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莲岗文化遗址
青莲岗文化遗址位于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城东北35公里的宋集乡青莲村,向北4公里临古淮河(又称废黄河)。从1951年被发现至1958年南京博物院进行过四次调查和一次发掘。因在青莲岗发现而得名。它是淮河下游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出土器物有石器、陶器、碳化后的稻粒及渔猎用具等。还发现有红烧土建筑残迹,距今约在6000至7000年。两个陶制的井圈,距今约有两千多年。
遗址的发现,给研究中国远古文化提供了重要的资料,是我国新石器时代研究中的一项意义重大的收获,它把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原始文化,同中原黄河流域的诸原始文化,有机地联系了起来,在地域上连成了一片,形成了我国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完整体系,为我国原始社会史、古代文化史、艺术史的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科学资料。遗址现建有文保所和小型文物陈列室。
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物遗存
该遗址分布范围很广,西起严码村,东至土城三棵松,约4平方公里。中心地带原来地势较高,又名东岗,面积70000平方米,后因历年挖黑土积肥,高墩变成黑土塘。1958年发掘时,在其南部和西北部开了四个探方,探明地面向下2米为洪水冲积的黄褐色淤土,再向下有2米左右的文化层。出土石器有穿孔石斧、石、石凿、砺石等。出土陶器种类不多,制作较为粗糙,常见器形有红 陶钵、鼎、釜、双鼻小口罐,还有一定数量的深腹圜底罐、碗、支座、带流壶以及角状把陶器。内壁绘软陶泥器比较发达,主要有摩尔纹和网纹,以及弧线纹和八卦纹,线条简练流畅,与其他新石器时代彩陶相比,风格迥然有别。
遗址发现两处红烧土堆积。每处厚约l米,面积5至10平方米。另有一处发现大块红烧土上留有芦苇杆粗细的凹槽,这是居住建筑残迹,可以看出当时居住址的墙壁是用植物杆涂泥,经烤干后使用,质地坚硬,表面平整。
历史
青莲岗文化遗址,在阳万北、大伊山、阜宁梨园、连云港市二涧村、邳县大墩子均有发现,它是淮河下游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社会发展处于母系氏族社会时期。
青莲岗遗址,1982年2月被省政府调整公布为第一、二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青莲岗文化遗址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文物。淮安市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远在五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在这里辛勤劳动,繁衍生息,并形成了江淮流域最早的原始文化——青莲岗文化。它是新石器时代的一个分支,属于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过渡的阶段,它分布极广,因“首先发现于淮安市青莲岗而得名。据测定,青莲岗文化遗址距今约5360年”(郭沫若《中国史稿》)。
“青莲岗,一名东岗,在北岗东里许,地名土城,岗巅松三株,远近识之,数百年物也”(《续山阳县志》卷十四),它位于淮安区城区东北,“废黄河”以南二里许的宋集乡青莲村,距楚州(今淮安区)城区70余里。青莲岗是因为“早年在岗上有一座青莲寺,寺旁有水名夕霞汪,以盛长莲花著称”(《考古学报》1955第九册),因而以寺得名为“青莲岗”。岗上有一个村庄,即青莲村,村子南边有一块地方,土色灰黑,纵横面积约2000平方米,黑土就是新石器时代遗址的文化层,是有机化合物焚化或腐化后的堆积,其中包含着极为丰富的文化遗物。由于当地群众多年在此取黑土肥田,久而久之,这里就变成一个大水塘了,因此大家把这块地方称为黑土塘。
