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城县
阳城县,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山西省晋城市下辖县,地处山西省东南部,也是太行山、太岳山、中条山这三条山脉的交汇点,位于东经112°~112°37'、北纬35°12'~35°40',东与晋城市泽州县相邻,南与河南省济源市相连,西南与垣曲县接壤,西部、北部与沁水县为邻。截至2023年,阳城县全县国土总面积1968平方千米,下辖12镇、3乡,常住人口345973人。
阳城县境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河流交织,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南北高而中间较低。阳城县属于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阳城县古称濩泽,属于尧舜夏冀州的疆域,是黄河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同时也是愚公移山故事的发祥地。在战国时期,叠属于韩、魏两国;西汉初期(公元前206年)建县,属于河东郡;而后在唐朝天宝(公元742年),改濩泽为阳城县。民国时期,阳城县曾被拆分成阳南和阳北两县,后又合并。1985年后归属晋城市。
阳城县的经济产业主要包括农业、传统工业、煤炭产业、旅游业等,其中煤炭产业是阳城的支柱产业。截至2022年12月,阳城县共有生产矿井24座,总生产能力2230万吨,是国家优质无烟煤生产基地。2022年,阳城县的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96.1亿元,地区生产总值排名在山西省的县级十强。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5.11亿元,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92.24亿元,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88.78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3.8%:73.8%:22.4%。
阳城县是黄河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境内旅游景点众多,人文景观以“中国北方第一文化巨宅”、国家5A级旅游景区皇城相府为代表,有保存较好的明代民居建筑群郭峪古城、颇具江南水乡特色的明代民居城堡砥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海会寺等。自然风光以国家4A级旅游景区蟒河为代表,有喀斯特地貌奇观析城山、传说中仙女下凡游玩之所九女湖等。
名称由来
阳城县古称濩泽,而后在唐朝的天宝(公元742年),改濩泽为阳城县。阳城县城所在地为阳阿故城,所以取名为阳城。阳阿故城的南面是壑山,地势较高峻。《尔雅·释地》中提到:“大陵日阿”,阳泉水且此流经,故称为阳河,又称阳陵。
历史沿革
先秦时期
阳城县古称濩泽,属于尧舜夏冀州的疆域,是黄河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商朝的时候为内地;春秋时期属于晋国;而在战国时期的阳城县又隶属于韩国、魏国,为濩泽邑。
秦朝至隋朝
西汉初期(公元前206年)建县,属于河东郡。东汉建武元年(公元25年)时期,设立濩泽侯国。而后于曹魏黄初之年(公元220年),废除濩泽侯国,重新设立濩泽县,在这个时期濩泽县隶属于平阳郡。
东晋太元中年(公元386年),濩泽县由平阳郡改隶为泽州。北魏时期,濩泽县治由泽城迁至今阳城县城。后于孝昌元年(公元525年),濩泽县被分为濩泽和西濩泽,分别属于建州所辖的安平郡和泰宁郡。北齐时期,天保七年(公元557年),濩泽和西濩泽又重新合并为濩泽县,属于建州安平郡。
濩泽县而后在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把建州改制为泽州,从此濩泽县隶属于泽州。
唐朝至清朝
唐朝时期,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濩泽此时为泽州治所;而后在唐朝天宝(公元742年),改濩泽为阳城县,属泽州(又称高平郡),隶于河东道。天佑二年(905年),复称濩泽县,属泽州,隶昭义节度使。到了同光元年(公元923年),濩泽县又复名阳城,属泽州,隶昭义军、河阳节度使。直至宋朝,禹都阳城遗址的名称仍存在,宋朝时期阳城隶河东路。
金朝时期将阳城升为勋州,隶属于忠昌军节度。而后在元代的中统元年(公元1260年),勋州又改为阳城县,隶属于泽州司侯司。明朝和清代时期,阳城县属于泽州(直隶州)和泽州府。
中华民国时期
民国三年(1914年),阳城县属于属冀宁道。一直到民国十三年,阳城县直属于山西省。而后的民国三十二年,将阳城县一分为二,分为阳南和阳北两县;到了民国三十四年四月,两县合并为阳城县。
抗日战争时期,阳城县从属于太岳第四专属抗日根据地领导;中共晋豫特委也于1938年3月在阳城县成立;1945年6月,阳城县全面解放。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58年10月,原阳城县合并沁水县为阳城县;后又在1959年10月两县分置。1971年,阳城县划归到晋东南地区领导;而晋东南地区后于1985年5月撤销,从此阳城县便直隶于晋城市。
地理
位置境域
阳城县地处山西省东南部,也是太行山、太岳山、中条山这三条山脉的交汇点,位于东经112°~112°37'、北纬35°12'~35°40',东与晋城市泽州县相邻,南与河南省济源市相连,西南与垣曲县接壤,西部、北部与沁水县为邻。全县土地总面积1968平方千米,占山西省土地总面积的1.15%,晋城市土地总面积的20.3%,居晋城市六县(市、区)的第3位。
气候
