胬肉攀睛
胬肉攀睛,西医称为翼状胬肉(pterygium),俗称“鱼肉”,又名胬肉侵睛外障、蚂蝗积证等,是眼科常见病,一般认为它是受外界刺激而引起的一种慢性炎症性病变。单眼或双眼发病,因其形状酷似昆虫的翅膀而得名。
胬肉攀睛首见于明代《银海精微》,书中详细地叙述了该病的病因病机及辨证治疗。该病为睑裂部球结膜与角膜上一种赘生组织,是睑裂部球结膜及结膜下组织发生变性、肥厚、增生,向角膜内发展,侵犯角膜后日渐增大,甚至可覆盖至瞳孔区而影响视力,严重者可导致失明的一种疾病。该病一般根据性质不同可分为假性胬肉和真性胬肉,其中真性胬肉分为静止型和进展型。病因病机为心肺蕴热,风热外袭,内外合邪,热郁血滞,脉络瘀滞,渐生胬肉;劳欲过度,心阴暗耗,肾精亏虚,水不制火,阴虚火旺上炎,脉络瘀滞,致生胬肉。该病常见于中老年人及户外工作者,男性多于女性。临床表现为眼感痒涩、流泪生眵等,并发症有眼部刺激症状、角膜散光。
该病诊断依据为眦部白睛上生赤膜如肉,略呈三角形,其尖端渐向黑睛攀侵;胬肉上有丝脉相伴,或粗或细。裂隙灯显微镜下见:睑裂区呈翼状的纤维血管组织侵入角膜。中医治疗可分为辨证论治和外治,心肺风热证可用枝子胜奇散加减,阴虚火旺证可用知柏地黄丸加减。西医治疗以手术为主,包括传统翼状胬肉切除术、翼状胬肉切除联合羊膜移植术、翼状胬肉切除联合结膜瓣移植术等。预防措施有注意眼部保护、忌刺激性食物、避免用眼过度等。该病经早期积极治疗,愈后尚可。
分型
胬肉攀睛一般根据性质不同可分为:
1.假性胬肉:常因局部损伤形成瘢痕所致。
2.真性胬肉:
①静止型:胬肉长到黑眼珠边缘即止,色微红,但无法自行消退。一般小而静止型胬肉,不影响视力者,不需治疗,观察即可。
②进展型:胬肉头端隆起,充血明显、颈、体宽大,长速快,易长入黑眼球遮盖瞳孔。一旦侵入黑眼球,或严重影响外观,可行手术治疗。
病因病机
《银海精微》对其发病之因记载甚详,云:“此症者,脾胃热毒,脾受肝邪,多是七情郁结之人,或夜思寻,家筵无歇,或饮酒乐欲,使三焦壅热;或肥壮之人,血滞于大眦。胬肉发端之时多痒,因乎擦摩,胬肉渐渐生侵黑睛。”结合临床,归纳如下:
1.心肺蕴热,风热外袭,内外合邪,热郁血滞,脉络瘀滞,渐生胬肉。
2.劳欲过度,心阴暗耗,肾精亏虚,水不制火,阴虚火旺上炎,脉络瘀滞,致生胬肉。
流行病学
随着年龄的增长,其患病率呈显著增高的趋势,常见于中老年人及户外工作者,男性多于女性。
临床表现
1.自觉症状
初起无明显的自觉症状,或眼感痒涩;进展期痒涩加重,流泪生眵;静止期痒涩不显。可有视力下降,若胬肉过大可致眼珠转动受限。
2.眼部检查
上、下胞睑之间的白睛上起膜,渐渐变厚,赤丝相伴,红赤高起,胬起如肉;一般自眦角开始,呈三角形。其横贯白睛的宽大部分称为体部;攀向黑睛的尖端称为头部;横跨黑睛边缘的部分称为颈部。若头尖高起而体厚,赤瘀如肉,发展迅速,每可侵及黑睛中央,障漫瞳神,则属进展期;若胬肉头钝圆而薄,体亦菲薄如蝇翅,色白或淡红,多发展缓慢,或始终停止在黑睛边缘部,则属静止期。
3.并发症:眼部刺激症状、角膜散光。
检查诊断
诊断依据
1.眦部白睛上生赤膜如肉,略呈三角形,其尖端渐向黑睛攀侵。
2.胬肉上有丝脉相伴,或粗或细。
辅助检查
鉴别诊断
1.假性胬肉:假性胬肉是由于外伤、手术、炎症伤及角膜缘区而导致的结膜与角膜粘连。与真性胬肉的不同在于:它没有清晰的头、体、尾的外形特点;可以发生在角膜的任何位置;之前常常有明确的外伤及炎症病史;另外假性胬肉的下方常常可以被探针通过。
2.睑裂斑:睑裂斑位于睑裂区角膜两侧的球结膜,微隆起于结膜,呈黄白色的三角形外观。它的成因也与长期户外活动有关,但睑裂斑很少侵及角膜。
3.结膜肿瘤:一些结膜的肿瘤在发病初期易与胬肉攀睛相混淆,但良性肿瘤一般很少侵犯角膜,而恶性肿瘤生长迅速,呈不规则外观。病理检查可明确诊断。
治疗
中医治疗
辨证论治
1.证候:患者眵泪较多,眦痒羞明,胬肉初生,渐渐长出,攀向黑睛,赤脉密布;舌苔薄黄,脉浮数。
2.治法:祛风清热。
