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白音他拉苏木

白音他拉苏木

白音他拉苏木隶属于通辽市奈曼旗,地处科尔沁草原腹地,位于通辽市西部、奈曼旗中北部。苏木南部为教来河冲积平原区,北部为沙区,距旗政府所在地大沁他拉镇东北25公里。白音他拉系蒙古语,意为“富饶的草甸子”,因解放前这里树木繁多、水草丰美、农田肥沃、牛羊肥壮而得名。著名的旅游景点宝古图沙漠就在白音他拉苏木境内。

截至2015年末,全苏木总面积758.62平方公里,辖13个行政村,人口有14700人(2020年),是蒙古族聚居的少数民族地区。

白音他拉苏木曾获国家级生态乡镇、自治区级县域经济示范镇、国家3A级旅游景区及沙漠旅游休闲度假基地等荣誉称号。2015年,苏木财政税收完成946.06万元。

历史沿革

解放初期该地区划名为白音他拉乡。

1958年,更名为白音他拉人民公社。

20世纪80年代初,更名为白音他拉苏木。

2001年划为建制镇,更名为白音他拉镇。

2006年,在撤乡并镇中,白音他拉镇与苇莲苏乡东部的7个村合并,更名为苇莲苏苏木,2007年再次更名为白音他拉苏木。

2008年,原苇莲苏乡恢复,原苇莲苏乡的7个村又划归苇莲苏乡。

行政区划

区划沿革

2001年之前,辖白音他拉村希勃图村等29个行政村。

2001年,划为建制镇,各嘎查村也进行合并,由29个嘎查村整合到13个嘎查村。

2006年,合并北部7个村后全苏木共辖20个嘎查村。

2008年,撤卧风甸子、大林子、新安屯等7个村。至此,全苏木有13个行政村。

区划详情

截止2015年,白音他拉全苏木下辖13个行政村。具体为:白音他拉村、希勃图村、哲日都村、苏布日嘎村、道伦毛都村伊和乌素嘎查、奈林浩来村、高图村、多日本敖包嘎查、乌呼仁他日牙嘎查、当海嘎查、满都拉镇呼嘎查、包头嘎查13个嘎查村。苏木政府所在地为白音他拉村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白音他拉苏木位于通辽市西部、奈曼旗中北部,地处科尔沁草原腹带,地理位置为:北纬43°04′12.08″东经120°48′44.82″。全苏木总面积758.62平方公里。

气候

白音他拉苏木属北温带大陆性半干旱季风气候,多年平均气温为6.4℃,极端最高气温36.5℃,最低气温-31.2℃,多年平均降水量344毫米,无霜期146天。

地貌

白音他拉苏木南部为叫来河冲积平原区,北部为沙区,地势西高东低,海拔在300~450米之间。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截止2015年,白音他拉苏木总土地面积72.2万亩,其中耕地面积11.3万亩。城镇规划面积12平方公里。

水资源

境内主要河流2条(老哈河、叫来河),年流经量在670万立方米,水资源总量2.44亿立方米,其中地下水1.44亿立方米、地表水1亿立方米。

植物资源

野生植物资源种类繁多,有草麻黄、甘草和蒲苇草。物产丰饶,盛产玉米、向日葵属等10多种无公害粮油产品。

1998年前,苏木的生态环境曾一度非常恶劣,群众基本失去了生存依托。自1998年开始,在上级的号召下,这里开始大规模植树造林活动。在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收缩转移战略等大型生态项目的带动下,生态环境得到迅速恢复,植被覆盖率由原来的23%,恢复到现在的72%。

动物资源

野生动物资源较丰富,全苏木有节肢动物门、有气管亚门昆虫纲动物555种,脊椎动物动物136种,其中哺乳纲30种,鸟纲75种,爬行纲动物10种,两栖纲动物4种,鱼纲17种。有经济价值的动物主要有狼、狐属、獾、黄鼬、野兔、艾鼬猞猁东方狍铁爪鹀、貂、鳖科等。

人口民族

人口

截止2015年,全苏木有4555户共13767人,其中蒙古族人口6331人,占总人口的46.0%,是蒙古族聚居的少数民族地区。截止到2020年人口为14700人。

民族

据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有蒙古族,回族藏族朝鲜族,4个少数民族。

经济

综述

2015年,苏木财政税收全年完成946.06万元,其中地税409.65万元,国税534.64万元,财政部门收入1.77万元。人均纯收入达到9438元。

第一产业

2015年,全苏木高效特色种植业完成2.5万亩。食用菌产业:以白音他拉食用菌研发中心建设为重点突出抓好食用菌产业,全年滑子菇,姬菇、鲜菇等品种产量高、效果好。黄牛产业:通过整合项目,筹措牛舍改造资金,加大标准化牛舍建设力度,共建设牛舍95栋。禽蛋产业:以中羽孵化场为龙头建立东北地区最大的孵化基地,蛋鸡存栏10万羽,5个沙区嘎查村散养鸡存栏7万羽。沙地衬膜水稻产业:在白音他拉、当海、满都拉呼、道仑毛都、希勃图等村推广种植的同时,加大对新中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带动扶持,全苏木种植面积达到7184亩。推进土地集约化经营,保持全苏木土地流转1.3万亩。

