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毽子

毽子

毽子也称毽球,其前身是相传由黄帝所创的蹴鞠。最早的蹴鞠,和军事训练有关,后来演化出表演型的蹴鞠,就此成为毽球的前身。毽子起源于汉代,隋、唐时十分兴盛。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毽子分为纸毽、布毽、瓶盖毽、塑胶毽、鸡毛毽、绒布毽等

新中国成立以来,毽球运动日趋完善和规范。1984年,毽球被列为全国正式比赛项目,并先后在北京、苏州市广州市举行了毽球邀请赛和锦标赛。1987年9月,中国毽球协会成立,标志着毽球运动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毽球比赛分别在1995年、1996年和1999年进入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全国农民运动会和全国中学生运动会。到今天,毽球成为我国全民健身的重要内容,每年一届的全国毽球锦标赛、中国学生毽球锦标赛已形成制度,毽球运动得到了蓬勃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毽球在中外体育文化交流互动中开始走向世界。1999年11月,由中国、越南德国匈牙利老挝等发起成立了世界毽球联合会,2000年,第一届世界毽球锦标赛在匈牙利举行。毽球以崭新的姿态活跃于世界体育舞台。

发展历史

起源于汉朝  

据历史文献和出土文物证明,真正作为运动的毽球起源于我国汉代,盛行于六朝、隋、唐。据唐《续高僧传》记载:在南北朝北魏时期,佛陀到洛阳市去,在路上遇到了十二岁的慧光大师,在天街井栏上反踢毽子,连续踢了五百次,观众赞叹不已。佛陀认为此人在踢毽上能有所长,很适合钻研佛法,遂收他为徒。后来,慧光法师果然成了禅学名僧。

李白名诗《古风》中的名句“将军虫金宫里,蹴鞠瑶台边”,就描写了专业艺人进入皇宫表演蹴鞠的情形。而当时,“寒食节蹴鞠”也已是民间重要的娱乐活动之一。

逐渐兴盛

到了宋代,根据南宋词人周密武林旧事》的记载,毽球已经在36个小营生之中了。当时,临安区设有专门经营毽子的店铺就达数十家。南宋时期,岳飞的“岳家军”也有关于踢毽子的记载,“用箭之,配以金石之质,抛足而戏,以释军闷。”

进一步普及

明清年间,毽球在民间变得更为普及。明朝刘侗所著的《帝京景物略》中,记载了关于毽球的民间谚语:“杨柳儿青,放空钟,杨柳儿死,踢毽子。”

至清末,踢毽子已达到鼎盛时期,参与的人越来越多。清人李调元在他的《童山集》中这样描绘毽球:“戏名抛足让京师,五代十国皆能代足为,风俗帝京谣尚记,毽儿飞处柳儿垂”,字里行间记录了京城毽球艺人高超的技法。清代著名的《北京竹枝词》中这样唱道:“青泉万迭雉朝飞,闲蹴鸾靴趁短衣。忘却玉弓相笑倦,撵花日夕未曾归”——此处的“撵花”,指代的就是踢毽球。

乾隆还出过专门记载当时踢毽子技艺的《帝京岁时记胜》。当时的专业踢毽人,可谓绝技高超,他们不论是头、额、嘴、鼻、肩、背、腹、胸等,均可代替双足踢毽,有的人可使毽“终日绕身不坠”,或边穿衣边踢毽,或边饮食边踢毽。

走向国际化

1936年,上海市女运动员翟连源在第11届柏林奥运会上向全球观众表演了踢毽球的绝活,当时她连踢了二三十种花样,毽球也因此被誉为“神奇得令人难以置信的高超技艺”。

新中国成立之后,毽球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发展。中国毽球有记载的第一次比赛,是广州市体委在1956年举办的。1963年,毽球和跳绳等活动一起被列入国家提倡开展的体育活动。1984年,毽球被国家体委列为正式开展的体育比赛。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会期间,在奥运羽毛球场馆还专门举行了踢毽球的表演。毽球也从个体运动进一步发展为了一项群体活动,还引入了类似排球赛的规则,并不断加以完善。

