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卡因
可卡因(Cocaine),又称古柯碱,学名为苯甲酰甲基芽子碱,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剂,化学式为C17H21NO4。可卡因为人类发现的第一种具有局麻作用的天然生物碱,由于毒性大并易于成瘾,近代已被其他局麻药所取代。
可卡因无臭、吸湿性强、无色至白色结晶或白色粉末,有苦涩的尖锐麻木味。可卡因是从名为古柯的常绿灌木植物中提取的一种生物碱。吸毒者使用的常是这种可溶性盐酸可卡因。
可卡因用于临床的形式为盐酸可卡因,其为长效类局麻药,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明显抑制作用;对心脏呈奎尼丁样作用,对心脏收缩性抑制较强,毒性较大;对血管平滑肌有直接松弛作用。可卡因会阻断传导神经元对多巴胺的再吸收,使多巴胺在突触中积聚,令使用者保持愉悦感。
可卡因具有生物毒性,属于毒品,会使人成瘾并有戒断反应,世界范围内对可卡因的生产、使用,古柯的种植等均有法律限制。
发现历史
1862年,德国化学家在科学探险队从秘鲁带来的古柯叶中率先提取出生物碱——可卡因。1884年美国人亦从古柯叶中提取了可卡因。
人们发现,这微细雪白的结晶粉有阻断神经传导的奇妙作用,尤其对眼、鼻、喉粘膜等疾病既能止血又能止痛、成为医用的一种麻醉剂。后来一位名叫弗洛伊德的美国青年发现可卡因除作为药用外,另具一种神奇魅力。他亲自服用尝试后写出一本书——《论古柯》。他写道:"可卡因确能使人摆脱饥饿、睡眠和疲劳,还能起益智提神的功效”。此后美国报刊将可卡因宣传得神乎其神,似乎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说它能增加人们的机敏度和工作效率。甚至有些美国医生扬言此药能够减少成瘾者对罂粟和乙醇的需求量。由于当时法律没有对可卡因进行任何规定,致使可卡因很快成了美国药店、杂货铺、餐厅等处所的畅销货。
1885年,美国底特律和纽约几家公司开始出售纯净的可卡因及15种古柯制品、其中包括古柯雪茄、可卡因吸入剂、古柯甜酒、可卡因晶粒以及用作皮下注射的可卡因溶液。后来这股“可卡因风"越刮越盛,厂家虽一再增加可卡因的产量,但仍不能满足公众的需求,于是不得不从法国巴黎进口一种用酒和古柯配制的混合物“马里亚尼"来缓解对可卡因的需求。这种古柯调和物还受到罗马教皇良八世、大发明家爱迪生,以及亨利克·易卜生、左拉等大量名人的称道。
古柯叶源源不断地从南美运抵美国,药厂除从中提取出大量可卡因作为药用外,剩下的叶渣还可作为可口可乐的香料。
19世纪末,可卡因还一度被人们当作治疗牙痛和哮喘的首选药。随着可卡因日益广泛地被应用,人们对它所产生的副作用开始产生怀疑,1890年,一些医学专家第一次记述了可卡因成瘾的病案。1896年美国康涅狄格州医学会认为,可卡因用于治疗过敏性鼻炎及其他疾患是人们对此药产生依赖性的重要原因。医学会建议只有医师才可将可卡因用作局部麻醉剂。
20世纪初,田纳西州孟菲斯市比尔街附近的药店出售可卡因,一小盒售价五美分或十美分。密西西比河沿岸的装卸工人使用这种药物作为兴奋剂,白人雇主鼓励黑人劳工使用这种药物。进入20世纪以来,人们对可卡因的作用越来越感到疑惑。1903年《纽约时报》报道了“使用可卡因的危险日趋严重”,文章中提到可卡因药物被普通人当做鼻吸入剂使用,其危害性远比罂粟更为严重。当时权威人士提出警告,可卡因已成为最能成瘾的有害药物。但此时,美国联邦政府对可卡因的日益泛滥所能起的作用已微乎其微,甚至实际上已无力控制在国内广为流行的可卡因交易。可卡因这种本来具有医用价值的药物因认识上的失误加上有些人利欲熏心,终于逐渐变成了具有毁灭性的毒品。1914年,以美国国会批准《哈里森麻醉品法案》为标志,西方大部分国家在法律上禁止可卡因的出售和使用。
在1931年的歌曲“Minnie the Moocher”中,卡布·卡洛威(Cab Calloway)大量提及可卡因的使用。他使用“踢锣”这个俚语来形容吸食可卡因。将名义角色米妮描述为“又高又瘦”;并将斯莫基·乔描述为“cokey”。在1932年的喜剧音乐电影《大广播》中,凯布·卡洛威(Cab Calloway)与他的管弦乐队一起表演了这首歌,并在歌词间隙之间模仿吸食可卡因。
