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体芳
黄体芳(1832年—1899年),字漱兰,号莼隐,别署瘦楠、东瓯憨山老人,浙江瑞安人,时称“瑞安先生”。
黄体芳生于瑞安县城(今罗阳镇),咸丰元年(1851年)考中举人,同治二年(1863年)斩获进士功名。其家族科举成绩斐然,他与兄长黄体立、儿子黄绍箕、侄子黄绍第、侄孙黄曾铭一门五人皆登进士之列。黄体芳本人入选庶吉士,继而获授编修一职,致力于掌故研究探讨,后续仕途顺遂,陆续升任内阁学士、江苏省学政、兵部左侍郎以及左都御史等职位。晚年的他,投身教育事业,出任金陵文正书院主讲教师。彼时局势动荡,黄体芳在晚年间加入强学会,秉持变法图存的理念,积极投身时代浪潮,还创办了江阴南菁书院。身为维新派人士,他对康有为的变法主张颇为认同,多次呈书上奏,评议时政得失,其间因弹劾李鸿章一事,触怒当道,遭降职处分,改任通政使。黄体芳留有《漱兰诗葺[qì]》著作传世。在晚清官场,他与宝廷、张之洞、张佩纶一同被称作“清流四谏”或“翰林四谏”,在朝堂之上素以直言敢谏著称。
光绪七年(1881年)迁内阁学士,提督江苏省学政。次年,授兵部左侍郎,在江阴创建南菁书院。中法事起,建议索还琉球王国,经画越南。光绪十一年(1885年),劾李鸿章治军二十馀年无效,请敕曾纪泽归国练兵,因连旨,左迁通政使。后两署左副都御史,奏言自强之本在内治,又历陈中外交涉得失,以后都证实他的预言。光绪十七年(1891年)乞休,先后主讲河南大梁、信陵、敬敷书院和江宁文正书院,并列籍康有为在南京发起的上海强学会。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病逝。
人物经历
黄体芳(1832—1899),字漱兰,自署东瓯憨山老人,瑞安人。清同治二年(1863)中二甲进士,初授翰林。四年散馆授编修,六年充顺天乡试同考官,七年侍讲,八年视学福建省,十二年为山东省学政,十三年转翰林院侍读,九月转右春坊右庶子。光绪二年(1876),学政任满还朝。三年六月,上《裁定外省陋规疏》。九月,张佩纶奏请广开言路以拯时艰,诏饬朝臣各己见。四年,应诏疏陈时政得失,劾户部尚书董恂及前山西省巡抚鲍源深。五年,擢侍讲学士,转侍读学士,迁詹事府少詹事,折参工部尚书贺寿慈,劾使俄大臣专擅误国,言人所不敢言,和张佩纶、张之洞、宝廷合称“翰林四谏”。
光绪六年,提督江苏省学政。七年,转詹事,续擢内阁学士。八年,筹建江阴经古书院,擢兵部左侍郎。九年,经古书院落成,改名南菁书院,设经学、古学两门。十年,建议朝廷索还琉球王国,并进经划越南之谋。十一年调京,升兵部左侍郎,奏劾李鸿章练兵20余年,无尺寸功。旨,左迁二阶,次年补通政使。十四年,任福建省乡试正考官。次年六月,署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十七年四月,行年60,告病辞官。二十一年,两江总督张之洞《荐举人才折》提及“前通政黄体芳,直谅朴诚,笃于忠爱,好善恶恶,一秉至公,出于天性,其品概风操,中外皆知”。《马关条约》签订后,爱国人士开强学会于京师,张之洞等组织上海强学会,体芳及子绍箕、侄绍第均曾参加。同年先后主讲开封信陵书院和江宁文正书院。十一月,归居瑞安市。二十三年,德军入踞胶州湾,作《二本叹》,以刺北洋政府大臣李鸿章和山东巡抚李秉衡。次年列强瓜分之议日亟,忧伤交集,赋诗志感,有“榻畔他人鼾我室,域中今日算谁家”句。二十五年五月初九日卒于里第。