毽子种类

(1)花键 第一种是我们常见的传统花键。花键的高度一般在12公分左右,多用火鸡毛或雕翎箭做键身,塑料片做底座。第二种是大键子,这种键子的键身多用鹅毛制成,橡胶做底座,高约17—18公分左右。

(2)键球 键球跟大键子很像,是用四根羽毛和橡胶底座制成的,羽毛多为鹅毛。键球踢起来有隔网,像打羽毛球似的,一边踢过网后,另一边的人接住再踢过来。

毽子玩法

踢毽技巧

毽球讲究动静结合,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这与“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的中华传统文化理论相契。

需要连续踢的基本技术动作:盘(脚内侧踢),磕(膝盖踢),绷(脚面踢),拐(脚外侧踢),称之为“动”。

踢毽子发展历经几千年, 在中国各地形成许多门、类。在宋代描写蹴鞠的踢法就有“脚头十万踢, 解数百千般。”阮葵生茶余客话》“踢毽”条说:“其中套数家门, 凡百十种。”北京地区根据郭七正编写的《踢毽子》一书, 按照踢、绕、跳、接、前、后、上、下等动作性质分类, 踢法可编成26门, 抖子门, 扑扑噔, 片马门, 捞月门等技术名称体现了浓厚的地方生活气息和传统文化特色。湖南省和湖北踢毽子则分大门和小门。小门分踢、栖、挺、平、约等5种技法;大门比小门运动量大, 动作难度高, 分跳、撑、、壳、拉、扒、踩等7种技法, 技术技巧丰富多彩。台湾李秉所著的《踢毽子》, 依照长江下游踢法, 将踢毽子的方法分成「小武」与「大武」两大类, 亦称文武踢。小武的踢法有:踢儿、拐儿、膝儿、豆儿、蹬儿等六种;大武的踢法有:勾儿、跳儿、跷儿、跪儿、踩儿、蹦儿、剪儿、扣儿、弯儿、地叉儿等10种。经过20多年的演变与修订, 目前台湾地区踢毽比赛的动作内容, 有大武、小武、扣、绕、转、定点等6大类踢法。还有花式创新动作:回看射雕、孔雀竹芋、上天入地、魁星踢斗、蜻蜓点水、仰观北辰 (上额) 、三展翅、和尚下山等。天津市8项基本踢法有:“抹, 砸, 、落、崩、蹲、拐、抄”每项中化出8式, 共计64式。如“大、小旋风”“左右抹”、“左右砸”很有特色。东北有10种玩法:踢、打、捭、奔、轧、盘、颤, 扣、跪、胯。各地的毽子踢法, 叫法各不相同, 其中脚内侧踢, 脚外侧踢, 膝盖踢, 脚面踢是各地都有的踢法。

纵观各地踢毽子的技术都有“拧、倾、曲、圆”的表现形态, 这些形态并不是孤立存在的, 而是相互联系的, 都表现为一种“收”的力量, “圆”、“曲”创造出的运动空间控制了人体爆发出的力量向更广阔的空间发散, 将其限定在躯干的四周近乎封闭的圆形中, 而通过“拧”、“倾”力量被从躯干四周的空气收聚在躯干内部, 可见踢毽子是一种内聚性形态的运动。它是一种外放的力与内收的力冲突的结果, 或者说两种力的冲突、转化、过渡、平衡, 形成了“拧、倾、曲、圆”这些形态的特征, 从而形成了毽子独特的体育运动形式。

毽子和其他中国民族传统体育一样, 讲究动静结合, 动中有静, 静中有动。这与“无极而太极, 太极动而生阳, 静而生阴, 静极复动;一动一静, 互为其根”传统文化理论相契。需要连续踢的基本技术动作:盘 (脚内侧踢) , 磕 (膝盖踢) , 绷 (脚面踢) , 拐 (脚外侧踢) , 称之为“动”。停毽的技术动作:落毽 (脚外侧停毽) , 里接 (脚内侧停毽) , 透腿 (足内侧停毽接体后侧抛毽成足内侧停毽) , 抱印 (体前足底停毽接上举腿) , 早地拔葱 (上举腿下蹲起) 等, 谓之“静”。毽子套路中的停毽和踢毽交错进行, 动与静的结合, 是踢毽子的特点, 也在身体练习中演绎着中国人对宇宙生命的理解, 这种动静起伏、点线飞动别有意味。