20世纪40年代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可卡因被考虑作为德国联邦国防军下一代“提神药”的成分,代号为D-IX。
1995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和联合国区域间犯罪和司法研究所(UNICRI)在一份新闻稿中宣布公布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全球可卡因使用研究结果。世界卫生大会的一位美国代表禁止发表该研究,因为它似乎为可卡因的合理使用提供了理由。该报告的内容与公认的普遍认知大相径庭,例如,“偶尔使用可卡因通常不会导致严重甚至轻微的身体或社会问题。”在B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美国代表威胁称,“如果世界卫生组织与毒品有关的活动未能充分证明毒品控制方法的行之有效,则应削减相关项目的资金”。这导致了停止出版的决定。该研究的一部分已于2010年恢复并发表,其中包括20个国家的可卡因使用概况,但截至2015年尚无法获得。
可卡因在20世纪90年代流入中国,已有其中毒死亡的报道。据估计,2005年美国可卡因市场的市场价值超过700亿美元,超过了星巴克等公司的收入。2010年10月据报道,自2003年开始监测以来,澳大利亚可卡因的使用量增加了一倍。
应用领域
可卡因用于临床的形式为盐酸可卡因(cocaine 氯化氢),最早用于局部麻醉和治疗哮喘。曾主要用于临床外科和眼科手术的局部麻醉,如口、鼻、咽、耳、尿道、阴道等手术麻醉。盐酸可卡因也是常用牙髓失活剂的主要成分。但因其毒性大并易于成瘾,且滥用可卡因会导致精神错乱、中风、癫痫发作等,故已被其他局部麻醉药所取代。目前仅用于口、咽、鼻腔的表面麻醉。
药理作用
盐酸可卡因为长效酯类局麻药,脂溶性高,穿透力强,亲神经组织。麻醉作用强度为普鲁卡因的10~15倍,起效迅速,维持时间长达3h左右,毒性比普鲁卡因高10~12倍。其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明显抑制作用;对心脏呈奎尼丁样作用,对心脏收缩性抑制较强,毒性较大;对血管平滑肌有直接松弛作用。
可卡因的药理作用涉及神经递质的复杂关系。可卡因对中枢神经系统最广泛研究的作用是阻断多巴胺转运蛋白。神经信号传导过程中释放的多巴胺递质通常通过转运蛋白回收;也就是说,转运蛋白与递质结合,并将其从突触间隙泵入突触前神经元,在那里被吸收到储存囊泡中。可卡因与多巴胺转运蛋白紧密结合,形成一种配位化合物,阻断转运蛋白的功能。多巴胺转运蛋白不能再执行其再摄取功能,因此多巴胺在突触间隙积聚。突触中多巴胺浓度的增加激活了突触后多巴胺受体,这使该药物具有奖励作用,并促进可卡因的强迫性使用。
可卡因影响某些血清素(5-HT)受体;特别是它已经被证明拮抗5-HT3受体,该受体是配体门控的离子通道。5-HT2受体(特别是亚型5-HT2A、5-HT2B和5-HT2C)参与可卡因的运动激活效应。
西格玛受体受到可卡因的影响,因为可卡因起西格玛配体激动剂的作用。受影响的其他特异性受体还包括N-甲基-D-天门冬氨酸(NMDA)和多巴胺D1受体。
可卡因还阻断钠通道,从而干扰动作电位的传播;因此,与利多卡因和奴佛卡因一样,它起到局部麻醉剂的作用。它也在多巴胺和血清素钠依赖性转运区的结合位点上作为靶标发挥作用,作为其重新摄取这些转运蛋白的独立机制;其独特的局部麻醉价值使其在一类功能上不同于其自身衍生的苯莨(phenyltropane)类,后者已不再使用。除此之外,可卡因还具有与Kappa阿片受体位点结合的一些靶点。可卡因还会引起血管收缩,从而减少小手术过程中的出血。并且,昼夜节律机制和时钟基因也在可卡因的行为作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可卡因通常会导致食物摄入减少,许多慢性使用者食欲不振,严重营养不良,体重显著下降。此外,当遇到新的环境和刺激时,可卡因的效果对使用者来说是增强的。
药代动力学
可卡因可从所有应用的部位(包括黏膜和胃肠道)吸收,当这些部位有炎症时吸收增加。与香烟同吸可快速被吸收。其主要在肝和血浆被酯酶水解代谢,并有部分在肝内脱甲基。该药物及其代谢物随尿液排出,其中的原药占10%。该药物可透过血-脑屏障,并在中枢神经系统中蓄积。进入中枢神经系统中的该药物不会快速被代谢,急性中毒时,脑中的药物浓度高于血药浓度。该药物还可透过胎盘,进入乳汁。
