名。塔斯曼海是以第一个发现新西兰和塔斯曼尼亚的欧洲人——荷兰探险家亚伯·塔斯曼的名字命名的。1770年前后,英国探险家詹姆斯·库克更加深入、广泛地探索了塔斯曼海。塔斯曼海海域是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两国之间以及对外海运的重要航路。
塔斯曼海总面积约230万平方公里,长2750千米,宽2200千米,平均水深4000米,最深6015米。塔斯曼海海域边缘有北岛、南岛和塔斯马尼亚州三个大岛。南部边缘有麦夸里岛、奥克兰群岛、斯奈尔斯群岛;北部边缘有诺福克岛、豪勋爵岛、博尔斯皮拉米德岛;西部巴斯海峡中有多的小岛;海域中部没有岛屿和礁石。
命名
塔斯曼海是以第一个发现新西兰和塔斯曼尼亚的欧洲人,荷兰探险家亚伯·塔斯曼的名字命名的。
位置境域
塔斯曼海总面积约230万平方公里,长2750千米,宽2200千米,平均水深4000米,最深6015米。
塔斯曼海位于澳大利亚大陆和西兰板块之间,是西南太平洋地区较大的成熟边缘海之一,塔斯曼海盆外形近似菱形,东澳大利亚陆缘为其西北边界,巴斯海峡、塔斯马尼亚州、南塔斯曼海岭以及塔斯曼断裂带为其西南边界,东南边界为南岛和麦夸里海岭西缘,东北边界为豪勋爵海岭。塔斯曼海经卡托海槽与珊瑚海相通。
历史变迁
中生代陆内裂谷期
塔斯曼海扩张开始之前西兰板块(包括科恩高原、丹皮尔海岭、豪勋爵海岭、坎贝尔高原等)还位于南极大陆的东缘,是冈瓦那大陆的一部分。中生代裂陷作用使得在冈瓦纳大陆周缘产生了一系列早期裂谷和断裂带。分隔北豪勋爵海岭和南豪勋爵海岭的断裂带在此时就已经产生。豪勋爵海岭中部的裂谷沉积地层就形成于该裂谷期。海岭上普遍存在的喷出岩、侵入岩和火山碎屑岩表明岩石可能与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沿东冈瓦纳大陆边缘裂陷作用导致的区域岩浆活动有关。东冈瓦纳大陆岩浆裂谷的持续发展导致早白垩世期间豪勋爵海岭地区的裂谷期沉积。
塔斯曼海扩张阶段
由于巴勒尼地幔柱的活动,塔斯曼海海底扩张从83MaBP(晚白垩世三冬期)开始,初始扩张位置就在东塔斯曼高原、南塔斯曼海岭和挑战者高原之间。经过短期的海底扩张至73MaBP东塔斯曼高原陆壳地层遭受拉张减薄作用,最终伸展到了现今相对于澳大利亚大陆的位置。同时南塔斯曼海岭也与澳大利亚分离,早期的裂陷作用已经将挑战者高原与中塔斯曼海岭分离,海底扩张使得它们之间发生了短暂的扭张作用,贝罗那海槽形成。伴随着吉尔伯特海山群与中豪勋爵海岭之间的伸展运动,吉尔伯特海山群与南塔斯曼海岭之间还发生了走滑运动。在此期间西南太平洋洋中脊向西延伸扩张使得坎贝尔高原与南极大陆分离,并与塔斯曼海扩张脊联通。塔斯曼海南部次盆也开始扩张形成,只是受坎贝尔高原陆壳的影响,西南太平洋洋中脊的延伸方向(近东西向)与塔斯曼海扩张脊延伸方向(北西-南东向)不在一条直线上,而是发生了偏折。这就导致了两部分区域内洋壳的扩张方向不同,坎贝尔高原以北扩张方向为北东-南西向,而南部区域扩张方向近南北向,但两者的成因机制相同,都是巴勒尼地幔柱活动下的主动扩张。
从73MaBP开始塔斯曼海扩张脊开始向南北延伸扩张。由于中豪勋爵海岭相对北豪勋爵海岭的走滑运动,最初是在北豪勋爵海岭和丹皮尔之间发生裂陷作用,至68MaBP在它们之间形成了米德尔顿盆地和豪勋爵盆地两个裂陷盆地。而丹皮尔海岭此时还紧贴在澳大利亚大陆东缘。随着洋中脊的持续扩张,产生的洋壳“推动”着吉尔伯特环形山海山群向挑战者高原靠近,并最终贴到了挑战者高原陆壳西缘。而挑战者高原在经过短暂的转换拉张作用之后贴到了中豪勋爵海岭南缘。与此同时南塔斯曼海岭则相对于塔斯马尼亚州继续向南移动。
