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南海狮

南海狮

南海狮(黑灰蝇豹:Otaria flavescens;英文名:South American sealion),又名鬃海豹,为南美海狮属哺乳动物。南海狮分布于南美洲海岸线,从大西洋一侧的里约热内卢(南纬23度)到太平洋一侧的秘鲁沿海(南纬5度),并向南延伸至南美洲最南端。有记录显示南海狮也分布于加拉帕戈斯群岛𫛭和福克兰群岛。

海狮 ,是五种已知海狮物种中性二态性最明显的。雄性体型大约是雌性的三倍。成年雄性身高2至2.5米,体重可达200至350公斤。南海狮被毛背面为深棕色,腹侧为深黄色至金色。南海狮是一种群居动物,生活在由多个雌性和一到几个雄性组成的群体中。雄性负责保卫领地。雄性通过巡逻、威胁入侵者和发出声音来宣告领地边界。领地争夺战通常发生在繁殖季节初期,特别是当雌性南海狮进入发情期时。

南海狮一直因其皮毛、肉和油脂而被猎杀。南海狮会跟随渔船并从渔网中偷鱼,从而窃取人类的渔场鱼类。2015年,南海狮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等级为无危。

分类

海狮科包括7属14种,分为南方海豹属(毛皮海狮属)、北方海豹属(Callorhinus)、虎头海狮属(Eumetopias)、澳大利亚海狮属(Neophoca)、南美海狮属(Otaria)、新西兰海狮(Phocarctos)、加利福尼亚州海狮(Zalophus)。

南方海豹属的南美海豹 (Arctocephalus australis) 栖息在南美洲。它们生活在乌拉圭阿根廷智利秘鲁海岸的岩石海岸上。南美毛皮海狮大量分布在南美洲的大西洋一侧,在乌拉圭群岛和福克兰群岛也很常见。

北方海豹属的北方海豹(Callorhinus ursinus)分布于北太平洋白令海鄂霍次克海和日本海。它们分布的最南端大约在北纬35度,包括东太平洋的下加利福尼亚州和西太平洋的日本。它们曾被发现远至北极的东部波弗特海,但通常更常见于更南的地区。大部分种群在白令海的皮里尔夫群岛繁殖。其他繁殖地点还包括加州的圣米格尔岛、俄罗斯的罗本岛以及白令海的博戈斯洛夫岛。除繁殖季节外,北部海狮通常离岸50到100英里,而在繁殖季节则留在陆地上。

海狮的分布较为复杂。在太平洋沿岸,它们分布在北美和南美海岸、中亚和北亚海岸,以及新西兰加拉帕戈斯群岛𫛭等其他岛屿上。在南大西洋海狮科动物可以在南美洲海岸和一些岛屿上找到。在印度洋,它们仅分布在澳大利亚西南部海岸和一些岛屿上。

特征

南海狮(Otaria flavescens),是已知五种海狮中性二态性最明显的。雄性大约是雌性的三倍大。成年雄性身高在2到2.5米之间,体重在200到350千克之间。背部的皮毛为深棕色,腹部的皮毛为深黄色至金色。雄性有浓密的鬃毛,颜色比皮毛浅,并且颈部比雌性更粗壮、更有肌肉。雄性的姿态通常是直立的,吻部向上翘起。

成年雌性体型和体重都较小,平均身高2米,体重在140到150千克之间,约为成年雄性平均体重的一半。它们的皮毛颜色比雄性浅,从淡棕色到黄色不等,头部周围有一些浅色斑纹。

幼崽出生后约一个月才显现出这种棕色。新生幼崽腹部呈灰橙色,背部呈黑色。之后,皮毛会变成深巧克力棕色。幼崽和成年个体一样表现出性二态性。根据阿根廷瓦尔德斯半岛的一项研究(Cappasso等,1991),雄性幼崽平均长度为0.82米,体重为13.7千克。相比之下,雌性幼崽平均长度为0.79米,体重为12.3千克。

分布

分布范围

南海狮分布于南美洲海岸线,从大西洋一侧的里约热内卢(南纬23度)到太平洋一侧的秘鲁沿海(南纬5度),并向南延伸至南美洲最南端。有记录显示南海狮也分布于加拉帕戈斯群岛𫛭和福克兰群岛。