可卡因的半衰期很短,为0.7-1.5小时,通过胆碱酯酶广泛代谢,主要在肝脏和血浆中,只有约1%的可卡因在尿液中排出。代谢以水解酯裂解为主,因此主要代谢产物为苯甲酰精氨酸(BE)和其他少量代谢产物,如精氨酸甲酯(EME)和精氨酸。可卡因的其他次要代谢产物包括去甲可卡因、对羟基可卡因、间羟基可卡因、对-羟基苯甲胆碱(pOHBE)和间羟基苯甲酰基胆碱。如果与乙醇一起食用,可卡因在肝脏中与酒精结合形成古柯乙烯(cocaethylene),而古柯乙烯比可卡因本身更令人兴奋,心血管毒性也更高。
根据肝脏和肾脏功能的不同,尿液中可以检测到可卡因代谢产物。苯甲酰爱康宁可以在可卡因摄入后四小时内在尿液中检测到,并且在可卡因使用后的八天内,其浓度通常大于150 ng/mL。在经常使用者的头发被剪掉或脱落之前,可以在头发中检测到可卡因代谢产物。
成瘾机制
多巴胺机制
可卡因会刺激腹侧被盖区(ventral tegmental area)和伏膈核(the nucleus accumbens)——控制奖励和愉悦的脑区。通常,当发生一件令人愉悦的事情时,多巴胺(dopamine)会被释放到这些脑区的突触中,然后与邻近突触的受体结合。可卡因会阻断传导神经元对多巴胺的再吸收,使多巴胺在突触中积聚,保持愉悦感。
可卡因最初会产生突然的强烈欣快感,随后会感觉自尊、警觉性和精力提升,并感到自己富有能力和创造力。使用者往往没有吸毒的感觉。相反,他们觉得自己成为了一直想要成为的人。然而,如果使用剂量过高或者长期使用,可卡因会导致夸张、冲动、性欲过度、强迫行为、心神不安、焦虑,达到恐慌和妄想的程度。在停止使用这种物质后,使用者会感到精疲力竭、抑郁,需要长时间的睡眠。由于这种物质的心理和生理作用,使用者会对它们产生强烈的渴望。
可卡因对大脑奖励中枢极其迅速和强烈的作用,使其比其他违禁物质更容易形成滥用和依赖,即使是那些从未大量使用过其他物质的人也是这样。可卡因的半衰期很短,它的作用很快就消失了。这就意味着可卡因依赖者为了维持兴奋状态,必须频繁地使用这种物质。另外,人们会对可卡因产生耐受性,因此使用者必须不断增大剂量才能体验到兴奋状态。
转录和表观遗传机制
药物成瘾是神经可塑性的一种病理形式,伴随着异常行为的出现,涉及主要在大脑奖励回路中的一系列神经化学变化。此外,一系列细胞信号通路和基因表达决定了成瘾行为的严重程度。除了在伏隔核中多巴胺D1受体介导的cAMP/蛋白激酶A上调外,细胞介质多巴胺和cAMP调节的32kDa磷酸蛋白(DARPP-32)和转录调节因子ΔFosB与伏隔PKA通路相关,以调节行为增敏的发展。在行为致敏动物的伏隔核中发现cAMP非依赖性和多巴胺D2受体介导的Akt/GSK3活化,这意味着多巴胺D1和D2受体的信号级联下游构成成瘾网络的主体。重复使用可卡因会导致伏隔核中mGluR2/3功能的持久降低,在伏隔核中产生持久的谷氨酸传递神经适应,这被认为是导致成瘾的原因。
在小鼠中,确定了H3K9(Histone H3 lysine 9)的二甲基化和赖氨酸二甲基转移酶G9a在可卡因诱导的结构和行为可塑性中的重要作用。反复服用可卡因可降低伏隔核中H3K9二甲基化的整体水平。组蛋白甲基化的这种减少是通过该大脑区域G9a的抑制介导的,该区域受可卡因诱导的转录因子ΔFosB调节。在已知影响成瘾过程的许多转录因子中,最典型的转录因子之一是ΔFosB,它通过长期暴露于几乎所有滥用药物在大脑的奖励区域诱导,并介导对药物暴露的敏化反应。由于ΔFosB是一种高度稳定的蛋白质,它代表了药物在停止使用药物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产生基因表达持久变化的机制。
成瘾治疗方法
由于可卡因的毒性和成瘾性都非常的强,因此应从患者的身、心、家庭等各方面进行综合治疗。具体的治疗方法有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两种。
药物治疗
脱毒期治疗
一般来说,在可卡因脱毒期间无须进行任何替代或递减治疗。因此,这一时期主要应使用抗抑郁药和多巴胺受体激动药,来治疗由于用药过量引起的精神和身体障碍以及戒断反应。