阳城县的气候特征是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平均气温11.7℃,四季分明。1月份最冷,平均气温零下3℃,最低曾降至零下19.7℃;7月份最热,平均气温24.9℃,最高曾达40.2℃。日最低气温一般在11月初降至0℃以下,翌年4月上旬回升到0℃以上。霜冻期为10月中旬至次年3月下旬。无霜期因地区差异而有不同,一般为170天至180天左右。年降雨量平均在659毫米。该地区的降雨特点为年际变化大,季节变化大,区域差别大,强度变化大,最高年曾达852.2毫米,最少年只有335.2毫米,降水总量的58%集中在7、8、9三个月以内。
地形地貌
阳城县境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河流交织。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南北高而中间较低,构成了高中山区、中山区、低山区、丘陵区和河谷盆地区五大地貌单元。其中山地面积约1082.4平方千米,占总土地面积的55%;丘陵面积787.2平方千米,占总土地面积的40%,海拔700到1000米之间;河谷平川面积98.4平方千米,占总土地面积的5%,海拔600米左右。
太行山西支伸入阳城县境内南部地区,中条山东支深入县境内西南部,太岳山由北向县境内的中南端延伸。阳城县境内还分布着析城山,该山海拔1888.3米,主峰向周围延伸,向南延伸的有风山岭、五斗山、大乐岭、鳌背山;向西南延伸的有小尖山,云蒙山;向东延伸的有指柱山,三盘山。北部、西部分布有牛头山、仙翁山、壑山、白龙山、黄龙山。这些山脉高度均在1000-2000米之间,最高点云蒙山峰海拔1951.4米,最低点三窑乡沙腰河村南沁河出界处380米。
土壤
阳城县土壤有棕壤、褐土、草甸土三种土类,以褐土为主。共分8个亚类、29个土壤、46个品种。其中:棕壤分布于高中山地带,为有林地土壤,面积有127350亩,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4.4%,分为山地棕壤、山地生草棕壤两个亚类。土体厚度在45~150厘米。地表枯枝落叶蓄积降水,基本保持常年湿润。土壤呈酸性,全刨面无石灰反应,有机质含量高。褐土广泛分布于阳城县的中低丘陵区,为地带性土壤,面积有2676154亩,占阳城县土地总面积的92.4%。其中自然土壤有212万亩,为林木业土壤;耕种土壤近56万亩,为农业土壤。褐土分为淋溶褐土、粗骨性褐土、山地褐土、褐土性土、碳酸盐褐土5个亚类。草甸土主要分布在河谷、河漫滩及一级阶地上,面积42892亩,占全县总土地面积的1.5%。土体厚度有65~150厘米,深度有20厘米,有机质含量0.2~1.66%,有一个亚类、3个土属、7个土种,大都为农田。
水文水利
水文
地表水
阳城县河流均属于黄河水系,西起索泉岭、东至三盘山为南北分水岭。分水岭以北的河流汇水面积大,河床宽,呈树枝状收敛于沁河,沁河阳城县段的主要支流有濩泽河、芦苇河和西冶河;分水岭以南的河流,穿行于深山沟壑间,坡陡流急,暴涨暴落,属暴雨型山区河流,均进入河南省注入黄河,境内主要河流有董封乡内的西阳河,横河镇内的东阳河和南门河,河北镇内的铁山河,蟒河镇内的石圈河和蟒河。境内河流以东部的沁河最大,其次依序为中部的濩泽河,北部的芦苇河和南部西冶河。
位于阳城县境内东部地区,县内全长72千米,流域面积为175平方千米,径流量有19.0833亿立方米。
位于县境北部,县境内全长50千米,流域面积366平方千米。
位于县境中部,县境内全长57千米,流域面积845平方千米。
水利
截至2022年,阳城县有各类农田灌溉水利工程共601处,有效灌溉面积14.85万亩:其中中型灌区3个,小型自流灌区102处。截至2023年,阳城县有21座水库、18座塘坝、2座淤地坝。
董封水库在阳城县董封乡董封村、临涧村境内,位于获泽河上,始建于1960年。正常库容为733万立方米,集雨面积为338平方千米,海拔为780米,面积200亩左右。
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
阳城县境内地下矿产资源拥有20多种,主要有:煤炭、铝矾土、石灰石、白云岩、镁等,尤以煤炭、铝矾土、陶瓷粘土储量丰富,是国家优质化工原料无烟煤生产基地,素有“阳城钢炭”之称。其中煤炭探明储量56.18亿吨,占山西省总储量的 1/10 还多,除了南部三窑、桑林、杨柏、西交以外的21个乡镇均有分布;铁矿是该县主要矿产之一,分布广,开采历史悠久,但规模不大,中型矿床有1个 (东冶大矿坪),小型铁矿床有2处 (北留菱铁矿区.尹家沟-杨腰一带铁矿),其中锰铁矿储量为17269万吨,磁铁矿储量为22445万吨;镁矿探明储量达42亿吨;煤层气探明储量78亿立方米,开发潜力巨大;陶瓷粘土产于二叠系石盒子组中的陶瓷粘土,境内有大面积出露,质量优良,易于开采。预测地质储量21.85亿吨。
土地资源
阳城县全县土地总面积1968平方千米,其中山地面积约1082.4平方千米,占总土地面积的55%;丘陵面积787.2平方千米,占总土地面积的40%;河谷平川面积98.4平方千米,占总土地面积的5%。截至2022年末,阳城县全县耕地面积有34571.2公顷,林地面积165.59万亩。
水资源
阳城县全县地下水、地表水总储量3.804亿立方米,其中地下水有1.984亿立方米。可供开发利用的1.548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可利用0.319亿立方米,地下水可利用1.229亿立方米。阳城县的水资源可利用储量15.8亿方。
生物多样性
动物
阳城县境内有动植物1100多种,其中有野生猕猴、林麝、鹿、金钱豹、大鲵属和褐马鸡等。鸟类有256种,兽类有48种,两栖爬行类动物有36种,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有金钱豹、猕猴、大等40种,山西省重点保护的动物26种。
植物
