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蔹
白(学名:蛇葡萄属 日铜罗花金龟 (Thunb.) Makino)是葡萄科蛇葡萄属植物,聚伞花序通常集生于花序梗顶端,直径1-2厘米,通常与叶对生。果实球形,直径0.8-1厘米,成熟后带白色,有种子1-3颗;种子倒卵形,顶端圆形,基部喙短钝。花期5-6月,果期7-9月。
该植物多做地栽,进行棚架绿化效果很好,适合用来配植在假山之侧。其枝蔓亦可作为插花材料。全株可入药,具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之功效;块根富含淀粉,可供酿酒。
形态特征
木质藤本。小枝圆柱形,有纵棱纹,无毛。卷须不分枝或卷须顶端有短的分叉,相隔3节以上间断与叶对生。叶为掌状3-5小叶,小叶片羽状深裂或小叶边缘有深锯齿而不分裂,羽状分裂者裂片宽0.5-3.5厘米,顶端渐尖或急尖,掌状5小叶者中央小叶深裂至基部并有1-3个关节,关节间有翅,翅宽2-6毫米,侧小叶无关节或有1个关节,3小叶者中央小叶有1个或无关节,基部狭窄呈翅状,翅宽2-3毫米,上面绿色,无毛,下面浅绿色,无毛或有时在脉上被稀疏短柔毛;叶柄长1-4厘米,无毛;托叶早落。
聚伞花序通常集生于花序梗顶端,直径1-2厘米,通常与叶对生;花序梗长1.5-5厘米,常呈卷须状卷曲,无毛;花梗极短或几无梗,无毛;花蕾卵球形,高1.5-2毫米,顶端圆形;萼碟形,边缘呈波状浅裂,无毛;花瓣5,卵圆形,高1.2-2.2毫米,无毛;雄蕊5,花药卵圆形,长宽近相等;花盘发达,边缘波状浅裂;子房下部与花盘合生,花柱短棒状,柱头不明显扩大。果实球形,直径0.8-1厘米,成熟后带白色,有种子1-3颗;种子倒卵形,顶端圆形,基部喙短钝,种脐在种子背面中部呈带状椭圆形,向上渐狭,表面无肋纹,背部种脊突出,腹部中棱脊突出,两侧洼穴呈沟状,从基部向上达种子上部1/3处。花期5-6月,果期7-9月。
生长环境
生长于海拔100-900米的山坡地边、灌丛或草地。
分布范围
分布于日本和中国;在中国分布于辽宁省、吉林省、河北省、山西省、陕西省、江苏省、浙江省、江西省、河南省、湖北、湖南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和四川省。
生长繁殖
播种:繁殖可采用种子播种或分栽其地下块根的方法。籽播可于10月份采收其完全成熟的果实,去除果皮后进行播种。采用此方法可获得大量的种苗,适宜大面积繁殖,但生长期长,管理较复杂,须2-3年后才能应用。
分栽:观赏及小面积栽培应采用分栽地下块根的方法进行繁殖,其优点是成型较快、方法简单、管理方便。可于3-4月份将野外刚刚开始萌芽的块根挖出,根据栽培需要选取后另行栽植。为保护野生资源,挖取时不可全部挖尽,应留下部分块根使其继续繁衍。
栽培技术
栽培基质:对土壤适应性较强。如果有条件,最好选用土层深厚、富含腐殖质的壤土。在瘠薄的土壤中亦能较好生长。
定植方法:地栽,白蔹种苗多在春季进行定植。应选择地势较高、阳光充足之地,注意应该避开风口。通常在设立好的支架旁,保持80厘米的株距挖穴,其直径约为60厘米、深度约为60厘米。如果土质不佳,需填入客土,可在穴中施用猪粪作为基肥,注意要将其用底土盖好。通常每穴栽种二年生苗一株,先将其扶正,使根系散开,然后填土踩实。再浇透水一次,经3-5天后,还要浇灌二水。此项操作最好在傍晚时进行。
