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乐行
张乐行(别称张老乐,乳名香儿,1810年-1863年4月5日),涡阳县城西北六公里张老家村人,清末中原地区农民起义军捻军首领。
张乐行幼入私熟,曾经营糟坊、粮行,贩私盐,喜扶危济困,时称“仁义光棍”。1853年为淮北市等地18股捻股推为首领,次年受清廷前漕督周天爵招抚,随其镇压定元陆遐龄起义,寻被遣散,复聚众起义。1856年捻军在雉河集会盟,被推为盟主,称大汉命王,确立捻军五旗军制,率军南下怀远,克霍邱三河尖。次年在霍邱县城外与太平军会师,两军连克霍邱、正阳光。曾先后被授予征主将、鼎天福、成天义、沃王等太平天国封号。于六安诱杀不听指挥不受纪律约束的正蓝旗旗主刘永敬及其侄刘天台。1858年撤离六安市,占领怀远、临淮、凤阳县、五河县,并配合太平军,取得三河战役胜利。次年六月,与太平宫如孝部联合攻克定远。1860年袭占六安,配合太平军保卫安庆市。1862年,率军围攻颖州不下,遂回雉河集。四月,闻陈玉成被擒,星夜率军援救未果,又会合苏天福进军宿州市,遭萨尔图·英翰、刘天福等阻击,转而东下。次年,尹沟及雉河集不守,率3000人在张村铺与清军决战,全军覆没,仅率10余骑逃出,后在西阳集被叛将李四一出卖,在宿州被知州英翰逮捕杀害。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嘉庆十五年(1810),张乐行出生于雉河集(今涡阳县)西北15华里的张老家村。父慰祖,母燕氏,兄弟三人,他排行老三,乳名香儿。张乐行为人仗义疏财,疾恶如仇,爱打抱不平,在当地人称“响捻子”“仁义光棍”,深受乡亲们爱戴。其曾因杀作恶多端的侯永清父子而声名鹊起。
起义
咸丰三年(1853)二月,受太平军起义影响,淮北捻子群起响应,在雉河集举行会盟,张乐行众望所归,被公推为“盟主”,成为捻军领袖。然而不久,攻捻统帅周天爵抵达皖北前线,张乐行捻军受挫。咸丰四年(1854)底,他采用“受抚”策略暂作蛰伏后重出江湖,与龚德树捻军合兵,力量迅速壮大,至咸丰五年(1855)达数万众。在张乐行的统帅下,捻军“纵横跌宕,所向无敌”。八月,张乐行挥师进攻蒙城县,十七日在八里庄一战中击垮中书衔张虎文统领的蒙城团练,斩杀练总黄霆万、六品顶戴张如陵以及怀远县练总武生邵保祺等,致使皖北蒙城、颍上县、宿州市、亳州、凤阳、怀远等地告急。二十七日,他在亳州泥台店大败河南省道员张维翰,阵斩清将达凌阿,并乘胜攻入商丘市马牧集,又击败朱连泰清军,包围归德。十月回师皖北,占领蒙城,十九日围困亳州市。
张乐行捻军的不断壮大引起了清政府的恐慌。咸丰五年(1855)十一月十四日,清廷发布上谕,命江苏省、安徽、河南三省合剿张乐行捻军,所有三省会剿兵勇均归湖南提督武隆区额调度。但张乐行在十一月二十一日便击败了提督武隆额、总兵史荣椿部清军,攻下河南夏邑,二十六日再次围困亳州。十二月在永城麻种集大败武隆额清军,咸丰六年一月十七日又一次击败武隆额,占领夏邑县,二十日占领虞城县,武隆额因剿捻不力被罢免。一月三十日,清廷任命河南巡抚赫舍里·英桂督办豫皖苏三省剿捻事宜,前福建省按察使徐宗干帮办军务。
就在清军集结之时,二月皖、豫边各捻军首领齐集雉河集山西会馆,举行第二次雉河集会盟,正式确立了黄红蓝白黑“五旗军制”,共尊张乐行为“大汉盟主”,各旗统将皆听从盟主调遣,此举树立了张乐行在捻军中的最高统帅权威。
与清军作战