阳城县的植被以天然栎类阔叶林和油松、华山松、针叶林为主,分布有黄栌、连翘、荆条、荚蒾、胡枝子等旱生落叶灌木丛和铁杆蒿、白羊草、薹草属等草本植物,人工林主要树种有油松、华山松、杨属、刺槐、刺柏、椿、漆树等。全县有植物800余种,隶属102科391属,占山西种子植物总类的75.9%。被列为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的植物有山白树、无喙兰、连香树3种,列为省级保护的有青檀、领春木等10种。同时属亚热带植物区系成份的珍稀树种主要有南方红豆杉、领春木、中华猕猴桃、异叶榕等40余种;有300余种野生中药材,特别是药用价值极高的山茱萸、天麻、五味子等植物有百余种,其中以红山茱萸最多,约8万株,年产量达50吨,有“山萸之乡”的美称,是中国四大山茱萸产地之一。
自然保护地
阳城县共有蟒河猕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山省级森林生态自然保护区三个自然保护区。
蟒河猕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位于阳城县东南30千米、晋豫两省交界处,地理坐标在东经“112°22'10~112°31'35”,北纬“35°12'50~35°17'20”,全区总面积5573公顷,林地总面积5229公顷,非林地总面积344公顷。植被覆盖率达93.8%。全区划分为三个功能分区,其中,核心区面积3398公顷,缓冲区419公顷,实验区1756公顷。主要保护猕猴、麝、中国大鲵以及暖热带、亚热带植物。
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位于山西省南部中条山脉的东段,地处垣曲县、阳城、沁水县、翼城县四县毗邻地界。历山总面积2.48万公顷,其中核心区面积7541.5公顷,缓冲区面积为2722公顷,实验区面积13936.5公顷,总蓄积937204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80.9%。保护区地处亚热带向暖温带的过渡地带,气候温暖,雨量充沛,自然条件优越。主要保护对象是娃娃鱼、勺鸡、金雕、金钱豹等。
山西崦山省级自然保护区
位于阳城县西北部,东起北崦山,西至陵沁公路,南依芦苇河,北接沁水县界。东西长约18千米,南北宽约14千米,总面积8892.6平方公顷。主要保护天然侧柏母树林生态系统及爬行纲。
自然灾害
阳城县发育的地质灾害类型主要为崩塌、滑坡、泥石流和地面塌陷四种。截至2021年,阳城县地质灾害点共有112处。其中,崩塌33处,滑坡44处,泥石流1处,地面塌陷34处。地质灾害点共威胁人数8858人,威胁财产42751万元。
2018年5月15日下午,阳城县固隆乡和芹池镇14个行政村遭受暴雨、冰雹自然灾害袭击,给当地的农作物和群众财产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直接经济损失达1000多万元。
2016年6月10日晚8时至9时,受到极端天气影响,阳城县东冶镇出现大范围的强对流天气,月院、蔡节、三窑等16个村遭受雷雨大风、短时强降水和冰雹袭击,持续时间大约30~40分钟,8000多亩农作物受损,直接经济损失800多万元。
行政区划
截至2023年,阳城县辖凤城镇、北留、润城镇、町店、芹池、次营、横河、河北省、蟒河、白桑、演礼、东冶12个镇,寺头、西河、董封3个乡,共15个乡级行政区;设有320个村民委员会,16个社区居民委员会。
政治
人口
人口数量
2022年末,阳城县全县公安部门户籍登记总户数159245户,总人口376926人。常住人口345973人,其中,城镇人口177593人,占常住人口比重为51.33%。出生人口2805人,出生率为8.1‰;死亡人口3972人,死亡率为11.47‰,自然增长率为-3.37%。
2021年的统计数据则显示,阳城县全县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39056人,占11.14%;15~59岁人口为229865人,占65.59%;60岁及以上人口为81553人,占23.27%,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55059人,占15.71%。
语言
因为阳城县地僻山阻,阳城方言多保留古音。阳城方言大体可分为东乡话、北乡话和中西南乡话三种。东乡话系指沁河流域区的润城镇和北留镇人说的话;北乡话系指苇芦河流域区的羊泉乡、芹池乡、寺头乡、町店乡和八甲口镇人说的话;其余的南大河流域区的18个乡镇人说的话为中西南乡话;因中西南乡话流行的地域和人口均占全县三分之二以上,故可为阳城话的代表—本地话。
“圪”“不”在阳城话中是最活跃的构词要素,其本身并不表示任何意义,但却附着在其它要素上构成词,起凑足音节的作用,可构成名词、动词和形容词等。构成名词如:圪脑(脑袋)、圪肘(肘部)、不梢(用于烧制肥料的树枝杂草等)、不糊(用玉米面、粉和菜等做成的食物)、不篮(用荆条编的箩筐);构成动词如:圪轮(滚)、圪蹦(蹦、跳)、不弹(手或脚乱动)、不列(斜出);构成形容词如:圪烈(性暴烈)、圪弯(弯曲)、圪了(了草)。除此之外,阳城话中词汇的重叠有两种方式较独特,分为AAA型和A圪(不)BB型。AAA型具体为BC是一个名词,A是修饰BC的。通过AAA的叠音修饰,强调突出了A的程度。AAA的声调抑扬变化,读如√。如:“新新新衣裳,你就给弄了个窟窿”;“他是我的亲亲亲侄儿”。而A圪(不)BB型可以举例为“黑圪洞洞(光线很暗)”“方圪登登”等,这种形式在于强调A的程度。
民族
阳城县是一个多民族散居杂居的地区,截至2021年,除汉族外,有少数民族24个,回族、蒙古族、土家族、满族、瑶族、拉祜族等少数民族较多,回族人口最多。
回族主要分布在东关、南关,其次为润城、町店、董封等村.主要从事制革、饮食等业,非农业人口占其总人口的56.4%。阳城县境内的第一代回民袁进忠,原籍河南怀庆府(今沁阳市)北鲁村,清乾隆年间因遭灾逃荒至阳城县,在东关定居,经营皮革。又有买、王、丁、马、张等姓,分别来自沁阳、济源市、孟州市及陕西省等地,经营饮食、钉鞋等业。新中国建立后,先后有7个回族被选为阳城县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其他的9个少数民族居民,均系新中国建立后接受国家分派或安排至阳城县参加建设而定居的。
宗教信仰