盘踢是踢毽子当中最基本的踢法。盘踢是一种脚内侧发力, 脚内侧端平。参与肌肉:外展髋关节, 臀中肌、臀小肌。臀中肌和臀小肌的前部肌束, 屈膝关节:半腱肌、半膜肌、股二头肌、缝匠肌、腓肠肌, 使膝关节旋内:半腱肌、半膜肌、缝匠肌、股薄肌, 使足内翻:胫骨前肌、胫骨后肌。这些肌肉的柔韧性和力量的锻炼, 一方面对盘坐是有积极影响的。

停毽动作

停毽的技术动作:落毽(脚外侧停毽),里接(脚内侧停毽),透腿(足内侧停毽接体后侧抛毽成足内侧停毽),抱印(体前足底停毽接上举腿),旱地拔葱(上举腿下蹲起)等,谓之“静”。

毽球套路中的停毽和踢毽交错进行,动与静的结合,是踢毽球的特点,也在身体练习中演绎着中国人对宇宙生命的理解,这种“动静起伏、点线飞动”别有意味。

毽球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多个方面体现了阴阳相反相生的关系。从毽子的外观结构上看,毽羽在上属阳,毽托在下属阴,毽托受力则加速,而毽羽则受空气阻力减速,其作用为一阴一阳。同时,在踢毽过程中,毽子上下翻飞、动静结合、阴阳互易。毽子的“拧、倾、曲、圆”是一种内收的技术,而“磕,绷,拐,跳”等动作则具有向外的趋势,毽子在各种套路的组合中,刚柔相济、阴阳互补。另外,和其他中国传统的体育项目一样,踢毽子也注重内修,注重自身体内的阴阳平衡,以达到养生的目的。

此外,毽球由“盘踢”“磕踢”“拐踢”“蹦踢”“里接”“外落”等基本动作发展成成百上千种花样踢法和套路,并形成了多个以地域划分的踢毽流派,也反映了不同的地理、历史和人文特色。

毽子的制作

毽子的做法大致分为三种:

第一种

材料:鸡尾部羽毛四至六根,铜钱一枚(其他眼钱均可),长约5厘米、宽约1厘米的布条两根,棉线60厘米左右。 

做法:用剪刀把鸡的羽毛根部剪理整齐,并用四根羽毛向四个不同方向理好,用线在根部捆扎好。再将两根布条穿在铜钱上,将捆扎好的羽毛插入小孔内,用线连同布条一起捆扎后即能使用(此种毽子美观、大方,适于练习和表演,但不能完成空中捞鱼、捡毽、挂瓶等动作)。

第二种

材料:鸡尾部羽毛四至六根,铜钱一枚(也可用其它眼钱代替),比铜钱大一些的布两小块,鸡肋部小绒毛四、五根,棉线60厘米左右。工具:剪刀一把,针一根。

做法:用剪刀将两小块布剪彩成比铜钱大一些的圆形,将铜钱放在两片圆形布片中间,用线缝牢。

再在中心缝上几根短绒毛和四根鸡尾部羽毛,尾羽向四个不同方向,象螺旋桨一样,然后用线扎起即成。

第三种

材料:鸡尾部羽毛四至六根,鸡、鸭、鹅翅膀的大羽毛一根,铜钱一枚(也可用其它眼钱代替),布两小块,棉线一米。 工具:剪刀一把,针一根 

做法:先将铜钱夹在两块布的中间(布要比铜钱略大)。用针线沿铜钱边缘缝牢,然后剪去不需要的部分。再用剪刀将大羽毛从根部剪下一段,长约3厘米左右,将羽毛毛管的一端平均剪为四片(剪开处约占全长的三分之一),再把每片向四面折转,用针线缝在带有铜钱的布上。将鸡尾部羽毛四至六根插入管内,即成毽子。此种毽子的羽毛踢坏了,可随时更换。