多巴胺受体激动药包括溴隐亭、金刚烷胺、培高利特、马吲,均可对抗可卡因导致的多巴胺耗竭状态及高泌乳素血症,还有降低其药物渴求性的特点。抗癫痫药卡马西平,可抑制成瘾药物的犒赏机制,预防由于停用可卡因引起的癫痫发作,长期应用可降低复吸率。阿片受体拮抗药纳曲酮,可降低可卡因的复吸率,原因在于多巴胺在可卡因的成瘾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5-羟色胺及阿片系统也参与了可卡因强化作用。阿片受体兴奋药丁丙诺啡,具有降低可卡因的渴求的作用,对其治疗依赖具有一定的潜力。5-羟色胺(5-HT)能药物利坦色林,是5-HT拮抗药,由于5-HT参与了可卡因依赖的形成,所以可以减少对可卡因的渴求及需要量。三环抗抑郁药去甲米也常被用为可卡因脱瘾治疗的可行方案,去甲米嗪可增加β-盐酸肾上腺素与多巴胺受体的敏感性。具有相同药理学作用的文拉法辛、米氮平、米安色林也有相同治疗效。对于可卡因和海洛因混合的毒品“快丸”所引起的中毒,可用阿片受体部分激动药来进行治疗。
同时,钙通道阻滞药、维生素B、维生素c和叶酸等其他药物也被试用于可卡因成瘾的治疗。
预防复吸的治疗
可卡因成瘾者的复吸率极高,因此,在戒毒治疗之后还应当使用溴隐亭来降低患者对可卡因的心瘾,预防其复吸。
可卡因疫苗
可卡因疫苗是由少量的以化学方式黏附在蛋白上的药物构成的,是霍乱毒素衍生物,它通过刺激免疫系统产生抗体。抗可卡因抗体锁主血流中的可卡因分子,形成药物抗体联合体,从而不能通过有细密文理的组织滤波器,包围和保护大脑。如果接种疫苗的人产生足够的抗体,捕获和控制大部分在血液循环中的可卡因分子,可卡因将不会产生欣快或其他强化使用药物和成瘾的精神效应。
用疫苗接种的办法来治疗药瘾早在1974年就已显示是可行,当时首次报道了将一种人工合成的Morphine半琥珀酸-牛血清白蛋白缀合物给予自动摄入(self-administration,SA)海洛因及可卡因的一只猕猴接种后对两者的SA都得到制止;而需要大约16倍的海洛因剂量才能使该猕猴重新开始SA行为。
以可卡因疫苗治疗可卡因药瘾,只有当有此药瘾的本人具有强烈的成瘾要求时才能收到最大的疗效。否则被治疗者仍会对其他毒品产生药瘾,而抗可卡因抗体则不能识别与可卡因在结构上不相似的毒品。很多可卡因药瘾者同时也酗酒,而可卡因与乙醇在肝中形成的柯卡乙碱比前两者更具有毒性。可卡因和柯卡乙碱与抗可卡因抗体具有相同的结合能力,因而对这种人用此抗体治疗更有实际意义。
非药物治疗方法
非药物治疗是一种综合治疗措施,主要包括行为治疗、心理治疗、康复治疗、家庭治疗、小组治疗和各种预防复吸治疗以及就业培训等。非药物治疗是可卡因戒断治疗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过程,同时,它还能有效防止复吸。
导致复吸的主要原因,是患者在心理上渴望再次获得吸食可卡因时所产生的欣快感,因此预防复吸治疗应当从消除患者的“心瘾”入手。在治疗时,治疗人员应向患者详细分析诱发复吸的各种环境、事件和人的因素,并与其一起讨论和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法;同时,还应鼓励患者坚持参加定期的自助小组活动,使其能够逐步学会独立地处理负面情绪和情况。此外,家庭和社会的支持和帮助,对于防止复吸来说也至关重要。一般认为可卡因的康复期需6~12个月。在此治疗阶段中的重点在于防止复发并建立一种保持操守的生活方式。
毒性
毒理学
对动物的毒性
小鼠口服的半数致死量为96 mg/kg。
对人的毒性
可卡因口服致死量0.5~1 g,过敏者口服致死量30 mg,肌肉注射或黏膜用药致死量30 mg,致死血浓度0.9~21 mg·L-1。经常或有问题使用可卡因的人死亡率明显更高,特别是遭受创伤性死亡和传染病死亡的风险更高。
可卡因滥用造成急性中毒的病例经常出现,病人表现为极度激动、不安、精神异常、视物不清、四肢震颤,严重者可诱发心律紊乱、全身抽搐、呼吸衰竭而致死。急性接触可卡因对人类有很多影响,包括欣快感、心率和血压增加以及肾上腺皮质醇分泌增加。在急性暴露后连续暴露于恒定血液浓度的可卡因的人类中,对可卡因的变时性心脏作用的急性耐受在大约10分钟后开始,而对可卡因的欣快作用的急性耐受在大约1小时后开始。吸食可卡因会诱发暴力行为。成瘾者和普通用户都可能表现出攻击性行为。可卡因可诱发以偏执、现实测试受损、幻觉、烦躁和身体攻击为特征的精神病。可卡因中毒可导致意识过度、警觉过度、精神运动性躁动和妄。摄入大剂量的可卡因会导致暴力爆发,尤其是那些患有精神病的人。急性接触可能诱发心律失常,包括心房颤动、室上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颤动。急性接触还可能导致心绞痛、心脏病发作和充血性心力衰竭。可卡因过量可能会导致癫痫发作、体温异常升高和血压显着升高,从而危及生命、心律异常、甚至死亡。焦虑、偏执和不安也可能发生,尤其是在情绪低落的时候。由于可卡因对心脏钠通道的阻断作用,会导致严重的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特别是心脏性猝死,在高剂量时成为严重风险。吸食强效可卡因时眼睛意外接触升华的可卡因可能会对眼睛造成严重伤害角膜和视力长期丧失。