雉河集会议后,张乐行派韩奇峰、李大喜部出兵宿州市,与宿州捻军夏白、任乾部合围宿城,威胁清军战略要地徐州市,成功牵制了徐州总兵傅振邦、寿春总兵郑魁士、副将塔思哈、侍卫容照各部清军。捻军主力则在张乐行亲自率领下,大举向河南省进发,围永城市,陷夏邑县,活捉夏邑知县郭凤恩。
咸丰六年(1856)三月十五日,在归德附近蔡道口,张乐行一举击溃河南南阳镇总兵邱联恩和河北镇总兵隆安所部清军,乘胜进逼归德,将攻捻主帅赫舍里·英桂困于城中。不久,清廷派出袁世凯的从祖父袁甲三负责进攻张乐行捻军。五月三十一日,袁甲三率军抵达亳州市,与守城清军朱连泰两面夹击捻军。捻军腹背受敌,退往翟村寺,立足未稳,六月八日清军追击,张乐行捻军再退白龙王庙。六月十一日清军蜂拥而至,张乐行、韩奇峰迎敌,龚德树、王贯三策应,但最终失败,退守雉河集。六月十七日,袁甲三、邱联恩、崇安、史荣椿等齐抵雉河集。张乐行领军顽强抵抗,直至十九日雉河集陷落。
雉河集根据地失守后,张乐行率众东向蒙城县,跳出清军包围圈。接着由蒙城南向颍州区,从颍州江口新集渡过沙河,攻入颍上庙台集、垂冈集。沿途“捻匪号称三十八股,数逾万人,张乐行并为死党,势复张”。七月十七日,成功拿下“水陆冲要,商贾辐辏”的重镇三河尖。待清军追至,张乐行突然折回,八月十九日三路直取雉河集,守敌西凌阿、崇安抵挡不住,退营寺集待援,捻军重新占领雉河集,第二次雉河集保卫战打响,直至十一月二十八日再次失守,其间经历临涣、涡河口、清水河、赵王河、太清官、十八里铺、耿皇寺、赵旗屯刘奶庙、潘家楼、姬家桥、三丈口、楚店集、花沟集、官吉寺等大小战斗数十次。虽然张乐行捻军败多胜少,但给清朝统治集团造成了极大压力。
十一月二十八日,清军占领雉河集后,进行大屠杀,仅安一军就在雉河集近郊的杨园子屠杀达数千人。随后清军乘胜追击,三十日追至宿州临涣。张乐行守定浍河桥,相持终日,采用龚德树之计,夜战败之,重创清军,清军兵勇仅剩十余人,这就是著名的“浍河桥摸营”之战。
与太平军联合
咸丰七年(1857)二月十七日,清廷因攻捻主帅赫舍里·英桂调度无方,派出瓜尔佳·胜保“帮办剿匪事宜”。正在部署之际,张乐行率军南下,三月一日第二次占领商业重镇三河尖,三月四日在霍邱县地区与太平军会师,达成联合作战协议。张乐行捻军名义上接受太平天国封号、官爵,但仍保持自身独立组织和领导系统,张乐行依旧以“大汉盟主”身份发号施令。这一联合在捻军史和太平天国史上都具有重要转折意义,太平军从此有了有力支持者,张乐行捻军也摆脱了孤立无援的困境,两军相互呼应,安徽战场上呈现“发捻交乘”的新局面。会师当日,张乐行率部与薛之元部太平军联合进攻固始县县城,二十二日回撤三河尖镇,指挥联军进攻颍上县县城,围攻四十三日不下,五月三日撤兵,以应对清军对三河尖的进攻。六月十六日,经过“大小六十八战”,张乐行捻军踞守三个半月的三河尖根据地落入瓜尔佳·胜保所部清军之手。捻军顺流东下,与胜保展开正阳关镇大战,二十五日在沫河口大败署庐凤道金光箸所部兵勇,金光箸被杀。不过,经过三个多月苦战,十月十二日正阳关仍被清军攻破,张乐行突出重围,前往六安市与李秀成部太平军会合。
正阳关破围后,李秀成所部太平军为解镇江市之围奉令东进,张乐行率部进驻六安进行休整。此时,清军在淮北市与苗沛霖勾结,烧杀抢掠,淮南前线战事稍缓。然而,咸丰七年(1857)十二月,捻军领导集团内部在六安发生内讧:由军师龚德树献计,经盟主张乐行默许,正蓝旗旗主刘永敬(绰号“饿狼”)及其侄刘天台(绰号“小白龙”)被以“反叛”罪名诱杀。
