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张全义

张全义

张全义(852年-926年),字国维,初名居言,唐昭宗赐名全义,朱温赐名宗奭,后梁灭亡后复名全义,濮州临濮(今山东鄄城西南)人,唐末至五代十国时期政治、军事人物。

张全义出身田农之家,曾参与黄巢起义,被授为吏部尚书,充水运使。后投降河阳节度使诸葛爽,屡立战功,被表为泽州刺史。光启二年(886年)十月,诸葛爽病死,大将刘经与张全义立诸葛爽之子诸葛仲方为留后。刘经与诸葛爽另一大将李罕之争夺洛阳渑池(今属河南)一战,刘经为李罕之所败,退守河阳。诸葛仲方年幼,刘经派张全义前去抵敌,张全义竟与李罕之结为同盟,调转矛头进攻刘经,结果被刘经打败。他与李罕之退保怀州(今沁阳),并向李克用求援。后李罕之自己做河阳节度使,上表任命张全义为河南尹,治理洛阳。李罕之因军中乏食而多次向张全义求取军粮及缣帛,引张全义不满。文德元年(888年),李罕之出兵攻打河东的晋(今山西临汾)、绛(今新绛)二州时,张全义乘其后方无备,派兵袭取了河阳,自任河阳节度使。李罕之无奈,投奔李克用,讨得援兵三万回攻河阳,围困日久,城中食尽,张全义向朱温求救,朱温派兵救援才得解围。朱温安排大将丁会守河阳,令张全义依旧担任河南尹。张全义感谢这一次救命之恩,从此听命于朱温。

朱温挟唐昭宗东迁洛阳前,令张全义修缮洛阳宫殿,他十分卖力。朱温打算篡唐时,他担心朱温对他不放心,就主动避让权位。朱温就调他为天平军节度使、守中书令,封为东平王。唐昭宗被弑后,又将他调回仍任河南尹,兼忠武军节度使、判六军诸卫事。朱温建梁称帝后,又令张全义兼河阳节度使,进封魏王,赐名宗奭。后梁末帝朱友贞时,张全义未受信任,曾经请求到北方指挥作战,未被采纳。后唐庄宗李存勖攻占梁都开封,他从洛阳赶去觐见,泥首待罪。张全义在后唐也受到尊崇,先被封为魏王,后改封为齐王,任命为守太尉、中书令、河南尹并兼领河阳。同光四年(926年)二月,赵在礼据魏州发动兵变,李存勖打算亲自征讨,大臣们则主张派李嗣源前往,李存勖本不答应,最后在张全义的力荐下才同意。可是李嗣源到魏州后,便与变兵合流。张全义闻变后,忧惧不食而死,终年七十五岁。天成(926年—930年)初,李嗣源册赠张全义太师,谥号“忠肃”。

张全义主政洛阳期间,推行屯田,招集流民,奖励生产。他亲自巡视田间,对种得好、田里无草的农户奖赏,种得不好的责罚。几年后,洛阳荒地变良田,人口增至五六万,农业迅速恢复。张全义大力推行宽政,减轻百姓负担。他提倡“薄赋敛,轻徭役”,使得百姓得以安居乐业。此外,他还实行“赦罪制度”,使得犯罪分子有机会改过自新,重新回归社会。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张全义,生于唐宣宗六年(852年)。祖父张琏,父亲张诚,世代务农。唐僖宗乾符末年,张全义曾在县里做小吏,因受到县令的刁难和羞辱,逃亡加入了黄巢的义军。黄巢攻陷长安后,建立了大齐政权,张全义被任命为吏部尚书,充水运使。黄巢兵败,张全义到河阳投靠诸葛爽,多次升迁,担任裨校,屡立战功,诸葛爽上表朝廷任命他做泽州刺史。唐僖宗赐其名张全义。

光启初年,诸葛爽死去,儿子诸葛仲方做留后,部将刘经与李罕之争占洛阳。李罕之在圣善寺打败刘经,乘胜准备进攻河阳,屯驻在洛口。刘经派张全义抵御,张全义却与李罕之同盟结义,回兵向河阳进攻刘经,被刘经打败,招集残余的部众,与李罕之一起占据了怀州,向武皇帝乞请援兵。武皇帝派泽州刺史安金俊带兵援助,进攻河阳,刘经、诸葛仲方丢弃州城逃到汴州,李罕之于是自己做河阳节度使,上表朝廷任命张全义做河南尹。

