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文
壮文,包括方块壮字(壮语:𭨡𮄫,sawndip)、拼音壮文(壮语:Sawcuengh)等。是壮语的书写系统。其中,方块壮字是为了书写壮语借用汉字的字型或结构创造的文字。拼音壮文是一套使用拉丁字母来记录标准壮语的全音素文字,是壮语的官方书写系统。
相传壮族最早的文字是壮族创世神话传说《布洛陀·造火》篇中记载到的一种传说文字“本源字”,此外,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中西部出土的文物上发现了一些刻划符号。一些学者认为可能是用于书写上古当地原著民族的语言的一种原始的表意文字,被称为“刻画文”。大约在秦、汉时期,随着汉族文化在岭南的渗入,以及履行“书同文”政策的背景下,壮族失去了文字。唐宋时期,壮族人借汉字的字型结构以及“六书”的造字方法,创造了派生文字——“方块壮字”,又作“土俗书”“古壮字”。但方块壮字没有形成统一的书写规范,异体字多,始终未成为正式通行的文字。1955年,在南宁市召开的壮文工作会议上决定:以北部方言为基础方言,以武鸣区的语音为标准音,即老壮文。1982年3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公布《壮文方案(修订案)》,确立采取26个拉丁字母形式来记录和书写壮文,新壮文正式形成。
新壮文确立采取26个拉丁字母形式来记录和书写,其音节一般是由声母、韵母、声调构成,壮文音节的书写次序一般是“声母—韵母—声调”。恢复推行壮文以后,壮文进入学校。用壮文翻译出版了中小学语文教材,编写了壮文干部课本,中师壮语教材和高校壮语文教材。《广西民族报》以壮文为主,文学杂志《三月三》也出壮文版。21世纪初,广西民族出版社已出版了教材、科普、工具书、文学作品等各类壮文书籍数百种,还有部分马克思列宁主义著作、国家文献也译成壮文。拼音壮文正在发挥它的作用。由于相关职能部门的重视程度不够,部分壮族群众对民族语言文字重要性认识不足,以及壮语方言众多,语音、词源差异很大,汉语在壮族地区广泛使用等因素,壮文的推广发展还存在一些困难。
历史发展
本源字与刻画文
本源书,壮语称sawgoek[saw'kok'],是传说中壮族最古老的文字。在壮族的创世古歌《布洛陀》中的“造火”一章有这样的记述:人类在造火之初,由于不懂得火的性能,把火种收藏在屋檐之下,引起一场火灾。歌词唱道:“lemj daengz bonj sawgoek,Coeb daengz bonj sawmingh。意为:最古老的书本被烧掉了,布洛陀的命书被烧毁了。传说中的古书虽已失传,但从出土文物中,仍可见其遗迹。如在,西钦州大寺镇那葛村马警坡出土的商代石磬、石碑,广西武鸣县马头村元龙坡西周墓出土的石范,武鸣县马头和平乐县银山岭战国墓出土的陶器,以及左江花山崖壁画上,就有许多线条刻画符号。这些都是壮族先民创造的文字的雏形,是一种原始文字符号。
最早的刻划文字当首推广西钦州市大寺镇那葛村马敬坡出土的商代石和石碑上有刻划文符号。西周时期的类似符号,在武鸣元龙坡出土的石范上刻有字。战国初期,这种风格的文字又有发展,武鸣马头安等秧战国初期的陶器上,刻有这些较为繁复的符号。这些文字符号已由刻划向象形发展。刻划文字在平乐银山岭战国墓发现最多,达到100多个,除去重复出现,不同符号多达40余个,风格与安等秧相似。这些文字符号与甲金文不同,而与河姆渡遗址第一层鼎上刻划文。上海马桥等五层陶器上的刻划文、太湖出土陶器早期文字及清江吴城商代遗址文字符号风格相近,说明它们属于古越族文字系统,但有地方特色。秦汉以后,壮族古文字的发展受到了遏制,秦始皇推行的‘‘书同文,车同轨”,也在岭南地区很快铺展开来,汉文化迅速占领了阵地,从而使壮族文字渐渐失去了发展的空间,壮族这种早期文字符号未能得到发展便趋于萎缩,其风格只残存在后来的方块壮字之中。
方块壮字