对于长期小剂量滥用所致的慢性中毒,一般仅影响个体的进食与睡眠,产生易激惹、注意力涣散等轻微异常,主要是心理依赖性反应,生理依赖很轻。急性或慢性中毒都可能导致严重的神经、精神损伤,可卡因滥用与一系列严重的急性神经系统并发症有关,这些并发症包括缺血性中风、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脑出血、头痛、晕厥、癫痫发作和死亡。
长期吸食可卡因对身体的副作用包括咳血、支气管痉挛、瘙痒、发烧、无渗出的弥漫性肺泡浸润、肺部和全身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胸痛、肺损伤、喉咙痛、哮喘、声音嘶哑、呼吸困难(呼吸急促),以及疼痛、流感样综合症。可卡因会收缩血管、扩张瞳孔、增加体温、心率和血压。它还可能导致头痛和胃肠道并发症,例如腹痛和恶心。一个常见但不真实的观点是,吸食可卡因会化学破坏牙釉质并导致蛀牙。吸食可卡因会导致不自觉的磨牙,称为磨牙停,这会恶化牙釉质并导致牙龈炎。此外,吸食可卡因、甲基苯丙胺、甚至咖啡因等兴奋剂会导致脱水和口干。由于唾液是维持口腔pH值的重要机制,长期吸食可卡因且水分不足的人可能会因牙齿表面pH值过低(低于5.5)而出现牙齿脱矿质。使用可卡因还会促进血栓的形成。血栓形成的增加归因于可卡因相关的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剂活性的增加,以及血小板数量、活化和聚集的增加。
长期鼻内使用会降解分隔鼻孔的软骨(鼻中隔),最终导致其完全消失。非法销售的可卡因可能被左旋咪唑污染。左旋咪唑可能会增强可卡因的作用。左旋咪唑掺假可卡因与自身免疫性疾病有关。使用可卡因会增加出血性和缺血性中风的风险。使用可卡因也会增加心脏病发作的风险。
静脉注射可卡因可减弱白介素6(IL-6)对炎性反应的应答,可卡因滥用与增加易感性和加速HIV疾病的进展密切相关,可卡因使用者的免疫系统抵抗力下降,若同时有营养不良或高危行为,则可促使HIV的感染。
星形神经胶质细胞在神经调节与保护、pH维持、发育过程中的轴突引导控制、体内稳态维持和血脑屏障维持方面起重要作用。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acidic protein,GFAP)是星形胶质细胞的特异性标记物,用共焦显微镜观察小鼠齿状回星形神经胶质细胞对可卡因的反应发现:GFAP表达在一次可卡因注射后呈两倍增强,连续7d后仍然显著增高,但14d后未见显著不同。形态学观测显示:在星形神经胶质细胞数量、大小和形态学方面出现明显改变,这说明可卡因影响了小鼠齿状回GFAP表达,导致星形细胞增殖率和细胞形态学发生明显改变。
锥体细胞是海马结构中的主细胞,其结构的紊乱和发育不良将导致海马功能异常。星形胶质细胞不仅是神经元的支架细胞,而且是脑发育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营养组织。因此,可卡因导致的神经胶质细胞数目减少可能是导致锥体细胞异常的原因之一。
对可卡因滥用者核磁共振检查显示:大脑腹侧眶额皮质、前扣带皮质、前腹侧岛叶皮质、上叶皮质中的灰质浓度降低。功能性神经成像显示:慢性可卡因使用者额叶出现区域性脑血流不足和葡萄糖代谢水平低下。可卡因吸食者的上述大脑病理性改变,导致他们与正常人在决断、行为控制、对环境刺激作出的情感反应方面出现差异。因此,可以把这些改变作为毒理学的特征性观察指标。
长期应用可卡因对角膜组织有明显的毒性作用。在临床上发现手术中应用4%可卡因溶液时间过长,出现受体角膜长时间的水肿。长期使用可卡因等表面麻醉剂可以引起角膜上皮的永久性缺损,角膜组织水肿及角膜内皮的Na+—K+—ATP酶损害。
可卡因可损害各个年龄段大鼠生殖器官的生长和性腺功能,其中尤其青春发育期明显。