归顺朱温

张全义很节俭,善于安抚军队和百姓,即使到处都有贼寇,他也能劝导百姓耕作,大力发展农业,所以仓库里的粮食储备很丰富。而李罕之贪婪残暴,横行不法,他的军队里粮食短缺,经常向张全义求取。两人刚开始的时候相互投合,关系很融洽,但到了这时,李罕之求取没有得到满足,就经常欺侮凌辱张全义,张全义因此感到很困苦。文德元年(公元888年)四月,李罕之出兵攻打晋州、绛州,张全义趁他没有防备,暗地里出兵偷袭夺取了河阳,张全义于是兼任河阳节度使。

李罕之向李克用借兵三万攻打河阳。张全义兵少难守,就向长安的朱温求救。朱温派丁会领兵东援张全义。张全义与丁会内外夹攻,打败了李罕之。这年七月,李罕之再来犯河阳,再次被击败。此后,朱温以丁会为河阳留守,以张全义为河南尹,南北呼应。这样,河洛之地尽为朱温所有。张全义感激梁太祖朱温的援助之恩,从此开始依附梁太祖,完全服从梁太祖的节制。

后梁时期

大顺元年(890年)十月,佑国节度使张全义被加封为同平章事。景福元年(892年)二月,朱温推荐张全义兼任河阳节度使。光化元年(898年)十月,张全义又被加封为侍中。天复元年(901年)五月,张全义再次被加封,这次担任中书令。

朱温迫使唐昭宗向东迁都,命令张全义修缮整治洛阳宫城,经过多年才完成。唐昭宗到达洛阳后,朱温图谋篡位,担心张全义有不同意见,于是任命判官韦震为河南尹,将张全义调任为天平军节度使、守中书令、东平王。《洛阳搢绅旧闻记》记载:齐王张全义与梁祖朱温互相任命为中书令、尚书令,当朱温兼任四个藩镇时,张全义多次上表辞让兼任藩镇,这大概是因为他暗中识破了朱温的奸雄本质,想避开朱温的权位,以保全自己。而朱温在经营霸业的过程中,对外频繁征战,对内府库空虚,张全义则尽心尽力,倾尽财力来资助他。

当年八月,唐昭宗被杀害,辉王继位。十月,又任命张全义为河南尹,兼任忠武军节度使、判六军诸卫事。朱温建立后梁后,任命张全义兼任河阳节度使,封为魏王。开平二年,册封张全义为太保、兼任陕虢节度使、河阳尹。开平四年,册封张全义为太傅、河南尹、判六军,兼任郑、滑等州节度使。乾化元年,册封张全义为太师。乾化二年,朱友珪篡位,任命张全义为守太尉、河南尹、宋亳节度使兼国计使。梁末帝在汴梁即位后,任命张全义为洛京留守,兼任河阳节度使。不久,又授予张全义天下兵马副元帅的职位。

梁末帝后期,赵岩、张汉杰掌权,段凝担任北面招讨使,地位很快超过其他将领。张全义知道这不合适,就派使者向梁末帝进言:“我蒙受先朝的厚恩,承蒙陛下任命我为副元帅。我虽年事已高,但还能带兵,请把北面的军事指挥权交给我,或许能减轻陛下的忧虑。段凝是后起之秀,威望不足以服众,恐怕人心不服,会败坏国家大事。”梁末帝没有听从。张全义依附朱氏将近三十年,梁祖朱温晚年多猜忌,多次想害张全义,张全义小心侍奉,把家里的财物都拿出来进贡。

在梁祖于河朔地区战败后,张全义每月都献上铠甲和战马,来补充军队;又因为尽心尽力,没有什么能再加上的,所以最终免于祸害。张全义的妻子储氏,聪明机敏有才华谋略。梁祖自从柏乡战败后,连年亲自征讨河朔,心里怀疑张全义,有时身边的人挑拨离间,储氏每次入宫,都会委婉地为张全义辩解。有时梁祖怒不可遏,急召张全义,储氏去见梁祖,大声说:“张全义不过是个种田的老头,三十多年来,在洛阳城四周开荒除棘,招兵买马,为陛下创业。现在他年老体衰,风烛残年,陛下却怀疑他,这是为什么?”梁祖马上笑着对她说:“我没有恶意,你不要多说。”