相关器材

毽球

毽球由毽毛、毽垫等构成。毽毛为四支白色或彩色鹅羽成十字形插在毛管内,每支羽毛宽3.20—3.50厘 米。毽垫直径3.80-4厘米,厚1.30-1.50厘米。毛管高2.50厘米。毽球的高度为13-15厘米。毽球的重量为13-15克。

球网

球网长7米,宽76厘米,网孔2厘米见方。球网上沿缝有4厘米宽的双层白布,用绳穿起,将球网张挂在网柱上。球网必须挂在中线的垂直上空。球网为深绿色。网柱安在中线以外,距边线50厘米处。球网的中部顶端距地面垂直高度为1.60米(男子),1.50米(女子)。网的两端距地面的垂直高度必须相等,两端的高度与中间的高度相差不得超过2厘米。在球网的两端,垂直于边线和中线交接处,各系有一条宽4厘米,长76厘米的白色带子,叫标志带.在球网上连接标志带外侧应系有两根有韧性的杆,叫标志杆。两杆内侧相距6米。标志杆长1.20米,直径1厘米,用玻璃纤维或类似的材料制成。标志杆应高出球网上沿44厘米,并用鲜明对比的颜色画上10厘米长的格纹。

练习方法

掌握节奏

动作节奏是指完成动作时,动作各部分所表现的强弱和时间间隔关系。毽子左右盘踢就是常见的周期性重复现象,这是动作节奏最明显表现, 但周期性重复本身不能产生节奏。通过分析毽子左右盘踢技术,可从动作快慢,用力强弱部位,时间长短,毽子踢的高低,肌肉紧张与放松、时间间隔交替等 方面入手,这些则是节奏基本条件,从上 述元素分析毽子右 左 盘踢动作技术是 由特殊性节奏组成。

线绳配合

刚开始第1次接触毽子采用线绳拴住毽子方式, 反复进行右 (左) 内侧单踢练习。第1步, 右单踢反复进行1-2-右踢, 1-2-右踢;第2步, (左) 单踢反复进行1-2-1- (左) 踢;1-2-1- (左) 踢;第3步, 右 (左) 单踢连续1-10次、1-20次;第4步, 毽子右 (左) 盘踢连续。通过线绳拴住毽子4步练习。

徒手练习

学好徒手毽子右 (左) 盘踢动作技术, 是学习7种踢毽动作的技术基础。徒手学练分4步:第1步, 单脚右徒手学练方式, 即准备姿势直立并步站位;预备姿势 (左) 脚尖朝前站立, (左) 手掌心朝上搬扶右脚外侧, 使右脚内侧脚弓部位平面向上, 同时右手掌帮助按压右腿膝内侧, 保持右腿内侧踢毽子徒手正确动作技术;反复固定形成正确动力定型, 再进行徒手运动中听口令1-2-踢。1-2-踢, 反复练习;最后徒手连续1~10次、1~20次反复多次练习。第2步, 运用单脚 (右) 徒手学练4种方式, 进行换 (左) 脚练习。第3步, 运用单脚右 (左) 徒手学练4种方式, 连续右 (左) 盘踢徒手练习。第4步, 徒手连续右 (左) 盘踢正误对比练习。4步教学必须扎实牢固, 才能更好掌握踢毽子技术的基本功。

盘踢练习

以左脚支撑右脚踢毽子为例。预备姿势:直立, 屈右臂右手掌心向上平托毽子于腹前约一拳距离。动作过程:右臂肱三头肌略微紧张发力, 带动腕部瞬间抖动, 手心向上, 上臂用力轻抛毽子沿身体中线向上直线飞行, 目测毽子下落至眼睛前方时, 右腿屈膝抬起与地面平行, 大小腿自然弯曲, 大腿肌肉用力外摆使膝关节向外顶出, 同时小腿顺势抬起, 踝关节瞬间发力带动脚内侧迎踢直线下落的毽子底座。毽子底座受力后, 沿身体中线向上呈直线运行, 完成一次完整的踢毽子动作。

