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参
玄参(拉丁学名:玄参属 ningpoensis Hemsl.),俗名:黑参、八秽麻、水萝卜、浙玄参、元参,玄参科(拉丁学名:Scrophulariaceae),玄参属(拉丁学名:Scrophularia)植物。多年生高大草本植物,植株高大,花序大分支多。玄参是中国特有种,仅在中国自然分布,且分布范围广,分布于中国陕西、河北省以南各省区,向西至四川省及贵州省。玄参生于海拔1700米以下的竹林、溪旁、丛林及高草丛中,亦有人工栽培。
玄参支根数条,纺锤形或胡萝卜状膨大,粗可达3厘米以上。茎四棱形,有浅槽,无翅或有极狭的翅,无毛或有白色卷毛,常分枝。叶片多变化,多为卵形。花序为疏散的大复总状花序,花褐紫色,花冠筒多少球形,上唇长于下唇。雄蕊稍短于下唇,花丝肥厚,退化雄蕊大而近于圆形。蒴果卵圆形,连同短喙长8~9毫米。花期6~10月,果期9~11月。
玄参性微寒,味甘、苦、咸,有清热凉血,滋阴降火,解毒散结的功效。玄参可应用于治疗热病伤阴,舌绎烦渴,津伤便秘,骨蒸劳嗽,目赤肿痛,咽喉肿痛,白喉,擦病,痛肿疮毒。玄参对于滋阴降火,解斑毒,利咽喉,通小便血滞有良好效果。现也运用于化妆品生产,作为防冻霜、防皱霜等。
栽培历史
玄参在中国栽培历史悠久,最早于唐代在中国北方已有栽培,南宋开始在南方栽培。《健康记》中写道“建康出玄参”,这是中国南方出产玄参的最早记载,建康即今南京,印证了中国南齐、梁时医药学家、炼丹家陶弘景所说“今出近道,处处有”,而唐代玄参的产地仍以中国北方为主,《千金翼方·药出州土》记载华州出玄参;《范子计然》中提到“玄参出三辅,蓝色者佳”;《太平寰宇记》记载唐代河南府有玄参入贡。《赤城志》记载台州天台山出玄参。
20世纪30年代陈仁山编撰的《药物出产辨》始载玄参产自浙江省杭州市。民国29年(1940年),陕西西京市(西安市)国药商业同业公会《药材行规》中记载玄参产地“处处原野,川产最多”,可知当时玄参种植尚未普及全国。玄参以根入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95年版)收载。明代以前的医药典籍记载玄参的产地多为菏泽市、河北省河间市。直到1890年《Journal of the Linnean Society of London,Botany》收载的玄参品种以发现地——浙江省宁波市作为其拉丁名命名的依据。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植物,高约1.2米。
根
根圆柱形,长约20厘米,支根数条,纺锤形或胡萝卜状膨大,粗约3厘米以上。
茎
茎约3厘米,灰黄褐色,四棱形,有浅槽。无翅或有极狭的翅,无毛或有白色卷毛,常分枝。
叶
玄参的叶多对生而具柄,玄参上部的叶有时互生而柄极短,叶柄长可达4.5厘米。叶片形状多变,大多为卵形,上部的叶为卵状或披针形,基部的叶为楔形、圆形或近心形。叶的边缘具细锯齿。大者长达30厘米,宽达19厘米,上部最狭者长约8厘米,宽仅1厘米。
花
花序为疏散的大复总状花序,由顶生和腋生的聚伞圆锥花序合成,长可达50厘米,但在较小的植株中,仅有顶生聚伞圆锥花序,长不及10厘米,花梗长3~30毫米,有腺毛;花褐紫色,花萼长2~3毫米,裂片圆形,边缘稍膜质;花冠长8~9毫米,花冠筒多少球形,上唇长于下唇约2.5毫米,裂片圆形,相邻边缘相互重叠,下唇裂片卵形,中裂片稍短;雄蕊稍短于下唇,花丝肥厚,退化雄蕊大而近于圆形;花柱长约3毫米,稍长于子房;有花盘,子房上位,2室,花粒细长。