后唐时期

天祐十五年,梁末帝从汴梁前往洛阳,准备举行祭天大典。当时后唐军队攻下杨刘,并在曹州、濮州一带作战,梁末帝感到害怕,急忙返回汴梁,祭天大典因此未能举行,但祭祀的礼器等物品都还在。后唐庄宗平定后梁后,张全义从洛阳前往觐见庄宗,伏地请罪。庄宗安慰了他很久,因为张全义年事已高,庄宗命人将他搀扶上殿,设宴款待,尽兴而欢,并下诏让皇子李继岌、皇弟李存纪等人都以兄长的礼节对待他。

庄宗驾幸洛阳后,张全义上奏说:“请陛下驾幸洛阳,我已经准备好郊祀的礼仪。”第二天,庄宗下诏任命张全义恢复为尚书令、魏王、河南尹。第二年二月,郊祀大典结束后,张全义被任命为守太尉、中书令、河南尹,改封为齐王,同时兼任河阳节度使。早先在后梁时期,皇帝的日常开销都由河南府承担,后来孔谦削弱了河南府的权力,宦官们各自掌握内司使务,甚至强占河南府的田园宅邸。张全义于是将这些情况全部记录下来,一并上缴朝廷。

同光四年(926年)时,张全义被免去河南尹职务,改任忠武军节度使、检校太师、尚书令。当时正逢赵在礼占据魏州,官军讨伐无功。与此同时,明宗已经被一些小人离间,只能待在自己的府邸中。张全义因卧病在床,得知这些变故后,忧惧交加,绝食而死,享年七十五岁。天成(926年—930年)初,李嗣源册赠张全义太师,谥号“忠肃”。

人物关系

人物成就

唐朝末年,天下动荡不安,军阀们为了争夺地盘,四处征战,导致生灵涂炭。洛阳城在战火中遭受了巨大的破坏,曾经繁华的都市已变成了一片废墟。张全义刚到洛阳时,城中所存遗民仅百户,他到洛阳干的第一件事,就是修建被毁坏的都城。在张全义的努力下,洛阳城逐步恢复了过去的繁荣景象,城内人口激增,人民安居乐业,休养生息,远近流民纷至沓来。张全义任河南尹近四十年,克勤克俭,善抚军民,发展生产,将一片废墟的洛阳重建为一片乐土,被誉为“再造都畿”。

重建城池 募民垦荒

当初,蔡州秦宗权部下孙儒与诸葛爽争相占据洛阳,多次互相攻伐,七、八年间,使东都洛阳化为灰烬,满目荆棘榛丛。张全义刚到时,只好与部下驻扎在故城废墟上,近郊贫苦农户,不足百家。张全义来到洛阳后,开始在故城旧址上修筑城垒,修建被毁坏的都城,重建城池,建筑府衙,以防外敌来侵。张全义善于招纳安抚,督令部属砍斩荆榛、种植谷物,边耕种、边战守,用谷物换来耕牛,年年扩大开垦,招复流散的贫民(耕种),对待他们如同对待自己的孩子。每到劝勉百姓农耕的时节,张全义都是亲到农田,用酒食招待(耕者)。他政事宽缓、简约,属吏不敢有所欺瞒。几年之中,使故都洛阳地无闲田,在编户数已达五、六万之多。

取消租税 为政宽简

张全义在位期间,大力推行宽政,减轻百姓负担。他提倡“薄赋敛,轻徭役”,使得百姓得以安居乐业。此外,他还实行“赦罪制度”,使得犯罪分子有机会改过自新,重新回归社会。

张全义刚到洛阳时,从部下百人中挑选出十八个合适的人,任命为屯将,每人给一面旗、一张榜。在原来的十八个县中,招揽农户自行耕种,流民逐渐归来。又挑选十八个合适的人,任命为屯副,安抚归来的百姓,除了杀人者处死外,其余的只施以杖刑,没有重刑,也没有租税,归来的百姓越来越多。又挑选十八个熟悉文书账目的人,任命为屯判官,一两年后,每个屯的住户达到数千。在农闲时,挑选青壮年男子,教他们使用弓箭枪剑,训练他们坐作进退的军事动作。实行一两年后,得到青壮年男子两万多人,一旦有盗贼出没,就能立即擒获。关卡市场的赋税,几乎无从征收,刑罚宽松,政事简明,远近的人都像赶集一样前来,五年之内,就被称为富庶之地,于是上奏朝廷,每个县任命县令、县簿来管理。