可卡因能结合到人的精子,然后转送到受精卵。睾丸对可卡因有高度亲和力,皮下注射放射性可卡因后鼠睾丸浓度超过肌肉、肝、心和血清,仅脑组织药物浓度超过睾丸浓度。在慢性可卡因使用者中发生精子数目不正常、精子计数低、运动能力低的为多数。
妊娠期使用可卡因后,除了对孕妇本身的损伤外,还能增加流产、早产、胎盘早剥、胎儿宫内发育迟缓的发生率。
孕妇使用可卡因后,可卡因除了在母体代谢外,一部分通过胎盘屏障转运到胎儿的血循环中,尽管胎盘屏障有快速清除可卡因的功能,但由于连续使用可卡因后,可卡因及其代谢产物仍然可进入胎儿血中。因此,妊娠期间使用可卡因会对胎儿各脏器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孕期滥用可卡因可以明显抑制后代个体的发育。宫内接触可卡因的婴儿体重、身长及头围比正常婴儿明显减小。产前暴露于可卡因的后代出现运动功能异常、学习和记忆能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条件适应能力差等神经行为异常症状。另外,产前接触可卡因还可以损伤后代中枢神经系统,使后代出现程度不同的认知、判断、思维、语言和运动障碍。这些“可卡因婴儿”的出生严重影响了人口素质,并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
强效婴儿是指母亲在怀孕期间使用强效可卡因所生的孩子。后来一些研究认为,怀孕期间使用可卡因对胎儿造成的威胁被夸大了。研究表明,产前接触可卡因(独立于其他影响,例如酒精、烟草或物理环境)对儿童生长和发育没有明显影响。利用先进的技术,科学家们发现,在胎儿发育过程中接触可卡因可能会导致一些儿童出现不易察觉但值得注意的后期缺陷,包括认知表现、信息处理和任务注意力等方面的缺陷,这些能力是对于在学校取得成功很重要。
美国早产儿基金会(The March of Dimes)表示“可卡因很可能会通过母乳接触到婴儿”,并就怀孕期间使用可卡因提出以下建议:怀孕期间使用可卡因会在很多方面影响孕妇和未出生的婴儿,如引发流产或早产,引起婴儿发育不良、体重较轻以及出生缺陷等。
可卡因对心血管的损伤,可能是可卡因通过阻滞钠通道和强化失活状态,可导致心肌抑制、心律失常和猝死。可卡因导致脑血管收缩,降低脑血流,重复使用可卡因有累加效应。滥用可卡因能导致脑微血管损害。
可卡因还可作用于延髓呼吸中枢、支气管平滑肌和肺血管,导致诸多呼吸系统并发症,如呼吸困难、咯血、肺水肿、哮喘、间质性肺炎/纤维化、肺淤血/出血及呼吸道损伤;主要通过氧化代谢产物介导肝毒性;通过收缩消化道血管和促进血栓形成,引起缺血性肠炎和坏死,造成消化功能的紊乱;长期接触可卡因还可导致肾脏损伤和生殖系统损害等。
中毒机制
可卡因一种脂溶性物质,有很强的中枢兴奋作用。急性可卡因中毒引起多巴胺、盐酸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和5-HT释放,这些神经递质作用于不同受体亚型而产生多种效应。可卡因开始作用于大脑皮层使之兴奋,产生一种欣快的精神状态,解除疲劳及饥饿,进而延及皮质下中枢,过度兴奋则转为抑制,严重者发生精神忧郁及呼吸、心跳停止。
中毒表现
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为先兴奋后抑制,出现言语增多,淡漠、嗜睡、瞳孔散大,严重时甚至意识不清、昏迷。还可出现寒颤、指和趾的小肌肉纤维颤动,强直性及阵挛性惊厥,如不及时抢救,可引起呼吸、循环衰竭。循环系统症状为可见面色苍白或紫、出冷汗、脉搏弱而快、血压下降、最后可发生循环衰竭。消化系统症状为口干、吞咽困难、恶心、呕吐,胃肠疼痛、鼓肠、腹泻等。高浓度的可卡因滴入眼内,可发生急性结膜炎、眼睑浮肿、角膜溃疡、出血、流泪、畏光、青光眼等,吸收后中毒可产生上述全身症状。
解救措施
可卡因中毒多发生于麻醉过程中,如出现中毒症状,应立即停药。如系误服中毒时,应立即催吐、洗胃,洗胃后给予口服酸。出现烦躁不安、呼吸不规律时,可静注安定对抗。出现血压下降时,先静注麻黄碱,如效果不明显,改用静注阿拉明,伴有心动过缓时,可给予肌肉松弛剂。同时应给予吸氧,防止脑缺氧和脑水肿,以及进行对症治疗。一般忌用兴奋药,如咖啡因,可拉明等,因这类药物可过度刺激神经细胞的活动,从而增加氧的消耗,可使中枢抑制的时间反而延长。肾上腺素及吗啡也应忌用。
理化性质