古壮字壮语称sawndip[saɰ24dip55],直译即“生字”。其为别于汉字而言,意为“生造的文字”。又因壮族过去自称为bouxdoj[pou42to55]即“本地人”,或gwnzdoj [ kən31to55]即“土著者”,故又将这种文字叫做sawdoj[saɰ24dip55],意即“本地文字”或“土著者自造的文字”。在文言文古籍中,称之为“土俗书”“土俗字”,遂又有“方块壮字”之名。它是一种借助于汉字的形、音、义和六书构字法而仿造的壮族民间文字,又称“古壮字”。
古壮字产生和形成的年代,据目前掌握的资料和学术界的研究,认为是始于唐朝,兴于宋代而盛于明清时期。自唐宋以来,壮族地区相继建立了书院、府学、州学、县学及私塾,教授汉文诗书经籍。随着汉文化的广泛传播,一些识汉字的壮族文人,便由此而生发模仿汉字的形式,创造借以表达壮语音义的民族文字。开始只是夹杂出现于一些文言文的碑文中。如唐永淳元年(682年)州都云县令(今地不详)韦敬办撰写的《澄州无虞县清泰乡都万里六合坚固大宅颂》碑中,就有野、冲、物、名、、等字。后两字分别为“得”“逃(窜)”之义,其余几个字尚待考。至宋代,这种“方块壮字”已在一定范围里使用流传。
据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成书的范成大《桂海虞衡志》“俗字”条载:“边远俗陋,牒诉券约专用土俗书,桂林诸邑皆然。”并列举了一些字例:食,音矮,不长也;阐,音稳,坐于门中稳也;奎,亦音稳,大坐亦稳也;,音,小儿也;类,音动,人瘦弱也;歪,音终,人亡绝也;吾,音腊,不能举足也;妖,音大,女大及姊也;岔,音,山石之岩窟也。此外,庄绰《鸡肋篇》和周去非《岭外代答》等亦有叙及。明代壮族举人韦志道,用这类土俗字撰写壮语诗歌而传诵一时。在明清的古籍如《粤风续九》《粤风》《广东新语》等书中,还录载有人、壮人男女用土俗字书写、雕漆、绣织于扇面、扁担、锦帕上的《扇歌》《担歌》《巾歌》,作为交情结缘的信物。人们作歌祭供歌仙刘三妹(姐)所藏歌书多至数,并有各种土俗字歌本转抄传世。现存的壮族创世经诗《布洛陀》、传统长诗《嘹歌》、伦理经籍《传扬歌》,以及大量的壮族民间宗教麽教和师公唱本、壮戏剧本、礼俗歌谣、婚恋情歌等,即以古壮字书写传承。此外,近年在广西宜州市安马乡古育村,还发现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书刻的廖土宽自叹身世的五言壮族勒脚歌墓门诗碑,共15首、120行、600个字。
明末清初开始对其进行收集整理,代表作是《太平府夷语通译》,其主要内容是记录并翻译太平府所辖区域的方块壮字。此书是最早专载方块壮字的文献,对后人研究方块壮字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1936年12月,闻宥在《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丛刊》第6种第4期上发表了《广西太平府属土州县司译语考》一文,对方块壮字的字义、字音、字形,进行了全面的考释。
由此可见,方块壮字产生1000多年以来,在民间中曾一度广泛应用,对壮族传统文化的发展、传播和保存起过重要作用。但由于历史的原因,汉字早在壮族地区通行,而且仿造的古壮字构字形式复杂,方言异字繁多,随意性大,缺乏规范,不易阅读,未能发展成为统一的民族文字。同时,自20世纪50年代创造并推行了拼音壮文,古壮字现只作为古籍抄本遗存,或在民间的有限范围里流传应用。
1989年广西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领导小组办公室出版的《古壮字字典》(初稿)统计,共有10700多个字,其中定为正体字的有4918个。这些字都是从上百年或数百年前出版或手抄的牒诉、券约、师公唱本、山歌本、故事传说、家谱、信件和碑文中收集下来的,说明这种方块壮字在壮族地区民间曾广泛流行过。不过,由于古壮字地区差别较大,缺乏规范,因此各地壮族之间无法形成统一的壮族文字,主要依靠汉文进行交流。
拼音壮文
