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漈乡
大漈乡,隶属于浙江省丽水市景宁畲族自治县,地处景宁畲族自治县中部偏南,东邻东坑镇,南靠景南乡、雁溪乡,西连标溪乡、梧桐乡,北接澄照乡,行政区域面积54.33平方千米。截至2019年末,大漈乡户籍人口为3334人。
清代时期,属景宁县五都;民国二十年(1931年),设大漈乡,属第五区;1984年3月,复称大漈乡;1992年5月,区划调整后仍称大漈乡。2019年,大漈乡有工业企业5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1个。截至2021年10月,大漈乡辖4个行政村。
2006年1月,省人民政府批准“云中大漈”为省级风景名胜区。大漈境内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时思寺、亚洲之最柳杉王、雪花飞瀑、明代建筑护关桥、胡桥、明朝银矿遗址银坑洞等旅游景点。
历史沿革
民国二十年(1931年),设大漈乡,属第五区。
1950年7月,仍称大漈乡。
1951年2月,设大漈区。
1956年3月,撤大漈区。
1958年9月,称大漈管理区,属大漈公社。
1961年,成立大漈公社,属东坑区。
1984年3月,复称大漈乡。
1992年5月,区划调整后仍称大漈乡。
行政区划
大漈乡辖8个村民委员会,19个自然村,人口906户。
地理环境
地形地貌
大漈乡地势高峻,千米以上山峰52座,无论从东南西北上大济,都要爬10华里的高山大岭。大济村片,群山环绕,丘峦多姿,烟雾弥漫,十里平川,乃一天然盘地,称“九仔十三羊”(羊系洋谐音),亦谓“云中桃源”。诸水东注北溪,西南入小溪。年平均温度13℃,无霜期210天,年降雨量2008毫米。
自然资源
大漈乡属县西南低中山林、粮、食用菌、畜、药等综合农业区。耕地面积3282亩,由于山高、水冷、土深,宜种单季稻,米质特好,遇干旱年景,稻谷产量越好,故有“晒死何庄,大济盖仓”之说,盛产茶叶,质佳味醇,十分畅销。手工陶器始于明代天启年间,迄今已500余年,俗称“大济罐”,行销闽浙边境10县山区。
大漈乡自然资源丰富,平均海拔1030米。其间丘峦多姿,田园村落景致宜人,素有“九仔十三”之称。四周高山屏障,群山环绕,烟雾弥漫,被喻为“云中桃源”,是理想的旅游度假避暑胜地。境内千米以上的山峰50余座,最高峰上山头海拔1689.1米,属景宁畲族自治县第一高峰。大漈景区自然景观秀丽,文物古迹密布,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时思寺,被喻为“万木之冠”的千年柳杉王和“丽水市十佳景点”雪花飞瀑,堪称大漈“三极”。还有明代建筑护关桥、胡桥等古廊桥,明朝银矿遗址银坑洞,以及无公害无污染的山珍野味美食小吃。该乡交通便利,除琴山、小佐外,白大公路通达6个行政村,硬化公路贯穿乡境。
人口
2011年末,大漈乡辖区总人口3369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1885人,城镇化率55.9%。另有流动人口547人。总人口中,男性1780人,占52.8%;女性1589人,占47.2%;14岁以下356人,占10.6%;15—64岁2504人,占74.3%;65岁以上509人,占15.1%。总人口中,以汉族为主,达3331人,占98.9%;有畲、拉祜、苗、侗4个少数民族,共38人,占1.1%。2011年,人口出生率13.63‰,人口死亡率3.03‰,人口自然增长率10.60‰。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60人。
截至2019年末,大漈乡户籍人口为3334人。
经济
综述
大漈乡党委、政府立足实际,提出了“生态立乡、特色兴乡、旅游活乡”的发展理念,借助丰富的旅游资源和高山气候优势,把培育特色产业,调整产业结构,作为一项促进农民增收重要举措,大力发展了以大漈“雪松属”高山冷水茭白为龙头的高山反季节蔬菜4000多亩,仅此单项就为大漈带来人均5000多元的收入;同时,借景发挥,积极引导广大村民从优质服务和地方特色入手,大力发展以“游‘云中桃源’、试千年陶艺、尝山珍美食、购绿色产品、享乡村浓情”为主要内容的特色旅游项目“农家乐”服务业,发展农家乐20多家。
2008年7月,成立了大漈景区管委会,开展景区项目建设,强力打造大漈的资源优势和品牌优势,促进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和谐发展。
2011年,大漈乡财政总收入24万元,比上年增长-27.3%。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4万元,比上年增长-11.1%。人均财政收入71元。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6204元。
2019年,大漈乡有工业企业5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1个。
农业
2011年,大漈乡实现农业总产值3431万元,比上年增长18.7%,农业增加值占全乡地区生产总值的58.8%。2011年,生产粮食1291吨,其中水稻1202吨,薯类67吨。菱白种植面积4500亩,产量6600吨;袋装香菇300万袋,厚朴产量1050吨,孟宗竹产量31.5万株。2011年,生猪饲养量2360头,牛饲养量695头,羊饲养量1120只,家禽饲养量2.8万羽。截至2011年末,林木覆盖率85.0%。
工业
2011年,大漈乡实现工业总产值1130万元,比上年增长10.7%,工业增加值占全乡地区生产总值的17.6%。
商贸
2011年末,大漈乡有商业网点24个。2011年,社会商品销售总额达1010万元,比上年增长33.0%;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505万元,比上年增长28.5%。
金融业