人物生平
人物介绍黄氏历朝为官,清廉耿直,注重气节。频频上书言时政得失,纠弹大臣失职,直声震中外,与宝廷、张佩纶、张之洞有“翰林四谏”之称。反对外交上的投降,指斥内政中的腐败,与子绍箕、侄绍第都是翰林出身的“清流”健将。中日甲午战争期间,上封事者“多以稿就正,每为之手定。”1895年讲金陵文正书院,旋参加上海强学会。创办江阴南菁书院。
黄体芳联集
东林讲学以来,必有名世;
南方豪杰之士,于兹为群。
题江阴南菁书院讲堂,
人言为信,我始欲愁,仔细思量,风吹皱一池春水;
胜固欣然,败亦可喜,如何结局,浪淘尽千古英雄。
题莫愁湖胜棋楼,
七十子六艺兼通,文学溯薪传,北方未先于吴会;
九百里群英毕萃,礼仪表茅麓,东林以后有君山。
题江阴南菁书院讲堂,
于要官、要钱、要命中,斩断葛藤,千年试问几人比;
从文正、文襄、文忠后,开先壁垒,三老相逢一笑云。
挽彭玉麟
清慎勤三字传家,知君宦囊萧然,唯有西台留谏草;
诗书画一朝绝笔,令我征帆到此,不堪东阁吊官梅。
挽扬州知府何金寿
廉吏可为乎?只留半壁图书,与两袖清风,分贻儿辈;
老夫既矣,剩有病女涕泪,随大江流水,洒到君前。
挽知府王仁堪
男儿死耳又奚言,若论唐室元勋,四百战功名岂输郭李;
父老谈之犹动色,但吁扬州都督,亿万年魂魄永镇江淮。
题无锡张睢阳庙,
无饷又无援,临淮张乐,彭城拥兵,叹偏隅坐困将才,自古英雄千众忌;
能文斯能武,操笔成章,诵书应口,幸试院近依公庙,至今灵爽牗诸生。
题无锡张睢阳庙,
东西汉,南北宋,儒林文苑,集大成于二先生,宣圣室中人,吾党未容分两派;
十三经,四史,诸子百家,萃总目至万余种,文宗江上阁,斯楼应许附千秋。
题江阴南菁书院藏书楼
《二木》诗斥腐官
光绪十七年(1891),黄体芳未到致仕之年“乞骸”退职(病退),寓居京城,后又返乡蛰居故宅。此时,他已是“身不在位,不谋其政”的致仕京官,但他依然锐气不减,十分关注时局,于光绪廿四年四月,抱病写下了名曰《二木叹》的排律(隐喻两个庸才庸官,即指山东巡抚张汝梅和都察院御史徐树铭,该两人名字中的“梅”字和“树”字皆带木字傍,故称“二木”)。
附《二木叹》:
泰山从古无颓时,梁木从古无坏期。天为万世建师表,隆化原不区华夷。鹤而轩,猴而冠,鬼蜮而人面,猥以材窃恩眷。平生亦谈诗书,肝肠随桀犬变。岂不闻,屏翰固本如苞桑,况复泮林密迩鴞所翔。岂不闻,柏署兰台翼风教,况复中兴干推三湘。咄哉单鹰觊吾士,非直蓬莱失左股。彼绝日月夫何尤,斯文种子忘其祖。我朝虽曰虚无人,那堪大道丛荆榛。束发儿童发上指,恨不匍匐帝宸,吁嗟乎!通家绝交辱柱下,蠢顽更有桓司马。幸赖孤桐峙朝阳,还求大木支大厦。我思南山有竹逹革深,卫公之灵震古今。何不先射双木偶,更拔长剑诛其心。——摘自《黄体芳集》
史籍记载
《清史稿》卷四百四十四·列传二百三十一