阳城县境内的宗教有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阳城县境内现存最早的寺院为开福寺,建于北齐天保四年(553年)。这显示,佛教应是在北齐之前就传入了阳城县。阳城县最初的道观建于公元1165年,为元辰殿被敕额的太清观,道教传入阳城县也在建观之前。1982年10月,潞安教区成立,小南岭成为天主教活动点。1913年,英国人斯米德和高平市县人张思元到阳城传教,在东关城后巷设立教堂,后至1949年,基督教有教徒127人。新中国建立后,该教活动停止。新中国建立前,县内回族全部信仰伊斯兰教。建立后,仍多数信仰此教。而至1910年,在东关建清真寺。1985年,有教徒265人,阿訇1人。有城关、润城两个活动点。
经济
综述
阳城县以工业发展为主,因矿产资源丰富,故其以能源产业和煤矿产业共同发展从而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截至2022年,阳城县全县实现生产总值396.12亿元,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5.11亿元,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92.24亿元,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88.78亿元。其中,地区生产总值排名全省县级十强。三次产业构成中,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3.8%、73.8%、22.4%。2022年全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271元,比上年增长6.6%。
第一产业
第一产业突出农业产业化发展,食品、蚕桑、畜牧、中药材等产业发展趋势逐渐向好。截至2022年,阳城蚕茧总产量1676.7吨。截至2022年,阳城县粮食种植面积为33196.9公顷,全年粮食产量194689.7吨,油料播种面积2110.8公顷,蔬菜播种面积1394.7公顷。水果总产量10657.7吨,坚果总产量5609.2吨。阳城县完成造林面积146.7公顷,四旁和义务植树145万株,育苗面积400公顷。
截至2022年末,牛存栏1941头,猪存栏315140头,羊存栏61660只,鸡存栏359万只。全年肉类总产量40633.4吨,比上年增长14.0%。禽蛋总产量45343.8吨,与上年基本持平。
第二产业
第二产业突出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并重,煤炭产业坚持走好清洁高效利用之路。因此,清洁能源也为阳城县特色产业截至2022年,一次能源生产折标准煤1661.1万吨,二次能源生产折标准煤1592.1万吨。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增长12.9%,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增长10.5%,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增长2.6%,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增长2.7%,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长21.6%,燃气生产和供应业增长23.0%。
第三产业
第三产业突出抓全域旅游。2019年,阳城县被国家文化和旅游部认定为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截至2022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4017亿元,比上年增长0.2%。其中,批发业零售额3.8亿元,零售业零售额27.22亿元,住宿业零售额2824万元,餐饮业零售额89047万元。
截至2022年,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7767万元,比上年下降8.1%。其中:进口3345万元,增长60.7%;出口4422万元,下降30.6%。进出口差额(出口减进口)1077万元,比上年下降74.9%。
经济功能区
阳城经济技术开发区
阳城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凤城镇,有安阳现代陶瓷工业园、八甲口新能源产业园、台头化工园和大宗固废综合利用产业园区,其中安阳现代陶瓷工业园占5平方千米,八甲口新能源产业园占4平方千米,主导产业为新能源和现代陶瓷。台头化工园区建设了可以日处理10000立方米的工业污水处理厂。大宗固废综合利用产业园则是以煤矸石高质化加工为方向,主要生产高岭土、焦宝石、莫来石、硅肥、气凝胶、石墨烯、碳纤维等系列产品。
社会
教育事业
截至2022年,阳城县全县普通中学23所,在校学生11550人,教职工1708人;职业高级中学2所,在校学生2291人,教职工224人;小学44所,在校学14生14002人,教职工1392人;幼儿园83所,在园幼儿8718人,教职工630人;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学生70人,教职工21人。
阳城县第一中学校位于阳城县城东,始建于1952年9月,占地7.063万平方米,有教职工315人,在校学生3000余人。建校70年来,共有近百人考入清华北大,山西省阳城县第一中学校先后荣获“全国文明校园先进校”“山西省文明校园”“山西省文明单位”“晋城市文明校园”“阳城县红旗单位”“阳城县文明校园”“阳城县先进单位”“阳城县先进基层党组织”“阳城县课改先进单位”“阳城县后勤管理先进单位”“阳城县突出贡献奖”等荣誉称号,被学科竞赛网授予“山西省最佳学校奖”,被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天津大学、武汉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研究生院、南京农业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院校授予“优质生源基地”荣誉称号,和中关村成果转化创新联盟签订深度合作协议。