“刘饿狼事变”导致捻军内部大分裂。刘饿狼被杀后,蓝旗部众在刘天福、刘天祥、刘天月、刘文鉴、魏希古、魏希元、魏希纯等率领下返归淮北,继续执行刘饿狼的军事主张,进行抗苗斗争,甚至仍以饿狼名义活动。刘部的北归严重削弱了张乐行淮南捻军的抗清力量,同时也使内部极度不稳,领导集团内部不团结现象加剧。
咸丰八年(1858)二月五日,陈玉成、韦俊太平军围攻固始县,张乐行派韩奇峰率所部捻军配合,牵制清军。固始久攻不下,四月六日撤围,太平军进入湖北,韩奇峰仍回六安市。
固始解围后,瓜尔佳·胜保、袁甲三、李孟群各路清军齐集六安,并于四月二十九日完成对六安城的包围。其实,围城之前,各旗捻军已陆续撤出,张乐行殿后,在六安与清军相持,直至五月二十五日突围,顺淠河经顺河、马头隐贤、迎河等集,再由正阳关镇沿淮河东下,六月二日占领“全淮上游重地”的怀远县城,开启了张乐行皖东抗清运动。
皖东抗清
咸丰八年六月,张乐行领捻军占怀远后乘胜进军,于六月十三日起在长淮卫等地连败清军,包围临淮,次日击溃黄元吉部,攻占凤阳县,十五日再克凤阳府、县两城,开辟皖东根据地,势力大增,人数逾十万并分兵活动。
皖东根据地的建立沉重打击清朝统治集团,福济哀叹,袁甲三恐慌。此地打通淮南北通道,连接各区域,阻清军南下,支援太平天国战争,如助力陈玉成八月再克庐州。此局面扭转捻军淮南颓势,成其兴衰转折点,清军则屡败,爱新觉罗·奕詝怒而革福济职,任翁同书为巡抚。
张乐行指挥捻军作战英勇,与太平军协作,参与二解京围之战和三河大战。咸丰八年七月底,陈玉成、李秀成与张乐行合兵攻浦口区,九月二十六日获浦口大捷,后连克多城,解天京之围。随后又与湘军战于三河,九月二十二日湘军陷太湖后分兵,十一月三河大战爆发,十五日两军会战,联军围歼湘军,李续宾自尽,曾国华阵亡,湘军精锐尽失。战后联军南进收复多地,安庆市之围亦解。
三河之战是太平天国光辉战例,张乐行调怀远等地捻军参战保障胜利,此亦为捻军著名战例,咸丰九年六月他被洪秀全授“征北主将”,后封“沃王”。
解决危机
张乐行捻军在皖东根据地开辟后虽发展势头旺,但内部因人员剧增而成分复杂,出现不利因素。攻捻统帅瓜尔佳·胜保招抚苗沛霖,李昭寿再次“投诚”,引发捻军投敌逆流。正蓝旗旗主张隆首“输诚”,刘玉渊、刘天祥遭游说,正镶白旗孙葵心亦有降意,至咸丰九年年初,浍河南北捻圩寨多插官军旗,捻军面临分裂危机。
张乐行坚决抗击投敌现象。1859年1月,他令龚德树守怀远,自率万余兵力水陆攻临淮。胜保派兵与团练截击,张隆、韩秀峰抵抗,战斗激烈。此役后张隆不敢轻易献城。不久太平军大败胜保,与捻军合作再创佳绩,声威重振,遏制投敌潮。
三河之战后,李秀成东进,陈玉成在鄂、皖边界抗敌。咸丰九年三月,陈玉成占六安市,于庐州官亭擒李孟群,后入江苏省,六月克盱眙县,瓜尔佳·胜保败逃。同月,吴如孝北上攻定远,张乐行率捻军与之会合,南北夹攻,翁同书逃往寿州。七月十七日联军克定远,吉顺、惠成溃败,郭沛霖、周佩濂被杀。
定远战役胜利提升张乐行威望,震慑投敌者。孙葵心、刘玉渊等回归,张隆亦不敢再叛。
定远战役获胜后,张乐行捻军主力多聚于淮河以南,淮河北岸怀远空虚,为清军所乘。咸丰九年十月二十九日,胜保率穆腾阿、麟瑞、滕家胜、黄开榜及王庭兰等部攻怀远县城。龚德树邀吴如孝太平军救援,然被清军阻于淮河南岸。十一月八日,捻军据守一年半的怀远失陷。张乐行率部在龚德树、吴如孝接应下渡淮河,移大本营至定远县,与太平军联合作战,与清军拉锯一年有余,互有胜负。
