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集注全译
《四书集注全译》作者是李申,由巴蜀书社出版在2012年出版。
图书简介
书籍作者:李申 译注图书出版社:巴蜀书社出版
图书类别:国学古籍
图书标签:巴蜀书社出版 李申 译注
上书时间:2011-03-08
出版时间: 2002-01 ]
作者简介
李申
中国哲学 李申教授
1946年4月出生;1969年毕业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原子物理系;1986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世界宗教研究系,获哲学博士学位;2000年任博士生导师;2002年任上海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
一、工作与学术简况
1970年任沈阳军区某部参谋,在抢救山林火灾时负重伤,立二等功。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所研究员,儒教研究室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片学术委员。1999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同年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002年调至上海师范大学哲学系。现担任中国无神论学会副理事长、国际儒学联合会学术委员。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一项:《中国儒教史》(上下卷)(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一般项目两项:《中国古代哲学与自然科学》(《中国古代哲学和自然科学(上部)》已于1989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中国儒教论》(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参加完成国家重点项目一个:《中国哲学发展史》(第二至第七卷,前四卷已经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中国科学院重点项目一个:《中国科学技术史科学思想卷》(中国科学出版社出版)。现在担任国务院特别委托项目、十一五重大文化出版工程——《中华大典·哲学典》常务副主编和宗教典常务副主编,《中华大藏经续编》副主编。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哲学和自然科学、儒教和宗教理论。其他著作有《道教本论》、《气范畴通论》、《敦煌坛经合校》、《易图考》、《宗教论》等。所著《周易与易图》获“国家图书奖”(集体获奖),《周易图说总汇》获国际易学研究院最高奖“伯昆奖”(民间奖项)。
二、2002年以来的主要科研成果
著作
1、《四书集注全译》,巴蜀书社2002年
2、《中国儒教论》,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
3、《上帝——儒教的至上神》,(台湾)大东书店2004年
4、《周易图说总汇》(第一作者),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6、《儒学与儒教》,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年
8、《宗教论》(第一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
论文
1、《孟子以及儒家的事天说》,《孔子研究》2002年第2期
2、《何谓天,何谓苍天?》,《孔子研究》2002年第3期
3、《“伪问题”与“舶来语”》,《开放时代》2002年第4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3年第1期
4、《四库本〈新语〉与弘治本、王利器校本之比较》,《文献》2003年第4期
5、《秦汉以降的宗教气氛》,《世界宗教研究》2003年第1期
6、《中国哲学的气论和儒教》,《哲学研究》2003年第8期
7、《对〈对儒学宗教论若干问题论据的质疑〉回答》,《学术月刊》2003年第9期
8、《正确区分科学与迷信》,《光明日报》2004年8月24日
9、《四库全书与四部丛刊版本优劣小议》,《社会科学战线》2005年第4期
10、《论儒教的宗教性质》,《云梦学刊》2005年第2期
11、《儒教和宗教》,《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8期
12、《道与气的哲学》,《哲学研究》2005年第12期
13、《什么是儒学》,《社会科学战线》2006年第2期
14、《儒学与道德》,《人民日报·理论版》2006年9月8日
15、《儒教研究的理论意义》,《孔子研究》2007年第1期
教材
1、《科学无神论(大学生)读本》,人民出版社2004年
总序
在国务院古籍出版规划统一方针指导下,我们与巴蜀书社合作,编辑了这套《中国古代哲学名著全译丛书》。
世界各民族不论大小,都对人类文明有所贡献,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历史,它对人类文明已经做出过伟大的贡献。伟大的贡献,有赖于民族思想文化的成熟。中国哲学,是中华民族思想文化成熟的标志。
五千年来,中华民族经历了无数的忧患和灾难。但是,忧患和灾难并未使它消沉,反而使它磨练得更加坚强,在与困难和挫折的斗争中,它发展了、前进了。在前进的过程中,中华民族认识着世界,改造着世界,同时也改变着自身。
中华民族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在中国哲学中得到了集中的反映。其沈的内容,明睿的智慧,在古代社会,和其他民族相比,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中国哲学,在当时,无愧于自己的时代;在今天,是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前进,随着对历史的深入剖析,中国哲学的内容和它的价值,将日益被更广大的人群所认识、所接受。
中华民族这个伟大的民族,有责任对世界文明做出更多的贡献。我们今天面临的任务,是要创造新的物质文明和新的精神文明,要完成这个历史任务,从中国古代哲学中寻求借鉴,提高广大人民的文化素养,是必要的途径。
借鉴中国古代哲学,广大读者首先遇到的麻烦,是语言文字的障碍。本丛书的目的,就是为广大读者扫除这个障碍,使得更多的人能从中国古代的哲学著作中得到启迪,锤炼他们的智慧。
吸取前人的文化财富(包括哲学、文学、科学、艺术),都应该直接取自原作,这是不言而喻的道理。事实上,能做到这一点的总是少数人。所以从古到今,都有一些人在从事翻译工作。有不同文字的互译,也有古籍今译。缺少这个工作,人类创造的精神产品,就不可能成为广大人民的财富。
古文今译,并不是现在才有的。司马迁撰写《全本史记》,曾把商周的文献典籍译成当时流行的语言,树立了成功的范例,使诘屈聋牙的古代文献,被后世更多的读者所理解。古希腊哲学为后世欧洲哲学的源头,今天的欧洲人(包括今天的雅典人)了解古希腊哲学,很少有人直接阅读古希腊文原著,人们多是通过各自名族的现代译文去了解古希腊哲学,这是学术发展的趋势和方向。
任何译作(古文今译,异国语文互译)都难作到毫不走样。但我们要求本丛书的译文除了对原文忠实外,还要尽力保持原著的神韵风格。这是我们争取的目标,并希望以此和广大读者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