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贡茶

贡茶

贡茶(贡菜 tea)是古时专门作为贡品进献皇室,供帝王享用的茶叶。

贡茶起源于西周,当时巴蜀作战有功,被册封为诸侯国,向周王纳贡的物品中即有茶叶。贡茶制度始于唐朝,历经宋朝、元朝,直到清朝灭亡,民国时期贡茶制度才随之消亡。中原地区古代宁波市盛产贡茶,以慈溪市区域为主,其他省、府几乎难与它匹敌。贡茶种类繁多,在中国名茶和地方名茶中,有许多曾被历代皇室列入贡茶,比较有名的如普洱市、蒙顶茶、开化龙顶、碧螺春等。

贡茶一般是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好茶,通常具有优异的色香味、独特的外形和优异的品质。贡茶的形成往往有一定的历史渊源或人文地理条件。贡茶在清朝时作为赠送外国的国礼。清皇朝每年收纳的普洱贡茶,除了供清皇宫饮用或分赠皇亲国戚外,也被选作赠送外国使节的礼品茶,视为代表国家的高级土特产礼品。一方面,贡茶制度是历代封建王朝强加给茶农百姓的一副沉重枷锁,对茶叶生产的发展不利,贡茶制度的消极作用是册属置疑的。另一方面,由于历代皇朝对贡茶品质的苟求和求新的欲望,促使了历代贡茶不断创新和发展,因而促进了制茶技术的改进与提高。

历史沿革

起源

自从有茶以来,茶成为生活的一部分,黎民百姓饮茶,历朝皇帝、历代皇家也饮茶。而皇帝、皇家所饮的茶就是贡茶。

贡茶起源于西周,据《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姬发伐约,实得巴蜀之师”。当时巴蜀作战有功,被册封为诸侯国,向周王纳贡的物品中即有茶叶。在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发率周军及诸侯伐灭商朝帝辛后,便将其一位宗亲封在巴地。巴蜀作战有功,被册封为诸侯。这是一个疆域不小的邦国,它东至鱼复(今重庆奉节东白帝城),西达爽道(今四川省宜宾市西南安边镇),北接汉中市(今陕西秦岭以南地区),南极黔洁(相当今四川倍当时的茶叶不仅作陵地区)。巴王作为诸侯,要向周武王纳贡。贡品有:五谷六畜、春蚕麻绝、鱼盐铜铁、丹漆茶蜜、灵龟巨犀属红原鸡白炸、黄润鲜粉。贡单后又加注:“其果实之珍者,树有荔枝,蔓有辛药,园有芳萌香茗。”香茗,即茶园里的珍品茶叶。不过西周时期进献的“茶”也仅仅是贡茶的初期形式,尚未形成定制。

唐朝

唐朝是中国茶叶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佛教的发展推动了饮茶习俗的传播。盛唐有大国风范、国泰民安,继六朝之后,江南土地得以迅速开发,“山且植茗,高下无遗土”,“给衣食,供赋役,悉诗祁之茗”。茶叶种植业迅速发展,家庭手工制茶作坊相继出现、茶叶商品化成为农产物中唯一典型,初步形成了区域化、专业化,为贡茶制度的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纳贡制度的理论依据是“薄天之下,莫非王土”,“食土之毛(指农产品),谁非君臣”。同时,在上古时代,农业是国家兴衰之关键,为了使劳力向农业倾斜,派生出贡茶、耀茶制度,成为抑商政策的重要支撑。贡茶从李唐王朝开始形成制度,历代相传,延续数百年之久。唐代贡茶制度有两种形式:唐代宫廷选择茶叶品质优异的二十多个区域,作为定额纳贡的州,这些州的茶计有常州阳羡茶、湖州顾诸紫笋茶、睦州鸠坑茶、舒州天柱茶、宣州雅山茶、饶州浮梁茶、溪州灵溪茶、岳州省州含膏、峡州碧涧茶、荆州团黄茶、雅州蒙顶茶、福州方山露芽。雅州蒙顶茶号称第一,名日“仙茶”。常州阳美茶、湖州紫笋茶同列第二。荆州团黄茶名列第三朝廷在生态环境得天独厚、自然品质优异、产量相对集中、交通相对便捷的名茶产区,直接设立贡茶院专业制作贡茶(即贡焙制)。湖州长兴顾诸山与常州宜兴唐贡山接壤,东临太湖、西北依山,峰峦叠翠、云雾弥漫,是茶树生长最佳的环境,所产“顾诸扑人鼻孔,齿颊都异,久而不忘”。