可卡因无臭、吸湿、无色至白色结晶或白色粉末,有苦涩的尖锐麻木味。可卡因的摩尔质量为303.35 g/mol,熔点为98°C,沸点为187 °C(0.1 mmHg)。可卡因不溶于水,溶于乙醇、乙醛、三氯甲烷等。其盐酸可卡因是白色结晶粉末,无臭,味苦,随后有刺痛与麻痹感,易溶于水、乙醇和氯仿。
安全事宜
接触阈值
可卡因是一种毒性极强的生物碱,口服致死量0.5~1 g,肌肉注射或黏膜用药致死量30 mg,致死血浓度0.9~21 mg/L。对可卡因过敏的病人,用至20~30mg或更小剂量时,即发生严重的过敏反应。
安全标注
欧盟法规中的GHS标识为:危害09,危害声明为H301、311、317、331。其警示标识如下:
相关法规
可卡因名列中华人民共和国《麻醉药品品种目录》(2013年版)中第25项,属于正在生产和使用的麻醉药品种类。其管理由公安、海关、医疗卫生、边防、工商行政管理等部门共同进行。禁止任何人非法持有毒品。注射毒品的,由公安机关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处罚;吸食、注射成瘾的,还应予以强制戒除,进行治疗、教育;引诱、教唆、欺骗他人吸食毒品的,追究刑事责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四十七条、第三百四十八条 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无论数量多少,都应当追究刑事责任,予以刑事处罚。走私、运输、贩卖、制造可卡因五十克以上的处十五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而非法持有可卡因五十克以上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走私、运输、贩卖、制造可卡因十克以上不满五十克的处七年以上十五年以下有期徒刑。而非法持有可卡因十克以上不满五十克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2007)第十九条:国家对麻醉药品药用原植物种植实行管制。禁止非法种植罂粟、古柯植物、大麻植物以及国家规定管制的可以用于提炼加工毒品的其他原植物。禁止走私或者非法买卖、运输、携带、持有未经灭活的毒品原植物种子或者幼苗。
美国通过1906年的《纯食品和药品法》对可卡因和含可卡因产品制定了国家标签要求。下一个重要的联邦法规是1914年的《哈里森麻醉品税法》。虽然该法案通常被视为禁令的开始,但该法案本身实际上并不是对可卡因的禁令,而是建立了一个监管和许可制度。《哈里森法案》让可卡因制造商不受影响,只要他们符合某些纯度和标签标准。尽管可卡因通常是非法销售的,合法渠道也很少,但合法可卡因的生产量几乎没有下降。直到1922年的《琼斯-米勒法案》对可卡因生产实施了严格限制,合法可卡因数量才减少。
根据澳大利亚《有毒物质标准》(2016年7月),可卡因是一种受管制药物——应可供使用,但需要限制制造、供应、分销、拥有和使用,以减少滥用、误用和身体或心理依赖的物质。
新加坡对吸毒、贩毒等行为制定了严厉的刑罚。吸毒者及毒品拥有者将被判处最多10年监禁或2万新元罚款或两者兼施。贩卖、制造、出入境15克以上海洛因、30克以上Morphine和可卡因、500克以上大麻、200克以上大麻脂或1200克以上罂粟者若被定罪,将被判处死刑。
全球毒品危机
每年6月26日,是联合国确立的“国际禁毒日”,也就是人们一般所称的“国际禁毒日”。联合国毒品和犯罪问题办公室2023年6月26日发布的《2023年世界毒品问题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说,全球使用毒品人数持续增加,非法毒品市场持续扩大,贩毒网络日益灵活化,正在加剧全球毒品危机,对各国执法和医疗卫生部门构成严峻挑战。
在全球毒品种类方面,《报告》称,全球毒品市场对可卡因的需求和供应正在增大。2021年全球古柯树的种植量和可卡因的总产量达到创纪录的高点。与此同时,据估计,2021年全球可卡因使用者的人数为2200万,且正在稳步增长。不过,可卡因缉获量的增长速度超过了其产量增长速度,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总供应量。
报告显示,自2014年以来,欧洲因服用可卡因而就医的新增病例增加了35%以上,欧洲约2/3的国家都发现这种新病例增加的现象。在一些国家,经检测因过量服用可卡因而导致死亡的人数明显增加。