果
花萼宿存,果实为蒴果,呈卵圆形,先端渐尖,通常为8毫米,以深绿色或暗绿色居多。果连同短喙长8~9毫米。
种子
种子细小而多数,卵圆形,黑褐色或暗灰色。
物种分布
玄参是中国特有种,仅在中国自然分布,且分布范围广,变异大。玄参主要分布地区为河北省、河南省、山西省、陕西省、湖北、安徽、江苏省、浙江省、福建省、江西省、湖南省、广东省、贵州省、四川省。尤以浙江和四川地区栽培面积较大,有成片种植的玄参。
生长习性
玄参生于海拔1700米以下的竹林、溪旁、丛林及高草丛中,亦有人工栽培。玄参是深根性植物,喜温暖湿润环境,雨量充沛、日照时间短、年降雨量1000毫米左右的气候条件最适宜其生长。玄参忌高温,生长期为3~11月,气温12℃时开始出苗,5月后气温升高,20℃~27℃时茎叶生长发育较快,花后为根部膨大期,20℃~26℃为根部生长发育适宜温度。玄参忌水涝,适宜种植在排水良好的地块。玄参对土壤适应性强,适宜种植在土壤粘紧,土层深厚,疏松肥沃且排灌良好的砂质壤土。
繁殖方式
自然繁殖
野生玄参利用种子进行有性繁殖,可以自交也可以异花授粉,蜜蜂属可为野生玄参传粉。此种繁殖方式生长周期长,花期6~10月,果期9~11月。
人工种植
子芽繁殖
玄参的人工繁殖方式中以子芽繁殖最为常用。中国南方于12月中下旬至翌年1月上旬,北方于2月中下旬至4月上中旬种植。早种玄参根系较发达。栽种前挑选无病,粗壮且侧芽少,洁白的子芽作种,每穴放子芽一个,芽头朝上覆土栽种。
块根繁殖
玄参的药用部位是根,为了缩短生长周期、筛选块根肥壮的个体,药农会直接选取大的块根进行营养繁殖,产出下一代。药农选取玄参健壮块根,芽头朝上覆土,20天即可齐苗。同时,为了保存更多的营养供给根部的增长,在开花前,药农就会把玄参的顶端去掉。这样的筛选、培育方式阻止了栽培玄参的有性繁殖,完全的无性繁殖是导致玄参群体遗传多样性下降的主要原因。此种培育方式加强了人工选择的效应,但影响栽培玄参的形态。
老根栽种
相较于块根栽种,老根栽种的玄参产量低一些,但更节约成本。老根栽种在药农采挖玄参时,可以割掉入药用的块根,余下的老根部分即可用于栽种,随挖随栽或将其储存,来年开春发芽时再栽种。
茎枝繁殖
茎枝繁殖既节约块根,又可以迅速扩大种植面积。梅雨季节,将剪下的茎或侧枝栽入地下,搭棚遮荫,注意土壤干湿度,防止成活率低或烂根。茎枝吐须生根一个月后带土移栽。四月到六月间,无论何种方式栽种的玄参都可以利用打顶或剪除的侧枝作繁殖用。
种子繁殖
玄参种子发芽率低,种子繁殖的玄参根细小且苗弱,产量低且质量差,第一年仅能繁殖种身,因而在玄参繁殖生产中很少采用。在中国南方秋播玄参种子,第二年即可收获;在中国北方早春育苗,五月中旬定植,当年也可收获。
栽培技术
中耕除草
在苗期及时中耕除草,主要是对禾本科杂草的管理,通常在6~7月植株封垄后处置。
追肥
在玄参植株间穴或沟处施肥,肥力的施用上以磷、钾肥为主,通常掺入土杂肥或农用有机肥。
培土护芽
管理培土的面积和控制培土的量,可以促进子芽增多,并提高子芽质量,有固定植株、防倒伏的作用,还有保湿抗旱以及保肥的作用,特别在玄参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过渡期以及后期的生殖生长阶段,加强培土保芽管理对后期的育芽留种意义十分重要。培土结合施肥同时进行,培土时间是在子芽体形成时,通常于6月中旬。
