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小龙窝村

小龙窝村

小龙窝村,河北省石家庄市井陉县天长镇辖行政村,中国传统村落,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井陉县天长镇,占地5.59公顷。

小龙窝村,位于晋冀交界的太行山腹地,唐宋古城西8公里处。黄骅港—山丹公路、秦皇古驿道蜿蜒穿村而过,方圆4平方公里四周环山,山坡上的原始灌木林丛,遮天蔽日,郁郁葱葱。村落因山构筑、随形生变,建筑籍山势之律使空间结构立体化,山势假建筑之韵彰显龙脉之气势,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传统村落风貌保存完整。不同层次和参差不齐的建筑,组成了一个个非几何的空间序列,一派原始古朴的农家建筑风貌,可谓山乡农居建筑的代表作。小龙窝村村中有龙窝寺石窟

2012年12月17日,小龙窝村被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公布为。2014年被国家公布为历史文化名村。

历史沿革

小龙窝村原叫龙窝铺和龙窝村,据传始建于隋朝,公元600年左右。公元618年,江都兵变隋炀帝被杀后,炀二公主和三公主沿秦皇古驿道东逃,曾在龙窝寺之“百站”停留百日,终因当地鸡鸣犬吠不宁而离去。二皇姑到雪花山,三皇姑居苍岩山修成正果。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小龙窝村位于井陉县天长镇。东经113°57′53.0″,北纬37°57′12.1″,海拔441米。距县城24公里,距镇中心8公里。小龙窝村原属于板桥公社,位于公社驻地板桥村西南5公里处。小龙窝村村落占地面积约60.7公顷,核心保护区面积5.59公顷,小龙窝村有碑记载已有900年历史,龙窝村因地处九龙簇拥之地,故得名龙窝,隶属天长镇管辖。

地形地貌

小龙窝村位于晋冀交界的太行山腹地,井陉天长镇宋古城西8公里处,黄骅港—山丹公路、秦皇古驿道蜿蜒穿村而过。小龙窝村的建筑带有明显的山西民居特色,且整体保存较好,2008年被评为第二批河北省历史文化名村,2012年入选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

村庄四面青山环抱,绿树成荫,渠水三面环绕,驿道穿村而过;村落布局、因山构筑、错落有致、古朴素雅;石楼、石窑、石路、石巷,古井、古树、古碾、古磨,构成了不卑不亢、不陋不华的古村特色及环境风貌。

植被

小龙窝村方圆4平方公里四周环山,山坡上的原始灌木林丛,遮天蔽日,郁郁葱葱。

气候

小龙窝位于我国大陆东部中纬度地带,为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

人口民族

人口

2010年统计小龙窝村共200户,702人。其中传统村落原住居民300人。

经济

小龙窝村以农业为主,耕地较少,主要从事林果种植。近些年来,伴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村民的生产生活发生了改变。多数中青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经商;其余村民主要以运输、林果种植为主要经济来源。2008年人均纯收入3500元。村集体年收入为0.8万元。

旅游

景点

龙窝寺遗址

龙窝寺始建于北宋时期,原有山门、大殿、僧舍等建筑,到清咸丰年间已颇具规模。龙窝寺建筑由两座石桥分为东西两部分。东桥北有老爷庙,西有药王爷庙、玉皇庙,北、西两向庙接庙,屋挨屋,连成一片。桥上建有奶奶庙、高台庙,过两根盘龙柱,经十三级台阶,桥下建有三官庙,东西禅堂。整个建筑群清砖古瓦,相互映衬。因龙窝寺是晋通冀京的必经之地,当时享誉晋、冀、京之地。清咸丰帝乙卯年间从京城到山西省私访,途经龙窝寺,于九龙庙北墙壁上题“陲灵境”四字。清朝军机大臣祁寯藻是山西寿阳人,爱新觉罗·旻宁乙酉年一月,偕母从京城到山西老家,途经龙窝寺,留下了一首绝句:龙窝寺底老龙眠,龙洞深藏别有天。但愿兴云作龙雨,莫教余怒决平川。

槐岭尚武院

明代的正房、清代的厢房,青砖、黛瓦、石墙,这是井陉县小龙窝村村民樊昌义的家。他已陪伴这座老宅静静走过了82个春秋。

这是一座二进式的四合院,占地面积370平方米,“吕”字形布局,位于村内西边巷与槐岭巷之间。因祖上尚武,2008年小龙窝村入选河北省历史文化名村时,有人将其命名为槐岭尚武院。

樊昌义在这里出生、长大、娶妻、生子,又目送儿女们成家,到县城或更远的城市定居、谋生。

虽历经雨打风吹,如今槐岭尚武院内的砖雕依然细腻、清晰,朴素雅致的青瓦坡面、垂花门,仿佛诉说着百年家世沉浮;石窑顶的正房、厢房内,门洞、门柱、券脸、龙口市等,亦雕琢精细、浑厚大方,显示着这个家族曾经的荣耀。

像这样保存完整的四合院,小龙窝村共有45座、房屋800余间。

文化

历史古迹

小龙窝村古老的历史遗存,村内的古树、古碑、古文物和古建筑。虽因战乱及历史原因,这些古迹有的已被毁坏,但仍留下了不能磨灭的印迹:20余株千年古柏已经绝迹,五棵唐槐还有两株幸存;几百年前的古碑,部分摩崖石刻的拓片,古老的石臼、石碾、石磨、碌碡。

小龙窝村还有一个特殊的标记,那便是古庙很多,仅有一百多户人家的村庄,除龙窝寺外,村内和山上曾有古庙十余座。观音庙、三官庙、双龙桥和戏楼都建于明代,清乾隆重修。樊氏宗祠配有的戏楼也是明朝的建筑,清朝时扩建,于近年补修。这是祖上留给后人仅有的村庙

