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氏兄弟
万氏兄弟是中国动画的开创者和奠基人,包括出生于江苏南京的万古蟾(1899-1995年)、万籁鸣(1899-1997年)、万超尘(1906-1992年)和万涤寰四人(1907年-2000年)。
1919年,万籁鸣通过自荐被上海商务印书馆录用,正式开启了他的专业绘画生涯。在他的影响下,其他三位兄弟也相继来到上海市,从事美术创作。1922年,万氏兄弟制作了中国动画史上的第一部广告片《舒振东华文打字机》。1926年,万氏兄弟制作的第一部动画短片《大闹画室》问世,开启了中国动画电影的历史。1930年,他们首次使用美制设备制作《纸人捣乱记》,迈向现代电影工业;1935年,中国首部有声动画片《骆驼献舞》问世,1939年,首部木偶动画片《上前线》上映。1940年,拍摄《铁扇公主》时,万氏兄弟的制作团队扩大,并采用流水线方式。1941年,万氏兄弟导演了中国及亚洲第一部动画长片《铁扇公主》。1954年,万氏兄弟回到内地,在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工作。1958年,万古蟾导演了中国第一部剪纸动画片《猪八戒吃瓜》。1964年,万籁鸣导演的彩色动画长片《大闹天宫》创造了中国动画电影艺术新的高度。1992年,万超尘逝世;1995年11月,万古蟾离世;1997年10月7日,万籁鸣在上海逝世,享年97岁。2000年,万涤寰去世。
万氏兄弟融合中西艺术,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动画风格,创造出了剪纸动画、木偶动画等独具中国特色的动画电影品类,这些动画电影对提高国民素质、唤醒民众觉悟等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万超尘导演的彩色木偶片《机智的山羊》《雕龙记》分别获1958年第一届布加勒斯特国际电影节木偶片奖和1960年第二届电影节银质奖;万籁鸣导演的动画长片《大闹天宫》获得1962年第13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短片特别奖、1963年中国第2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动画电影、1978年第22届伦敦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等多个奖项。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万氏兄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出生于江苏南京一个商人家庭,其中居长的万籁鸣和万古蟾是孪生兄弟。万氏兄弟在南京读私塾时,就对绘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特别喜欢画马、用剪刀剪马的纸样,并将这些元素融入到后来的动画作品中。在孔子庙的杂耍场,他们观看了大量的木偶戏和皮影戏,这些民间艺术形式激发了他们对动画创作的热情。
创作经历
1919年,万籁鸣通过自荐被上海商务印书馆录用,正式开启了他的专业绘画生涯。在他的影响下,其他三位兄弟也相继来到上海市,从事美术创作。20世纪20年代,美国华特迪士尼动画工作室进入中国,从美术学校毕业的万氏兄弟受此启发,怀揣着制作中国动画电影的梦想,开始了他们的创作之旅。1922年(另有1923年、1925年、1926年等不同说法,确切时间已难以考证),万氏兄弟制作出时长一分钟的动画广告片《舒振东华文打字机》,揭开了中国动画电影史的序幕。1924年,万氏兄弟被长城画片公司负责人梅雪俦邀请加入长城公司,试拍动画片。
1926年,由万古蟾导演、万氏兄弟制作的中国第一部动画短片《大闹画室》问世,正式开启了中国动画电影的历史。接着,他们又绘制了第二部动画片《一封书信寄回来》。到了1928年,这两部中国人自己制作的最原始的动画片在上海放映后,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万氏兄弟开始受到各路制片商的青睐。二十世纪30年代,万氏兄弟受到左翼电影的影响,创作题材逐渐广阔起来。他们为联华公司绘制了《国人速醒》《狗侦探》《血钱》《乌龟与兔子》等六部短片,还为明星公司绘制了《神秘小侦探》《国货年》《漏洞》《民族痛史》《飞来福》《抵抗》等片。
1930年摄制《纸人捣乱记》时,他们第一次使用了美制电力卡通电影设备,开始向现代电影工业生产方式迈进。抗日战争爆发之前,他们大致绘制了近20部动画短片,这些短片的造型、动作,大都模仿美国形式。1935年,万籁鸣、万古蟾、万超尘导演并制作了中国第一部有声动画片《骆驼献舞》。1938年,除老四万涤寰留在上海市改营照相业务外,其余万氏三兄弟均由上海来到武汉,后来又转到重庆市,以动画艺术为武器,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万籁鸣还当选了中华全国电影界抗日协会理事。这一时期,他们先后为中国电影制片厂(简称“中制”)绘制了四集《抗战标语卡通》和七集《抗战歌辑》。