礼遇文士 推荐人才

张全义在洛阳尊重士人,他所征辟的幕僚多为士族,曾礼遇户部侍郎李渥,并推荐过郑珏、李专美、桑维翰等人才。

张全义在洛阳主政后,当地社会经济逐渐恢复,成为唐末难得的安定地区,吸引了许多人来此定居,其中不少被张全义任用。比如国礹,是孟州温县人,祖父和父亲都没有做过官,因为遭遇战乱,他来到洛阳居住。文德元年,河南府建立佑国军节度使时,国礹借此机会入仕。他的弟弟国磤在乾化五年担任河南府押衙。还有后晋的宰相桑维翰,他的父亲桑珙曾担任河南府客将,同光三年桑维翰考中进士,这还得益于张全义的推荐。

郑廷规曾是河南府伊阙县令,他的祖父郑播官至丹州防御使,父亲郑璩曾任丹州防御使、沂州、磁州、剑州刺史等职。王郁,他在贞明二年的《姜氏墓志》上篆写了墓志盖,自称是前河南府寿安县令,同光三年又为《张继业墓志》篆写墓志盖,当时他是左藏库副使。王郁是张继业的外甥女婿。伏琛,在贞明六年的《储氏墓志》和《储德充墓志》上撰写文字,当时他是河南府司录参军。吴仲举,在贞明六年的《储德充墓志》上篆写和书写,之前担任过河南府福昌县主簿。左庭训是朱温的从龙功臣左环的第三个儿子,同光二年他在河南齐王令公手下做事,多次升迁担任重要职务,后来负责张继业的丧事。唐鸿,同光三年《张继业墓志》的撰写者,当时他是河南府推官。唐鸿后来还撰写了张全义的行状,称赞张全义“在废墟之中,将都城重新建设起来”。赵荣,同光三年《张继业墓志》的书写者,当时他是河南府随使押衙,兼任表奏孔目官。

谏议大夫郑徽退居洛阳后,成为了河南尹张全义的判官。他的儿子郑珏参加进士考试十九年都未考中,直到光化三年(900年),当时李渥担任礼部侍郎主持科举考试,而李渥一直受到张全义的礼遇,于是张全义写信推荐郑珏,郑珏才得以考中进士。还有李愚,他家世代都是读书人,天复元年他“东归洛阳”以躲避战乱,天祐三年考中进士,并且考中了宏词科,被授予河南府参军的职务,之后就定居在洛阳城外的白沙滩别墅,并且成为了张全义的幕僚。

身体力行 赏罚分明

张全义喜欢百姓努力耕织,知道哪家的蚕桑麦子长得好,一定会到那家,把老幼全部召集起来亲自慰劳,赐给他们酒食、茶叶、彩绸,还有布制的衣裤,脸上带着喜悦。看到田地里没有杂草,一定会下马查看,把田主叫来赐给衣服,如果田地里有杂草,耕地不深,就召集众人当众责罚。有人诉说缺少耕牛,他就把邻居召集起来责问说:“他缺少耕牛,你们为什么不一起帮助?”从此,百姓都以耕作养蚕为要务,家家都有积蓄,即使遇到水旱灾害,也没有饿肚子的人。张全义在洛阳治理四十多年,至今仍在庙中享受祭祀。

人物评价

保釐东雒,二十余年,惠行而蔼若春和,令简而煦犹爱日。珪璋特达,桃李无言,劝勤靡惮于身先,敬善每闻于国事。宫商迭应,杞梓相扶。诛茅棘为平坦之田,变黍离为垣墉之峻,役均甸服,莫不子来。夙驾而勤陕宫,戴星而营新殿,讲论勋绩,实为亚焉。(唐衰帝李柷评)

他时名位在某之上,勉之。 (唐·节度使诸葛爽评)

洛阳风景实堪哀,昔日曾为瓦子堆。不是我公重葺理,至今犹是一堆灰。(唐末五代书法家杨凝式评)

宗奭,种田叟尔!守河南省三十年,开荒土,拾财赋,助皇帝创业,今年齿衰朽,已无能为,而陛下疑之,何也? (张全义妻储氏评)

张全义首冠王臣,心明佛性,资善宏於净众,增福聚於皇基,将欲坛启琉璃,人鸳鹭,实彰忠节,宜示允俞。 (后唐开国皇帝·李存勖《允张全义请万寿节於嵩山琉璃戒坛度僧敕》评)