“拼音壮文"是以拉丁字母为字母,用以拼写壮语标准语音的一套书写符号系统,是法定的壮文。1955年,在南宁市召开的壮文工作会议上决定:以北部方言为基础方言,以武鸣区的语音为标准音,创制壮文。1954年,政务院批准了《关于帮助少数民族创立文字问题的报告》。1955年12月《广西日报》公布了壮文方案(草案)。1957年11月29日在政务院全体会议第六十三次会议上,讨论并通过了这个壮文方案,同时批准正式推行教习。至此,壮族历史上第一个拼音文字方案正式宣告创立,这就是老壮文。
1981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对这套文字系统作了部分修改,把非拉丁字母符号全部改成拉丁字母。1982年3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公布《壮文方案(修订案)》,确立采取26个拉丁字母形式来记录和书写壮文,使《壮文方案》在保持稳定性和权威性的基础上紧跟时代前进步伐,不断与时俱进,新壮文正式形成。
方块壮字
象形字
依物赋形,依事描样,以最简单而富有概括力的笔画,勾勒出事物的基本形象。如:
会意字
利用汉字本体的意义加上一些特殊的符号,或者是以两个以上汉字合拼而成的字。如:
形声字
利用汉字的偏旁部首和意符组合而成的字。这种字又可分为五种类型:
1.左形右声,如:
2.右形左声,如:
3.上形下声,如:
4.下形上声,如:
5.外形内声,如:
以上资料来源:
借汉字
直接借用现成汉字。有两种借用方式,因而有如下两种类型:
1.借音字。借用汉字的正音或谐音来记录壮语的字。一经借用,其原来汉义不复存在,而是表示壮义,如
2.借音借义字,既是借音,又是借义的字,这种也是汉壮同音字。如:
以上资料来源:
拼音壮文
字母
这里所说拼音壮文均为新壮文,其印刷体、书写体,大写和小写等均与拉丁字母相同。根据字母的读音,可把壮文26个字母分为三类:
1.元音字母:a、e、i、o、u、w。
2.辅音字母:b、c、d、f、g、h、k、l、m、n、p、r、s、t、v、y。
3.调号字母z、 j、x、q、h。
字母不足以表示壮语音位时,就用组合的方式来解决。
壮文音节
音节由一个或者几个音素组成的语音单位叫音节。一般来说,在壮文里,一个音节可以是一个词,也可以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音节组成一个词。例如:ranz(家)是一个音节,也是一个词;ndaundeiq(星星)是两个音节,但它是一个词;makitvaiz(山葡萄)是由三个音节组成,但它也是一个词。
构成
壮文音节一般是由声母、韵母、声调构成。一般地说,音节开头的辅音是声母,辅音后面的部分是韵母,伴随在整个音节上高低变化的音就是声调。壮文音节的结构一般有如下3种形式:
1。完整的音节,即声母+韵母+声调。例如:bae(去)、raeuz(我们)、mbouj(不)、caux(造)、cauq(灶台)、soh(老实)、dwg(是)、dwk(着)、haeb(咬)、goep(青蛙)。
2。没有声母的音节,即韵母+声调。例如:aeuj(紫色)、oiq(嫩)、at(抵押)、au(叔叔)、aeuq(炖)、amq(阴暗)、an(安装)、eu(唱)。
3。只有韵母的音节。这一类音节其实是属于第一调不标声调符号。例如:iem(阉)、ai()、an(安装)、ien(烟)、iu(邀请)。
结构的特点
壮文音节分为开音节和闭音节两种。以元音为韵尾的音节叫开音节。如:naz(田)、ai(嗉)、cawx(买);以辅音为韵尾的音节叫闭音节。如:iem(阉)、fwngz(手)、mbanj(村)等。一般来说,壮文的闭音节多于开音节。壮文音节结构有以下的特点。
1.壮文一个音节最多有4个音素,最少有2个音素。
2.壮文的音节多数是由辅音和元音构成。
3.壮文有复辅音音节,如:ndoj(躲)、mbouj(不)中的声母nd和mb就是复辅音;有腭化声母的音节,例如:byaj(雷电)、gyaq(架)、myaex(锈)的声母by、gy、my就是腭化声母;有唇化声母的音节,例如:gvai(乖)、ngviz(骨髓)的声母gv、ngv就是唇化声母。