在68MaBP丹皮尔海岭与北豪勋爵海岭之间的裂陷作用停止。与此同时澳大利亚东缘与丹皮尔海岭之间产生了一条向北延伸的裂谷,扩张脊开始沿该裂谷持续向北扩张。至61MaBP期间,由于扩张过程中扩张方向发生了数次变化,扩张脊的转换断层穿过丹皮尔海岭并将其分隔成4个片段。塔斯曼海扩张脊再向北延伸扩张将科恩高原与澳大利亚大陆分离,且由于扩张方向的改变使得科恩洋底高原与玛丽恩高原之间发生扭张运动,最终导致了玛丽恩洋底高原南部凯普里康盆地的形成。随着塔斯曼海的持续扩张,豪勋爵海岭持续远离澳大利亚大陆,中豪勋爵海岭相对北豪勋爵海岭经历了260km的走滑运动后停止下来。南塔斯曼海岭下的陆壳在向南伸展了300km之后停止南移。西南太平洋洋中脊的快速扩张坎贝尔高原和查塔姆海隆快速向北移动。
塔斯曼海北部扩张停止阶段
塔斯曼海的扩张持续进行,但是扩张方向发生了两次逆时针变化且扩张速率急剧减慢,推测与太平洋板块向西碰撞挤压澳大利亚板块有关。从此时开始西南太平洋板块与印澳板块边界开始变得活跃。在此期间,科恩高原与丹皮尔海岭继续向东远离澳大利亚板块并最终“贴上”北豪勋爵陆块。扩张脊向北的持续扩张导致了塔斯曼海北部珊瑚海的形成。随着西南太平洋洋中脊的持续扩张,坎贝尔高原与查塔姆海隆继续向北移动。至52MaBP,南塔斯曼海岭还未与南极大陆分离。到此为止塔斯曼海的雏形已然形成,后期又遭受到东南印度洋洋中脊沿印澳板块与西南太平洋板块边界入侵的改造,使得塔斯曼海,特别是塔斯曼海南部次盆内的先存洋壳发生了严重变形。
南部次盆改造阶段
由于太平洋板块的俯冲碰撞作用,始新世(52MaBP)塔斯曼海停止扩张。东南印度洋洋中脊继续向东延伸且扩张速率增大,40MaBP时地幔穿过南塔斯曼海岭与南极大陆边界侵入西南太平洋板块与印澳板块边界---麦夸里海岭。北东向侵入的东南印度洋洋中脊扩张产生的新的洋壳使得之前形成的南塔斯曼海洋壳遭受改造发生变形。塔斯曼海盆与南部次盆的边界---Resolution海岭开始形成。与此同时,西南太平洋洋中脊的活动减弱。30MaBP至今随着东南印度洋洋中脊持续快速扩张,澳大利亚大陆快速远离南极大陆。向东扩张产生的洋壳已经将塔斯曼海岭与南极大陆完全分离,且沿西南太平洋板块与印澳板块边界的侵入达到最强。20MaBP时沿麦夸里海岭西缘侵入的东南印度洋洋中脊最终导致了贯穿新西兰的阿尔卑斯断层的启动。
坎贝尔高原相对于挑战者高原开始向西南方向走滑。东南印度洋洋中脊沿塔斯曼断裂带快速南移。到了10MaBP时,东南印度洋洋中脊沿塔斯曼断裂带快速南移并向东南延伸扩张与西南太平洋洋中脊汇合,而沿麦夸里海岭西缘的侵入进一步减弱。东南印度洋洋中脊在澳大利亚板块和南极洲板块之间仍快速扩张,沿塔斯曼断裂带南移了将近1000km,向东南延伸扩张与西南太平洋洋中脊联通。
地理特征
气候
不同的洋流使塔斯曼海南部通常为温带气候,北部为亚热带气候。北部表层水温22°C,南部表层水温9°C,海水盐度35%。而正由于这片水域南北两边的水温相差较大,造成了其气流变化较多,气象条件复杂;因此,塔斯曼海以风暴而闻名。
地形
塔斯曼海在靠近新西兰的海底,遍布海底丘陵和陡峭的古火山。塔斯曼海岸边地形各异,澳大利亚沿岸因山地逼近海岸,沿岸平原狭窄,局部地段有平原和较宽阔的海滩,多数为溺谷型海岸;塔斯马尼亚州的南岸和南岛的东南岸为曲折的峡湾海岸;北岛西岸学线曲折,多半岛和港湾,奥克兰附近比较低平;其他地区海岸大都较为平直。
塔斯曼海海区沿岸大陆架大多较狭窄,一般不足10千米,只有巴斯海峡和库克海峡附近有较宽广的大陆架。在海底海域西部和南部深于4000米的海盆占了全海域面积的一半,其内地势平坦,仅北侧有相对高度在3000~4000米、山顶距水面水深仅100米左右的二座海山,这里还有一座海底山,其山顶露出海面成豪勋爵岛。海盆东北海域水深由东北方向的浅海逐渐向西南加深至4000米,最深处达6015米。
构造单元
塔斯曼海区域包括东澳大利亚陆缘、西兰板块和塔斯曼海盆一级构造单元,塔斯曼海盆进一步划分为西部次盆、东部次盆和南部次盆。