医疗事业
2022年末,县乡村共有医疗卫生机构584个,有以阳城县人民医院为首的五家综合性及专科医院,有乡镇卫生院共25家。卫生技术人员2868人,其中乡村医生568人,医师787人,助理医师208人,编制床位1790张,实际开放2170张。村级卫生所达标率100%。
科技事业
截至2022年,全县高新企业22家,28家企业入选2022年度晋城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全县科技研发专项资金740万元,涵盖全县科技成果转化的工业、农业、农林文旅康、乡村振兴产业等各个领域的30个项目。全面深化省校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新增市级星创天地2家,建设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基地13个、高校科研平台延伸基地8个,涵盖工业新技术、新产品以及农特产品开发等多个实用技术领域。
文化事业
截至2022年末,阳城县全县共有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文物博物馆1个,档案馆1个,电视台1座。全年组织免费送戏下乡94场。阳城县综合馆、文化馆、图书馆、档案馆、大剧院“四馆一院”项目规划建设总用地面积70.86亩,总建筑面积49241平方米。阳城县文物博物馆成立于1986年,建筑面积有4000多平方米,共藏有珍贵文物11000余件,涵盖20多种类别,30多个历史时期。其中三级以上文物148件,包括一级文物6件,二级文物60件,三级文物82件。
体育事业
截至2022年,全县各类体育场地1317个,体育场地面积153万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4.37平方米。全年共组织16项县级体育赛事,1项省级赛事。举办了传统武术、气排球、围棋、毽子等体育进校园50场次,补充完善了29个村体育器材。
人居环境
阳城县的城市绿化覆盖率46.6%,绿地率40.9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3.4平方米。全年空气质量二级以上优良天数306天。PM2.5平均浓度上升8.8%。PM10平均浓度上升1.6%。二氧化硫平均浓度下降14.3%,二氧化氮平均浓度下降4.2%。环境空气综合指数为4.04。 阳城县水质状况良好,县境内的延河泉经水利部专家多年的考察,将其定为阳城电厂的水资源供应地。
社会保障
全县参加企业养老保险参保58169人,机关事业养老保险参保16115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208560人,职工医疗保险参保59002人,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269681人,工伤保险参保73652人,失业保险参保36433人。截至2022年,阳城县全年保险费用76828万元,其中,财产险保费17488万元,人身险保费59340万元。阳城县境内有养老机构14家,总床位1420张,其中护理型床位有415张,护理员人数124人。
交通
综述
阳城区位优越,交通便利。侯月铁路穿境而过,与天津市、日照、连云港市等港口以及附近的长治市、太原市、洛阳市、郑州市、运城市、西安市等机场都有高速公路连接,交通十分便利。
公路
阳城县公路建设以“骨干连通、协调发展、城乡一体”为原则,已基本形成了以“高速路、出境路、县乡路、农村路、旅游路”为骨架的县域交通网络系统。截至 2020 年末,阳城县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532千米,公路密度为128.7千米/百平方千米。高速公路3条93千米,国省干线2条91千米,县道244千米,乡道920千米,村道1184千米。其中,三条高速公路分别是阳蟒高速公路、阳永高速公路、晋阳高速公路。途经阳城县境内国省干线有:国道G342(日凤线)48千米,省道S229(阳济线)43千米。
铁路
候月铁路在阳城境内通过(境内长74千米,上下行各37千米),西起南同蒲铁路侯马北站,南接济源市,东到月山站,是我国“八五”期间的重点建设项目,主要担负着晋煤集团外运的任务。阳城站位于凤城镇东城办(八甲口),属三等中间站,隶属国铁集团郑州局龙门车务段,开办的主要业务是煤炭、化肥、瓷砖外运以及少量矿建、滑石运达。车站有三条专用线和一条专用铁道,分别是:八甲口煤炭综合集运站专用线、县煤炭运销公司专用线、美泉村专用线和阳城亚美大宁铁路专线营运有限公司专用铁道,2018年货运量达800万吨。
公共交通
截至2020年6月,阳城县有汽车站营运企业2家,分别是山西省汽车运输公司阳城汽车站和阳城县汽车运输公司,分别承担经营长途客运和发往各乡镇的短途客车。阳城县公交线路共129条,投入使用150辆车。其中城际公交线路有4条,投入车辆16台;城市公交线路5条,投入车辆36台;城乡公交线路29条,投入车辆65台;镇村公交线路89条,投入车辆25台;旅游公交线路2条,投入车辆8台。
人文
综述
截至2020年10月28日,根据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统计,阳城县登录各类文物1323处,各级文保单位148处,其中:国保9处,省保14处,市保86处,县保39处。县域古建筑1040处,古民居633处,古民居为全国县域均值的6倍多。皇城相府、郭峪古城、天官王府、砥洎城等1040处古堡古民居规模大、品位高,时代序列完整,被誉为“全国古堡民居第一县”。
文物古迹
河阳商道古镇
河阳商道古镇位于润城镇上伏村,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村内现存西壁头、搁灯台两处古人类遗址。古镇的前身为源于村西北的河阳古寨,始建年代不详,最早可追溯至公元前250年,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古镇随地势东高西低,堡墙北通山沟,南接河口,东西两头设有三关(东门关、西门关、水门关),村中只有一条街道,为官商大道,南北两侧各有八条支巷,形似一条三里长龙伏卧河阳大地,俗称“三里龙街”。因地处水陆交通要冲,自古就有“不走古龙街,难过河阳关”、“不到官津渡,过河无他路”之说。现存古民居、庙宇、沿街店铺、钱庄、会馆、客栈等上百处,村中大庙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海会寺
