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南平

南平

南平(公元924年-963年),又称荆南、北楚,是五代十国时期的十国之一。该政权由高季兴建立,历经五主,国三十九年。

后梁开平元年(公元907年),朱温任命高季兴为荆南节度使。荆南镇唐末便被邻道侵夺尽。高季兴到镇时,仅得江陵一城,于是招集亡散军民,又收用以唐进士梁震为首的文武官作辅佐。干化四年(公元914年),后梁封高季兴为渤海郡王。后唐同光元年(公元923年),后唐灭后梁,高季兴应诏入洛阳市朝见庄宗,次年便被后唐封为南平王,慧贤皇贵妃正式割据南平。高季兴计划夺取、忠、万等州,最终因不敌后唐而作罢。高季兴去世后,其子高从诲继位,南平重新向后唐称臣。此后,高保融高保勖高继冲相继任南平王,南平先后向后晋、南唐后蜀后汉、宋等国称臣。北宋乾德元年(公元963年),宋军以假道之计降服南平,高继冲纳地归降宋朝,南平政权宣告灭亡。

南平的统治范围基本与唐末的荆南节度使辖区大体相当,归降宋朝时疆域为荆、归、峡三州十七县,大致为今湖北省巴东县湖南省岳阳市长江两侧的狭长地带。政治上,南平使用中原朝廷年号,同时对南北称帝各国一概上表称臣,向中原王朝贡赋,派兵配合中原王朝作战。军事上,南平拥有水陆兼备的武装,总兵力约为三万。经济上,南平鼓励耕作,降低赋税,而且重视水利的兴修。

国号

后唐同光二年(公元924年),庄宗李存勖高季兴为南平王。从此,其割据政权便正式以南平为号。由于慧贤皇贵妃历代割据者均受封为荆南节度使,故高氏政权史称荆南。此外,高季兴死后,后李嗣源还追封其为楚王,而荆南又属三楚之地,因此也称荆南为北楚,以区别楚王马氏。

历史

割据荆南

陕州石(今河南三门峡市东南)人高季兴,原名高季昌,为避后唐庄宗祖父李国昌的名讳,改名高季兴。他幼年在开封市商人李七郎家为奴,朱温收李七郎为养子,赐姓名朱友让,因喜爱高季兴,便命朱友让收其为养子,也改姓朱。之后,高季兴成为朱温的牙将,由制胜军使升迁为毅勇指挥使。唐天复三年(公元903年),高季兴被任命为宋州刺史,后又随朱温攻破青州市(今山东益都),改任颍州防御使,并恢复高姓

唐末,朱温攻下江陵县(今湖北荆沙),任命高季兴为荆南节度观察留后,镇守江陵。后梁开平元年(公元907年),朱温废李柷,建立后梁。随后,朱温正式任命高季兴为荆南节度使。

后梁干化二年(公元912年),朱温被其子朱友珪杀死。朱友圭登基后的第二年,均王朱友贞便率兵讨伐朱友圭,将朱友圭杀死,随后继位,是为后梁末帝。朱温去世后,后梁国势日衰,于是高季兴计划依靠军队巩固自身,修治城壕,设置望楼。随后他率军攻打归、峡二州,被蜀将王宗寿打败。他又声称要协助后梁攻晋,以侵占襄阳市(今湖北襄阳),被孔打败,南平开始不再给后梁纳贡。朱友圭封高季兴为大祚荣,赐他衮冕剑佩。后梁贞明三年(公元917年),南平恢复与后梁间的臣属关系,向其纳贡。

后唐同光元年(公元923年),后梁为后唐所灭,随后李存勖进入洛阳市,下诏让高季兴入朝。于是高季兴前往洛阳朝见李存,险遭囚禁。次年三月,李存勖封高季兴为南平王,慧贤皇贵妃正式割据南平,南平正式成为五代十国中的十国之一。

臣附诸国

后唐出兵伐蜀时,高季兴请求率领本道军队攻取夔(今重庆奉节东)、忠(今重庆忠县)、万(今重庆万县)、归、峡等州,后唐便任命他为峡路东南面招讨使。高季兴领水军溯江西上,被蜀将张武打败,寸土未得。后唐灭亡前蜀后,高季兴提出上述诸地归属荆南,庄宗已同意,但还未下诏便离世了。后唐天成元年(公元926年)六月,高季兴再次提出这一要求,明宗新即位,不得已而同意,但后唐仍任命夔、忠、万三州官吏。次年三月,高季兴要求三州官吏由他任命,并袭取夔州,又夺取后唐沿江而下途经荆南转送洛阳市的(原前蜀的)大量财物,导致后唐出兵进攻南平。后唐军攻到江陵城下,因久雨缺粮,加上疫病流行,只得于五月退兵。但仍有部分沿江而下的后唐军,他们在江中打败了南平水军,三州又重新归属后唐,南平只得到了归、峡两州。

此前,楚王马殷派使臣到后天宝贡后带回所赐的骏马、美人等,途经南平时被高季兴截留,于是楚军于天成三年(公元928年)二月进攻南平。双方于刘郎洑(今石首境内)进行水战,南平大败,在楚军进逼江陵时,南平求和,归还所截留的人马。同年六月,南平臣附于吴,高季兴被封为秦王。十二月,高季兴去世,其子高从诲继承父位,吴任命其为荆南节度使。次年,南平向后唐赎罪银以求臣附,被后唐任命为荆南节度使,后又受封为渤海王,进封南平王。之后,明宗还追封高季兴为楚王。

