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超额需求

超额需求

超额需求(excess demand),又称需求过剩、短缺(shortage),是指在既定的价格水平下,市场上的需求量多于供给量之间的差异。在完全竞争市场中,短期内可能出现超额需求,但价格的自由波动会迅速地消除超额需求,因此,完全竞争市场中不会长期存在超额需求。然而,现实中的市场不是完全竞争市场,由于信息不完全、不对称,或者由于价格刚性的存在,超额需求经常出现,甚至维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特别是存在政府对价格的行政干预,如法律、政策等,这种情况尤为严重,可能导致人造稀缺。

介绍

超额需求是指在给定价格下需求与供给的差额。超额需求常用于经济的均衡分析中。供给和需求的关系是:超额需求曲线由左而右向下倾斜,其与纵轴(价格轴)的交点为均衡价格。市场上某产品存在超额需求是由于该产品价格低于均衡价格。

影响

超额需求的出现通常是因为价格太低,当商品价格低于均衡点时,需求量多于供给量,短缺便会出现。在一些情况下,短缺会促使工商业提升商品的价格以达到经济均衡。然而,外在因素如政府干预可能导致更长久的短缺,阻碍价格的供需平衡。经济短缺通常被认为是有不良影响的,因为它使经济的效率下降。当价格机制不存在,资源就不大可能会被有效分配,导致高交易成本与高机会成本,如损失的时间,这意味着资源分配过程是浪费的,从而导致总体财富下降。

结果

经济短缺通常会导致以下结果:

例子

在早期的苏联,1980年代,物价被政府压低,导致苏联人民为了购买价格被控制的产品和服务而需要轮候,如车辆、公寓、衣服。由于长期的“供应不足”,一些轮候中的人们宁愿支付高于官方价格上限的金钱,但法律禁止这样做,这种资源分配的方法称为“配给”。在美国,毒品如可卡因、海洛因、大麻的价格上限导致经济短缺,政府的禁令建立了一个无限的价格上限,消费者面对合法可卡因的短缺,转而求助于非法市场。其他例子包括1973年石油危机时的配给,以及公务员禁酒令时期烈酒的黑市。这些经济短缺的情况对社会的利弊常常取决于伦理观和政治观。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