排灌
玄参忌水涝,在玄参的出苗期保持土壤湿润,加强对于干旱土壤的补水和雨季的排涝,防止积水烂根。玄参需种植在排水良好的地块,种植时最好起垄种植,修建排水沟,以避免积水淹根。玄参生长前期营养需水量较大,要根据情况适时、适量地浇水,最好保证土壤呈中度干旱状态,促进根部的延伸生长和产量的形成;花后供水量要少,采挖前一周不能灌水;灌溉时间应选清晨或傍晚,方式宜采用沟灌或喷灌,严禁大水漫灌。
除蘖去顶
在春季幼苗出土后,每株选留1个健壮的主茎,除去其余子芽保证优势生长。通常低海拔区域在7~8月植株长出花序后,及时除去株蘖,以集中养分,保证营养生长的养分分布,促进根部生长,提高经济产量。
采收
10日下旬至11月份,玄参地上部枝叶黄枯后开始采挖,割掉地上部枯枝叶,挖取地下肉质根,放置在太阳下暴晒或人工烘烤。干燥后切开根,内部呈黑色为宜。优质产品以肥大、皮细、外表皮灰白色、内部黑色无油污、无芦头为佳。
留种
玄参主要以无性繁殖为主,收获时选择无病虫伤害,健壮的根芽做种芽。将根芽从根状茎(芦头)上分瓣下来,播种时剔除烂根芽、霉根芽,选用优良的根芽作种栽培。
病虫害治理
常见病虫害
危害玄参的主要病虫害有轮纹病、叶枯病、短额负蝗、大造桥虫、斑枯病、白绢病、红蜘蛛、象甲病。
常见病害
玄参轮纹病
主要危害玄参的叶片,发病叶片上有病斑,呈现圆形或椭圆形,病斑叶片边缘稍不规则,呈褐色或紫褐色。严重时造成玄参叶片干枯,影响植株的光合作用。
叶枯病
主要危害玄参叶片,造成减产。7~8月高温高湿、阴雨天为发病盛期。发病初期,叶面呈现紫褐色病斑,病斑中央逐渐呈灰白色,后期病斑中央可见网状叶脉,呈紫褐色,边缘稍隆起并散生小黑点。发病严重时,叶上病斑汇聚成片。叶片呈黑色干枯卷缩,植株叶片由下向上逐渐发病,严重时整株呈黑褐色枯死。
斑枯病
以4、5月中旬始发较多,高温且湿季发病严重,发病部位先由植株下部叶片发病,出现褐色病斑,穿透玄参生长叶片,严重时导致叶片枯死。
白绢病
通常在4、5月发病居多,以根部为危害为主。
常见虫害
玄参短额负蝗
主要是成虫和若虫取全植株叶肉,若虫取食玄参叶片肉,影响植株进行光合作用。成虫取食玄参的花蕾和叶片,造成减产。
玄参大造桥虫
主要危害叶片,危害时咬食叶片成缺刻状,严重时将玄参整株吃成光杆。玄参大造桥虫还咬食项梢、花序等幼嫩部位。玄参大造桥虫以蛹在土壤中越冬,次年5月成虫可产卵,美国白灯蛾危害时期为6~8月,4龄后危害玄参较重,抗药力也强。
始发时间为6月居多,危害部位为叶片为主。
5月下旬始发较多,7月危害最为严重,危害部位通常为嫩叶、茎,造成嫩头枯死。
相关防治
常用防治方法:清洁田园、轮作、增加磷酸氢二钾用量等。
病害防治
耕作制度上采用轮作,为了免交叉染病,互作感染,不能与棉花等作物轮作或邻作。选用无病种芽。繁殖用的母子芽用甲基硫菌灵浸泡,稍晾后再进行栽种。在处置染病植株上,采取直接去除病株,后对去除病株的植株株穴用氢氧化钙消毒处置。实行配方施肥。适当增加磷、钾复混肥的施用,增强植株抗病力。5月中旬开始喷洒波尔多液,使植株生长健壮。
虫害防治
玄参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病残株黄叶,秋冬季翻犁玄参田园,结合人工捕捉早美国白灯蛾,运用药剂防治。适时在幼虫3龄以前,用速灭丁或溴氰菊酯喷施杀死幼虫。集中烧掉田间枯枝落叶,合理轮作和密植。土壤生长季节加强栽培管理。冬季清洁田间禾本科杂草,及时冬耕冬灌,耙细整地,破坏病虫越冬场所,减少中源。用溴氰菊酯液,功夫乳油在若虫孵化初期喷施于田间,用敌百虫配麦麸制成毒饵,撒于田间诱杀成虫。5月中下旬在田间幼虫盛发期或在7月成虫发生初期应用锐丹乳油、辛硫磷或敌杀死乳油喷雾,防治效果较佳。