大历五年(770),朝廷在顾绪茶区域建构规模宏大、组织严密、管理精细、制作精良的贡茶院,贡茶院由“刺史主之,观察使总之”,除朝廷指派官史负责管理外,当地州长官也有义不容辞的督造之责。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国营茶叶加工厂。制茶是有一定技术含量的,贡茶院的劳力来源是由政府控制的一部分茶叶专业户,临时以“和雇匠”方式入院造茶的。“雇者,日为捐三尺”,依日纳资作为报酬。贡茶院“有房屋三十余间,役工三万人”,“工匠千余人”。袁高杜牧曾出任湖州市刺史,亲自督造过贡茶。杜牧《题宜兴茶山》诗云:“山实东南秀,茶称瑞草魁……溪尽停蛮樟,旗张卓翠苔……佛天闻笑语,特地见楼台。”

宋朝

到了宋朝,贡茶制度沿袭唐朝。此时,顾渚贡茶院日渐衰落,而福建凤凰山的北苑龙焙则取而代之,成为名声显赫的茶院。赵光义太平兴国初年,朝廷特颁置龙凤模,派贡茶特使到北苑造团茶,以区别朝廷团茶和民间团茶。片茶压以银模,饰以龙凤花纹,栩栩如生,精湛绝伦。从此,宋代贡茶的制作走上更加精致、尊贵、华丽的发展路线。宋代的贡茶在时人心中已不仅仅是一种精制的茶叶,而是尊贵的象征。北苑生产的龙凤团饼茶,采制技术精益求精,年年花样翻新,名品达数十种之多,生产规模之大,历史罕见。仁宗年间,蔡襄创造了小龙团;赵煦年间,改制瑞云翔龙。宋代贡茶的价值高昂,“龙茶一饼,值黄金二两;凤茶一饼,值黄金一两。欧阳修当了二十多年官,才蒙皇帝赐高级贡茶一饼二两。

元朝

元朝的贡茶与唐宋相比,在数量、质量及贡茶制度上都呈平淡之势。这主要是元朝统治者的民族性、生活习惯以及茶类的变化等原因,使唐宋形成的贡茶规制遭到冲击。宋亡之后,一度兴盛的建安之御焙贡茶衰落了。元朝保留了一些宋室的御茶园和官方制茶工场,并于大德三年·(1299年)在武夷山四曲溪设置焙局,又称为御茶园。御茶园建有仁风门、拜发殿、神清堂及思敬、焙芳、宜莉、燕宾、浮光等亭,附近还设有更衣台等建筑。焙工数以千计,大造贡茶。御茶园创建之初,贡茶每年进献数十斤,逐渐增至数百斤,而要求数量越来越大,以至于每年焙制数千饼龙团茶。据董天工《武夷山志》载,元顺帝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贡茶额达九百九十斤。元代的贡茶虽然沿袭宋制,以蒸青团团茶、团茶为主,但在民间一般多改为饮叶茶、抹茶

明朝

明代初期,贡焙仍沿用元代旧制,贡焙制有所削弱,仅在福建武夷山置小型御茶园,定额纳贡制仍然实施。朱元璋朱元障,出身贫寒,深知茶农疾苦,看到进贡的龙凤团饼茶,有感于茶农的不堪重负和团饼贡茶的昂贵和烦琐,因此专门下绍改革,此后明代贡茶正式革除团饼,采用散茶。但是,在明代贡茶征收过程中,各地官史层层加码,数量大大超过预额,给茶农造成极大的负担。根据《明史·食货志》载,明太祖时,建宁贡茶一千六百余斤,到隆庆初,增到二千三百斤。官更们更是趁督造贡茶之机,贪污纳赔,无恶不作,使农民倾家荡产。天下产茶之地,岁贡都有定额,有茶必贡,无可减免。朱翊钧万历年间,富阳鲫鱼与茶并贡,百姓有苦难言。朱元障诏令:“诏建宁岁贡上供茶,丢造龙团……天下茶额惟建宁为上,其品有四:贾探春、先春、次春、紫笋,置茶户五百,免其役。”