全义历事累朝,颇著功效。当巢、蔡之乱,京师为墟,全义手披荆棘,再造都邑,垂五十年,洛民赖之。 (五代至北宋初年大臣李涛评)

全义历守太师、太傅、太尉、中书令,封王,邑万三千户。凡领方镇洛、郓、陕、滑、宋,三莅河阳,再领许州,内外官历二十九任,尹正河、洛,凡四十年,位极人臣,善保终吉者,盖一人而已。全义朴厚大度,敦本务实,起战士而忘功名,尊儒业而乐善道。家非士族,而奖爱衣冠,开幕府辟士,必求望实,属邑补奏,不任吏人。位极王公,不衣罗绮,心奉释、老,而不溺左道。如是数者,人以为难。全义一逢乱世,十领名藩,而能免梁祖之雄猜,受庄宗之厚遇,虽由恭顺,亦系货财。《传》所谓“货以藩身”者,全义得之矣。(北宋史学家薛居正评)

梁祖经营霸业,外则干戈屡动,内则帑庾多虚。齐王悉心尽力,倾竭财资助之。及北丧师,梁祖猜忌王,虑为后患,前后欲杀之者数四。虽夫人储氏面讦梁祖获免,亦由齐王忠直无贰,有勋名于天下,不能倾动之故也。……及庄宗灭梁,齐王上表待罪,庄宗降诏释之,召见大喜,开怀慰纳,若见平生故人,尽鱼水之情焉。与论当世之务,皆出庄宗功臣意表,恨得齐王之晚。其识略德望,动人主也如此。……则王之功,虽千载之后,其不朽矣。 (北宋大臣张齐贤评)

呜呼!今之君子,其亦肯以全义之心施诸人乎? (宋·洪迈《容斋随笔-》评)

全义本出巢贼,败依河阳节度使诸葛爽,爽用为泽州刺史,及爽死,全义事爽子仲方,即与李罕之同逐仲方,罕之帅河阳,全义为河南尹,未几,又逐罕之,自据河阳,其翻覆也如此。自是托迹朱梁,斫丧唐室,惟勤劝课,其实敛民附贼,以固恩宠。梁时,月进铠马,以补军实。及梁祖为友珪所弑,首进钱一百万,以助山陵。庄宗平中原,全义合与敬翔、李振等族诛,又通赂于刘皇后,乘庄宗幸洛,言臣已有郊天费用。夫全义匹夫也,岂能自殖财赋?其剥下奉上也又如此。晚年保证明宗,欲为子孙之福,师方渡河,邺都兵乱,全义忧憾不食,终以饿死。未死前,其子继业讼弟汝州防御使继孙,庄宗贬房州司户,赐自尽。其制略曰:“侵夺父权,惑乱家事,继鸟兽之行,畜枭獍之心。”其御家无法也又如此。河南令罗贯,方正文章之士,事全义稍慢,全义怒告刘皇后,毙贯于枯木之下,朝野冤之。洛阳监军使尝收得李太尉平泉庄醒酒石,全义求之,监军不与,全义立杀之,其附势作威也又如此。盖乱世贼臣耳,得保首领,为幸已多。晋天福中,其子继祚谋反伏诛,识者知余殃在其子孙也。臣读《庄宗实录》,见史官叙《全义传》,虚美尤甚,至今负俗无识之士,尚以全义为名臣,故因补阙文,粗论事迹云。(王禹偁《五代史阙文》评)

晚唐盗贼之乱,振古所未有,洛阳市四战之地,受祸尤酷。全义本出郡盗,乃能劝农力本、生聚教诲,使荒墟为富实。观其规画,虽五季之君号为有志於民者所不如也。贤哉! (宋·马端临《文献通考》评)

全义起于群盗,乃其为政,虽良吏不及。彼吏而盗者,不愧死耶!全义一笑而民劝,今则百怒而民不威,何也? (明·冯梦龙《智囊全集》评)