3.方药:栀子胜奇散(《原机启微》)加减。组成:蒺藜、蝉蜕、谷精草、炙甘草、木贼、黄芩、决明、菊花、栀子、香果、疏叶当归、荆芥穗、密蒙花、防风、单叶蔓荆。每日1剂,水煎,分2次温服。
4.加减:若赤脉密布,可加赤芍药、牡丹皮、郁金以散瘀退赤;便秘者,去羌活、荆芥穗,酌加大黄以通腑泄热。
1.证候:患眼涩痒间作,胬肉淡红菲薄,时轻时重;心中烦热,口舌干燥;舌红少苔,脉细。
2.治法:滋阴降火。
3.方药:知柏地黄丸(《医宗金鉴》)加减。组成:知母、黄柏、地黄、山茱萸、泽泻、山药、牡丹皮、茯苓。每日1剂,水煎,分2次温服。
4.加减:若心烦失眠显著,可加麦冬、五味子、酸枣仁以养心安神。
外治
中药方雾化熏眼。湘蕾金银花15g,麦冬、苍耳各10g,冰片0.3g,黄芩、秦皮、薄荷、菊花各10g,加水400mL进行煎煮,煮沸后采用文火煎15分钟,待药液冷却煎取浓汁,进行高温消毒。雾化时间15分钟,每日1次,7日为1个疗程。
西医治疗
胬肉尚小而静止时一般不需治疗,但应尽可能减少风沙、阳光等刺激。胬肉进行性发展,侵及瞳孔区,可以进行手术治疗,但有一定的复发率。
手术治疗
胬肉攀睛的手术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传统翼状胬肉切除术:传统的翼状胬肉切除术包括巩膜暴露法、翼状胬肉切除以及翼状胬肉转埋法,在临床上很少用。
2.翼状胬肉切除联合羊膜移植术:于术前3日给予患眼左氧氟沙星滴眼液滴眼。20g/L利多卡因注射液局部浸润麻醉后,用齿镊钝性分离角膜表面胬肉头部,直至角膜缘,剪开胬肉体两侧球结膜,钝性分离胬肉体部直达半月皱襞,切除所有胬肉组织。清理干净,完全暴露巩膜和角膜创面。在行常规翼状胬肉切除术后,取一较暴露区略大的羊膜平铺于创面,上皮面朝上,然后用10-0尼龙线缝合固定植片。
羊膜抗原性甚微,基质中多种Caspase-3抑制剂能调节成纤维细胞表达因子,抑制纤维组织增生、新生血管形成及瘢痕化,抑制胬肉术后复发。
3.翼状胬肉切除联合结膜瓣移植术:术中移植的游离或带蒂球结膜瓣具有阻止翼状胬肉组织向角膜生长的屏障作用,能有效抑制胬肉复发。
4.翼状胬肉切除联合准分子激光治疗性角膜切削术(PTK):准分子激光能达到微米级切削效果,应用PTK及生物液膜技术可去除术中残留的变性机化组织,使角膜创面平滑,缩短角膜上皮修复时间,恢复角膜透明性,阻止新生血管侵入,抑制翼状胬肉术后复发。该术式仍处在临床研究阶段,短期疗效显著,长期疗效有待观察。
此外,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β射线照射、局部使用丝裂霉素等,可以减少胬肉复发率。近期研制出的TGF-β抑制剂可以通过抑制细胞增殖、胶原蛋白合成及炎症细胞浸润来控制翼状胬肉的发展。
预防
1.注意眼部保护,避免强紫外线或风沙等刺激。
2.忌辛辣、烟酒等刺激性食物。
3.避免用眼过度。
4.胬肉术后复发的患者不宜立即再次手术,需待其静止6个月后再考虑手术。
预后
胬肉攀睛经早期积极治疗,愈后尚可。
历史
胬肉攀睛首见于《银海精微》,该书较为详细地叙述了该病的病因病机及辨证治疗。其实,早在《千金要方》中就记载了治疗胬肉的钩割手法。明代医著《证治准绳·杂病·七窍门》根据胬肉形态、发展趋势等方面的不同,将其分为蚂蝗积证、肺瘀证。清代《目经大成》则进一步将胬肉分为“尖头”与“齐头”两种,并指出:“齐头浮于风轮,易割易平复,全好,迹象都无;尖头深深蚀入神珠,大难下手,且分明割去,明日依然在上,非三、五回不能净尽。”这与西医学将翼状胬肉分为进展期和静止期类似。清代《张氏医通·七窍门》对该病的症状及治法的记载简洁而明了,谓:“胬肉攀睛证,多起于大眦,如膜如肉,渐侵风轮,甚则掩过瞳神,初起可点而退,久则坚韧难消,必用钩割。”
参考资料
【医学科普】眼睛长了翼状胬肉怎么办?.西安市第一医院.2025-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