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国民党第33集团军

国民党第33集团军

1938年10月13日由原平津抗战的第二十九军所改编的第一集团军的大部分部队奉令编组而成,首任集团军总司令为张自忠,下辖其兼任军长的第五十九军、冯治安的第七十七军和曹福林的第五十五军,驻防鄂北地区,属抗日战争第五战区指挥管辖。

历史沿革

第33集团军作为第五战区的主力兵团之一参加过著名的随枣战役和枣宜战役。1940年5月16日,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在率部参加枣宜会战时被日军包围于湖北省宜城县南瓜店,后在激战中阵亡殉国。他是亲临前线参加对日作战而阵亡的军阶最高的将军,后被国民政府追赠上将军衔。

张自忠阵亡后,冯治安继任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后刘和鼎的第三十九军曾加入过该集团军的战斗序列。1941年第三十三集团军参加过第二次长沙会战策应作战。1941年后,第三十三集团军奉令调归抗日战争第六战区指挥管辖,后参加过鄂西会战常德会战外围作战、豫西鄂北会战等战役。自1944年起,冯治安的第三十三集团军在第六战区的指挥下一直管辖刘振三的第五十九军和何基的第七十七军。

1939年1月14日奉令组建,首任集团军总司令为第十战区司令长官蒋鼎文兼任,副总司令为胡宗南。下辖李文的第九十军、范汉杰的第二十七军等部,驻防陕西省,属第十战区指挥管辖。

1940年初,第三十四集团军调归抗日战争第一战区指挥管辖,胡宗南继任该集团军总司令,宋希濂、陶峙岳任集团军副总司令,下辖丁德隆的第一军、董钊的第十六军,李铁军的第七十六军、赵锡光的第三十六军和孔令恂的第八十军,驻防豫陕交界地区。其中第一军为该集团军的基本部队和胡宗南的起家部队,并且源于黄埔军校的“党军”,故被视为嫡系中的“嫡系”。日军也将其视为第八战区的“核心部队”。

第一军曾在1937年参加淞沪会战,取得相当战绩,后在河南武胜关一线对日作战不利,随即退回陕西省。1941年初,该集团军第八十军奉令渡过黄河,增援中条山区中国抗日部队。1941年5月初,日军发动中条山战役,第八十军新编第二十七师遭到惨重失败,师长王竣、副师长梁希贤、参谋长陈文杞均阵亡殉国。1942年后,第三十四集团军又调归第八战区指挥管辖。1944年初,李延年任第三十四集团军总司令,下辖张卓的第一军、李正先的第十六军和李文的第九十军。

1944年春中原会战爆发后,该集团军第一军、第十六军及其他部队曾自陕西省开进豫西抵抗日军。第八师副师长王剑岳在战斗中阵亡殉国。后该集团军又调归抗日战争第一战区指挥管辖,胡宗南代理第一战区司令长官,李文任第三十四集团军总司令,李明、周体仁为副总司令,下辖罗列的第一军、李正先的第十六军和严明的第九十军。

主要人员

总司令

张自忠:1938年10月-1940年5月

冯治安:1940年5月-1945年10月

副总司令

冯治安:1938年12月-1940年5月

郭忏:1939年1月-?

周嵒:1939年12月-1940年7月

李文田:1940年7月-?

刘和鼎:1940年9月-1943年1月

刘雨卿:1940年12月-?

张义纯:1943年1月-?

张克侠:?-?

参谋长

李文田:1938年10月-1940年7月

张樾亭:1940年7月-?

张克侠:?-?

陈继淹:?-?