咸丰十年十一月,苗沛霖举抗清旗并与太平军、捻军和解,而张乐行却连遭厄运。咸丰十一年二月孙葵心战死,三月龚德树战亡于罗田县松子关,张乐行悲痛致病。淮南捻军战将凋零,张乐行于定远孤立难发展,恰逢淮北捻军仍抗清,遂决定北归重振。咸丰十一年六月,其率军欲渡淮河,兄张敏行北岸接应未成功,敏行返雉河集,乐行留定远待时。九月五日,安庆市被湘军攻陷,天京门户洞开,安徽太平军根据地将失,乐行留淮南市已无益。十月二十九日苗沛霖寿州围城胜,翁同书等被擒。因苗、张有谅解,十二月二十五日张乐行借道苗沛霖辖区,从寿州附近渡淮河至淮北市地区。
困境与结局
同治元年一月,张乐行指挥捻军与马融和部太平军、苗沛霖部“苗家军”联合进攻皖北颍州,十八日围城。一个多月里,虽多次用地道轰城均未奏效。三月八日,苗沛霖倒戈,反攻张乐行部与太平军,并向瓜尔佳·胜保受抚。二十三日,苗沛霖围颍上县,困联军眷属,致颍州区围城失败。张乐行回颍上遭苗家军包围,十日突围北返雉河集。五月四日,其救援颍上剩余部队被清军败。十三日庐州失陷,陈玉成往寿州,十五日被苗沛霖擒,二十一日被送胜保处。张乐行闻信即率捻军往江口新集劫囚未得手,安徽太平军根据地全失,张乐行益发孤立。
同治元年三月十八日,僧格林沁率部至河南商丘市攻金楼寨白莲教军,六月二十六日破寨,打通进攻皖北通道。其部超3万,为攻捻主力,又有湘军等多军及苗沛霖部,清军势大,张乐行捻军被围,形势险恶。
同年十月,僧格林沁部入皖北亳州,十九日攻卢庙,李廷彦率花旗军苦战十日,卢庙等多地失守,李廷彦战死。僧格林沁令诸部推进直捣雉河集,十一月二十七日舒通额、苏克金与张乐行于涡河北岸张桥大战,雉河集会战开启。
张乐行欲破围,自同治元年五月至二年三月多次出兵鲁、豫、鄂等地牵制清军,未达预期。会战中僧格林沁推进,张乐行屡败后退,二年二月韩圩等据点被占,部分捻首投诚,如宋喜元、赵浩然等,捻军实力大损。清军合围雉河集,苗沛霖配合夹击,包围圈收紧。二年三月九日,张乐行从宿州市突围失败,十三日回雉河集井陉之战。三月中旬起会战惨烈,捻军败,被“逐北数十里斩首二万级”,诸多著名捻首被俘遇难。
三月十九日雉河集、尹家沟失守,张乐行残部突围欲往宿州,二十三日至蒙城西阳集李家圩被李四一出卖遭擒,四月五日遇害。张乐行坚持联太抗清,被俘不屈,成淮北市英雄。其侄张宗禹继之,联任化邦、赖文光部继续抗清。
亲属关系
父:张慰祖
母:燕氏
长兄:张问行
兄:张敏行
人物评价
张氏家族有着强烈的民族意识,张乐行本人更是怀抱反清之志,广纳亡命,串捻结党,除奸诛霸,行侠仗义,打抱不平,称誉遐迩。
张乐行是捻军的组织者、领导者。捻军起义沉重的打击了清朝统治者,动摇了几千年中国的封建统治,为辛亥革命的胜利,中华民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后世纪念
故居
张乐行故居,位于涡阳县城西北6公里张老家村。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张乐行诞生于此。张乐行故居有合瓦瓦房16间,其中前排堂屋5间,后客厅5间,东西房各3间。客厅重梁起架,雕梁画栋,明柱走廊,花格门窗。张乐行故居内存有张姓大宗谱、张氏小宗图、张慰祖墓碑及张敏行墓碑。1961年,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参考资料
张乐行.五河县人民政府.2024-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