东澳大利亚陆缘
东澳大利亚陆缘构成了塔斯曼海盆的西部边界。玛丽恩高原位于澳大利亚大陆东北部,是澳大利亚大陆架的延伸,面积107300km2,位于18°~24°S,150°~155°E。南部与凯普里康盆地相邻,东部为卡托海槽,西部被大堡礁覆盖。
西兰板块
西兰板块位于塔斯曼海东部,是漫长演化过程中从冈瓦那大陆裂解出来的较大的陆块。它由一系列二级构造单元组成,从南到北分别为科恩高原、丹皮尔海岭、豪勋爵海岭、坎贝尔高原和查塔姆海隆。
科恩高原
科恩高原位于西兰板块最北端,距离澳大利亚东北海岸约450km,西部与玛丽恩高原之间为卡托海槽,面积73500km2,水深150~4000m。科恩高原大部分处于深海海域,现代沉积过程主要为远洋或半远洋沉积。下伏古生代伸展基底并伴有裂谷构造,推测与晚古新世澳大利亚大陆东北边缘的裂解有关,裂谷内为白垩纪和古新世硅质碎屑沉积,上覆始新世及稍晚时期的裂谷后沉积。
丹皮尔海岭
丹皮尔海岭位于澳大利亚大陆坡与豪勋爵陆块之间且与两者平行。沿158°E南北向伸展从23°S至34°S,全长1200km,宽度为100km。西部由塔斯曼海盆与澳大利亚大陆相隔,东部由米德尔顿海盆和豪勋爵海盆与豪勋爵陆块分开。丹皮尔海岭高出塔斯曼深海盆约2000m,高出米德尔顿和豪勋爵海盆约750~2000m。
豪勋爵海岭
豪勋爵海岭位于塔斯曼海东北部,是海盆张开过程中从澳大利亚大陆分离出来的主要陆壳片段条带状陆块。
塔斯曼海盆
塔斯曼海盆的西南边界由塔斯曼断裂带、南塔斯曼海岭、塔斯马尼亚州以及巴斯海峡构成。南塔斯曼海岭是一个陆壳残片,主要由两个来源不同的陆壳岩层组成。两个地壳岩层被一个N-S向的走滑断层隔开。东部为东南塔斯曼海岭,原是南极洲板块的一部分,而西部的西南塔斯曼海岭原属于澳大利亚板块。
海岛
塔斯曼海海域边缘有北岛、南岛和塔斯马尼亚岛三个大岛。南部边缘有麦夸里岛、奥克兰群岛、斯奈尔斯群岛;北部边缘有诺福克岛、豪勋爵岛、博尔斯皮拉米德岛;西部巴斯海峡中有多的小岛;海域中部没有岛屿和礁石。
自然资源
塔斯曼海是一个深水渔场,物产丰富;在东边的海盆下面,蕴藏着石油和天然气。
人类活动
在荷兰人来到这片海域100多年后,即1770年前后,英国探险家詹姆斯·库克更加深入、广泛地探索了塔斯曼海。塔斯曼海海域是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两国之间以及对外海运的重要航路。
相关事件
当地时间2013年10月19日,一个澳大利亚团队驾驶三体帆船,从悉尼穿越塔斯曼海抵达新西兰奥克兰,创下帆船横跨塔斯曼海所用时间最短纪录。
2023年,新西兰研究人员说,受气候变化、拉尼娜现象以及一系列高压系统影响,南岛周边海域水温明显高于往年同期平均水平,两者最高温差达到前所未见的6摄氏度。塔斯曼海东部水域100米至400米深处的海水温度比正常水平高出至少2摄氏度。
2025年2月22日,澳大利亚航空管制机构在向多架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民航班机发出飞行警告,要求它们避开位于塔斯曼海(澳大利亚东海岸至新西兰之间的海域)的一片特定空域,原因是据信在该处的中国海军舰艇正在进行实弹演习,澳大利亚航空管理局在一份声明中表示“已经获知了有关在国际水域进行实弹射击的通知”。
参考资料
走进新西兰之塔斯曼海.海外网.2025-02-23
澳大利亚帆船横跨塔斯曼海 创最快纪录.中国网.2025-02-23
新西兰南岛海域增温异常.百家号·新华社客户端.2025-02-23
澳大利亚称中国海军舰艇在附近进行实弹演习.百家号·观察者网.2025-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