第二产业

2015年,新入驻企业5家,苏木累计入驻企业总数达到55家,年内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200万元。新开工工业项目5个,续建工业项目7个,新建成投产项目5个,签约项目3个,洽谈项目4个,实现产值2.3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8亿元。

第三产业

2015年,全苏木一年的沙漠游、水库游人数达到10万人次,宝古图嘎查近30户的骆驼养殖户利用骆驼驮着游客在沙漠中游玩,每户年收入8万元。同时,经营农家乐的牧民平均每月的收入也有近两万元。沙漠文化旅游节的举办,使宝古图沙漠旅游区旅游人数逐年增加,进城从事三产服务行业的人员也逐年增加。各项城镇基础设施的完善配套,也为从农村转移到城镇的农民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环境和服务环境。

社会

教育

2013年,新建小学4所,整合辖区内3所中小学校,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2015年,投资20万元落实旗政府D级危房校舍改造任务,完成奈林浩来小学改造和新建。

卫生

2015年,实施了“10+100”合作医疗报销制度,提高了就医报销额度,共参合12536人,3581户,参合率98%。全年住院报销146人次,核销金额245万元。

计划生育

2015全年出生112人,其中计划内111人,计划外1人,计划生育率99%。开展B超三查工作,检查2220人次。开展孕前优生优育检查74对夫妻。

民政救助

2015年发放各类社会救助资金113.95万元,有效保障了低收入群体、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落实优抚资金68.2万元,孤儿补贴3.02万元,三民补贴5.3万元。落实低收入家庭燃煤补助政策,2568户领取补助。

文化

截至2015年,苏木累计投入嘎查村文化基础建设资金196.32万元,其中:投资110万元新建、改扩建希勃图、哲日都、奈林浩来、道仑毛都、高图村文化室5个727平方米;投资68万元新建、改扩建白音他拉、希勃图、哲日都、奈林浩来、伊和乌素、高图、南道仑毛都、北道仑毛都、高音敖力木文化广场9个,建设面积27200平方米;投资3.7万元新建伊和乌素嘎查百姓大舞台96平方米。投资1.2万元为满都拉镇嘎查安代舞队配发舞蹈服装30套。投资2.42万元为6个十个全覆盖项目村(含自然村)配套文化室设备44套件;投资11万余元为5个嘎查村购置体育健身器材54套。

村镇建设

白音他拉苏木于2008年提出“西移南扩”发展战略,规划建设新城区,规划人口1.3万人,规划面积3平方公里,城区规划绿化面积占21%,道路占控规面积的16%,道路两侧预留10—20米不等的绿化带,为今后打造城在林里、林在城中的生态、低碳、休闲、旅游观光的沙漠小镇奠定基础。

自2012年开始,苏木党委、政府推进新农村示范村建设,提升城镇品味,吸引人口集聚城镇,启动实施旧城改造工程。按照总体规划,截止2015年底,共涉及拆迁户205户,已经建成面积6万平方米。在原来基础上,增加餐饮、住宿服务等面积1万余平方米。卫生院门诊及病房楼2500平方米,已经入驻。结合“十个全覆盖”工作,年内新铺修水泥路24.1公里、砂石路25.9公里,绿化35.38公里。新增节水灌溉面积0.7万亩。

旅游

风景名胜

宝古图沙漠,宝古图,蒙古语意为有鹿的地方。位于奈曼旗北部,是老哈河南岸沙漠核心区域之一,地处中国最大沙地-科尔沙地的腹部。老哈河南岸沙漠北靠老哈河,南临叫来河冲击平原,呈带状分布,东西长60公里,宽20公里,总面积1200平方公里,号称八百里内蒙古高原,是东北地区最大的沙漠。

代表人物

野岸,本名宝玉民,通辽市奈曼旗白音他拉苏木庙屯人,号称“牧羊诗人”,以创作诗歌为主,兼写散文和小说。

腾双喜,生于1974年6月,白音他拉苏木乌呼仁他日牙嘎查村人。20岁时,因偶然在电视中看到有人做根雕,而喜欢上这门艺术。他的弥勒佛根雕作品,在2014年旅游局举办的一个展览比赛上获得了优秀奖

交通

辖区交通便利,国道111线、京通铁路贯穿全境,距赤通高速公路八仙筒镇出口35公里、大镇出口30公里,距镇中心200公里内有赤峰、通辽机场,距锦州港260公里。

获得荣誉

2021年8月,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名录》公示名单。

2021年8月,入选第一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乡)名单。

参考资料

白音他拉苏木概述.www.naimanqi.gov.cn.2020-02-14

一生中最高兴的一年.nmg.sina.com.cn.2020-02-14

关于公示第三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单 和第一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乡)名单的公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2021-08-03

国家发展改革委 关于公布第三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和第一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乡) 名.文化和旅游部.2021-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