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黄文中

黄文中

黄文中(1890年—1946年),字正心,后改字中天,甘肃临洮洮阳镇人,演员黄轩曾祖父,同盟会会员,东京明治大学经济学博士。他抨击军阀专制,批评时政,倡导民主自由,有“民主斗士”之称。

1917年,黄文中毕业于甘肃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后自费留学日本,获东京明治大学经济学博士,并参加了中华革命党,翻译日本植原悦二郎教授所著《日本民权发达史》,共30余万字。回国后,曾任兰州市各大、中学校教师,并兼任省教育厅第一科科长、兰州道署第二科科长。1925年-1930年间,先后盐池、临泽县、鼎新、金塔县、高台等县县长。1931年后避居杭州市,为西湖景观题写了多幅名联。 1935年,黄文中返回甘肃就任甘肃省立第一中学语文教员。1938年冬,为避免学校遭受日军飞机轰炸,甘肃省立第一中学临时搬迁至洮沙县辛甸镇,继续进行抗日救亡运动的宣讲以此感染师生的抗日斗志。黄文中还组织学生与教职工为前线将士捐赠物资,为前线将士出一份力。1946年,农历寒衣节,黄文中因伤寒病逝于兰州市,后归葬于临洮县祖坟,终年57岁。

黄文中办学经验和成绩曾在上海市进步报刊《申报》予以报道。曾创作兰州一中最早的校歌歌词。他反对官僚军阀的封建统治,提倡新文化、新思想,宣传科学与民主,研讨甘肃省的社会问题,积极推动甘肃的历史进步。在任期间,每到一地,他都创设教育馆、民众阅报室、中山俱乐部、民众学校等,启发民智。黄文中还在地方推行严禁男子留发辫,女子裹足,并亲自写了《劝放足歌》。上海民主救国会发起募捐活动,黄文中将部分书法作品和文稿变卖,积极支持十九路军抗击日军。

人物生平

黄文中生于耕读世家,祖上清贫。他自幼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少年能诗文。1896年,入读私塾,民国三年(1914年)考入省立法政专门学校,以优异成绩毕业,任兰州雷坛小学校长。受当时进步思潮影响,思想开朗,办学有方,为社会所推崇。其办学经验和成绩曾在上海市进步报刊《申报》予以报道。

1917年,黄文中毕业于甘肃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后自费留学日本,入东京明治大学政治经济学,获东京明治大学经济学博士,并参加了中华革命党。为宣传孙中山先生提倡的三民主义,利用课余,翻译了《日本民权发达史》一书,译文史科翔实。孙中山先生阅后,在扉页上题词曰:“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存,逆之者亡。”此书1926年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

1921年,任甘肃省教育厅第一科科长。任职期间,不以个人仕途安危为念,亲临学校及群众社团演讲三民主义,宣传民主自由,抨击时政,揭露黑暗,不避权贵,故为社会落后反动势力所切齿,曾多次受到恐吓、侮辱及政治迫害,而他天性豁达,依然故我,忧国不谋自身。1924年,他在群众集会上演讲,宣传民主自由,抨击军阀专制,因而得罪了甘肃省督军陆洪涛。其旅长黄得贵密遣暴徒狙击于兰州安定门外荒僻处。黄文中昏迷不醒,后经人发现抢救,才得复苏。舆论震惊。黄文中从此自称“陇上再来人”。

1925年,任盐池(现属宁夏回族自治区,位于陕、甘、内蒙交界处)县长,盐池以牧业为主,乡俗落后,他试图改革旧政,造福于民,触犯绅权贵利益,几遭杀身之祸。黄文中胸怀大略,才高学硕,但为时弊所限,一筹莫展,递弃职归隐家乡业师胥应魁处,与之研讨诗文,并任教树风学校。

1927年,又到兰州省立第一中学任国文教员,1928年春,代理金塔县县长。次年夏,奉令调任鼎新县长,后任临泽县县长。

1930年,调任高台县长,当时“河湟事变”的首领马仲英自称甘、宁、青联军总司令,控制河西诸县,黄文中往见晤谈,被马仲英委任为联军总司令秘书长。1931年,马仲英退入新疆后,黄文中由肃北草原入内蒙,经北京抵达上海市。以卖字和稿费收入为生,并多次与沈钧儒、黄炎培、李公仆等进步名流交往。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上海各界召开民主救国会议,他奔走联络甘肃省同仁,并代表甘肃出席大会,发表救亡演说。

1932年,他寓居杭州市,与杭州美专甘肃学生朝夕醉情于西子湖蹄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篇和楹联。不少楹联意境高远,情、景、理融为一体,一时为各家推崇,高悬于景点。其中以西湖湖心孤山亭的“西湖天下景”的叠字联为最有名,其内容是:

此联倒顺皆可读通,构思精巧奇绝。至今仍为游人传诵,时匾额上署名“陇西黄文中题”。“文革”期间遭劫,后修复时作者姓名被换。为还其本来面目,《杭州日报》于1985年7月10日刊出《黄文中与西湖楹联》一文,杭州园林处尊重史料,旋即更正。

1933年,黄文中由杭州市返回甘肃,在兰州中学(今兰州一中)任教十四年,为学校写作校歌,编排戏剧,深受学生欢迎。另有不少诗作和古诗集句等遗作,均已失散无存。1935年湖北杨昭恕教授游杭州,和黄文中同居一楼,过从甚密,对其文才、书法极为赞赏,抄录全作编为《黄文中西湖楹帖集》,在上海出版,流传于大江南北。

1935年,黄文中返回甘肃省就任甘肃省立第一中学语文教员。1938年冬,为避免学校遭受日军飞机轰炸,甘肃省立第一中学临时搬迁至洮沙县辛甸镇,他带领学生举行抗日宣传活动。