2011年末,大漈乡有各类存款余额997万元,各项贷款余额420万元。
邮电业
2011年,大漈乡邮政业务收入9.5万元。电信业务收入105万元。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2011年末,大漈乡有幼儿园1所,在园幼儿65人,专任教师2人;小学1所,在校生105人,专任教师13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小升初升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达100%。2011年,教育经费达253.6万元,比上年增长18.1%;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160.8万元,比上年增长11.6%,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为12.7%。
文化事业
2011年末,大漈乡有文化艺术团体3个;文化站1个;乡村电影博物馆1个,建筑面积675平方米;公共图书室1个,建筑面积360平方米,藏书16000册。
医疗卫生
2011年末,大漈乡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2个,病床3张,固定资产总值39万元。专业卫生人员8人,其中执业医师2人,执业助理医师3人,注册护士1人。2011年,医疗机构(门诊部以上)完成诊疗0.51万人次。2011年,农村安全饮用水普及率89.0%,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60.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2965人,参合率88.0%。
社会保障
2011年,大漈乡有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138户,人数213人,支出34.8万元,比上年增长85.9%,月人均136元,比上年增长17.1%;农村五保集中供养8人,支出3.6万元;农村五保分散供养1人,支出0.26万元;农村医疗救助12人次,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25人次,共支出2.24万元。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12人,抚恤事业费支出4.55万元。2011年末,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1568人,参保率52.3%。
邮政电信
2011年末,大漈乡有邮政网点1个,投递路线单程总长度20.1千米,乡村通邮率92.0%。电信企业2家,服务网点2个。固定电话用户307户,移动电话用户1815户,宽带接入用户80户。
交通运输
2011年,大漈乡有县乡(镇)级公路3条,总长15.1千米。
旅游
景观
大漈乡境内自然景观秀丽,文物古迹众多。其中时思寺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直径4.47米的柳杉王为亚洲之最,雪花飞瀑为“丽水市十佳景点”之一,还有明代建筑护关桥、胡桥等古廊桥,明朝银矿遗址银坑洞,有着“寺祠院三观同址,宋明清三代同堂,儒释道三教合流,古寺、古树、古桥三古荟萃的美誉”,是旅游度假避暑胜地。
旅游景区
“云中大漈”景区,位于浙江景宁畲族自治县中南部,距县城48公里,海拔1030米,总面积56.9平方公里。区内风景名胜资源丰富,有峡谷奇峰、溪涧飞瀑、云海日出和参天古树等自然资源,又有古寺泰顺廊桥、乡民俗等人文资源。区内生物多样性突出,是浙江省省植物资源宝库,科学价值较高,而千年柳杉王和千亩猴头杜鹃等景观更是省内罕见。整个区域内空气清新,水体洁净,环境清幽,生态质量优越,是绝佳的避暑胜地。特别是区内祠院寺三建同址,儒释道三教同流的奇特宗教文化现象,更具有历史研究价值。
获得荣誉
大漈乡被授予民族艺术家采风创作基地和国际民俗摄影采风基地、评为丽水市十大特色乡镇,乡政府所在村大漈村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浙江省第五批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省级农家乐示范村和被市委、市政府授予“丽水文化名村”等荣誉称号。“云中大漈”还分别被省林业厅和省环保局评为古树群林业观光园区和浙江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教育基地等,大漈乡正逐步成为有较好人居环境、较强产业支撑的高山特色乡镇。大漈正着手创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建设。2006年1月,省人民政府批准“云中大漈”为省级风景名胜区。2007年,大漈乡还被评为“丽水市十大特色乡镇”、省级生态环境教育示范基地,是中国民族艺术家采风创作基地以及国际民俗摄影采风基地;茶林至雪花漈沿线被评为省级古树群观光园区;乡政府所在地大漈村还被丽水市委、市政府授予“丽水文化名村”荣誉称号,省级农家乐特色村、省级全面建设小康示范村。2009年12月,大漈被评为浙江省十大特色乡镇、浙江省卫生乡。2010年,“云中大漈”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011年,大漈获“国家级生态乡”称号,被评为“省级体育强乡”。
2021年4月,大漈乡入选2021年度浙江省美丽城镇建设样板创建名单。
参考资料
景宁县大漈乡.浙江日报.2024-09-09
254个!2021年度美丽城镇建设样板创建名单定了.浙江在线.2021-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