初学者易出现上抛毽子时运行轨迹偏离身体中线, 分析其原因是上抛毽子前, 手心托毽子没有对正上方, 上臂肱三头肌没有主动发力, 只是单纯用手的力量, 瞬间抖腕动作不明显。导致其上抛后运行轨迹偏离身体中线。因此, 可在上臂和肋骨之间夹着用过的本或者折叠后的报纸, 面对墙壁站立进行直线抛、接毽子练习 。此方法还可以变化为:引导初学者抛毽子时上臂内侧夹物, 面对树干和立柱练习。结合墙体、树干、立柱等自然资源, 能有效地帮助初学者建立上抛毽子动作呈直线运动轨迹的本体感觉。

静力性练习

预备姿势:直立。 右腿抬起与地面平行, 双手十字交叉抱膝;动作二, 右腿抬起与地面平行, 双手十字交叉搬脚外侧于腹前一拳距离 ;动作三, 右腿抬起与地面平行, 同侧手抬起脚内侧, 异侧手也可按着膝关节外侧 。

动力性练习

预备姿势:直立。1×8拍, 节拍1右腿高抬一次 , 节拍2左手拍击右脚内侧 , 节拍3右手触拍右脚外侧, 节拍4还原直立, 节拍5~8同1~4动作相同方向相反;2×8拍, 节拍1屈左腿从右腿后向身体右侧伸出, 右手触拍左脚内侧 , 节拍2还原为直立。节拍3~4同1~2, 动作相同方向相反。

竞赛规则

比赛场地

正式的毽球比赛场地长11.88米,宽6.10米。场地中间画一条中线将场地分为两个区域,并在中线上设球网。毽球由毽毛、毽垫等构成,毽毛为4支白色或彩色鹅羽成十字形插在毛管内。

比赛队员的组成

赛队由6人组成,上场队员3人。发球队员在本方开球区内自抛自踢至对方场区,然后双方队员用膝以下部位踢球,或用膝以上部位触球,组成进攻和防守,双方按规则将毽球击入对方场地内而不使毽球落在本方场内。每方最多踢球不超过3人次,一个人不能连续踢两次和触两次球,否则违例,由对方发球或得分。掌握发球权一方,将球击入对方区域内,或对方失误则算得分,该队可连续发球得分直至本方失误则换发球。比赛采用三局两胜制,第三局采取每球得分制。

队员的场上位置

第一款 双方队员必须站在本方场区内。站在靠近球网的两名队员从左至右分别为小前锋得分后卫队员,靠近端线的队员为1号队员。 场上队员的位置必须与登记的轮回顺序相符合。第二款 发球的位置发球的一方,2、3号位的队员在发球队员的前方,彼此间相距不得少于两米。球发出后,双方队员可以在本方场区内任意交换位置。第三款 每局比赛结束之前,队员的轮转顺序不得调换。

教练员和队长

第一款 比赛成死球时,教练员和队长有权要求暂停或换人。在暂停时间内,教练员可以进行场外指导,但不得进入场区。第二款 比赛进行中,场上队长有权向裁判提出询问或要求解释,但必须服从裁判的最终判决。

服装

第一款 比赛队员应穿着整齐划一的运动服和毽球鞋或运动鞋。 第二款 场上队员上衣的前后须有明显的号码,号码颜色须一致,并与上衣颜色有明显的区别。号码应清晰可见,背后的号码至少高20厘米,胸前的号码至少高10厘米,笔划至少宽2厘米,同队队员不得使用重复号码。队员不得穿戴任何危及其他队员的服饰。

比赛局数和场区选择

第一款 比赛采用三局两胜制,第三局采取每球得分制。第二款 比赛前选择场区或发球权。第一局结束后双方交换场地和发球权。第三款 决胜局开始前,正裁判员召集双方队长重新选择场区或发球权。决胜局比赛中,任何一队先得8分时两队应交换场地。交换时,不得进行场外指导。交换场区后,双方队员的轮转位置不得变换。经记录员查对后,由原发球队员继续发球。如未及时交换场区,一旦裁判员或一方队长发现时,应立即交换。比分不变。

