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洪河桥镇

洪河桥镇

洪河桥镇,隶属于安徽省阜阳市阜南县,位于皖豫两省三县(淮滨县固始县)交界处的洪河下游,S202路穿境而过,北距阜南县城20公里,南距淮滨县城16公里。东邻王家坝镇;西接方集、段郢两个乡镇;北与公桥、地城、于集三个乡镇隔河相连;南与河南省淮滨县、固始县的栏杆、王岗、往流三乡镇隔洪河相望,是阜南县的南大门。

洪河桥镇辖25个行政村,188个自然庄,318个居民组。

1950年设于集乡,1958年属地城公社,1979年建洪河桥公社,1984年改乡,1992年改镇。

2021年,阜南县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常住人口数公布显示,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洪河桥常住人口为4.82万人。

历史沿革

洪河桥镇古属楚地,历史悠久,现因境内有洪河大桥而得名。解放前,洪河桥集镇只是阜阳市通往淮滨县、信阳等地的过路小店,沿路屈指可数的几间民房,居民不到200人,经济落后,社会动荡不安。1951年12月,在现洪河桥镇辖区建洪集乡、洪河桥乡、郑湾乡,隶属地城区。1958年9月撤区,在洪河桥镇辖区改建洪集公社、洪河桥公社、郑湾公社。1983年4月又设洪集乡、洪河桥乡、郑湾乡,属地城区管辖。1992年1月撤区并镇,洪集乡、洪河桥乡、郑湾乡合并为洪河桥镇,辖28个村委会。2007年1月,28个村委会合并为14个。

地理环境

洪河桥镇位于阜南县南部,皖豫两省三县(淮滨县固始县)交界处的洪河下游。东邻王家坝镇,西接方集镇段郢乡,北与公桥乡地城镇于集乡隔河相连,南与河南省淮滨县隔洪河相望,是阜南县的南大门。面积84.07平方公里,62375人(2017年)。辖14个行政村,188个自然庄,318个村民小组。镇政府驻洪河桥村,北距阜南县城20千米,南距淮滨县城16千米。S202阜(南)淮(滨)公路纵贯南北,京九铁路从镇境西部穿过。南有洪河、北临河,地势低洼。

洪河桥镇地处洪河与淮河交汇处,地形由西北向东南微倾,平均海拔30-----27.5米。全镇地表由平原、洼地和堤坝组成。境内河流主要是洪河治理工程留下的两段洪河故道,有电力排灌站与洪河及蒙河分洪道相连,是洪河桥镇内主要灌溉水源。境内沟塘、洼地星罗棋布,适宜养殖与林木种植。洪河桥镇气候属温暖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南缘,具有明显的过渡带气候特征:季风明显,四季分明,春暖多变,夏雨集中,秋高气爽,冬季寒冷。年平均降水量1000毫米,常年日照2252小时,无霜期220天。

行政区划

1996年

桥东村、桥西村、新庄村、王杨庄、田湾村、赵庄村、高园村、白集村、于窝村、郑湾村

魏湾村、钐岗村、胡台村、洪集村、张湖村、盛郢村、石台村、节湾村、葛寨村、唐湾村

截流村、许寨村、东张寨村、刘村、曾沃村25个行政村。

2010年

盛郢村.孟郢村.石台村.新庄村.白集村.于沃村.洪河桥村

截流村.许寨村.唐湾村.高园村.上岗村.曾沃村.洪集村

洪河桥镇辖14个行政村,188个自然庄,318个居民组

经济

全镇已形成优质水稻、蓖麻、黄砂、活性炭、中药、畜牧、经济林、瓜果蔬菜八大经济带。境内水源丰富,拥有可养水面8000亩,水产品年产量190吨,农业生产设施齐全,活性炭年产1.5万吨,产销量全国第一;麻皮壳销量全省首位,红麻、水稻、林业生产及生猪均在市县前列。

种植优质水稻3.5万亩,红麻1.2万亩,良种生猪2.8万头,黄砂年吞吐量80万吨,木质品、活性炭远销国内外,吸引外商企业纷纷落户红河桥。投资120万元新建的洪淮木材交易市场年经营木材可达60万亩。为发挥区位经济优势,镇政府规划成立了集工业、商贸、餐饮为一体的桥西村经济技术开发区。

发展现状

几年来,镇委、镇政府依托资源优势,紧紧抓住木材交易、黄砂交易和活性炭销售“三大市场”建设,着力发展特色经济,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目前全镇已形成木材、黄砂、活性碳三大市场和优质水稻、红麻、畜牧、水产、经济林、瓜果蔬菜六大经济带。木材交易大市场平均每天交易量达150立方米,年交易总额2800多万元,带动近500人从事木材贩运;活性炭年产量超0.5万吨,全国市场占有率达80%,产销量全国第一,并远销国外,年产值近800万元,带动劳动力就业1000多人;黄砂大市场年销售量达1200多万吨,年产值超亿元。

境内水资源丰富,拥有死洪河水面8000亩,水产品年产量190吨;优质水稻种植面积3.5万亩,红麻种植面积2.8万亩,育林面积突破2万亩,水稻、红麻、经济林面积均为市县前列。全镇良种肉牛存栏量1.1万头,境内大小养猪场4家,良种肉鸡饲养场10家,有效带动了我镇水产养殖和畜牧养殖的健康发展。

目前,全镇社会稳定、政治安定,经济发展形成了人心思干、人心思变、人心思富的可喜局面。

交通

新建移动基站三座。

全镇公路四通八达,京九铁路及s202穿境而过,水路运输三条,交通便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