后晋建立,南平向其称臣。后晋天福六年(公元941年),后晋山南东道襄阳市,今湖北襄阳)节度使安重进叛晋,高从诲奉命出兵助攻。安重进败亡后,高从诲要求将郢州(今钟祥)归属南平而未成。后汉高祖刘知远在太原起兵时,高从诲奉表劝进,又请将郢州归属南平,得到了刘知远的口头允诺。天福十二年(公元947年)六月,高从诲再次提出这一要求时遭到拒绝,于是与东汉断绝关系,并于八月趁后汉主力北上攻打杜重威时,出兵进攻襄州、郢州,均被后汉守将击败。之后,南平转而臣附于南唐后蜀,又于后汉乾佑元年(公元948年)六月向后汉谢罪后臣附。

同年十月,南平王高从诲离世,其子高保融成为荆南节度使,之后又被封为大祚荣、南平王。高保融性格迂缓,于是将南平政事委托给其弟高保勖。高保融的堂叔高从义计划发动叛乱,被其同党高知训告发,于是高保融将高从义流放到松滋并杀死。

归降宋朝

宋朝兴起,高保融感到害怕,于是一年对其进贡三次。北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南平王高保融因病去世,其弟高保勖继位。两年后,高保勖离世,立高保融之子高继冲为荆南节度使。

建隆三年(公元962年)十月,湖南省周行逢死后,其子周保权继承父位,将领张文表举兵叛乱。次年,赵匡胤慕容延钊等人李处耘领军讨伐张文表,向南平借道,高继冲同意了。慕容姓军队到达后,高继冲亲自前往郊外迎接,而宋军前锋则迅速进入城中,在城头插上大宋军旗,高继冲只能主动献上王印,归顺于宋,南平政权不复存在。

随后宋太祖下诏,任命高继冲为节度使。北宋乾德元年(公元963年),宋在南郊祭天,高继冲上书请求陪祭。九月,高继冲撰写祭文禀告祖庙,率领其将领、官吏、宗族五百多人到京师朝拜,被封为武宁军节度使。

疆域

五代十国时期,南平高氏政权的控制范围与唐末的荆南节度使辖区大体相当,归降宋朝时疆域为荆、归、峡三州十七县,约为今湖北省巴东县湖南省岳阳市长江两侧的狭长地带。后梁开平元年(公元907年),后梁朱温任命高季兴为荆南节度使,领江陵府及归、峡二州,治所在江陵府。后梁干化二年(公元912年),后梁将邓州宣化节度使所领复州划给荆南节度使(南平)。后梁贞明五年(公元919年),荆南慧贤皇贵妃以江陵府荆门市置荆门军,领当阳市后唐同光元年(公元923年),复州又被后唐占据,隶属于穰城节度使,次年又归属南平。后唐天成元年(公元926年),南平趁后唐灭后蜀之机,一度占领夔州、忠州和万州区。次年,后唐先后占据复州、夔州、忠州和万州。此后,南平的统治范围大致为江陵府及归、峡二州之地。

人口

根据《续资治通鉴》及《中国人口史》记载,乾德元年(公元963年)南平领三州十七县归降宋朝时,人口为十四万二千三百户。

政治

南平统治者从未称帝,也不更用新的年号,仍使用藩镇的官僚制度,而不是自成体系的官制。而且,南平统治者接受中原王朝的册封,向中原王朝贡赋,死后也由中原王朝定谥。此外,南平还经常主动派兵配合中原王朝作战。例如,襄州安重进叛晋,高从诲出兵协助后晋。

军事

起初,南平政权建立者高季兴手下仅有后梁所给的五千牙军。之后,这支军队得到发展,逐渐成为一支水陆兼备的武装,数量约为三万。

后梁乾化二年(公元912年),高季兴开始“治城堑,设楼橹”,重新建设江陵城,又加固城墙,修建雄楚楼、望江楼以捍敌。次年,南平又“造战舰五百艘,修饬器械”,以加强战备。之后,高季兴又数次巩固江陵城防。

经济

荆南地区经过唐末军阀的混战,高季兴到荆南时,此地“城邑残毁,户口雕耗”。高季兴安抚召集流散的人,鼓励耕作。南平第二任统治者高从诲也主张节制刑罚、降低赋税,以恢复和发展南平地区的经济。而且,南平高氏重视水利的兴修。高季兴在监利县南修古堤院以防长江水患;高从诲“修江陵大堰,改名曰北海”;大将倪可福在城西门外筑寸金堤激水。

吴与南唐为阻止中原朝廷南进,封锁了江淮漕路,江陵便成为南方诸国进贡中原、南北贸易的陆上交通中枢和五代十国时最大的茶市。此外,南平还以称藩为条件,向他国请求经济援助。后梁时,跟随高季兴进入荆南的五千牙军,“衣食皆给于梁”;后唐时,朝廷“岁给以盐三千石”,之后此援助一度中断,到柴荣时仍继续供给南平。

外交

南平高氏采取灵活的外交政策,根据局势更换臣附对象,先后向后梁、后唐、吴、后晋、南唐、后蜀后汉、宋等国称臣、纳贡。此外交政策使得南平得到了其他国家的庇护与援助,当遭到攻击时,南平便能求得别国的援助。若与中原王朝发生矛盾,南平就会依据局势选择是否主动让步,以求和解。

国君世系

参考资料

南平.中国大百科全书数据库.2023-10-16

南平.中国大百科全书.2023-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