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高保融

高保融

高保融(920年—960年),字德长。出生陕州峡石(今河南三门峡市),为南平文献王高从诲第三子,五代十国时期南平国(也称荆南)第三任国君(948年—960年在位)。

公元948年,父亲高从诲去世后,高保融继位。一年后,高保融被东汉封为检校太师,兼任侍中。954年,高保融被后周进封为南平王。

高保融在位期间不善朝政,大小事宜均由其弟高保勖高保勖决断,政绩中规中矩。为求心安,高保融曾多次规劝李煜李璟后蜀皇帝孟昶向后周称臣。

公元960年,高保融病逝,年仅四十一岁。死后追赠太尉,谥号贞懿王(一作正懿王)。因其子高继冲年幼,故遗命其弟高保继位。

人物生平

继承王位

后汉刘承祐元年(公元948年),南平文献王高从诲卧床病重,任命第三子高保融兼领内外兵事务,为其继位夯实基础。同年十月二十八日,高从诲因病去世,高保融顺利继位,为南平国第三任君主。

高从诲在位期间,南平国已向东汉俯首称臣。同年十二月,高保融被后汉朝廷任命为荆南节度使 、平章事。一年后,后汉加任高保融为检校太师,兼任侍中。

后周广顺元年(公元951年),后周加任高保融兼任中书令,封大祚荣。三年后,后周显德元年,后周进封高保融为南平王。 后周世宗柴荣继位后,加任高保融为守中书令。

傀儡国君

高保融性情缓慢,资质平庸无才智能力,继位后不善朝政,大小国事均有高保勖高保勖代为主张。高保融虽无进取之心但体恤百姓,在位十四年,南平市上下国泰民安,政通人和。

修筑北海

显德二年(公元955年),高保融在位期间,修筑“北海”军事水利防御工程,用以防御后周南下吞并南平,遏制中原政权南侵。《舆地纪胜》中曾记载“自西山分江流,方五七里,筑堤而居,谓之北海”。

攻打南唐

后周显德四年(公元958年)一月,后周皇帝柴荣率军亲攻南唐,高保融派遣指挥使出兵,魏璘率一百艘战船、三千士兵协助后周攻打南唐,不久大败南唐军队。高保融派遣客将刘扶带书信前往南唐,劝其向后周称臣,后唐国主李璟于是向后周称臣。

后周皇帝柴荣知晓此事后非常高兴,三月二十二日,柴荣诏令南平市军队返回本国,并赐给高保融一万匹(一作一百匹)绢帛。

劝蜀归顺

后周显德四年(公元958年)六月,南唐向后周称臣后,不久高保融再派遣使者出使后蜀,劝说后蜀皇帝孟昶向后周称臣。孟昶回复,一年前曾派胡立送致书信给后周,后周未予答复。

同年十月,高保融再次给孟昶去信,劝他投降称臣。孟昶召集将相商议归顺之事,众人不愿臣服。大臣李昊表示,投降有辱国君先父,众将愿拼死第一次世界大战。同年十月二十一日,孟昶命令大臣李昊起草回信,拒绝高保融劝降之事。 同月,高保融上奏后周,说听闻王师将要征伐后蜀,请求率领水军赶赴三峡,柴荣诏令再次嘉奖他。

秘处谋反

高保融在位期间,堂叔高从义预谋作乱,被徒弟高知市训密奏高保融。高保融派荆州市地方府兵平定叛乱,并网开一面,将高从义流放至松滋市,暗中却将其在流放地处死。

因病去世

显德六年(公元959年),柴荣去世,其子年仅7岁的后周恭帝柴宗训继位,加任高保融为守太保。

北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赵匡胤建立北宋后,高保融愈发感到恐惧,一年三次向北宋进贡只求心安。同年八月,担惊受怕的高保融因病去世,享年四十一岁。死后追赠太尉,谥号贞懿王(一作正懿王)。

因其子高继冲年幼,故遗命高保勖继位。

家族成员

父祖

祖父:高季兴南平武信王,南平第一任国君。

父亲:高从诲,南平文献王,南平第二任国君。

兄弟

哥哥

高保勋(长兄)。

高保正(次兄)。

弟弟

高保绅,曾出使后周,曾任江陵县少尹,归顺北宋后,任卫尉卿。

高保寅,曾任检校司空。归顺北宋后,任光化军节度使。

高保,高保融十弟,南平贞安王。曾任左衙都将,归顺北宋后,任鸿胪少卿。

高保绪,曾任左衙都将,归顺北宋后,任鸿胪少卿。

高保节,曾任右衙都将,娶平江军节度王保义之女,归顺北宋后,任司农少卿。

高保逊,曾任衙将,归顺北宋后,任左监门卫将军。

高保衡,曾任巴州刺史,归顺北宋后,任归州镇刺史。

高保膺,曾知峡州事,归顺北宋后,任峡州刺史。

儿子

高继冲,高保融长子 ,南平德仁王。

高继充,任归州刺。

历史评价

北宋欧阳修在《新五代史》书中评价高保融认为:“高保融性格迂腐缓慢,并无才能。”

元末的脱脱在《宋史》书中的评价也认为:“高保融在位期间,无论是统帅士兵还是治理百姓,不管事情大小,都委任他的弟弟高保勖、高保勖代为决策。”

研究书目

《旧五代史·卷一百三十三·世袭列传二》

《新五代史·卷六十九·南平世家第九》

《资治通鉴·卷二百八十八》

《资治通鉴·卷二百八十九》

《资治通鉴·卷二百九十》

《资治通鉴·卷二百九十一》

《资治通鉴·卷二百九十二》

《资治通鉴·卷二百九十三》

《资治通鉴·卷二百九十四》

《宋史·卷四百八十三·列传第二百四十二》

参考资料

旧五代史.国学网.2024-07-20

新五代史.国学网.2024-07-20

卷第二百八十八.国学网.2024-07-20

卷第二百八十九.国学网.2024-07-20

卷第二百九十.国学网.2024-07-20

卷第二百九十一.国学网.2024-07-20

卷第二百九十二.国学网.2024-07-20

卷第二百九十三.国学网.2024-07-20

卷第二百九十四.国学网.2024-07-20

《宋史》.乡村云振兴.2024-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