4.壮文有长短音相对的音节。例如:长音:son(教)、sam(三)、ciep(接);短音:saek(颜色)、laep(黑)、saenz(神)
5.壮文音节都有声调。
书写规则
书写的次序
壮文是一种拼音文字,音节的书写次序一般是“声母—韵母—声调”。例如:m—e—h(母亲)、nd—ei(好)、n—a—z(田)、s—aek(颜色)。
词和词组的书写方法
壮文以词为书写单位。构成一个词的若干音节要连写,由几个词结合而成的词组要分开写。需要连写的词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
1。多音单纯词要连写。如:daengngoenz(太阳)、caeklaiq(幸亏)、daxbaenh(刚才)。
2。合成词要连写。即联合式、偏正式、动宾式、主谓式、附加式等的合成词。如:ndwenngoenz(日子)、raemxndat(热水)、byagim(金鱼)、byaekgat(芥菜)、roxyiuj(懂得)、doegsaw(读书)、daxmeh(母亲)、lwgmanh(辣椒)、bitlwg(小鸭)、duzvaiz(水牛)、henjcwkcwk(黄灿灿)。
3。借词要连写。新词术语一般都以借词的形式出现。如:gisuz(技术)、seveicujyi(社会主义)、Majgwzswh(卡尔·马克思)、gohyoz(科学)。人名(姓单写,名连写)、地名、机关团体名称及其他专有名词也是借词的一部分,一般也要连写。如:LujSin(鲁迅)、Gvangjsih(广西壮族自治区)、Bwzhaij(北海)、yenveij(县委)、cwngfuj(政府)。
4。用壮语命名的村庄、圩填、山名、地名等名称要连写。如:Mbanjnaz(那村)、Byaraiz(花山)、Hawlaz(锣圩)。
5。重叠词要连写。如:duzduz(个个)(指动物)、doegdoeg(读一读)、ciemhciemh(渐渐)、gwnzgwnz lajlaj(上上下下)、hunghung iqiq(大大小小)。
壮文大写与小写的规则
壮文在一般的情况下用小写字母进行书写,大写字母用于以下场合:
第一,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机关、团体、书篇、文件、运动、会议等的名称,每一个词的头一个字母要大写。例如:Majgwzswh(马克思)、Minzyijveij(民语委)、Gvangjsih(广西壮族自治区)、Mbanjnaz(那村)、Byaraiz(花山)、Hawlaz(锣圩镇)。
第二,每一句话或每一行诗的第一个词的头一个字母要大写。例如:Raeuz caez bae haw。(我们一起赶圩。)Angqcoux mwngz!(热烈欢迎您!)。
第三,题目、标语、招贴等每一个词的第一个字母大写,或全部字母都可以大写。例如:Ciengxlwenx Riengz Dangj Byaij!(永远跟党走!)、《SEIZCIN》(《春天》)。
第四,其他特定的场合也可以用大写字母。例如:Doxok(出口)、Angqcoux!(欢迎!)。
缩写
壮文的缩写有音节缩写和字母缩写两种形式。
缩写就是取每个词组的头一个音节,并连在一起,成为一个新的词组。如Gungcanjcujyi Cinghnenz Donz(共产主义青年团)缩写为:Gungcinghdonz(共青团)。
字母缩写有四种形式:
1. 取词的头一个字母 (或者声母) ,并在它的后面加一点表示。如:mbaw 78(第78页), 可以缩写成 mb.78。
2. 取词中每一个词的头一个字母 (或声母) 并在它后面加一点排在一起表示。如:Cunghvaz Yinzminz Gunghozgoz (中华人民共和国),可以缩写成C.Y.G.; 又如:GVANGJSIH BOUXCUENGH SWCIGIH (广西壮族自治区),可以缩写成GV.B.S.