栖息环境

南海狮栖息在海岸线和沙滩上。这些海滩通常由沙子、砾石、岩石、鹅卵石组成。它们还生活在平坦的岩架或悬崖上,这些地方有潮池和巨石。

习性

南海狮是一种群居的社会性物种。南海狮群体通常由多个雌性和一到几个雄性组成,雄性负责保卫领地。它们积极巡逻领地,威胁入侵者,并通过叫声宣告领地边界。然而,除非入侵者试图占领领地,否则雄性与入侵者的争斗很少发生。在繁殖季节初期,两头雄性之间的争斗最为明显。随着发情雌性的数量增加,雄性之间的争斗次数也会增加。雄性发出喉音并互相咬打撕扯。在这些争斗中,许多幼崽被踩踏致死。雄性通常会维持其领地2到3个繁殖季节,直到另一头雄性接管。一头雄性的领地高度依赖于雌性的存在,而不是地形特征或大小。每头雄性通常在其领地内有18头雌性。雌性倾向于选择潮汐池区域,温度不超过30摄氏度的地方。这些热调节因素和地形特征影响雌性的繁殖行为,从而间接影响雄性领地的特征。尚未获得雌性的年轻雄性通常与其他年轻雄性组成10到40只个体的群体生活。这些群体中的雄性试图袭击已建立的雄性领地以获取雌性。南海狮还表现出对温度变化的行为反应。当温度过低时,这些海狮会调整身体姿势,使暴露在空气中的表面积最小化,例如将腹部贴地并将前爪覆盖。当温度过高时,个体可能会仰卧,一只后脚向外伸展。南海狮的捕食者包括美洲狮、鲨鱼、虎鲸、人。

饮食

南海狮是食肉动物。它们以鱼类、头足纲甲壳亚门和其他软体动物门为食,具体取决于当地的丰富程度。这些海狮通常在不超过五英里的浅水区觅食。当寻找成群移动的猎物时,它们会成群捕猎。捕到鱼后,它们通常会在空中摇晃猎物,有时会整条吞下。此外,还观察到它们吃企鹅和雌性南美洲海狗(Arctocephalus australis)及其幼崽。

生长繁殖

交配

南海狮以其多雄制的生活方式而闻名。交配季节在8月初至12月,期间雄性会积极地保卫领地并对雌性表现出兴趣。交配行为包括相互鸣叫、鼻部和口腔接触、嗅闻以及嬉戏般的咬合。繁殖地的领地通常位于沙滩、鹅卵石或平坦岩石上。雄性会在雌性交配前阻止其离开海滩

生长

产仔发生在交配后的次年12月中旬至2月初,大部分出生集中在1月中旬。妊娠期约为11.75个月。通常每次只生一只幼崽,平均长度为0.80至0.85米,体重在10至15公斤之间。雄性幼崽通常比雌性幼崽大。然而,由于母体似乎并未表现出性别差异的哺乳行为,性别偏见的亲代投资仅在妊娠期间发生。对雄性后代的更高母体投资对其繁殖成功至关重要,因为体型对雄性建立交配领地非常重要。母体在分娩后会禁食5至7天以哺乳幼崽。分娩后不久,母体进入发情期并与在其领地内分娩的雄性再次交配。交配后,母体将幼崽留在后面,自己去海里觅食。

由于海狮个体与数百只其他海狮同步交配和繁殖,当母海狮离开时,幼崽不会被单独留在海滩上,因此受到捕食者和绑架的保护。同时分娩系统也有助于幼崽之间的群体联系。然而,集体分娩也有一些负面影响。它会引发母海狮对其他雌性海狮的攻击性,以保护自己的幼崽。母海狮在喂食后会间隔返回哺乳幼崽。雌性海狮通过首先呼唤幼崽,最后通过嗅觉识别来找到自己的幼崽。有时,母海狮会被与幼崽分开,并且未能成功找到它们。这可能是由于潮水高涨、风暴、雄性绑架以及年轻母海狮缺乏经验等原因造成的。幼崽死亡率可能在2%到50%之间,具体取决于种群规模。较大的种群由于成年海狮踩踏导致幼崽死亡的风险更高,幼崽死亡的原因包括捕食者(如美洲狮)、疾病、寄生昆虫、溺水、亚成年雄性以及因失去母亲而饿死。