清朝

清朝,茶业进入鼎盛时期,形成了著名的茶区和茶叶市场。如建瓯茶厂竟有上千家,每家少则数十人,多则百余人,从事制茶业的人员越来越多。据江西省《铅山县志》记载:“河口镇乾隆时期制茶工人二三万之众,有茶行四十八家。在出口的农产品之中,茶叶所占比重很大。清代前期,贡茶仍沿用前朝产茶州定额纳贡的制度。到了中叶,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因素的影响,贡茶制度逐渐消亡。清宫除常例用御茶之外,朝廷举行大型茶宴与每年新年正月举行的茶宴也均用御茶,在康熙后期与乾隆年间曾盛极一时。清代历朝皇室所消耗的贡茶数量是相当惊人的,全国七十多个府县,每年向宫廷所进贡的茶即达一万三千九百多斤。这些贡茶,有些是由皇帝亲自选定的。如洞庭碧螺春茶,是康熙第三次南巡时御赐茶名;西湖龙井,是乾隆下江南时封的御茶;其他还有君山毛尖、贵定云雾茶、福建西天山芽茶、安徽敬亭绿雪、四川蒙顶甘露等。

民国

民国初年,中华民国政府宣布停止各省向中央政府贡茶,从此废除了千百年来的贡茶制度。

品种分类

品种

当代中国名茶和地方名茶中,有许多曾被历代皇室列入贡茶。例如,浙江省有西湖龙井、四明十二雷、鸿坑毛尖、顾猪紫笋、天目清顶、雁荡毛峰、金华举岩、日铸雪芽;安徽有六安瓜片、黄山云雾、敬亭绿雪涌溪火青霍山黄芽福建省有白茶、天山清水绿、武夷大红袍、安溪虎岳铁观音、武夷肉桂、延祥茶;湖南省有君山毛尖、旺庐洞云雾茶、官庄毛尖、南岳云雾、大扁毛尖、古丈毛尖四川省有蒙顶黄芽、巴岳绿茶;江西省有宁红、婺源绿茶庐山云雾茶(古时名为闻林茶);江苏省碧螺春花果山云雾茶、宜兴阳美茶;陕西省紫阳毛尖河南省信阳毛尖云南省普洱茶;台湾省有文山包种茶

分类

在历史上,贡茶分为两种,一种是“不定期贡”,这种贡茶的品质比较高,一般由地方官员直接进贡给皇帝,这种贡茶会进人宫廷的茶房;另一种则是“土贡”,这种是地方官员每年必须主动上贡的物品,可以通俗地理解为“土特产品”,是带有实物税性质的茶,这些会进人内务府的茶库。

著名贡茶

普洱

作为贡茶的宫廷普洱茶渊源由来已久。周代时云南茶叶就已经进贡朝廷,唐代(618-907年)贡茶一般由南绍国进贡。据明代史书记载“西番之用普茶已自唐时”“普茶名重天下,京师尤重之”。说明,普洱茶大量进入了皇宫,得到皇室权贵的青睐。贡茶的形成往往有一定的历史渊源或人文地理条件,云南普洱茶被列入贡茶,是因普洱茶与其他茶种的贡茶相比,有与众不同之处,被宫廷和贵族视为罕见品茗,也获得文人雅士的好评。云南茶在历史上因古普洱府作为中心的集散地而被称为普洱茶。云南紧压茶在宋代已正式列入名茶和贡茶录中,当时列入的几十种名茶中就有云南紧压茶和方山露芽等。清雍正年间,云南普洱茶被正式写入朝廷贡茶案册,并指定为皇家冬天专用茶。朝廷令云南地方政府在普洱府增设官茶局,专司上贡用茗,并明确规定了每年向朝廷进贡的数量,对贡茶的制作质量要求也极其讲究。云南普洱贡茶进入宫廷后深受欢迎,与其他茶种的贡茶相比,宫廷普洱茶与众不同,备受王宫贵族珍爱。《本草纲目拾遗》记载:“普洱茶味苦性刻,解油腻牛羊云毒······苦涩,逐痰下气,刮肠通泄。”清朝满族祖先原本是东北地区的游牧民族,以肉茶食为主,进入北京成了帝王统治者之后,养尊处优,饮食珍无所不及,那些饱食终日的皇亲国戚们特别喜爱和赏识普洱茶。因此“普洱茶名遍天下。廷为更好地管控茶叶,在普洱府(今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设管茶局,建立了普洱贡茶茶厂,扩修茶马古道,同时在普洱、磨黑、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等地设置关卡,管理茶叶的运输。运送贡茶和茶叶的马帮,须持官府颁发的通关令牌,经关卡验证后方能放行,不持官府令牌入山采制和运输茶叶的则将受罚。宫廷普洱茶作为清廷钦点的贡茶,易武普洱茶云南六大茶山茶业股份有限公司曾得到清政府所赐“瑞贡天朝”匾,宁洱县困鹿山贡茶和墨江迷帝贡茶等成为清代皇家贡茶园,这是普洱茶辉煌历史和荣誉的见证。