 1946年,农历十月初一,黄文中因伤寒病逝于兰州,终年57岁。病逝后遗体葬于临洮县祖坟,由房亲侄诗人黄可庄撰文刻碑。

个人生活

家庭关系

主要作品

译作

楹联作品

1932年,黄文中由沪赴杭,栖止杭州西湖俞楼。黄文中博学多艺,才思敏捷。其诗词、楹联和书法,均有深湛造诣,声名久著。在留滞杭州市的三年间,黄文中题写楹联十多幅,悬挂于各景点:

其中除“平湖秋月”的“鱼戏平湖穿远岫,雁鸣秋月写长天”一联,由国学大师黄侃(季刚)篆写,湖北古城杨昭恕(心如)教授捐资悬挂外,余均由黄文中自己撰写,在朋友资助下悬挂,至今仍存数联。其中最著名的应数上述“西湖天下景”之联,曾毁于“文革”,后重新刻制,恢复原貌。黄文中在杭州市所写楹联,当时由杨昭恕教授辑录成册,名为《西湖楹帖集》。黄侃先生为其题跋,杨昭恕题款以记。

以上参考

其他作品

政治主张及影响

1924年,他再次在群众集会上宣传民主自由,抨击军阀专制时,得罪了当时北洋军阀甘肃省督军陆洪涛,陆洪涛遂令其部下黄得贵暗中派兵,在兰州安定门附近伺机狙击黄文中,致使他头破齿落,身负重伤,昏迷不醒。后经路人相救被抬往医院抢救,才幸免于死。脱险后,他的第一句话是:“我的舌头尚在否?舌头在,还得讲,还得说,我的肩膀是孙大元帅拍过的,坚不可摧。”此后,他自称“再来人”,依旧大谈国事,宣传民主思想,被甘肃群众称为宣传民主思想的“民主斗士”。在他的宣传带动下,甘肃进步学生旗帜鲜明地反对官僚军阀的封建统治,提倡新文化、新思想,宣传科学与民主,研讨甘肃的社会问题,积极推动甘肃的历史进步。

1925年,黄文中出任盐池县县长。在任期间,他励精图治、政声颇佳,受到当地百姓的爱戴。此后,省政府又先后委派他担任金塔县、鼎新、临泽县、高台等县县长。每到一地,他都创设教育馆、民众阅报室、中山俱乐部、民众学校等,启发民智。黄文中还在地方推行严禁男子留发辫,女子裹足,并亲自写了《劝放足歌》,谱曲教学生演唱,对当时男剪辫、女放足起了很好的教育和推动作用。

1930年3月,黄文中出任临泽县县长。上任时,他身边只带着一名随从,随从挑着扁担一头挑着行李一头挑着书,一路步行来到临泽。在任期间他常常穿着布衣布鞋,吃着粗茶淡饭。每天起床后,他都要拄着打狗棍走乡串村,向农民征询分水灌溉的意见,劝导农民多栽树,多施绿肥提高地力,他还提倡农民守望相助,尊老爱幼。每次遇到案子也是不分贫富贵贱,清正廉洁、秉公办理,从不给穷苦的百姓分派多余的粮饷压榨百姓。半年后,黄文中又被任命为高台县县长。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东北地区沦陷,民族危亡,黄文中辗转到了上海市,以甘肃省民众代表的身份参加了民主救国会议并发表救亡演说,并与中国同盟会领导人黄炎培、沈钧儒、李公朴等有过交往。他以“和亲自古非长策,收泣新亭要有人”呼吁中国国民党出兵抗战、志士仁人团结抗战、收复失地。之后,上海民主救国会发起募捐活动,黄文中将部分书法作品和文稿变卖,积极支持十九路军抗击日军。

黄文中带领学生举行抗日宣传活动,利用课堂和群众集会的场所进行抗日救国的演讲,与学生一道登台演出,高呼抗日口号,以此感染全校师生的抗日斗志。国难当头,为适应形势,他又为该校重写校歌“信仰三民主义,养成社会之中坚。复兴民族,还我河山,复兴民族,还我河山!”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全国征募寒衣委员会甘肃分会在全省各界广泛开展征募寒衣运动,甘肃省立第一中学由部分女学生和教职员工组成缝纫队为前线抗战士兵缝制棉背心,黄文中将爱护抗战将士的热情,寄托在征募寒衣上,组织部分学生利用课余闲暇时间在指定地段沿门征募旧衣,为后方难民尽一份绵薄之力。此后,他又组织学生参与了“十万青年签名寄信慰问前方抗战将士”活动,盼望早日消灭日寇,振兴中华。

人物评价

黄文中心胸豁达,才思敏捷,声名久著。他授课深入浅出,比喻透彻,讲史至民族大义、国家兴亡,每慷慨悲歌,声泪俱下,用一颗强烈的爱国之心,感染着他的学生。他博学多艺,人称才子,在诗文、楹联、书法诸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在他因得罪甘肃省当局,远走外地,而滞留西湖期间,撰书楹联甚多,文辞书法俱佳,至今仍脍炙人口。在黄文中身上,不仅具有中国传统土人刚正不阿、忧国忧民的品质,同时,他接受了一些西方民主主义的思想,有感于国家衰弱,在日本留学期间,潜心研究强国之道。(《甘肃历代名人研究》)

参考资料

【档案史话】黄文中的墨迹档案.微信公众平台.2024-02-11

杭州女孩9岁就发现的错误,你发现了吗?黄轩曾祖父黄文中写给西湖的这副对联 最近成了“网红”.百家号.2024-02-11

黄轩来自这样的家庭:童年父母离异 曾祖父是民主斗士.大众网淄博.2024-02-11

奋战在抗日救亡洪流中的临泽县长黄文中.微信公众平台.2024-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