暂停

第一款 比赛成死球时,教练员或队长可以向裁判员要求暂停。第二款 暂停时,教练员可以在场地外进行指导,但场上队员不得出场,也不得与场外其他任何人讲话,场外人员不得进入场内。第三款 每局比赛中,每队可以要求两次暂停,每次暂停时间不得超过30秒钟。某队在一局中请求第三次暂停,应判该队失发球权或对方得1分。

换人

第一款 在比赛中成死球时,教练员或队长可以向裁判员要求换人。换人时,场外人员不得向队员进行指导,场内队员不得离开场地。第二款 每个队员在每一局比赛中换人不得超过三人次。第三款 替补队员在上场前,应在记录台附近作好准备,换人时间不得超过15秒钟,否则判该队一次暂停。如该队在该局已暂停过两次,则判该队失发球权或对方得一分。第四款 教练员或队长要求换人时,应向裁判员报告下场和上场队员的号码。第五款 比赛中因故被取消比赛资格的队员,不能继续参加该场比赛,可由替补队员替换。如该队在该局已换人三人次,或场外无人替换时,则判为负局。

局间间隙

一局比赛结束,下局比赛开始前,中间最多可有2分钟时间,供两队交换场地、换人和记录员登记号码,双方教练员在不影响上述工作的情况下,可以进行场外指导。

发球

第一款 发球发球队员须站在本方发球区内,用手持球,将球抛起,用脚踢向对方场区,使比赛进行。发球队员必须在发球区内发球,在球发出后才能进入场区。发球时2、3号队员不得有任何掩护动作,否则,判由对方发球。第二款 发球失误发生下列情况之一时,即判为发球失误:1.队员发球时,踏及端线或发球区线及其延长线;2.球未过网、触网或触及标志杆;3.球从网下穿过;4.球从标志及其延长高度以外过网;5.球触及任何障碍物,或在进入对方场区前触及本队队员;6.球落在界外;7.发球延误时间超过5秒钟;8.裁判员鸣哨后球坠落在地上。第三款 当发球队失误时,应判失发球权,由对方发球。第四款 重发球发生下列情况之一时,须重发球:1.在比赛进行中,球挂在网上(最后一次击球挂网除外);2.在比赛进行中,毽毛和毽垫在飞行时脱离;3.在裁判员鸣哨之前发球;4.在比赛进行中,其他人或物品进入场区。第五款 发球次序错误当球发出后,裁判员发现队发球次序错误,则判该队失发球权,并恢复正确位置。如犯规队已得分,应取消队因该次发球次序错误所得的分数。

轮转顺序

第一款 某队取得发球权时,应先按顺时针方向轮转一个位置,然后由轮转到控球后卫队员发球。第二款 新的一局开始前,可以变换本队队员的轮转顺序,并填好位置表交给记录员。

比赛进行中的击球与附加动作

第一款 每队在将球踢入对方场区前,在本方场区最多只能有三人次共击球四次。第二款 每个队员可以连续击球两次。第三款 不得用手、臂触球。但防守队员在手臂下垂不离开躯干的前提下,拦网时手球不判违例。第四款 球不得明显地停留在队员身体的任何部位。[罚则]违反第十四条第一至四款均为违例,判由对方发球或得1分。

网上球

在比赛进行中球触及两标志杆以内的球网为好球,球触标志杆为失误。

触网

第一款 比赛进行中,队员身体任何部位触及两标志杆以内的球网,均为触网违例。第二款 队员击球后,触及标志杆或标志杆以外的球网、网柱、网绳或其他物体,不为违例。

进入对方场区和空间

第一款 过网击球为犯规。第二款 比赛进行中,身体任何部位不得进入对方场区的空间。第三款 队员若用头攻球时,必须在限制线以外,但落地时两脚可落在限制线以内。防守队员在限制区内,头部无意识触球过网不判违例。第四款 在比赛进行中,除脚以外,身体任何部位不得触及中线。脚不得完全越过中线。

