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秦故地
天水秦故地概要《说文解字》上说:“秦,伯益之后所封国,地宜禾,从禾省。从此后,甘肃天水附近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又陆续发现了一些早期秦文化的遗迹。比如,礼县大堡子山秦公墓地的发现,为我们寻找秦的西犬丘提供了十分重要的数据。
概括介绍
周秦指先秦时代的周朝所属的秦国,秦国最初势力范围在今甘肃天水一带的礼县(今属陇南市)、清水、张家川回族自治县等地。秦人因在天水市一带为周代牧马有功,被赐予赢姓,史称秦赢或赢秦,并以天水为根据地,开始休养生息,不断壮大,开始了秦国的强大、兴盛之路。故称天水地区为周秦故地。
天水秦故地
概要
《说文解字》上说:“秦,伯益之后所封国,地宜禾,从禾舂省。”《诗谱》里说:“秦者,陇西谷名,于《尚书·禹贡》近宝鸡市鸟鼠之山。”鸟鼠山在今天渭源县附近。可见秦国发祥在甘肃省,因一个山谷而得名。《百家姓》上“赵”姓的郡望是“陇西天水”。而秦国国君本来就是赵姓,一直到秦始皇还“赵政赵政”。
秦国的始祖不是颛顼,因为高阳氏只是母系。的女儿生下大业,这大业还有个名号叫皋陶。大业的儿子叫大费,帮助大禹治水有功,又帮助帝舜养鸟兽,养得比较好,被赐姓嬴。后来过了几代,出了一个有名的人叫“造父”,这人善于驾马,是喜欢到处旅游的颇有神话色彩的周穆王的专职马夫,周穆王对他喜欢得不得了,封给他一座赵城,他的子孙于是以“赵”为氏。后来三家分晋的赵国,就是出自他们。又过了几代,他们的子孙中又有个能人叫“秦非子”,住在犬丘,也就是今天甘肃天水附近,非子善于养马,在?F水和渭河之间搞了一个很大的畜牧场,是纳税大户,周孝王特欣赏他,于是封他在陇西的秦谷,就是今天的天水市所辖的清水县附近。
考古发现及研究
从1982到1983年,北京大学考古系和甘肃省文物工作队在甘谷县盘安乡毛家坪发掘出了属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秦文化遗存,发现墓葬31座(其中12座属于西周时期)、房基2处,鬲棺葬4组、灰坑37个。(甘肃省文物工作队、北京大学历史系:《甘肃毛家坪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87年3期)这是最早在甘肃发现的秦文化遗迹。毛家坪遗址发现的重要意义在于首次确认了西周时期的秦文化,为探索秦文化起源提供了一个更早、更可靠的基点,并使大多数研究者把追溯秦文化起源的目光指向了东方。对于研究秦的早期文化具有指标性意义。赵化成先生在此基础上撰写了《寻找秦文化渊源的新线索》一文,(《文博》1987年1期)在史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此发现秦立国以后的第一个高级墓葬群,有三座大墓,其中有代表诸侯级墓葬的“中”字形墓两座,墓葬中有丰富的文化遗存,只可惜被盗墓者盗掘和破坏。尽管如此,经过考古工作者的努力,仍然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考古资料,使我们对这一墓葬群有一个大体的了解,也为寻找秦都邑西犬丘提供了难得的第一手数据。随之甘肃礼县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地区,不少的学者来此考察并撰写研究文章。李学勤先生在美国纽约也发现一对秦公壶,这对壶保存良好,高52厘米,通体覆蓝绿色薄锈。经过对秦公壶的研究,李学勤先生认为其器在周厉王晚期到宣王初年这段期间,就是秦庄公,壶作于他即位以后,比不其要晚一些,这对秦公壶,很可能出于礼县的墓葬。韩伟先生曾在法国看到一批金箔饰片,据收藏者讲,该批文物出土于甘肃礼县,这批金箔饰片形制奇特,数量众多,制作精美,前所未闻,实属罕见文物。拥有强此众多且贵重的金饰品,非一般人所有,结合大堡子山秦公墓地的发掘,应该是秦先公的陪葬品,被盗后买往国外。随后,上海博物馆从香港特别行政区购回秦公鼎四件、秦公簋两件,鼎体上大多有“秦公”字样,经研究是礼县大堡子山秦公墓葬出土的文物。(李朝远:《上海博物馆新获秦公器研究》,《上海博物馆馆馆刊》第7辑,朵云轩,1996年9月出版)。
周秦故地天水
天水是"秦"的发祥地,自三国以来,在天水以"秦"字命名的地方很多,如秦安县、秦岭、秦州区等。
远在西周公国以前,如今天水河谷盆地土地肥沃,地势开阔,峰青水旺,水草丰茂,就是牧马养畜的好地方。居住在这里的秦人祖先伯益,就因替舜养马繁殖很快,曾得到舜的封土并赐“嬴”姓。到西周时,伯益之后秦非子又因替周孝王养马有功,受到孝王赞赏。孝王不仅让他继承了舜时伯益的"嬴"姓,还"封其地为附庸,邑之秦(即今清水、张川一带)"叫"秦地"。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秦国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