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棕尾褐鹟

棕尾褐鹟

棕尾鵟褐鶲(学名:Muscicapa ferruginea)又名红尾,为鹟科鹟属的鸟类。

形态描述

棕尾褐鹟雌雄羽色相似。前额、头顶至后颈暗灰褐色,后颈稍淡,到背、肩、翅上小覆羽变为红褐色,到腰和尾上覆羽更红亮呈栗色和栗褐色;尾红褐色,尾羽尖端较暗,外端部一半淡褐色,翅上中覆羽和大覆羽褐色,羽缘和尖端栗色,飞羽和初级覆羽黑褐色,次级飞羽具宽的栗色羽缘。眼圈白色或棕白色,眼先和耳覆羽混杂有茶黄色和灰褐色。颏、喉白色,胸棕色,羽毛中央褐色,在胸部形成很多褐色斑点;两胁和尾下覆羽栗色,腹中部白色。

虹膜暗褐色或蓝褐色,嘴黑色,下嘴基部较淡,多为淡黄色,脚棕褐色或肉褐色。

大小量度:体重♂9-11克,♀11-16克;体长♂109-122毫米,♀113-120毫米;嘴峰♂8-10毫米,♀10-11毫米;翅♂69-72毫米,♀68-70毫米;尾♂47-51毫米,♀46-47毫米;跗♂11-14毫米,♀12-14毫米。(注:♂雄性;♀雌性

栖息环境

主要栖息于海拔1700米以下的山地常绿和落叶阔叶林、针叶林、针阔叶林混交林和林缘灌丛地带,在西藏自治区喜马拉雅山脉地区,夏季可上到海拔2500-3000米的山地森林中。

生活习性

中国主要为夏候鸟,台湾地区为留鸟海南岛为冬候鸟。4月迁至四川省和北部地区繁殖,9-11月南迁。

除繁殖季节成对外,其他时候多单独活动,常停歇在开阔的树枝头或电线上,静静地注视着四周,当有昆虫飞过时,飞到空中去捕食,然后又飞回停落在原来的地方。性情较为安静、温驯而胆小。

叫声:轻柔的低颤音si-si-si。冬季一般无声。鸣声可能为粗哑的高音tsit-tittu-tittu。

主要以鞘翅目鳞翅目直翅目膜翅目等昆虫和昆虫的幼虫为食,也吃蝗虫、甲虫蜘蛛等其他无脊椎动物性食物。

分布范围

繁殖于喜马拉雅山脉、中国南方及北部湾西北部;冬季南迁,远及大巽他群岛

世界分布

分布于不丹、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马来西亚缅甸尼泊尔菲律宾新加坡泰国越南

中国分布

繁殖于台湾、甘肃省南部、陕西省南部、四川省云南省西部及西藏自治区东南部。冬季南迁,部分鸟留在台湾及海南岛越冬。于内陆稀少但在台湾甚常见。

繁殖方式

繁殖期5-7月,营巢于树林中树上枝杈间,距地高2-15米,也在树洞和岩隙间营巢。巢呈碗状,主要由苔藓植物地衣、蕨类和细根等构成。巢口大小直径为4-5.5厘米,高5-5.5厘米,深2.5-3厘米。每窝产卵3枚,卵天淡形色、被有细小的粉红色斑点,有的为淡石头色,被有淡红蓝色小斑点。卵的大小为17-18.3毫米×13-14.3毫米。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6年 ver 3.1——无危(LC)。

已被列入《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2023年)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公告 - 规范性文件 - 宁乡市政府门户网站.宁乡市人民政府.2024-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