蒙顶茶

蒙山位于四川省雅安境内,产茶历史悠久,被称为“仙茶故乡”。皇茶园坐落在蒙顶主峰的五个小山头之中,从唐代开始在此采摘贡茶,赵昚淳熙十三年(1186)正式命名为“皇茶园”。蒙顶茶是蒙顶山所产名茶的总称,从李隆基天宝(742)始作贡茶,在宋明两代达到鼎盛时期,一直沿袭到清代,历经1200余年从不间断,成为中国贡茶之最。蒙顶茶有两种,分别为蒙顶甘露和蒙顶黄芽。蒙顶甘露是中国最古老的名茶。据考,它是在总结宋宣和二年(1112)创制的“玉叶长春”和宋宣和十年(1120)创制的“万春银叶”两种茶炒制经验的基础上研制成功的。蒙顶甘露外形紧卷多毫,嫩绿色润,香气馥郁、芬芳。汤色碧清微黄,清澈明亮,滋味鲜爽,浓郁回甘。叶底嫩芽秀丽、匀整。蒙顶黄芽外形扁直,色泽嫩黄,芽毫显露,甜香浓郁,汤色黄亮,滋味鲜醇回甘,叶底全芽,嫩黄匀齐,为蒙山茶中极品。

龙凤茶

赵光义太平兴国初年,朝廷特颁置龙凤模,派贡茶特使到北苑造团茶,以区别朝廷团茶和民间团茶。片茶压以银模,饰以龙凤花纹,栩栩如生,精湛绝伦。北苑生产的龙凤团饼茶,采制技术精益求精,年年花样翻新,名品达数十种之多,生产规模之大,历史罕见。仁宗年间,蔡襄创造了小龙团;赵煦年间,改制瑞云翔龙。

开化龙顶

开化龙顶在明朝时期就被作为贡茶,20世纪70年代末,茶叶科技人员开化县大龙山的龙顶潭周围的茶园里,采取一芽一叶为原料,精心研制出一种品质优异的好茶,遂以开化县名和龙顶地名而将之命名为开化龙顶。制作工艺:开化龙顶的制作工艺包括采摘肥厚的嫩叶,经过杀青、揉拾、初烘、理条、烘干等工序制作而成。最佳产地:浙江省衢州市开化县。保健功效:开化龙顶中的咖啡因能促使人体中枢神经兴奋,增强大脑皮层的兴奋过程,起到提神益思、清心的效果。开化龙顶中的茶多酚可以阻断亚硝酸铵等多种致癌物质在体内合成,并具有直接杀伤癌细胞和提高肌体免疫能力的功效。

碧螺春

碧螺春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因茶色碧绿,茶形卷曲如螺,采于早春而得名。又因产于苏州市太湖洞庭山,称洞庭碧螺春,以形美、色艳、香浓、味醇而闻名于世。太湖洞庭山的茶叶生产历史悠久,宋初《太平寰宇记》卷九一《江南东道三》就记载洞庭山出美茶,“岁为入贡”,可见早在宋代以前洞庭山的茶叶就已成为贡茶。清代以前,洞庭湖山茶的土名又叫“吓煞人香”,因其香气浓郁而得名。碧螺春的得名据说和康熙帝有关。据清人王应奎柳南随笔》记载,康熙皇帝第三次南巡过太湖,以茶名不雅驱,题为碧螺春,自此成为贡品,显名于世。但也有说法认为,碧螺春的得名远在康熙以前,是明代因洞庭山的碧螺峰而得名。

特点和作用

特点

贡茶一般是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好茶,通常具有优异的色香味、独特的外形和优异的品质。贡茶的形成往往有一定的历史渊源或人文地理条件。

作用

贡茶普洱在清朝时作为赠送外国的国礼。清皇朝每年收纳的普洱贡茶,除了供清皇宫饮用或分赠皇亲国戚外,也被选作赠送外国使节的礼品茶,视为代表国家的高级土特产礼品。史籍有记载,在清乾隆,清朝与英国交涉两国贸易问题时赠送给英国的礼品中就有宫廷普洱茶