黄体芳,字漱兰,浙江瑞安人。同治二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日探讨掌故,慨然有经世志。累迁侍读学士,频上书言时政得失。晋、豫饥,请筹急赈,整吏治,清庶狱,称旨。时议禁烧锅裕民食,户部驳,体芳谓烧锅领帖,部获岁银三万,因上董恂奸邪状,坐镌级。
光绪五年三月,惠陵礼成,主事吴可读为定大统以尸谏。诏言:“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日降旨,嗣后皇帝生有皇子,即承继大行皇帝为嗣。吴可读所奏,前旨即是此意。”於是下群臣议,体芳略言:“‘即是此意’一语,止有恪遵,更有何议?乃激烈者盛气力争,畏者嚅不吐,或忠或谨,皆人臣盛节,而惜其未明今日事势也。譬诸士民之家,长子次子各有孙,而自祖父母视之则无异。然袭爵职必归之长房者,嫡长与嫡次之别也。又如大宗无子,次宗止一嫡子,然小宗以嫡子继大宗,不闻有所吝者,以仍得兼承本宗故也。唯君与民微有不同。民间以嫡子继大宗,则大宗为主,本宗为兼。天潢以嫡子继帝系,则帝系为主,本宗可得而兼,亲不可得而兼。若人君以嫡子继长支,则固以继长支为主,而本宗亦不能不兼。盖人君无小宗,即称谓加以区别,亦於本宗恩义无伤。此两宫意在嗣子承统,慈爱穆宗,亦即所以慈爱皇上之说也。今非合两统为一统,以不定为豫定,就将来承继者以为承嗣,似亦无策以处之矣。试思此时即不专为穆宗计,既正名为先帝嗣子,岂有仅封一王贝勒者乎?即不专为皇上计,古来天子之嗣子,岂有以不主神器之诸皇子当之者乎?即仅为穆宗计,皇上可如民间出继之子乎?即仅为皇上计,穆宗可如前明称为皇伯考乎?夫奉祖训,禀懿旨,体圣意,非僣。先帝今上皆无不宜,非悖。明其统而非其人,非擅。论统系,辨宗法,正足见国家亿万年无疆之,非干犯忌讳。此固无意气可逞,亦无功罪可言也。”疏入,诏存毓庆宫。自是劾尚书贺寿慈饰奏,俄使完颜崇厚误国,洪钧译地图谬,美使崔国英赴赛会失体,皆人所难言,直声震中外。
七年,迁内阁学士,督江苏学政。明年,授兵部左侍郎。中法事起,建索还琉球王国、经画越南议。十一年,还京,劾李鸿章治兵无效,请敕曾纪泽归练师,忤旨,左迁通政使。两署左副都御史,奏言自强之本在内治,又历陈中外交涉得失,后卒如所言。十七年,乞休。二十五年,卒。子绍箕、绍第,并能承家学,而绍箕尤赡雅。
人物评价
体芳、宝廷、佩纶与张之洞,时称“翰林四谏”,有大政事,必具疏论是非,与同时好言事者,又号“清流党”。——《清史稿·黄体芳等传论》评
黄体芳是惓惓忠爱清流党。他受渔民天不怕地不怕的耿直性情熏陶,一辈子瞻前不顾后,认准的事情则勇往直前绝不后退。——《刘昆与晚清著名历史人物》评
黄体芳致力于掌故研究探讨,慨然有经世之志。——《八股文汇编(下)》评
抗疏不矜,乞身非隐;传经多寿,命酒长生。——翁同龢评
黄体芳直谅朴诚,笃于忠爱,好善恶恶,一秉至公,出于天性,其品概风操,中外皆知。——张之洞评
谠直冠熙朝,搏击权奸,轶窦东皋钱南园而上,慨今日狐鼠塞途,犬羊伺衅,九原不可作;清时应惜谏书稀。——孙诒让评
参考资料
黄体芳.博雅人物网.2022-02-21
黄体芳-生平事迹.温州市图书馆.2024-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