管理要点:白蔹喜微潮偏干的土壤环境,较耐旱,生长旺盛阶段应保证水分的供应。,其对肥料的需求量较多,除在定植时施用猪粪外,生长旺盛阶段可以每隔2-3周追肥一次。白蔹喜日光充足的环境,每天最好接受不少于4小时的日光照射。它性喜温暖,较为耐寒,在14-28℃的温度范围内生长较好。当枝蔓长约20厘米时,应该及时牵引上架。对于已经挂果的枝条,应该摘除新梢,以使养分集中运至所结的果实中。白蔹在光照充足的环境,叶质肥厚近革质,色泽浓绿光亮,且藤茎粗壮,生长旺盛。而在较隐蔽的环境条件下,虽然能生长,但藤茎细弱,叶片呈薄纸质,叶色暗淡缺乏光泽,不易开花结实。因此,无论地植还足盆栽,应尽量选择在阳光充足之处。白蔹耐寒,冬季地栽植株可自然留地越冬,盆栽植株则应停止浇水,保持土壤微润,放在不结冰处即可安全越冬。
主要价值
药用价值
药材概述
白蔹出自《神农本草经》。陶弘景:白蔹近道处处有之。作藤生,根如白芷。破片,以竹穿之,日干。生取根捣敷肿亦效。《唐本草》:白蔹,根似天门冬,一株下有十许根,皮赤黑,肉白如弄岗报春苣苔,殊不如白芷。《本草图经》:白蔹,今江淮州郡及荆、襄、怀、孟、商、齐诸州皆有之。二月生苗,多在林中,作蔓,赤茎,叶如小桑,五月开花,七月结实,根如鸡鸭卵,三、五枚同,皮赤黑,肉白。州有一种赤蔹,功用与白蔹同,花实亦相类,但表里俱赤耳。
功能主治
功能:清热解毒;散结止痛;生肌敛疮。
主治:疮疡肿毒,,烫伤,湿疮,温疟,惊痫,血痢,肠风,痔漏,白带,跌打损伤,外伤出血。
用法与用量:外用:研末撒或调涂。内服:煎汤,1~3钱。
药材基源:为葡萄科植物白蔹蛇葡萄属 日铜罗花金龟(Thunb.)Makino的干燥块根。
生态环境:生于山地、荒坡及灌木林中。
资源分布:华北、东北、华东、中南及陕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四川省等地。
采收和储藏:春、秋季采挖,除去茎及细须根,洗净,多纵切成两瓣、四瓣或斜片,晒干。
注意:中焦虚寒及无实火者,痈已溃者均不宜服。阴疽色淡不起,胃气弱者,也不宜服用。
药理学作用
1、抑制作用
水浸剂(1∶3)在试管内对同心性毛癣菌属、奥杜盎氏小芽胞癣菌、腹股沟和红色表皮癣菌等皮肤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水浸剂用试管稀释法,1:15的浓度对共心性毛癣菌、奥杜盎小孢癣菌、腹股沟表皮癣菌等有抑制作用。根醇提物醋酸乙酸可溶部分,对四氯化碳致小鼠肝损伤具有保护作用,300mg/kg显著抑制谷丙转氨酶(SGPT)、谷草转氨酶(SGOT)活性的升高。
2、辅助镇痛作用
白蔹煎剂本身无镇痛作用,但可显著增强黑附片和炙乌头的镇痛作用,拮抗黑附片、炙川乌和炙草乌时对离体蛙心的收缩作用。
3、抗癌作用
体外试验对人子宫颈癌细胞培养系JTC-26有抑制作用,抑制率在90%以上。
临床应用
1.治疗外科炎症
将白蔹块根去皮研末,取3两(用量根据炎症面积加减)以沸水搅拌成团后,加75~95%乙醇调成稠糊状,外敷患处,每日1次,以愈为度。对于、痈、蜂窝织炎、慢性淋巴结炎、各种炎性肿块等急性感染的初期,有显著疗效。共观察3l例,除个别病情危急、全身反应严重加用抗菌素外,一般不用其他药物。用药后疼痛减轻,炎症很快吸收或局限。一般经治2~3天可愈。
2.治疗扭挫伤取见肿消2个,食盐适量,捣烂如泥外敷。共治80例,66例有效。有的经治4天就肿消痛减而愈。
3.小偏方
取白蔹适量研末,每次取适量,用沸水搅拌成团后,加75~95%乙醇(或白酒)调成稠糊状,外敷患处。
每日1次,以愈为度。
本方对疖、痈、蜂窝织炎、慢性淋巴结炎、各种炎性肿块等急性感染的初期,有显著疗效。
共观察31例,一般经治2~3天可愈。
临床报道