当是时,人各自以为君,而天下无君。民之屠剥横尸者,动逾千里,驯朴孤弱之民,仅延两闲之生气也无几。而王潮约军于闽海,秋毫无犯;王建从毋谏之说,养士爱民于谯蜀;张全义招怀流散于东都,躬劝农桑;杨行密扬州市,米赈饥;成抚集凋残于南平,通商劝农。此数子者,君子酌天地之心,顺民物之欲,予之焉可矣。存其美,略其慝,不得以拘致主帅之罪罪王潮,不得以党贼之罪罪全义,不得以号之罪罪王建,不得以争夺之罪罪行密,不得以逐帅自立之罪罪成汭。而其忘唐之尚有天子,莫之恤而擅地自专者,概可勿论也。非王潮不能全闽海之一隅,非王建不能保两川于已乱,非全义不能救孙儒刃下之余民,非行密不能高骈虐用之孑黎。且其各守一方而不妄觊中原,以糜烂其民,与暴人争衰王。以视朱温李克用之竭民肝脑、以自为君而建社稷,仁不仁之相去,岂不远哉? (清·王夫之《读通鉴论》评)

张全义媚事朱温,甚至妻妾子女为其所乱,不以为愧。及唐灭梁,又贿赂唐庄宗、刘后伶人、宦官等,以保禄位。冯道历事四姓十君,视丧君亡国,未尝屑意,方自称长乐老,叙己所得阶勋官爵以为荣。二人皆可谓不知人间有羞耻事者矣。然当时万口同声皆以二人为名臣、为元老。……以朝秦暮楚之人,而皆得此美誉,至身后尚系追思,外番亦知敬信,其故何哉?盖五代之乱,民命倒悬,而二人独能以救时拯物为念。……统核二人之素行,则其德望为遐迩所倾服,固亦有由。至于历事数姓,有玷臣节,则五代之仕宦者,皆习见以为固然,无足怪。(清·赵翼《廿二史札记》评)

全义于是时能以抚流散、劝农桑为务,在有司中可云铮铮杰出者。特其人朝晋暮梁,依草附木,虽有善政,无稗国用,真田舍一夫,又何足称之有?(清·乾隆帝评)

后世纪念

洛阳有张全义的生祠。后晋时,宰相桑维翰请求赐号“忠肃”,获得了准许,但因事耽搁,未能实施。到了宋朝,才正式赐额“忠肃”,并修缮了德政碑楼。

轶事典故

富贵不忘知遇之恩

黄巢战败后,张全义路过河阳三城,拜见了节度使诸葛爽。诸葛爽见他相貌堂堂,气度不凡,便收留了张全义,并且对他特别优厚。张全义在诸葛爽麾下屡立战功,诸葛爽也不断提拔他。后来,张全义被诸葛爽表请为泽州刺史。临行前,诸葛爽对张全义说:“以你的和才能机遇,将来名望和地位一定会在我之上,努力吧!”

诸葛爽不久后便去世了,而张全义却日益富贵。他始终铭记着诸葛爽的知遇之恩,为了表达对恩人的感激之情,张全义命人画了诸葛爽的画像,挂在自己的私宅中,每天焚香供养。每天早上,他在画像前捻香祈福,完成后才开始一天的政务,这个习惯他从未懈怠,一直保持到终老。

祈雨必下

张全义在洛阳四十多年,多次升官,最后担任太尉、中书令,被封为魏王,后改封齐王。唐昭宗迁都洛阳后,在郊外祭祀和在宗庙举行祭祀仪式时,需要安排官员代理太尉职务。当时朝中有些有见识的人议论说:“太尉是个非常重要的官职,历代常常空缺,所以才安排人代理。现在齐王张全义本身就已经担任太尉,怎么还要安排人代理呢?”张全义为人诚心,每次遇到水灾或旱灾,进行祈求降雨或晴天的祭祀时,一定会先沐浴更衣,吃素食,换上干净的衣服,到祭祀场所时,态度庄重,就像面对最尊贵的人一样,显得非常谦恭。如果干旱,他需要祈求降雨,身边的人一定会说:“大王可以去开塔。”所说的塔就是无畏师塔,位于龙门广化寺。张全义就按照他们的话去开塔,礼拜之后,张全义祷告说:“现在雨水少,恐怕会伤害到庄稼,和尚你慈悲为怀,向佛祖祷告降下雨来吧。”像这样做,从来没有不降雨的。所以当时民间有谚语说:“张全义一祷告,雨就下下来,这是无畏师的神灵呢,还是张全义的诚心感动了上天呢!”