1938年10月-1941年初

第55军军长曹福林

第59军军长张自忠、黄维纲

第77军军长冯治安

1941年初-1942年后期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十九集团军军长刘和鼎

第59军军长黄维纲

第77军军长冯治安

1942年后期-1943年初

第30军军长池峰诚

第39军军长刘和鼎

第59军军长黄维纲

第77军军长冯治安

1943年初-5月

第39军军长刘和鼎、刘尚志

第59军军长黄维纲

第77军军长冯治安

1943年5月-1945年10月

第59军军长黄维纲、刘振三

第77军军长冯治安、何基沣

人物

张自忠(1890――1940),字忱。山东临清人。1911年在天津法政学校求学时秘密加入同盟会。1914年投笔从戎。1917年入冯玉祥部,历任营长、团长、旅长、师长等职。

1930年中原大战后,冯玉祥军事集团被瓦解,张自忠所部被蒋介石收编。1931年后,张自忠曾任第二十九军第三十八师师长、第五十九军军长、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兼第五战区右翼兵团司令等职。1937年,上海市、南京相继沦陷后,日本侵略者又把兵锋直指徐州市,志在夺取这一战略要地。1938年3月,日军投入七八万兵力,分两路向徐州东北地区台儿庄区进发。待至临沂、滕州市时,同中国军队发生了激烈的战斗。当时守卫临沂的是庞炳勋的第三军团。由于实力过于悬殊,伤亡惨重,庞部急待援军。张自忠奉调率第五十九军以一昼夜180里的速度及时赶来增援。张自忠与庞炳勋原是宿仇,但他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弃个人恩怨,率部与庞部协力作战。敌军在飞机火炮掩护下,配合坦克、装甲车向茶叶山阵地发起进攻。张自忠以“拼死杀敌”“报祖国于万一”的决心,与敌激战,反复肉搏。茶叶山下崖头,刘家湖阵地失而复得达三四次,战况极其惨烈。经过数天战,敌军受到重创,节节败退。中国军队相继收复蒙阴县、苔县,共歼敌4000余人。不久,日军再派坂本旅团向临沂、三官庙发起攻势,妄图有所突破。张自忠和庞炳勋部两军奋力拼杀,经彻夜激战,日军受到沉重打击,其向台儿庄区前线增援的战略企图被完全粉碎,保证了台儿庄大捷的胜利。

1940年5月,日军为控制长江水上交通线,调集15万精锐部队发起了攻占枣阳市襄阳市宜昌市等地的枣宜会战。张自忠将军本来率部防守襄河以西,当日军攻破抗日战争第五战区第一道防线,直扑襄阳、枣阳时,身为集团军总司令的张自忠将军,毅然率领预备七十四师和军部特务营东渡襄河,抗击来犯之敌。他写信给山西省的第五十九军,“只要敌来犯,兄即到河东与弟等共同去牺牲。”“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枯,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渡河后,张自忠将军率部在南瓜店附近顽强抗击日军,重创日军,并截断了日军后方补给线。在日军以重兵对张自忠将军进行合围后,为牵制日军主力造成外线我军对日军实施反包围,张将军力战不退,与敌搏杀,最后身中7弹。弥留之际,张自忠将军留下最后一句话:“我力战而死,自问对国家、对民族、对长官可告无愧,良心平安!”旋即拔佩剑自,一代名将张自忠壮烈殉国。张将军率部截敌后路并阻敌西进,彻底粉碎了日军进攻襄阳市、威胁老河口市的企图,使整个战局转危为安。

张自忠将军壮烈殉国后,重庆成千上万的人们哭拜英灵,为其送葬。他的部下悲愤地唱着复仇之歌:“海可枯,石可烂,死也忘不了南瓜店!”表示要坚决为张自忠将军报仇。翌年5月,其部在当阳地区将围攻张自忠将军的日军酋首横山武彦击毙。

1940年8月15日,延安各界一千余人隆重举行张自忠将军追悼大会。毛泽东同志亲笔为张自忠题写“尽忠报国”的挽联。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追认张自忠将军为革命烈士,将张自忠烈士墓扩建为张自忠墓,并于1986年10月,由民政部批准为第一批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

北京、天津、武汉等大城市相继恢复了“张自忠路”的名称,以示对这位抗日烈士的永远纪念。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