1.治疗细菌性痢疾:白蔹块根晒干或焙干,研成细末,装入胶囊,每粒0.3g,每次6粒,日服3次.急性菌痢3天为1疗程,慢性菌痢5天为1疗程.治疗140例,急性者116例,痊愈106例,好转6例,无效4例;慢性者24例,痊愈17例,好转5例,无效2例.【中西医结合杂志1986;6⑻:500】
2.治疗化脓性皮肤病:白蔹块根90g(用量根据炎症面积加减),去皮研细末,以沸水搅拌成团后,加75%~95%乙醇调成稠糊状,外敷患处,每日1 次,至愈.治疗疖、痈、蜂窝织炎、慢性淋巴结炎、各种炎性肿块等急性感染31例,用药后疼痛减轻,炎症很快吸收或局限.一般经治2~3天可愈.在炎症初期,脓肿未形成前敷药,效果更佳.个别病情危急、全身反应严重者加用抗生素.【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第 1 版,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7: 692】
3.治疗手足裂:白蔹、白芨各30g,大黄50g(焙黄)研粉,冰片3g,研极细粉,和匀过筛,加蜂蜜调成稠糊状.将患处洗净拭干后涂敷药膏,每日3~5次,以愈为度.治疗55例,痊愈44例,好转8例,无效3例.轻者3~5天见效,重者7~10天痊愈.【黑龙江中医药大学1985;⑹:48】
白蔹散(《圣济总录》)治疗耳出脓血:白蔹、黄连(去须)、龙骨、赤石脂、乌贼鱼骨(去甲)各30g。上5味,捣罗为散。先以绵试脓干,用药2g,绵裹塞耳中。方中白蔹清热解毒,散结,为君药。
白蔹散(《太平圣惠方》)治淋巴结结核生于颈腋,结肿寒热:白蔹、甘草、玄参、木香、赤芍药、川大黄各15g。上药捣细罗为散,以醋调为膏,贴于患处,干即易之。方中白蔹清热解毒,散结,止痛,生肌,为君药。
白蔹汤(《圣济总录》)治吐血,咯血不止:白蔹90g,阿胶60g(炙令燥)。上2味,粗捣筛,每服4g,酒水共1盏,入地黄汁2合,同煎至七分,去渣,食后温服。如无地黄汁,入生地黄0.3g同煎亦得。中白蔹清热解毒,止痛,生肌,为君药。
实用选方
1.治痈肿:一白蔹二分,藜芦一分。为末,酒和如泥,贴上,日三。(《补缺肘后方》)
2、敛疮:白蔹、白、络石各半两,取干者。为细末,干撒疮上。(《鸡峰普济方》白蔹散)
3、治中耳炎出脓血:白蔹、黄连(去须)、龙骨、赤石脂、墨鱼目鱼骨(去甲)各一两。上辽五味,捣罗为散。先以绵拭脓干,用药一钱匕,绵裹塞耳中。(《圣济总录》白蔹散)
4、治色素脱失,遍身斑点瘙痒:白蔹三两。天雄三两(炮裂去皮脐),商陆一两,黄芩二两,干姜二两(炮裂、),杜鹃花属一两(酒拌炒令干)。上药捣罗为细散,每于食前,以温酒调下二钱。(《太平圣惠方》白蔹散)
5、治冻耳成疮,或痒或痛者:黄柏、白蔹各半两。为末。先以汤洗疮,后用小磨香油调涂。(《仁斋直指方》白蔹散)
6、治淋巴结结核生于颈腋,结肿寒热:白蔹、甘草、玄参、木香、赤芍药、川大黄各半两。上药捣细罗为散,以醋调为膏,贴于患上,干即易之。(《圣惠方》白蔹散)
7、治皮肤中热痱、瘰疬:白蔹、黄连各二两,生胡粉一两。上捣筛,容脂调和敷之。(《刘涓子鬼遗方》白蔹膏)
8、治扭挫伤:见肿消二个,食盐适量。捣烂外敷。(《全展选编·外科》)
9、治汤火灼烂:白蔹末敷之。(《备急方》)
10、治吐血、咯血不止:白蔹三两,阿胶二两(炙令燥)。上二味,粗捣筛,每服二镜匕,酒水共一盏,入地黄汁二合,同煎至七分,去滓,食后温服。如无地黄汁。入生地黄一分同煎亦得。(《圣济总录》白蔹汤)
用药禁忌
1.痈疽已溃者均不宜服。阴疽色淡不起,胃气弱者,也不宜服用。
3.《本草经集注》:代为使。反乌头。
4.《本草经疏》:痈疽已溃者不宜服。
5.《本经逢源》:阴疽色淡不起,胃气弱者,非其所宜。