忍辱负重念旧恩

自梁与晋在河北交战以来,梁军屡战屡败,伤亡惨重,损失了大量的士兵和装备。张全义总是想方设法搜集兵员,补充兵源,收集铠甲和战马,每个月都向朝廷进献,以弥补战争中的损失。有一次,梁太祖在蓚县兵败,不仅在途中生病,还不得不仓皇逃回洛阳。为了休养身体,梁太祖来到了张全义的会节园避暑。在这里,梁太祖竟然对张全义的妻女进行了逼迫和奸淫,手段极其卑劣。张全义的儿子张继祚听闻此事后,满腔怒火,羞愤交加,想要手刃梁太祖,为家人报仇雪耻。然而,张全义却坚决阻止了儿子的冲动之举。他语重心长地对张继祚说:“当年我被李罕之的军队围困在河阳,情况危急,几乎弹尽粮绝,只能靠吃木屑维持生命。那时,我只有一匹马,本打算杀了它来犒劳士兵,觉得自己随时都可能死去。是梁太祖的军队及时出现,解了河阳之围,我才得以活到今天。这份救命之恩,我们永远都不能忘记啊!”张继祚听了父亲的这番话,虽然心中仍愤愤不平,但也暂时打消了刺杀梁太祖的念头。

劝阻李存勖掘墓朱温

在后唐庄宗李存勖消灭后梁,建立后唐之后,他心中对朱温的仇恨非常深,因为朱温是他的主要敌人,也是后唐的死敌。李存勖甚至想要掘开朱温的陵墓,斩其棺、焚其尸,以此来泄愤。然而,张全义却站出来劝阻了他。张全义对李存勖说:“朱温虽然是国家的大仇人,但他已经死了,没有必要再对他施加刑罚。诛灭他全家已经足够报仇了,请求陛下不要斩其棺、焚其尸,从而保全陛下的圣恩。” 李存勖听从了张全义的建议,最终只是铲平了朱温宣陵的地面建筑,砍掉了坟上的树木,而没有进一步的行动。

张全义始终没有忘记梁太祖朱温在河阳对他的恩遇。宋朝的胡寅在《管见》中说:“朱温残暴地蔑视唐朝皇室,欺凌逼迫唐昭宗,甚至杀害了两位君主,杀死一位皇后和众多的王爷,摧毁了唐朝三百年的江山社稷。自古以来,作乱的贼寇中,像朱温这样凶狠残暴的人,几乎没有。李存勖虽然并非唐朝宗室的后代,但既然被赐予国姓,成为皇室的一员,那么他进入汴梁消灭后梁,不仅是为先王报仇,更是为了唐朝皇室,抒发天地间不同的情感,洗刷沧海般深重的耻辱。列举朱温的罪行,向各方宣告,挖开他的坟墓,砍开他的棺材,焚烧他的尸体,甚至用嘴去啃他的骨头,把他的宫殿变成污水坑,把他的庙宇夷为平地,这样之后,才能让人心大快,符合天意。即使古代没有这样的做法,也不能算是过分,或许足以作为后来乱贼的警示,这并非没有益处。张全义念及朱温对他的私恩,甘愿忍受屈辱,他哪里懂得帝王惩戒乱贼的大道理呢。李存勖听信了张全义看似有道理的话,却在讨伐恶人的典礼上有所疏忽,真是可惜啊。”

刘皇后拜张全义和储氏为义父母

梁太祖朱温曾经让自己的儿子福王娶了张全义的女儿,以结成亲家,因此张全义虽然尽力辅佐梁太祖朱温,但后唐武皇李存勖却对他恨之入骨。等到后唐庄宗李存勖消灭后梁后,张全义上表待罪,庄宗李存勖下诏赦免了他,后来召见他时,非常高兴,像见到老朋友一样亲切,与他畅谈当世的事务,庄宗李存勖对张全义的才能和见识十分欣赏,只恨认识得太晚。张全义的见识和德望如此打动了庄宗李存勖。于是张全义再次上表,叙述自己多次被朱梁窥伺企图杀害,偶然逃脱虎口而被迫成为亲家,并非自己一向的志向。他在《乞雪表》中写道:“臣曾栖身于恶木之下,曾饮于盗泉之水,确实有瑕疵,未蒙昭雪。”这是一篇文辞优美的文章。庄宗李存勖又下诏为他昭雪,并让刘皇后到张全义的府邸探望他。刘皇后坚持要求拜张全义和夫人储氏为义父母,张全义避而不敢相见,刘皇后回宫后奏明庄宗李存勖,并表示自己年少时失去父母,希望拜张全义和储氏为义父母。庄宗李存勖答应了这一请求。张全义多次上表辞让,最终不得已才接受了这一荣誉。庄宗李存勖命令翰林学士和礼院起草确定皇后与张全义及储氏作为义父母相见以及往来书信的礼仪规范,这在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事情。