死球与中断比赛

第一款 球触地及违例为死球。第二款 中断比赛:其他人或物品进入比赛场区;更换损坏的器材;运动员发生意外事故等。发生以上情况,裁判员应鸣哨,中断比赛和恢复比赛。

计胜方法

第一款 接发球队失误,应判对方得一分;发球队失误,则判由对方发球。第二款 某队得15分并至少比对方队得多2分时,则为胜一局。如比分是14比14,比赛应继续进行,直至某队领先2分,方为胜一局。

判定和申诉

第一款 一场比赛中,正裁判员的判定是最终判决。第二款 只有场上队长可以对裁判员的判罚当场提出询问或要求解释,正裁判员应及时予以解释。第三款 申述比赛队对裁判员的判罚有争议,比赛时必须服从裁判员的裁判,比赛后可向仲裁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诉。正裁判员亦应向仲裁委员会提出书面报告。

违规动作

手毽

任何将肩骨以下直至手指尖抬起脱离自然下垂状态并接触毽子的动作都被视为“手毽”违规, 无论参赛者是“有意”或“无意”。在双臂和双手自然下垂状态下,以静止方式停止毽子的飞行,然后任凭毽子自然下落并接续下一个动作,这样的动作不视为手毽,而视为允许的“停毽”。

留毽

导致毽子在身体、鞋或服装任何部位滞留不动的各种动作都称为“留毽”。“滞留不动”是指毽子和与其接触的身体、鞋或服装的相对关系,不是指毽子在空间中的绝对静止状态。为保持比赛的节奏,在中国竞技毽和老式的毽球比赛中都禁止留毽。运动员有义务穿适宜的服装和鞋,以避免任何造成留毽的情况发生。但在花毽比赛中则对于“留毽”有着完全不同的规则,其中有些动作甚至要求运动员将毽子有意识地停留在身体的某个特定部位,例如规定动作中的“朝天蹬”,就要求运动员将腿伸直并向上方垂直抬起,以脚心接住并留住毽子在脚心停留不动。

落毽

无论在民间娱乐或是正式比赛中,“落毽”都被视为是一种动作失败的结果。但在中国竞技毽或毽球比赛中,如果运动员将毽子踢过中间网并使毽子直接落在对方场区内则不视为“落毽”,而是进攻得分的动作。只有毽子落在本方场区内的地上,无论是因为对方动作的结果还是本方动作的结果,都被视为“落毽”而失分。

不足与改进

毽球比赛的不足之处主要有以下几点:1.毽球与早它20年由泰国部长于1964年发明的“藤球”过于相像。无论是赛制的设置(单踢、双踢、3人团体赛)、主要动作(高腿踏毽、外摆脚背倒勾进攻),还是团体赛时的队形、做毽动作和发毽动作,都与藤球过于接近。如果藤球国家指责毽球是“山寨藤球”,毽球的设计者们将很难做出解释。2.中间网过高和技术性过高,影响到了毽球比赛的普适性。毽球比赛的中间网高达1.60米,导致传统的8种主要踢毽动作中,只有踹(占80%)和勾(占20%)这两种高难度动作成为主要进攻方式。基层毽球队中,往往只有1/5-1/10的队员有能力发动进攻。这种情况,在2009年1月17日的中国体育报曾有报道对此进行批评。3.攻守不平衡导致观赏性较差,越是顶级比赛观众越少。与其他所有隔网球类比赛如网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的情况完全相反,毽球比赛越是顶级比赛观众越少。如世界锦标赛和中国的全国锦标赛,看台上都是空空如也,根本没有观众。原因在于攻方过强造成的“一回合球”(即发球方无法将毽子第二次踢过网)太多,某些场次竟然高达90%,往往一场比赛的最高回合数只有3次。

花毽比赛的主要问题是踢毽动作太小,不利在大范围的体育馆内观看。其次,花毽比赛的5x5米的场地中央设计了一个60x60厘米的方形区域,运动员离开该区域就会被扣分。这种设计也显然不符合“更高更快更强”的奥运会精神。