海会寺位于润城镇沟西村,建于隋朝,先有李晔李赐名“龙泉禅院”,后有赵光义赵光义赦赐“海会寺”为额,是一座唐宋帝王两赐名额的千年古刹。寺院依山傍水,风景秀丽;九曲龙泉,绿水潺潺;擎天双塔,巍峨壮观;殿宇佛阁,古建丛集;池沼湖瀑,景观林立,历来为泽州观光旅游、休闲避暑、诵经拜佛、读书讲学的名胜之地。寺内现存大雄宝殿、钟鼓楼、四大天王殿、药师殿、毗卢阁、阎王殿、卧佛殿、观音殿、文武圣神殿、双塔、千佛殿等。特别是由明嘉靖、隆庆年间本镇下庄村富商李思孝独资捐建的十三层琉璃悬阁佛塔,系中原地区楼阁式砖塔中的佳例,被古建专家誉为“国之瑰宝”和“上党明塔之冠”。寺内著名的景观有“海会龙湫”“流觞曲水”“龙涎飞瀑”等。
东岳庙
东岳庙位于润城镇区中心,原为三进三门,钟鼓分列,厅殿弘大,舞台,牌楼,建筑精美绝伦。东岳庙现仅存献亭、天齐殿、后宫、左右偏殿等建筑, 占地面积 3600 平方米。属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台基四周石雕围栏,各种瑞兽形象生动逼真,除石狮外,石象、石猴为全国各大殿宇之少见。殿顶琉璃脊饰,吻兽齐备,两山博风板、悬鱼、惹草皆琉璃制作,色彩艳丽。皆为明代阳城琉璃之佳作。东岳庙与三门街相向,为润城镇政治、经济、文化之中心。
开明寺
开明寺位于润城镇望川村西的蜘蛛山坳,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寺院创修于隋开皇十四年(594年),明正统,清康熙、乾隆,民国年间均进行过大规模的维修。现存东、西两院,主要建筑有藏经楼、准提阁、云中楼、罗汉殿和三节楼等。其中藏经楼沿袭金元建筑风格,为明代楼阁中的精品。开明寺环境清幽,且有清泉落涧,历代以来为周边文人雅士汇集的讲学、读书圣地,开明书院享誉四方,从这里曾走出了南明吏部尚书张慎言、户部尚书孙居相、湖广巡抚孙鼎相、大学士刘鸿训、泾阳知县王家础、刑科给事中杨时化、诗人张晋等为代表的大批名臣廉吏和文人雅士。现代著名作家赵树理也曾在此读书写作,留下许多传世美谈。
屯城村
屯城村又名“虎谷”,因长平之战时白起在此筑城屯兵得名“屯城”,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屯城村在金朝渐渐崛起,元、明、清时期达到鼎盛,元代以郑皋、郑鼎、郑制宜为代表的“郑氏家族”,两封国公,二世平章。明清两季张家五世之内三位进士,其中最著名最有影响的是南明吏部尚书张慎言。古村南北长东西窄,北高南低,堡楼高耸,四周围城,远看像只大船。现存古民居50余院,保存了金代到清代直至民国初年不同时期的建筑,保存之完好实属罕见,具有极高的保护和研究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
截至2023年6月10日,阳城县共有阳城琉璃、阳城生铁冶铸技艺等5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阳城道情、润城枣糕等18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糖画、相府蜜酒等11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阳城琉璃
阳城琉璃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千余年来相承不衰。阳城乔氏琉璃的烧造始于金、元时代,明初琉璃艺人乔氏由陕西省辗转来到阳城,在县城东关(游伴沟)安家,后迁至后则腰村专门从事琉璃和陶瓷生产,万历年初,阳城琉璃已扬名于市。明清是其鼎盛时期。阳城琉璃大多用于宫殿、陵寝、寺院、庙宇、佛塔等建筑上,使用这类产品具有一种特别的品质。琉璃制作大体要经过备料、成型、素烧、施釉、釉烧(琉璃大都是两次烧成,第一次是高温素烧,第二次是低温釉烧)等几个阶段。
阳城焙面娃娃
阳城焙面娃娃是山西省阳城县的一种独特的面塑艺术,被选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的制作不同于一般面塑的笼蒸,也不是在子里直接烤制,而是用一种当地特制的砂土套锅烤成,其特点是看着美、闻着香、食着脆,为阳城县独有,在中国的面塑艺术中占有重要地位。
民俗
婚庆习俗
新中国建立后,结婚仍沿用“接定”“送礼”“迎娶”,“回面”等程序,内容有所更新。在农村,男女双方要互相了解,有了“相亲”项目。“相亲”分“看娃”和“看家”。“看娃”是男青年由介绍人陪同带些礼品到女家去女家你母看中了,给吃“拉面”,看不中即做“撅片”,打发起身。“看家”是女方看中男子后,在约定的日期由介绍人和嫂子陪回到男家去了解其家庭经济状况。如不同意就拒收男方父母的“见面礼”。“迎娶”,在解放初期,城内男女步行;在农村,近则步行,远则骑驴、骑马或坐马车。80年代后,男女距离稍远又有条件者即乘汽车迎亲。五六十年代,新婚男女身披红绸,男左女右,称“十字披红”,后改为新郎新娘胸前戴朵小红花作标志。
节庆习俗
春节
从农历上年腊月起,农村进城购买年货者骤增。二十以后,户户以泡麦面蒸馍。沿旧俗,婚嫁不择吉,结婚者最多。农村给牲口喂馍,以示同庆。初二起至正月中旬,串亲戚。乡下以馍相赠,城关还搭配扣肉(小格)或糯米甜饭,近年来,又搭配糕点。春节之时,阳城县百姓会以舞龙、舞狮、腰鼓、竹马、裤马、扛桩、旱船、威风锣鼓、踩高跷、二鬼摔跤、担花篮、担花灯、打花棍、跑驴、推小车等表演庆祝节日。
元宵节
即月十五。食元宵,吃茶粥(用杂粮炒半熟、磨为面,所调之粥)。城镇张灯结彩,夜间灯火辉煌。解放前,大商号在铺院中以泥塑“利市王”像腹中填煤炭,七窍穿孔,夜间点燃,火焰从耳、目、口、鼻多处冒出。还有打铁花、放锅筒之乐。青少年相荡秋千,名曰“掉灾”。民国以前,县衙开放3天,允许百姓观光。妇女多在正月十六晚上出游,叫做“遗百病”。新中国建立后,元宵节成为春节文艺宣传日,配合政治形势甚紧。由县、乡镇政府组织群众悬灯演戏、制彩车、打铁花、扭秧歌、扮故事。
