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城
阳城又名禹都阳城遗址、王城岗古城,位于河南省郑州市告成镇王城岗。
阳城的历史可追溯至远古时期。据考古发现,早在新石器时代,此地便有人类活动痕迹;随着历史的演进,阳城逐渐崛起为区域中心;经中国夏商周断代史研究表明,阳城建于约公元前2070年,禹在郑州登封王城岗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春秋战国时期,阳城成为诸侯争霸的战略要地;秦统一六国后,阳城纳入中央版图,成为郡县制度的一部分;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记载:“颍河经其县城(阳城)故城南,昔舜禅禹、禹避商均、伯益避启,并于此也。”;进入隋唐时期,阳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成为中原地区的重要城市之一;唐朝时,阳城更是成为京重地,承担着保卫长安的重任;宋元明清时期,阳城继续保持其重要性,成为河南省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到了现代,阳城继续发挥着其文化古城的作用。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第一阶段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初步勾勒出了公元前2500至前1500即尧舜时代到夏商之际的社会图景。在第一阶段的研究中,中原地区包括禹都阳城遗址在内的夏朝时期六座规模大、等级高的中心性都邑,被列入研究重点。
历史沿革
• 约公元前2070年,帝舜封禹于阳城建立夏朝。帝舜在位三十三年时,正式把天子位禅让给禹。十七年以后,舜在南巡中逝世。三年治丧结束,禹避居于阳城,将帝位让给舜的儿子商均。但天下的诸侯都离开商均去朝见大禹。在诸侯的拥戴下,禹正式即王位,国号“夏”。
• 春秋为郑国城邑。
• 秦朝置阳城县,属川郡。故城在今河南郑州市登封市东南,因境内阳城山得名。
历史记载
●东汉宋忠《世本居篇》记载:“夏禹都阳城,避商均也。阳城本在大梁之南,今陈留浚仪是也。”
•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记载:颍河经其县城(阳城)故城南,昔舜禅禹、禹避商均、伯益避启,并于此也。............颍水自堨东阳翟县故城北,大禹始封于此,为夏国。故姬发至周曰:吾其有夏之居乎?遂营洛邑。徐广曰:河南阳城,阳翟则夏地也。《春秋经》书,秋,郑伯突入于栎。《左传》曰:鲁桓公十五年,突杀檀柏而居之。服虔曰:檀伯,郑守栎大夫,栎,郑之大都。宋忠曰:今阳翟也。周末,韩景侯自新郑市徙都之。王隐曰:阳翟,本栎也。故颍川郡治也。城西有《郭奉孝碑》。侧水有《九山祠碑》,业柏犹茂,北枕川流也。
• 《史记·夏本纪》载:“三年丧毕,禹辞辟舜之子商均於阳城。”
• 《史记·夏本纪·集解》引刘熙说:“今颍川阳城是也”。
• 《水经注·颍水》下,经说:“颍水出阳城县少室山”,注说:“颍水东合五渡水,经阳城县故城南。昔禹避商均,伯益避启并于此。亦周公以土圭测日景处。县南对箕山”。今登封市东南三十里的告成镇,出镇西门半里余即五渡河;出南门约一里即从西向东流的颍河。五渡河入颍水处即在镇的西南。南望箕山,也只有十几里。镇北门外百余步就到周公测景台。汉朝的阳城县经历魏、晋、南北朝、隋,名无大异。直到唐万岁登封元年才因为“将有事嵩山,改为告成县。”
• 《汉书·地理志·颍川·阳翟县》下注引《世本》、《竹书纪年》都说禹居阳城。
地理环境
地理位置
阳城遗址,又称王城岗古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新石器时代城址,位于中国河南省郑州市的告成镇西北约0.5公里处的土岗上,当地群众称“王城岗”。遗址面积约30万平方米,现存面积约1万平方米,是一处以豫西龙山文化类型中晚期为主、兼有新石器时代最早期裴李岗文化和相当于夏朝的二里头文化与商周文化的遗址。
文化
考古发掘
王城岗考古发掘的领队、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刘
绪说,禹都阳城有几种学说,王城岗遗址是理由最充分的一个,它与文献上记载的禹都阳城的时代、位置比较吻合,有争议的是原来发现的城址太小,与禹都不相称。此次大城的发现,使它的时间、地点、规模都够资格称为禹都,禹都在王城岗的可能性越来越大。
几十年来长期从事王城岗遗址发掘和研究工作的河南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方燕明说,在王城岗遗址新发现的大城,面积约30万平方米,是目前在河南境内发现的最大的河南龙山文化晚期城址,为王城岗是“禹都阳城”之说提供了有力证据。
另外,还在离城墙和城壕很近的地方发现了埋有人骨的祭祀坑、在城壕底部发现有用于祭祀的人头骨,以及很能反映使用者身份的玉石琮和白陶器等高规格遗物,都说明这一遗址是古代中原地区重要的中心聚落之一。
1975年河南省文物考古部门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古工作,证实王城岗古堡为东西并列两座。东城因五渡河西移被冲毁,只剩下南墙西段,残长约30米,西墙南段残长约65米,西城区的夯土城轮廓基本清楚,四面城墙基础多有保存。西城垣略呈正方形,周长约400米。西城的东墙也就是东城的西墙,南墙长约82.4米,西墙长约92米,北墙东段因水冲损,残长约29米。在城址内还残留着与城墙同期的夯土建筑和其他遗存,如“奠基坑”和窖穴等。已发掘的几个“奠基坑”内共出土有7具完整的骨架。这些死者与“奠基”有关。遗址内还出土大量的陶器、石器、骨器等生活用具和生产用具。陶器多砂质与泥质,陶色多灰色,并有棕陶与黑陶。表面多饰有篮纹和方格纹,并有指甲纹和弦纹。另外还发现有早期青铜器遗物。它的地望与文献记载中的“禹居阳城”相符。对探索夏文化有极其重要的价值。王城岗遗址的发掘和禹县瓦店的发掘都是根据文献记载,说夏国曾经在那里建过都。特别是登封王城岗,据文献记载,大禹,第一个王,曾经在那里建过都。文献记载说夏国在这里建过都,而我们到这里来找,也正好找到相当于龙山文化晚期的遗址。
参考资料
河南考古重大发现:周代都城上阳城掀开面纱.中国新闻网.2024-02-22
追溯夏代信史 坚定历史自信.光明网.2024-02-22
王城岗龙山文化大城 ——“禹都阳城”的所在地 .搜狐网.2024-02-22
专家认为河南王城岗城址极有可能是“禹都阳城”.中国新闻网.2024-02-22
河南周口商水:县委统战部到阳城街道办事处陈寨村开展二十大精神进乡村活动.中国日报网.2024-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