青莲岗的地理环境具备了原始氏族部落的生存条件,它原来就是一条岗脉,与西边的钵池山相连,向东绵延到附近的土城子、高庄、章家桥、茭陵一带,北面是淮河故道(即废黄河,因1194年赵惇时黄河决口,改变河道,夺淮入海,故今称之为废黄河),青莲岗文化氏族部落同其他文化氏族部落一样,他们选择了这个“临近水源的岗阜安排住地”(郭沫若《中国史稿》)。
青莲岗文化遗址,虽然解放以前早经当地群众发现,但国民党政府没有重视,直到解放后,当时的华东文物工作队配合治淮工程,在1951年底、1952年初、1953年冬先后作了四次调查清理,发现了距今五千余年的新石器遗址和许多汉朝墓葬,说明了青莲岗一带包含有两种不同时代的文化层。1958年2月南京博物院再次组织了一个十三人的工作队,配合当地群众积肥,又一次进行了调查和清理,进一步证实了青莲岗为新石器时代人类遗址。从青莲岗文化遗址发掘的遗物,表明了我们的祖先“吸收了其他地区不同文化的优点,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他们过着定居生活”(《考古学报)1955第九册),早就辛勤劳动、繁衍、生息在淮安市大地上。
独特面貌
青莲岗文化遗址的出土遗物说明,我们的祖先有了相当进步的手工制造技术,能够制造精美的石器(生产工具),并用这些石器来劳动生产。这些石器都是用坚硬的花岗岩石和石英岩石制成的,有精致的砍伐用的扁平带孔石斧、石凿、石锛,翻土用的石犁,收割用的石镰,加工谷物用的石盘等石器工具,反映出原始方式的农业生产在青莲岗文化氏族部落整个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在青莲岗的发掘物中还发现了碳化后的籼稻粒,说明当时这一带“雨量充足,气候温润,生活在这里的青莲岗文化氏族部落开垦了草木丛生的沼泽地带成为水田,普遍栽种水稻。”“水稻的栽种,从此也给人们提供了一种新的主要生活资料,也为后来发展这种作物奠定了基础。”(郭沫若《中国史稿》)。
从遗址中集中放置的猪的下颌骨、牛牙床、鹿角和骨刺鱼镖以及陶网坠,说明了“渔猎和采集经济,并没有因为农业、牧业的发展而被排挤掉,它作为人们谋取生活的一种补充手段,这时仍继续进行并有着不同程度的发展”(郭沫若《中国史稿》)。遗址中芦席上的“人”字形图案,与今天农村一些农民仍在使用的芦柴席的图案几乎没有什么两样,说明当时青莲岗人类的编织技术和审美观念已经相当高明。从青莲岗遗址清理发掘和采集到大量的陶器、陶片,说明了这时期的制陶业已相当发达,技术上巳节能使用轮制,但手制的方法仍然保留着,制陶工具有陶杵、带有纺织纹的陶印模。这时期的人类喜在陶器上加装饰,泥质陶多采取表皮上施彩的方法,简单的是在陶器上普遍涂一层红色,使颜色鲜艳;较复杂的是在陶器内壁彩绘图案,分红、褐、紫等数种。砂质陶多采用刻划纹、压印纹、附加堆纹的装饰方法装饰在陶器的肩部,并也用动物的形象来装饰陶器的耳部;在泥条上切压成绳索纹的装饰方法也很流行。当时人类用来作为日常生活用具的陶制容器有:、钵、带柄陶杯、盘、鼎、带咀陶壶、高足陶豆、、平底盆、扁柄勺、平底扁足器、圈足器、盖盌两用器等。陶器中还有陶制纺轮,说明了当时的人类已经掌握了使用纺轮来纺织的技术。陶珠和陶管的出土,说明了当时人类已很喜爱装饰,具备了一定的审美观点。
青莲岗文化时期人类已经过定居的生活,他们居住的房屋主要为长方形或园形的地面建筑。人们死后埋葬在氏族公共墓地,一般没有明显的墓穴,行单人葬,晚期出现少数成年男女合葬,并流行以陶器、生产工具和装饰品随葬的习俗。
这些特征,构成了青莲岗文化的独特面貌。
在青莲岗地区还有大量的汉墓群,已出土的文物有印有粗绳纹和编织纹的灰陶罐、带釉陶壶、漆耳杯、青瓷碗、铜洗、铜勺、边饰垂帐纹饰的四乳铜镜、吕斝、铜矛、铜剑、铜刀、镶有铜的铁剑、铁刀,汉朝“五铢”、王莽“大泉五十”、“大布黄千”三种钱币。
青莲岗文化的分布范围颇广,不仅遍及江苏省各地,而且在安徽省的泊岗、浙江杭州老和山、河南省的信阳市、湖北的黄岗、山东省的中部、南部、上海市郊区都有类似的文化层发现,面积达20万平方公里左右,仅江苏境内就有80处这种文化的遗址。青莲岗文化在淮安市、宿迁市地区已发现九处,其中淮安区境内有青莲岗、颜家码头、茭陵、西韩庄四处,另外在涟水县、淮安市、宿豫区、泗阳县、泗洪县等地也均有发现。
青莲岗文化遗址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江苏省已拨专款在青莲村筹建了文物管理所,建有文物陈列室,收集陈列和保管当地的出土文物,对遗址地区进行管理和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