幼崽大部分时间都在群体或小群中玩耍、睡觉或靠近水边。除非有母亲陪伴,否则它们很少游到深水区。通常在3到4周大时,它们会和其他海狮一起在一个大群体中首次进入水中。它们会继续哺乳约6到12个月,直到母亲生下另一只幼崽。即使如此,有些母亲也被发现同时哺乳两只幼崽。雄性幼崽比雌性幼崽成熟得晚。雄性幼崽在6岁时达到成熟,而雌性幼崽在4岁时达到成熟。两性在8岁时都达到成年体型。

在发育过程中,母亲必须警惕由入侵雄性发动的群体袭击,这些雄性会绑架她们的幼崽。这些袭击可以在白天或夜晚的任何时间发生,但与发情雌性的数量、位置和潮汐水平相关。绑架和抢夺幼崽可能发生在雌性发情早期,以吸引母亲离开领地进行交配。这些袭击也可能象征着力量和权力。有些幼崽在袭击中被雄性杀死。母亲通常不会离开地面去寻找被绑架的幼崽。由于雄性的体型远大于母狮,母亲在战斗中无能为力。一些研究人员认为,雄性绑架幼崽是为了在交配季节练习控制雌性。南海狮的平均寿命为16至20年。加拿大埃德蒙顿山谷动物园的一只圈养南海狮活到了30岁(2008年)。

保护

南海狮在其大部分栖息地数量较高,一些重要的地方其种群数量呈上升趋势。但也有例外,例如南海狮的种群数量在马尔维纳斯群岛大幅度下降,但导致这种急剧下降的原因尚不清楚。在秘鲁海狮正在从1997-1998年的强烈厄尔尼诺事件中恢复,但随着下一次ENSO事件的到来,其数量可能会再次急剧下降。乌拉圭的种群数量正在减少,但原因尚不明确。总体估计种群规模约为425000只。尽管它们不受威胁,但它们在其分布范围内大都受到保护。2015年,南海狮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等级为无危(LC)。

保护行动

南海狮在大多数国家受到法律保护和管理。人们在南海狮的繁殖地和登陆点建立了许多保护区和受保护区域,特别是在阿根廷,南海狮得到了充分的保护。然而,在大部分地区,特别是在最偏远的地区和海上,保护法规的执行力度较弱。在秘鲁,非法捕捞、出口或运输南美洲海狮用于商业目的是违法的(第013-99-AG号最高法令)。1997-1998年ENSO事件导致南海狮在秘鲁被列为濒危物种(第034-2004-AG号最高法令)之后,秘鲁的南海狮被重新分类为易危物种(第004-2014-MINAGRI号最高法令)。在智利,南海狮是唯一被视为生产资源的海洋哺乳动物,因此适合开发。自2004年起,实施了为期五年的禁令,如果证明与渔业的互动对渔业有害,该禁令可能会解除。2006年,首次为斐迪南·麦哲伦地区的原住民设立了海狮捕猎配额,从而有助于保护他们的传统。最后,在2008年,南海狮被列入捕捉活体用于展览以及捕捉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的动物名单(Oliva等,2008)。自2004年以来,禁令已续期,智利禁止开发海狮。在乌拉圭,南海狮被SNAP(国家保护区系统)列为优先保护物种,并在卡波波洛尼奥海洋保护区中被指定为重点保护对象。自2011年起,一个社区参与的研究项目(POPA)正在开展,评估在皮里亚波利斯地区使用陷阱网以减轻海狮与手工业捕鱼之间的相互作用(Bentancour等,2014)。在巴西,所有鳍足类动物自1986年起受到法律保护(SUDEPE第N-11号通告,1986年2月21日),并且也受到巴西水生哺乳动物保护国家行动计划的保护(IBAMA 2001,Rocha-Campos等,2011)。人们还通过建立众多保护区和海洋保护区(MPAs),包括私人拥有的地点,用于保护南海狮。

用途与危害

用途:直到1999年,南海狮还因为其皮毛、肉和油而被捕杀。(Nowak)危害:南海狮会跟随渔船并从渔网中偷鱼,从而偷取人类的渔获物。(Ridgway,Harrison,1981)

参考资料

Otaria flavescens.animaldiversity.2025-03-26

South American Sea Lion.iucnredlist.2025-03-26

Otariidae.animaldiversity.2025-03-26

Arctocephalus australis.animaldiversity.2025-03-27

Callorhinus ursinus.animaldiversity.2025-03-27

Otariidae.animaldiversity.2025-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