二月二
二月二俗称“龙抬头”。晨食茶粥啃干糕(炸油糕)。旧俗二月初一晚间用黄表写天师符和玉皇大帝令。比如“二月洋洋,日出东方,神笔一写,五毒不生”等,贴于门头、炉灶、厕所、畜圈等处,以驱五毒虫害。解放后,此迷信旧俗渐消失。
饮食
李氏月饼
“李氏月饼”属于传统老手工月饼,在制作工艺上讲求精益求精,在原料选择上也是十分讲究。每年中秋节前,厂家都会提前选购当地自产面粉,再融合以阳城特色农副产品春槐花、夏玫瑰、野核桃、冬橘饼等多种原料进行传统手工月饼的制作。
羊杂格
羊杂格主要原料是鲜羊肉和羊杂,配以粉条和萝卜。由于原料选择的多样化,又出现了牛肉杂格。在商水县县,杂格已经形成东片、南片、西片、北片,各家在味道上虽有所差异,但各有所长,每家都拥有自己固定的铁杆食客。
阳城火锅
阳城火锅分煎肉火锅和小饹火锅。煎肉火锅一般是白菜、红萝卜、粉条或冬瓜片、粉条垫底,中间放毛头丸和肉丸,上铺一层长条炒猪肉片。更好些的用炸扁食或夹几个煮(卤)后的炸鸡蛋垫底。小饹火锅的垫底、中层同上,上层多了拉麻、肉丸和卷煎,再用红烧肉铺面。吃时灌上汤料,用柴火烧热更出味,面上撒葱丝或蒜苗丝,配大米、馍吃。开席前,一般先上四盘凉菜以下酒。
八顶八
也叫“八卦筵”,是东乡最高等的筵席。八顶八要先上干果四碟,再上酒菜十二盘(象征一年四季十二个月平安),再上正餐菜十六碗(即八大碗八小碗。热菜中要有四道甜食,上甜食前要先上一碗水用来涮筷子)。吃正餐菜的中间还要穿插各种面点和水果,上四碗腰饭、四道水果盘,做到咸甜搭配,干汤结合。所用器皿以二为单数,四为基数,八为一巡,蕴含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万物的传统文化。因八八筵席品味高、花费大,菜肴标准也不尽相同,一般视主人经济实力,分为上、中、下三等。上品必有山珍海味,中品要有鸡鱼,下品则以猪肉为主。但传统的胡白肉、红烧肉、核桃肉必上。四道面点一般以油饺、水煎包、蛋酥和麻叶为主,也有葱花饼、回族饼、枣酥等搭配。
石磨碾
碾馔并不是传统主食,但是在过去灾荒年,当地人来不及等到小麦成熟,就会制作碾馔来满足温饱,这就叫做“青黄相接”。
蟒河山茱萸
阳城县为我国秦岭以北山茱萸最大产区,也是北方唯一原产区。阳城野河野生山茱萸资源丰富,栽培历史悠久。蟒河所产山茱萸果以色泽鲜红、个大肉厚、质干油润药味纯正而著称。其血色素含量高,药性品质好,马钱苷、色素含量高,属山茱萸之上品,素有“阳城红”“华萸”之美营。国家领导人曾以阳城山茱萸作为礼品赠送访华的外国元首,因此蟒河山茱萸在日本和东南亚都享有很高的声誉。
大山核桃
阳城县的大山核桃年产1000余吨,1991年3月在巴拿马召开的54个国家参加的国际交易协会上,由阳城县和其它17个县入选的山西省出口核桃获得金奖。
风景名胜
综述
境内旅游景点众多,人文景观以皇城相府为代表,有保存较好的明代民居建筑群郭峪古城、颇具江南水乡特色的明代民居城堡砥洎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海会寺等。自然风光以国家4A级旅游景区蟒河为代表,有喀斯特地貌奇观析城山、传说中仙女下凡游玩之所九女湖等。
重要景区
皇城相府
原名“中道庄” ,清时由康熙赐名并亲笔御书“午亭山村”。后因康熙帝两次于此下榻,故名“皇城”,俗称“皇城相府”。为清代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康熙字典》总阅官、辅佐康熙皇帝半个世纪之久的一代名相陈廷敬故居。整个建筑由内城和外城两部分组成。内城系明代遗构,外城为清代所建。内外城墙总长达780余米,平均高度12米左右,宽度在2.5与3米之间,总占地面积为10万平方米,有大型院落16座,房屋640余间。
皇城生态农业区
生态农业区是皇城相府生态文化旅游区的主要景区之一,2010年12月晋升为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2011年升格为国家5A景区。位于皇城相府景区西北部1千米处,占地面积1072亩,总投资2.8亿元。是集现代农业示范、高新技术成果展示、娱乐休闲度假、生态观光旅游、会议餐饮接待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景区,分为现代农业示范区、娱乐休闲度假区、生态抚育区三大功能区。
九女仙湖景区
位于阳城北留镇的太行山沁河峡谷中,东距晋城市30千米。九女仙湖景区是一处占地面积约13平方千米,以水上游乐为主的自然风光旅游景区。主体景观为一回水长达20华里的高峡平湖。
蟒河自然保护区
蟒河自然风景旅游区,东起三盘山,西至砥柱山,南至河南省界,北至花园岭。海拔最高的砥柱山1572.6米,最低的拐庄沟300米。总面积80多平方千米,森林覆盖率在80%以上,地貌特征多以深涧、峡谷、奇峰、瀑潭为主。蟒河自然风景旅游区是中国发现较晚、保护较好的一块原始的自然风景富集区。
上庄古村
是明代政治家、改革家,官至刑、户、吏三部尚书,曾辅佐明王朝达四十年之久的重臣—王国光及其家族数代相承建造的大型官居建筑群,距今已有近500年的历史,是国家AAAA级景区。
析城山
又名析津山、析城山、东坪。位于阳城县西南30千米处,方圆20平方千米,主峰海拔约1888米,在250万年前形成了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四周崖壁似城,中间凹陷如盆,有东、西、南、北门分析,故曰析城。析城山地表为8.516平方千米亚高山草甸,地下有数量众多的溶洞景观和地下河水,是中国华北地区保存较好并且具有科研价值的封闭式岩溶洼地,属于不可再生的地质自然遗产。
重要人物
重要荣誉
2016年2月,2016年2月,成为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
2016年5月,荣获“中原地区避暑休闲百佳县”称号。
2016年8月,被评为“中国最佳休闲度假旅游名县”。
2016年11月,入围“2016最美中国榜”,并被授予“最美中国生态(自然)旅游胜地”“文化魅力、特色魅力旅游胜地”荣誉称号。
2016年12月,入选第三批“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县”。