茶叶专家王郁风考证故宫博物院1990年编的清朝档案材料《文献丛编》得知,英国于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特派以驻印度金奈总督马夏尔尼勋爵为首的现见团95人,以祝贺爱新觉罗·弘历八十大寿为名来华。向清朝皇帝请求改变当时只开放广州市单一口岸对外通商的决策,要求增加通商口岸,降低关税,允许设立租界,派驻公使长驻中国。英使现见团随船带来了地球仪、天文钟、聚光镜、战舰模型、铜炮、火枪、马车、玻璃彩灯、金线毯、毛料等19项贺寿礼,以图乾隆皇帝欢心,或用于打通关节。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九月十四日,乾隆皇帝在承德避暑山庄(今承德避暑山庄)接见英使团,并在万树园宴请他们。乾隆皇帝婉言谢绝其所请,虽不予同意,但作为礼尚往来,回赠了英使团大批珍贵礼物,其中就有宫廷普洱茶、女儿茶和茶膏。按清朝礼例,每次接见或宴请、参观、看戏,都要赠送礼物,称为“赏赐”,每人每次一份。

王郁风从《文献丛编》中摘录的3次回赠英国国王乔治三世的礼物有:第一次赏英吉利国王物件,计有琅、珍宝、玉器、漆器、瓷器、花缎、画册、鼻烟壶及土产食品计92项(对、套)479件(个),其中包括普洱茶8团、茶膏4厘、六安茶8瓶、武夷茶4瓶;第二次又加赏英国国王物件,有凌罗丝缎、漆器、扇、食品等,计40项455件,其中包括宫廷普洱茶40团、茶膏5厘、武夷茶10瓶、六安茶10瓶;第三次又随“救书”(答复英国的国书),赏给英国国王物件计41项1016件,其中包括普洱茶40团、茶膏5厘、武夷茶10瓶、六安茶10瓶。每次赠送国礼,按例均由“军机处”逐人、逐项开列详细清单,呈送皇帝阅批后送出。这批清朝礼品茶的计数单位:普洱茶称“团”,女儿茶称“个”,茶膏称“厘”。

影响和价值

影响

华夏文明数千年,贡茶制度对中国的茶叶生产和茶叶文化有着巨大的影响。贡茶是封建社会的君王对地方有效统治的一种维系象征,也是封建礼制的需要,它是封建社会商品经济不发达的产物。

一方面,贡茶制度是历代封建王朝强加给茶农百姓的一副沉重枷锁,对茶叶生产的发展不利,贡茶制度的消极作用是册属置疑的。另一方面,由于历代皇朝对贡茶品质的苟求和求新的欲望,促使了历代贡茶不断创新和发展,因而促进了制茶技术的改进与提高。如清代康熙帝更改江苏太湖“吓杀人香”茶的不雅之名,御赐“碧螺春”名字,从此“碧螺春”每岁必采办进贡。徽州名茶“老竹铺大方”,是当时老竹庙和尚大方创制进贡给爱新觉罗·弘历的茶叶,乾隆皇帝就赐以“大方”为茶名,自此也岁岁精制进贡。乾隆皇帝在杭州市微服私访至龙井狮峰,品尝了胡公庙前茶树上所采茶叶制成的西湖龙井,香味尤佳,遂将庙前18棵茶树封为御茶,从此龙井茶名声更大,岁贡更多。随着历史的发展,贡茶的品目越来越多,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贡茶的发展为中国名茶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事实也正是如此,历史上的很多贡茶品目,沿袭至今,仍然保留着它的名称和传统的品质风格,这也是历代茶人对中国茶业的贡献。

价值

贡茶是中国茶叶发展史上的一种特定现象,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特有产物贡茶使千百万茶农遭受剥削压迫,但贡茶在客观上也推动了茶叶生产技术的发展,也是茶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如今富民强省,建设小康社会的时代,以都匀毛尖、贵定云雾茶、渭江翠片、朵贝贡茶、赵司贡茶、石阡苔茶等为代表的贡茶史给了人民振兴茶业的自信和力量。然而,都匀毛尖、贵定云雾茶、渭江翠片、朵贝贡茶、赵司贡茶、石阡苔茶的口碑和品牌,赞誉和殊荣也是一代代茶人以艰辛和血汗,聪明和智慧换来的。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