3. 取每个音节的头一个字母,并且连写,后面再加一点表示。如:dungzci(同志),可以缩写成dc.。
4. 国际通用的度量单位和科学术语的缩写,可按国际惯例书写。如:km (千米)、H (氢)。
困境与发展
困境
由于历史上没有自身统一规范的文字,壮族人民在数千年的历史中将自身民族文化的传承方式更多寄托于口头形式上,而刻画文、方块壮字及汉字则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文字在一个民族文化发展中某些方面的作用。壮族群众对民族语言文字重要性认识不足,这种状况导致许多壮族人对民族语言文字的认识不足,对本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缺乏责任心。
拼音壮文推广初期的成就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政府力量的重要性,但是中央、地方各级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的重视程度不够。拼音壮文的推广缺乏相应的配套措施,包括法律保障、财政支持、学校教育、新闻出版、文艺创作等。这导致拼音壮文的推广成为一种孤立学习文字的过程,即学无所用,也导致了广大人民群众对拼音壮文的学习缺乏主动性,民族语言文字工作人员积极性受挫。
壮语的特点和发展史也制约了壮文的推广使用。首先壮语方言众多,语音、词源差异很大,而现在的拼音壮文是以标准壮语为基础创制的,会说壮语的人仍要先学标准壮语才能学壮文,但武鸣区不算特别具有权威性和影响力的政治、经济或文化中心,各地壮语使用者对于学习标准壮语的动力有所欠缺;其次,汉语在壮族地区广泛使用,在接受教育和就业中也更具实用性,人们更倾向于学习汉语文;最后,壮语社会功能不足,在现代化背景下使用空间愈加狭小,学会壮文之后也无处获取信息,难于应用。
保护发展
若要顺利实现拼音壮文的全面推广,壮族民众对民族文字重要性认识的普遍提高是前提;政府政治力量的推动和扶持是关键;研究人员的力量至关重要。当前由于各种因素导致各方力量的缺位,以致拼音壮文的全面推广缺乏足够的条件,因此全面推广拼音壮文的时机尚未成熟。但从长远利益考虑,拼音壮文的推广仍须坚持不懈。当前拼音壮文工作的重心是力争在得到更多政府政策支持的基础上,实现由重点到局部的突破。
1981年恢复推行壮文以后,壮文进入学校。用壮文翻译出版了中小学语文教材,编写了壮文干部课本,中师壮语教材和高校壮语文教材。《广西民族报》以壮文为主,文学杂志《三月三》也出壮文版。21世纪初,广西民族出版社已出版了教材、科普、工具书、文学作品等各类壮文书籍数百种,还有部分马克思列宁主义著作、国家文献也译成壮文。拼音壮文正在发挥它的作用。
2012年起,广西壮族自治区每年举行“壮语文水平考试”(Vahcuengh Sawcuengh suijbingz gaujsi,V.S.S.G.),为考察标准壮语、壮文掌握程度的标准化测试。
参考资料
(文化)广西推行《壮文方案》60周年 壮语文事业稳步发展.今日头条 新华社.2024-03-04
基础知识系列(六):音节.广西民族报网.2024-03-04
少数民族科普(七):壮族.微信公众平台 七里镇人民政府.2024-03-04
基础知识系列(七):壮文的拼写规则.广西民族报网.2024-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