在村后的山上,还有一处古遗迹“韩信假粮台”。相传,公元前204年,汉将韩信出奇兵于井陉县井陉之战大破赵军。当时,韩信在山头筑起粮台一座,高两丈有余,形如粮垛。韩信以芦席掩盖,周围插旗并设卫兵巡查走动,以此迷惑来敌。古龙窝村恰在此粮台之山脚。因祖上辈辈流传“此粮台不能擅动,夏有黄蜂,冬有土蝎,若动其土木,必遭大祸”,这座古迹才能保留至今。

在山上还留有1927年军阀阎锡山(晋绥军)与张作霖(奉军)交战时的工事遗存。当时晋军三十五团一部分士兵驻扎在小龙窝村,在山上修筑工事、掩体、山洞、堑壕、战道等,布满了小龙窝地界的每个山头。

建筑特色

小龙窝村的房舍布局不是传统的正南正北,方方正正;街巷也不横平竖直、排列有序,而是顺山就势,高低错落,疏密有致。那一条条山径古道,蜿蜒起伏,幽深静谧,扑朔迷离,常常会令初来乍到者辨不清方向,使这座村子多了几分神秘。村里的街巷可谓长短不一,曲曲折折,根据地形自然布置,并兼顾街巷与宅院的排水。村内唯一的龙泉街建于蜿蜒曲折的沟坡之上,贯穿和连通了六个主要民居巷。东侧有枣园巷和榆坪巷,西侧有桥头巷、西场巷、西边巷和槐岭巷。诸多支巷疏密有致地与主巷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构成村落的主要格局。

村舍的形式多样,但错落有致。有石楼群、瓦房楼,有简陋的窑洞,也有阔气的露明柱外插、将军石柱、瓦当等装饰的窑洞。有不占寸土建在顽石之上的四合院,还有完全建在窑顶上的四合院等等。据介绍,村内保存较好的民居院落有二十多处,整体体现了村里明清古建筑群的风格。石楼居位于龙泉街上,高八至十米,石墙、石柱、石门墩、石碹窑,集居住、仓储、饲养等各种功能于一体;枣园“田”字院为一门四组合院落,各院均为碹石窑居与砖木举架楼屋组合而成,生活起居设施配套功能齐全;槐岭尚武院位于西边巷与槐岭巷之间,为“吕”字形二进式四合院,因祖先尚武而得名,院内砖雕细腻大方,门洞、门柱、券脸、龙口市精雕细琢,浑厚大方;镲顶大院全部建于陡坡之上,分东西两院对称,因登二十五级礓镲方入大门而得名,整个布局依据八卦而建,巧用地形,分三层建造,是山区农村建筑不可多得的珍品。

小龙窝村不同层次和参差不同的建筑,组成了一个个非几何的空间序列,使建筑空间有开有合,视野有大有小,视点有高有低,视角有仰有俯,视景分隔而又有联系,调和对比变化统一,形成了这个村庄不同的节奏感。

传统民俗

春节:小龙窝村过春节一般自腊月二十开始,在外人员多半在小年夜就赶回家来。多年来井陉县时行“三八集”(每月逢三逢八日赶集)。开始置办年货,糖瓜必买,专供灶王(也叫皂王),买红、绿、蓝、黄、紫五色纸,请香,请天地、土地、财神、灶王(为尊重神灵不能叫做“买”只能叫做“请”)。自腊月二十三开始清扫房屋,粉刷墙壁,寓意扫除一年的污秽,用糖瓜(粘糖)涂抹在旧灶王的嘴上然后会同三张黄表烧掉,磕头祷告恳求娘娘上天多言人间好事,来年多降吉祥,祷告罢再将新请的灶王张贴于司命帝君台之上。二十四、二十五开始生豆芽、做豆腐,大磨推、小磨扳,家家户户忙个不停。二十六、二十七蒸年糕,蒸豆渣窝窝、团子,人口多的家庭蒸几簸箩,用小缸装、大瓮盛,以防止干裂(准备正月十五以前所需的干粮)。二十七、二十八杀猪宰羊,换洗破旧衣服,清扫门口街巷,街巷村口用柏枝、木杆绑扎牌坊。儿童青年登山爬树砍摘柏枝,准备大年初一的五更黎明时分点燃柏枝除邪避灾。成年人安装秋千。二十九糊灯笼,贴对联,迎除夕,家家户户蒸供品(又叫做供鲜)、炸供品、摆供放“祖子”(祖宗名位),焚香点蜡。

正月十五:正月十五是春节的延续,也是欢乐喜庆的节日,自正月十二开始,妇女们便又忙着做豆腐、蒸年糕、蒸馍馍,置备十五期间的干粮。

清明节:小龙窝村人过清明节和夏历寒衣节,更显重视。主要是上坟扫墓,即便在外游子也要尽量赶回故乡上坟扫墓,祭拜先故,修坟树碑,寻根访祖,乘机探望亲友。

非遗项目

晋剧即指中路梆子,是中国北方的一个重要戏剧剧种,也叫中路戏,中国传统戏曲。因兴起于山西省中部的汾阳市孝义市祁县、太谷及太原市而得名。

晋剧特点是旋律婉转、流畅,曲调柔美、圆润、亲切,道白清晰,具有晋中市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自己独特风格。

2006年05月20日,晋剧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为Ⅳ-18。

交通

自驾路线

小龙窝地处井陉县城西南20公里,开车从石太高速公路到娘子关出口下,从黄骅港—山丹公路往山西方向可到。

参考资料

中国传统村落博物馆.中国传统村落博物馆.2021-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