观赏价值
该植物多做地栽,进行棚架绿化效果很好,适合用来配植在假山之侧。其枝蔓亦可作为插花材料。
鉴别方法
显微鉴别
根横切面:木栓层为2-6列木栓细胞,有时脱落。韧皮部射线宽广,韧皮束呈窄条状,形成层成环。木质部导管稀疏排列,周围有木纤维及木化薄壁细胞。薄壁组织中散有粘液细胞,内含草酸钙针晶束;薄墨细胞内充满淀粉粒,有的内含草酸钙簇晶。
粉末特征:淡红棕色。
①淀粉粒单粒棍棒形、长圆形、长卵形、肾形、扁三角形或菱形,有的两端尖,直径3-13(-26)μm长至25(-43)μm,脐点、层纹不明显;复粒少数。
②草酸钙针晶散在或成束存在于粘液细胞中,针晶长86-169μm。
③粘液细胞类圆形或椭圆形,长108-224μm,直径66-91μm,内含淡黄色粘液质,有的含针晶束。
④草酸钙簇晶直径25-78μm,棱角宽大,有的似方晶。
⑤具缘纹孔导管直径35-60(-83)μm,具缘纹孔排列成梯状或网状,纹孔口线形。
⑥木薄壁细胞长方形壁稍厚,连珠状,单纹孔形状大小不一。此外,有石细胞、木纤维及木栓细胞。
化学成分
块根含粘质和淀粉,酒石酸(tartaric acid),β-谷甾醇(β-sitosterol),反丁烯二酸(fumaric acid),胡萝卜(daucosterol)。叶含没食子酸(gallic acid),
1,2,6-三-O-没食子基-β-D-吡喃葡萄糖甙(1,2,6-tri-O-galloyl-β-D-glucopyranoside),1,2,3,6-四-O-没食子酰基-β-D-吡喃葡萄糖甙(1,2,3,6-tetra-O-galloyl-β-D-glucopyranoside),1,2,3,4,6-五-O-没食子酰基-β-D-吡喃葡萄糖甙(1,2,3,4,6-penta-O-galloyl-β-D-glucopyranoside),二没食子酸(digallic acid),1,4,6-三-O-没食子酰基-β-D-吡喃葡萄糖甙(1,4,6-tri-O-galloyl-β-D-glucopyra-noside),2,4,6-三-O-没食子酰基D-吡喃葡萄糖甙(2,4,6-tri-O-galloyl-D-glucopyranoside),2,3,4,6-四-O-没食子酰基-D-吡喃葡萄糖甙(2,3,4,6-tetra-O-galloyl-D-glucopyranoside),6-O-二没食子酰基-1,2,3-三-O-没食子酰基-β-D-吡喃葡萄糖甙(6-O-digal-loyl-1,2,3-tri-O-galloyl-β-D-glucopyranoside),槲皮素3-O-a-L-鼠李糖甙(quercetin-3-O-a-L-rhamnoside),皮素-3-O-(2-O-没食子酰基)-a-L-鼠李糖甙[quercetin-3-O-(2-O-galloyl)-a-L-rhamnoside]
药理作用
1.白蔹煎剂本身无镇痛作用,但可显着增强黑附片和炙乌头的镇痛作用,拮抗黑附片、炙川乌和炙草乌时对离体蛙心的收缩作用。
2.抗癌作用:体外试验对人子宫颈癌细胞培养系JTC-26有抑制作用,抑制率在90%以上。
防治方法
病虫防治
褐斑病:主要危害叶片。患褐斑病后可及时喷洒50%多菌灵800-1000倍液进行防治。
根腐病:常因土壤太潮湿引起。患根腐病后可切除病变部位,涂抹50%多菌灵进行处理。
红蜘蛛:主要危害植株的茎叶。盆植和庭院栽培的白蔹患叶螨科后宜选用低毒高效杀虫剂速灭杀丁或溴氰菊酯2000-2500倍液进行喷杀。
参考资料
白蔹.植物智.2021-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