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乌灵参

乌灵参

乌灵参[学名:Xylaria nigripes (Klotzsch) Cooke],又名乌苓参、雷震子、鸡茯苓等。乌灵参健脾除湿,宁心安神,补气固肾。用于脾虚食少,产后及术后失血过多,产后乳少等症。乌灵参为碳棒菌科植物地碳棍等的菌核,以整个子实体入药。

乌灵参用量为1日1~2两,作散剂或炖肉服用。孕妇忌用。治乳少时:用乌灵参25克,猪前蹄1对,炖汤服用。治心、肾虚损时:乌灵参1个,猪心、猪肾各1个,炖汤服用。

乌灵参分布于中国四川、云南省河南省以及台湾地区。据卯晓岚考证,乌灵参的文字记载最早可追溯到《滇南本草》。清代四川省的《灌县志》中就记载称:“乌苓参,其苗出土易长,根延数丈,结实虚悬空窟中,当雷震时必转动,故谓之雷震子;圆而黑,其内色白;能益气。”

来源

药材基源

乌灵参为菌类植物的一种,碳棒菌科植物地碳棍等的菌核。以整个子实体入药。原植物未用。

采收储藏

乌灵参夏季采收,以个大,外皮乌黑,断面内心色白者为佳。切片生用。

炮制

除去杂质,润透,切厚片,干燥。

性状

乌灵参为不规则厚片。外表皮黑色,有细密或粗糙的皱纹。切面白色或黄白色。质细腻,稍有韧性。有特殊的菌香气,味淡。

功能药性

性味归经

乌灵参味甘、淡,性平。归心、脾、肾经。

功能主治

乌灵参健脾除湿,宁心安神,补气固肾。用于脾虚食少,产后及术后失血过多,产后乳少,胃下垂心悸病,失眠。

用法用量

1日量1—2两,作散剂或炖肉,炖鸡服。

临床应用

相关配伍

治失眠:乌灵参15克,茯苓12克,酸枣仁等配伍。

治乳少:乌灵参25克,猪前蹄l对,炖汤服用。

治心、肾虚损:乌灵参1个,猪心、猪肾各1个,炖汤服用。

方剂举例

《蕈菌医方集成》记录了一些乌灵参的单验方,如用“乌灵参10g、夜合叶根15g,金钱蒲瓜子金各9g,煎服,每日1剂,治心悸失眠。”

风险禁忌

孕妇忌用

历史

乌灵参在1832年被德国真菌学家约翰·弗里德里希·克洛奇(Johann FriedrichKlotzsch)首次科学描述并将其命名为Sphaeria nigripes。1883年,英国真菌学家莫迪凯·丘比特·库克(Mordecai Cubitt Cooke)将其转移到了Xylaria属(炭角菌属)确定了使用至今的拉丁名。母诂属有114个不同的种,都和白蚁穴有关,外形也都很相似,但脱氧核糖核酸不同,乌灵参是其中-种。描述乌灵参的科学家有很多,因此有很多同种异名,如Podosordaria nigripes.Pseudoxylaria nigripes、Xylaria arenicola、Xylaria arenicola Xylaria brasiliensis x Xylosphaera brasiliensis.Xylosphaera nigripes、Podosordaria nigripes等,一些描述在后期经过分析后实际上都是同一物种。

卯晓岚考证,乌灵参的文字记载最早可追溯到《滇南本草》。互联网上介绍乌灵参时,所引用的众多各种本草记载是错误的,常是将茯苓的功能及文献引述内容移花接木给了乌灵参,不足以做参考。乌灵参还出现在一些地方志中,如清代四川省的《灌县志》中就记载称:“乌苓参,其苗出土易长,根延数丈,结实虚悬空窟中,当雷震时必转动,故谓之雷震子;圆而黑,其内色白;能益气。”

基源植物信息

形态特征

菌核

乌灵参菌核呈灰褐色至黑色,卵圆形或不规则扁球形。(5~13)厘米x(4~10)厘米。光滑或多皱,内部白色,肉质,坚实或粉状。

子座

乌灵参子座散生或群生,单根,偶有从柄的基部分枝,高4~16厘米,内实,初白色,后变灰黑色。圆柱形,顶端钝圆。

菌柄

乌灵参菌柄长1.5~12厘米,粗0.2-0.4毫米,有皱纹,基部有向土中呈假根状延伸连接着菌核。

孢子

乌灵参孢子呈不等边椭圆形至半球形,(4-5.7)微米x(2.5~3)微米。

物种分布

世界分布

乌灵参分布中国,欧洲也有分布。

中国分布

乌灵参分布于中国四川、云南省江苏省浙江省江西省海南省福建省广东省河南省以及台湾地区。

生长习性

乌灵参夏秋季生于阔叶林中地上,通常深入地下与白蚁窝相连。常从白蚁废弃巢穴内的菌核长出。

繁殖方式

自然死亡,或其它原因死亡的黑翅土白蚁巢群,在菌圃未烂之前产生此菌核:一个菌圃上可产生多个菌核。5-10月,当茵圃周围土温20℃时,菌核上形成鹿角状,或棍棒形的子实体,呈群状从巢中长出。产生菌核,并长出黑柄炭角菌的蚁巢菌圃,其入土深度浅者18厘米,最深可达200厘米以上,一般在40厘米以内(占29.6%)和81-120厘米(占42.6%)。

栽培技术

乌灵参栽培相对可行的方法是首先培养好乌灵参菌丝菌种,之后接种在野外废弃白蚁巢穴内仿野生培养。

药材鉴别

乌灵参粉末淡黄白色。可见不规则分枝状团块,淡黄色,菌丝细长,弯曲,多分枝,直径1~3微米,少数可达5微米。担泡子类圆形,单个着生于菌丝上,直径2~5 微米。

功用价值

药用价值

乌灵参已经被开发成药品在临床中使用,如用乌灵菌粉所制的乌灵胶囊“可用于心肾不交所致的失眠、健忘心悸病心烦、神疲乏力、腰膝酸软等”。乌灵参实际上并不入肾,但又能治疗心肾不交导致的一系列健康问题,其理论依据就在于中医“肝肾同源”说,实践也证明乌灵参的确可以治疗这方面疾病。

食用价值

乌灵参炖鸡

乌灵参炖鸡是一道名菜。它是用中药乌灵参和鸡共炖而成。传说,乌灵参倒悬生长在地下洞穴内,若遇打雷时,它会在洞中旋转,所以民阅又叫雷振予。乌灵参炖鸡的制作方法如下:鸡一只,乌灵参100克,将鸡宰杀后退净毛桩、除去内脏待用。乌灵参用温水或米泔水浸泡四至八小时,取出洗净切片,放入鸡腹内,将鸡放入砂锅,盛上清水淹过鸡面,放入料酒、姜、葱适量,武火烧开后移文火清炖,待鸡炖熟后,放盐少许, 即可食用。乌灵参炖鸡汤乳白,具有浓厚的蘑菰蕈香味,其味之鲜,可与鸡枞菌比美。

参考资料

..2024-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