审案简单致人蒙冤遭非议

张全义从小生长在军旅之中,性情朴实迟钝,凡是百姓有诉讼案件,以先来投告的人为有理,因此很多人受到冤枉,遭到当时人的非议。

枉杀监军

张全义的监军曾得到李德裕平泉的醒酒石,李德裕的孙子李延古,便托张全义再求取此石。监军愤怒地说:“自黄巢作乱后,洛阳的园林住宅无人能守护,难道只有平泉的一块石头吗!”张全义曾在黄巢军中,认为这是在讥讽自己,便大怒,上奏将监军鞭笞致死,天下人都为之喊冤。

张全义与罗贯之死

罗贯考中进士后,历任朝廷各部官员,从礼部员外郎调任河南府尹。罗贯为人刚强正直,严于律己,奉公守法,不畏惧权贵。当时宦官和伶人当权,凡是向罗贯求情托关系的人,书信堆满了阁子,但他一个也不答复,把这些书信都拿给郭崇韬看,于是上奏这件事,因此皇帝身边的人常常说罗贯的坏话。先前,在后梁时期,张全义专制京畿地区,河南府、洛阳府的属官,都出自他的门下,侍奉张全义就像侍奉奴仆一样。等到罗贯上任后,他按照本朝的制度,对张全义的态度稍显怠慢,对于地方百姓中被府司庇护的人,一定上奏纠正。张全义大怒,于是让他的侍妾向刘皇后告状,刘皇后又从容地向庄宗诉说,宦官们也说罗贯的坏话,庄宗非常生气。

恰逢庄宗前往寿安山陵,道路泥泞不堪,庄宗询问主管的人,宦官说:“属于河南县管辖。”庄宗催促下令召见罗贯,罗贯上奏说:“臣当初没有接到命令,请皇上追究下令的人。”庄宗说:“这是你管辖的地方,反而要问别人,为什么?”命令将罗贯关进府狱,府吏用板子拷打,逼迫他认罪。第二天,传诏要杀掉罗贯。郭崇韬上奏说:“罗贯并没有贪污受贿,只是道路没有修整好,按照法律还不至于判死罪。”庄宗愤怒地说:“太后皇后的灵车即将出发,天子的车驾往来,道路没有修整好,是谁的过错?”郭崇韬上奏说:“罗贯纵然有死罪,也应当等罪状核实后上奏,有关部门再议定罪名,按照朝廷的法律来处理,处死也不迟。现在陛下凭借万乘之尊,因为一个县令而发怒,会让天下人说陛下使法律不公平啊!”庄宗说:“既然这是你所喜爱的人,就任凭你来裁决吧。”于是甩袖进入宫中。郭崇韬跟在后面继续劝说,庄宗自己关上殿门,不让郭崇韬进入。随即下令将罗贯处死,把他的尸体暴露在府门外。

相关作品

参考资料

..2025-03-13

张全义.中国大百科全书.2025-03-12

..2025-03-12

..2025-03-12

..2025-03-13

..2025-03-13

“再造都畿”河南尹.洛阳网新闻中心.2025-03-13

..2025-03-13

..2025-03-13

..2025-03-13

..2025-03-13

..2025-03-13

..2025-03-13

张全义.中国大百科全书.2025-03-13

..2025-03-13

..2025-03-13

..2025-03-13

..2025-03-13

..2025-03-13

..2025-03-13

..2025-03-13

唐故河阳留后检校太保清河张公墓志铭并序.中国历代墓志数据库.2025-03-13

..2025-03-13

..2025-03-13

..2025-03-13

..2025-03-13

..2025-03-13

..2025-03-13

..2025-03-13

..2025-03-13

..2025-03-13

..2025-03-13

..2025-03-13

..2025-03-13

..2025-03-13

..2025-03-13

..2025-03-13

..2025-03-13

..2025-03-13

..2025-03-13

..2025-03-13

..2025-03-13

..2025-03-13

..2025-03-13

..2025-03-13

..2025-03-13

..2025-03-13

..2025-03-13

..2025-03-13

资治通鉴.豆瓣读书.2025-03-13

新五代史(全三册).豆瓣读书.2025-03-13

旧五代史(全六册).豆瓣读书.2025-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