功用价值
经济价值
玄参的干燥根是中国传统的中草药,在药房处方中应用较普遍,也是重要的中成药原料,同时玄参的出口量逐年增加、玄参的市场需求量增加较快,且玄参商品主要来源于栽培,因此,因地制宜发展玄参栽培面积,对于扩大药源、出口创汇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多年规范化试验示范种植,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种植玄参有着重要的作用,真正做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玄参在化妆品生产上,玄参可作为防冻霜、防皱霜等。
科研价值
相关学术研究集中于玄参的植物化学研究、细胞解剖学与染色体研究、群体遗传学研究方面,以玄参为研究对象,对其次生代谢产物进行系统的分离和鉴定,并对所得到的化合物进行多种生物活性评价,为中药的合理应用提供参考。在玄参植物化学及有效药用成分方面已有较多研究,但在其分子机制、代谢活性、毒理学和构效关系等方面的研究较少,对玄参药用性能的评价还需要进一步的综合研究。
药用价值
玄参味苦,微寒,无毒,主治腹中寒热积聚,女子产乳余疾,补肾气,令人目明。玄参下水止烦渴,止痛肿,心腹痛。久服玄参可补虚强阴。玄参还有滋阴降火、清热凉血、解毒散结、热病伤阴、治疗咳嗽、目赤肿痛、咽喉肿痛、便秘、疮疡的功效。玄参对于热风头痛,伤寒劳复,治暴结热,散瘤擦病也有疗效。
相关研究
玄参不仅是“浙八味”之一,也是“磐辽五味”之一,除了2019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团体标准《道地药材浙玄参》(T/CACM 1020.10-2019)即产于磐安县,包括大盘山山脉、钱塘江流域及其周边地区的栽培玄参,随着各地中药材种植产业的布局和发展,也存在以其他产地冠名的玄参品种,如建始玄参、南川玄参、道真玄参、龙山玄参等。梁丽金等人基于外观特征量化结合内在质量指标,对玄参进行综合质量评价,为玄参质量评价与控制提供参考。张米娜等人调研玄参在浙江省道地产区的资源、种植以及采收加工现状,为玄参种植规模、种质资源、栽培与采收、产地加工、合理保护和发展玄参种质资源、合理完善玄参产地初加工方式提供建议和参考。
玄参临床应用已历经几千年,现代临床主要以复方应用为主,如玄麦甘桔颗粒、金果含片、青果丸、清喉咽合剂等。刘颖新等人对“苍术玄参”药对进行研究,应用玄参对药效物质基础的未来研究提供实验依据。
参考资料
玄参.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2版.2022-12-01
玄参.中国高等植物图鉴(ISC.2022-12-01
玄参.植物智.2022-12-01
玄参.中国高等植物(HPC).2022-12-01
玄参.中国植物志.2022-12-01
玄参.中国大百科全书数据库.2022-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