2009年5月发明的“中国竞技毽”则吸取了上述两种竞赛形式设计的教训,按照奥运精神和国际通行的最新竞赛理论设计比赛,成为踢毽运动的突破性创新。自2009年6月起至2010年3月,中国竞技毽已经在北京的各大公园和体育馆中进行了1000场以上的测试赛,并且形成了一支由北京最高水平的毽客和体育竞赛专业人士组成的强有力团队。2010年3月底,10万字的“中国竞技毽竞赛规则”一书即将出版,并将很快出版英文等外文版,踢毽子的这种最新竞赛形式将使这一古老运动焕发青春,成为距奥运立项标准最近的中国传统体育运动。

健身功能

键子是一项良好的全身性运动,它不需要任何专门的场地和设备,运动量可大可小,老幼皆宜,尤其有助于培养人的灵敏性和协调性,有助于身体的全面发展,增强健康。踢键子以下肢肌肉的协调运动为主,功夫在脚上。硫、拐、盘,转身稳步,起跳骗腿,前合后仰,在他人看来,就像欣赏跳舞。脆关节、膝关节、躁关节等,以纵轴为中心摆动,带动远端供血最困难、动作难度最大的部位,增强了肌肉的力量和相应关节的柔韧性。盘、拐、绕等动作,缝匠肌、胸肌、股肌等腿部肌肉得到锻炼;而、硫、落等,足背肌、足底肌的作用必不可少。至于花键儿的一些高难度动作,像“雾里看花”、“苏秦背剑”、“倒挂紫金冠”,“外硫还龙”,“朝天一灶香”等等,头顶、后背、脚跟、脚面等部位,键子上滚下翻,滴溜儿乱转。这时,腰肌、髓肌、臀肌,甚至胸肌、腹肌等都要参与。骨骼肌的动静脉短路枝大量开放,下肢血流的动力性平衡得到维持。既增强了肌肉、骨骼的运动功能,又有效地预防了一些血液回流障碍性疾病,尤其是办公族耀患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疾病。长期低头伏案,颈椎前倾,疏于活动,容易得颈椎病;胸、腰等部位脊椎的生理弯曲失常,久之则拱腰驼背,成为所谓“办公室型体态”。踢键子时,随着键子的起落,脊椎各关节屈伸有节、有度,椎体的深、浅层肌及颈前、颈后肌等一张一弛的功能锻炼,避免了椎关节的化,增强了关节的稳定性,预防了颈椎病,修整了腰肢体态。踢键儿时双上肢有节律地摆动,运动了肩、背部肌肉、关节,对中老年人耀患的肩周炎,也有较好的防治作用。

踢键子还可以防治“亚健康”状态。踢键子要求人的思想高度集中。瞬间完成踢的动作,技术到位,动作准确,键子才能遂心着意。大脑皮层势必建立起新的兴奋灶,转移思维,“换换脑子”。对于调节高级神经活动、化解心理压力十分有益。键子虽小,娱乐和艺术等功能俱全,魅力十足。心到、眼到、脚到;反应要灵敏,动作要迅速,相互配合要心领神会。很多人把踢键子又叫“走键儿”。大家围在一起,你一脚,我一脚,飞舞的键子牵动着所有人的眼球,调动着所有人的责任感,激发着所有人团结进取的精神稍微的不小心都会造成键子起落中断。其间有说有笑,有喊有叫,有逗有让,气氛融洽、热烈;一旦落地,一片哗然,一片腕惜。心态的调整寓于小小键子的腾飞起落。有效地防治了“亚健康”状态。

参考资料

毽球运动的“前世今生”:毽球翻飞,勾勒出中华传统民间运动的美妙历史画卷.新浪看点.2023-11-07

中华传统体育文化—毽球.中国奥林匹克博物馆.2023-11-07

学青会毽球(校园组)比赛开踢 我省健儿精彩亮相.腾讯网.2023-11-07

..2023-11-09

..2023-11-09

毽子运动文化演绎.中国知网.2023-11-08

重庆特产传说(104)丨儿时最常玩的它 已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上游新闻.2023-11-09

毽球.央广网体育.2023-11-08

教好小学一年级学生毽子右(左)盘踢的10种方法.中国知网.2023-11-08

学练盘踢毽子的常用方法.中国知网.2023-11-08

毽球竞赛规则.体育总局.2023-11-08

..2023-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