1939年,万超尘编剧并导演了中国第一部木偶动画片《上前线》。到1940年,中国国民党当局推行消极抗战政策,不仅不准拍摄具有抗日内容的故事片,就连这种《抗战歌辑》之类的新形式,也被排斥停拍。万籁鸣和万古蟾无事可做,转道返回上海市,到新华影业公司卡通部工作。同年拍摄《铁扇公主》时,万氏兄弟不但设备更加齐全和先进,而且组建了一支一百多人的制作团队,采用了分工协作的流水线生产方式。1941年,万氏兄弟导演的中国及亚洲第一部动画长片《铁扇公主》上映。
1954年,万氏兄弟回到内地,在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工作。1958年,万古蟾导演了中国第一部剪纸动画片《猪八戒吃瓜》。1964年,万籁鸣导演了中国第一部彩色动画长片《大闹天宫》。该作品被誉为20世纪中国动画电影艺术的集大成之作,融合了中国传统绘画、剪纸、皮影戏、木偶戏、戏曲、音乐与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创造出一种成熟且具有鲜明中国美学特征的动画电影艺术风格,将中国动画电影艺术推向了至今仍难以超越的高度。1992年10月,万超尘逝世;1995年11月19日,万古蟾离世;1997年10月7日,万籁鸣在上海逝世,享年97岁;他被安葬在上海青浦区的福寿园,墓碑上有手持金箍棒的孙悟空形象。2000年,万涤寰去世。
人物作品
导演作品
参考资料
美术布景
参考资料
参演作品
参考资料
艺术特点
万氏兄弟在其动画作品中注重宣传教育的功能;早期动画电影在风格上初步借鉴了迪士尼的动画风格,至《铁扇公主》时,尽管作品中仍可见到一些华特迪士尼动画工作室的影子,譬如孙悟空的造型与米老鼠有相似之处,但整体上已逐渐摆脱了迪士尼的影响,初步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动画电影风格。他们在国家面临严重危机、民族灾难加剧的背景下,将创作工作融入救亡图存和民族解放的历史潮流,制作了一批充满爱国情怀、富有战斗气息的动画短片。万氏兄弟积极探索动画电影的民族形式与民族风格,将中国特有的艺术形式移植到动画电影中,创造出了剪纸动画、木偶动画等独具中国特色的动画电影品类。
个人生活
万氏兄弟的住宅位于南京老门东的箍桶巷31号,四人的父亲万宝葵原本是个读书人,因功名未遂,转而经商。受其母亲影响,万氏兄弟四人自幼喜爱绘画、剪纸、木偶、皮影等中国传统艺术,显露出美术方面的天赋。
主要成就
万氏兄弟将来自西方的动画电影与中国传统艺术和民族文化相融合,构建了中国动画电影独特的艺术风格,形成了对世界动画电影具有重要影响的“中国动画学派”。同时,他们创作的动画电影对提高中国人民的国民素质、唤醒民众觉悟、振奋民族精神、促进全民抗战,发挥了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荣誉奖项
参考资料
人物评价
万氏兄弟为中国动画电影的创立和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建立了不朽的功勋,留下了丰厚的遗产。他们对动画事业的热忱挚爱和倾情投入,他们不畏艰难、不忘初心、矢志不渝的执着精神,他们对动画电影民族内容、民族形式与民族风格的探索和追求,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他们贴近时代、干预现实的创作方向等等,对于今天的中国动画电影发展仍然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兰州大学戏剧影视文学研究所 评
参考资料
中国动画电影:回望百年,不忘初心.光明网.2024-02-19
上天入地从未断档的中国动画奇迹.北京青年报.2025-02-14
哪吒创历史,致敬中国动漫事业的开拓者——南京万氏四兄弟.扬眼.2025-02-12
中国动画之父万籁鸣逝世25周年,重温万氏兄弟的动画经典.新民周刊.2025-02-12
万超尘 Chaochen Wan.豆瓣.2025-02-14
万古蟾 Guchan Wan.豆瓣.2025-02-14
万籁鸣 Laiming Wan.豆瓣.2025-02-14
万古蟾 Guchan Wan的全部作品 (67).豆瓣.2025-02-12
万超尘 Chaochen Wan的全部作品 (24).豆瓣.2025-02-12
万籁鸣 Laiming Wan的全部作品 (54).豆瓣.2025-02-12
武松血溅鸳鸯楼.豆瓣电影.2025-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