值得警惕的是,根据联合国发布的《报告》,过去全球毒品贸易主要集中在欧洲和北美,但近年来相对而言增长最快的是非洲、亚洲和东南欧的发展中市场。越来越多的毒品进入欧洲后,进一步渗入亚洲、非洲等地区。
联合国毒品和犯罪问题办公室执行主任加达·瓦利表示,全球可卡因供应的激增应该让所有人都处于高度警惕。他表示,可卡因市场在非洲和亚洲的潜在扩张是一个危险的现实。
检测
实验室检测
可卡因的实验室检测的化学显色快速检验法,包括SCOTT试验和硫氰酸钴试验等。
定性和定量检验方法,包括薄层色谱(TLC)分析法,气相色谱(GC)分析法,高压液相色谱(HPLC)分析法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分析法等。
临床检测
可卡因的临床检测用于检出可卡因吸食者。
标本:晨尿或新鲜尿液标本。
测定方法:胶体金标记免疫法(免疫层析法)。
检测原理:
该试验采用高度特异性的抗体抗原反应及免疫层析分析技术,试剂盒含有被事先固定于膜上检查区(T)的苯甲酰爱康宁偶联物和被胶体金标记的抗苯甲酰爱康宁单克隆抗体。
测试时,如苯甲酰爱康宁在尿样中浓度低于300 ng/mL时或者阴性尿样,在检测区内(T)会出现一条紫红色条带。如果苯甲酰爱康宁在尿样中浓度高于300 ng/mL时,在检测区内(T)因为竞争反应不会与苯甲酰爱康宁偶联物结合而不出现紫红色条带。无论苯甲酰爱康宁是否存在于尿样中,一条紫红色条带都会出现在质控区内(C)。质控区内(C)所显现的紫红色条带是判定是否有足够尿样、层析过程是否正常的标准,同时也作为试剂的内控标准。
参考资料
Cocaine | C17H21NO4 | CID 446220 - PubChem.PubChem.2023-09-27
毒品知识集㉓丨“可卡因”的由来.微信公众平台.2023-09-27
麻醉药品品种目录(2013年版).北京大学医学部设备与实验室管理处.2023-09-27
「法律解读」 全球约2700万人吸毒 打击毒品犯罪这些国家有哪些规定?.微信公众平台.2023-09-27
The Big Broadcast (1932) (Full Movie), pp. at 1:20:29.YouTube.2023-10-20
Nazis tested cocaine on camp inmates.amphetamines.2023-10-18
The WHO cocaine project.tni.2023-10-18
"Apple Sanity – Fetish – Blow: War on Drugs VS. Cocaine".applesanity.2023-10-18
"Cocaine Market".havocscope.2023-10-18
"Cocaine use doubles in a decade".smh.2023-10-18
Sigma Receptors Play Role In Cocaine-induced Suppression Of Immune System.Science Daily.2023-10-10
Cocaine.Drugbank online.2023-10-10
"The Epidemic That Wasn't".The New York Times.2023-10-20
NIDA – Research Report Series – Cocaine Abuse and Addiction.drugabuse.2023-10-20
"Street Drugs and pregnancy".marchofdimes.2023-10-20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国家法律法规数据库.2023-09-27
《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四川省公安厅.2023-09-27
玻利维亚古柯合法种植面积将翻倍 反对者认为可能滋长毒品犯罪.央视网.2023-09-27
Federal Register of Legislation.Australian Government.2023-09-27
全球毒品危机在加剧.中工网.2023-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