2017年9月,我县获得“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2024年11月19日,阳城县入选“2024中国中部地区综合竞争力百强县市”,排名第46位。
2024年9月19日,阳城县入选2024中国县域旅游发展潜力百强县市,排名第30位。
参考资料
阳城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阳城县人民政府.2023-08-15
阳城简介.阳城县人民政府.2023-08-15
自然地理.阳城县人民政府.2023-08-20
2020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县以上行政区划代码.民政部.2023-08-26
阳城县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阳城县政府信息公开.2023-08-25
政府信息公开指南.阳城县人民政府公开.2023-08-26
阳城县人民政府办公室.阳城县政府网站.2023-09-03
山西省阳城县.行政区划信息参考.2023-08-26
阳城县历史沿革.微信公众平台.2023-08-20
阳城县“十四五” 战略性新兴和未来产业发展规划.阳城县人民政府官网.2023-09-13
阳城县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阳城县政府信息公开.2023-09-13
阳城县县名的来历.微信公众平台.2023-08-20
阳政办发43号.阳城县政府官网.2023-09-03
晋城市水资源公报.晋城市官网.2023-09-03
阳城县水务局:三个聚焦抓备汛 力争防御措施跑赢水旱灾害.阳城县政府信息公开.2023-10-08
董封水库-《凤栖湖》.微信公众平台.2023-10-08
大美森林 悠然阳城系列报道——献给首届山西森林旅游节 | 森林之舞,炫动古今.微信公众平台.2023-10-08
《阳城县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微信公众平台.2023-08-25
阳城新闻.阳城县人民政府.2023-09-03
晋城市人民政府.阳城县人民政府.2023-09-03
行政区划.阳城县人民政府.2023-08-20
牛琛.阳城县人民政府.2023-08-25
李琳.阳城县政府网站.2023-08-25
原红海.阳城县政府网站.2023-08-27
田苗.阳城县人民政府.2023-08-27
阳城县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阳城县政府信息公开.2023-09-03
阳城县委统战部举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集中授牌仪式.晋城市委统战部.2025-02-06
【经济】阳城经济技术开发区获准设立成为晋城市第三家省级开发区.微信公众平台.2023-08-26
阳城经济技术开发区2023年第一次“三个一批”活动暨台头化工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开工仪式举行.晋城市人民政府.2023-08-26
阳城县第一中学.阳城县政府信息公开.2023-10-08
阳城县卫生健康和体育局下属单位情况.阳城县政府信息公开.2023-09-20
阳城县中医院.阳城县政府信息公开.2023-10-08
阳城县肿瘤医院.阳城县政府信息公开.2023-10-08
阳城县人民医院.阳城县政府信息公开.2023-10-08
阳城新闻.阳城县人民政府.2023-09-03
阳城县文物博物馆 0 0.博物中国.2023-09-03
阳城必去的10个好地方!他们称第二,没人敢称第一!.微信公众平台.2023-10-08
公示:养老机构基本信息.阳城县政府信息公开.2023-09-20
阳城新闻.阳城县人民政府.2023-09-20
阳城新闻.阳城县人民政府.2023-10-08
阳城新闻.阳城县人民政府.2023-10-08
阳城新闻.阳城县人民政府.2023-10-08
阳城新闻.阳城县人民政府.2023-10-08
阳城最新发展看这里!交通路网全景展示!.微信公众平台.2023-09-03
阳城县华源公共汽车有限公司主动公开事项清单.阳城县政府信息公开.2023-09-20
阳城县文化和旅游局关于我县历史文物保护工作自查情况汇报.阳城县政府信息公开.2023-08-26
河阳商道古镇.阳城县人民政府.2023-08-26
海会寺.阳城县人民政府.2023-08-26
东岳庙.阳城县人民政府.2023-08-26
开明寺.阳城县人民政府.2023-08-26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屯城村.阳城县人民政府.2023-08-26
我县开展2023年非遗宣传展示活动.阳城县人民政府.2023-08-26
国家级非遗项目---阳城琉璃.微信公众平台.2023-09-20
走进皇城相府农业嘉年华,感受阳城非物质文化遗产魅力.微信公众平台.2023-10-08
阳城婚嫁习俗.旅游联盟山西晋城旅游资讯中心.2023-08-26
2023,阳城这样过节!.微信公众平台.2023-08-26
节日习俗.阳城县人民政府.2023-08-26
阳城美食.阳城县人民政府.2023-08-26
阳城特色小吃之不散的筵席.阳城县人民政府.2023-08-26
阳城美食.阳城县人民政府.2023-08-15
阳城土特产.阳城县人民政府.2023-08-26
阳城土特产.阳城县人民政府.2023-08-26
国家级荣誉接二连三 旅游强县踏出“阳城节拍”.阳城县人民政府.2023-08-26
我县获得“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荣誉称号.阳城县人民政府.2023-08-26
《中国县域发展监测报告2024》在京发布.央广网.2025-02-05
《中国县域旅游竞争力报告2024》发布.光明网.2025-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