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沈卓吾

沈卓吾

沈卓吾(1887年-1931年11月),原名孔才,字卓吾,如皋市磨头人。幼年家境贫寒,曾在商店学做,后进入如皋工业学堂学习。因遭清朝通缉,东渡日本,加入同盟会。回国后,沈卓吾秘密运送起义武器,为孙中山办报,历任广州大本营参军、上海电报局局长、武汉政府交通部电政司司长、财政部印花税处处长兼江苏印花税局局长、铁道部参事等职。民国18年,孙中山安葬南京市,沈卓吾任奉安委员会秘书,主持编《奉安实录》。他关心家乡人民,对如皋孤幼学堂、育婴堂、游民教养所均有所捐助。1931年,江北大水,沈卓吾力主以工代赈,修复堤堰,并携资乘大德轮赴灾区查勘,船毁于火,他落水殒身,享年44岁。

主要介绍

沈卓吾幼名孔才,生于如皋县磨头镇。家境清寒,父亲以教书为业,早年病故。母亲代人家做针线、洗衣服,将他抚养成人。沈卓吾初在商店学生意,后来到如皋工业学堂当职员。因聪敏好学,被送江南高等工业学堂补习工艺,毕业后留校为技师。因为经常和同学谈论革命,被人告发。他得到将被逮捕的消息后逃往日本,改名,字卓吾。在横滨市,沈卓吾见孙中山先生,加入同盟会,奉命回国策划起义,曾为革命党人焦达峰秘密运送枪械至湖南省辛亥革命成功后,沈卓吾回到如皋市,与姜渭璜等人合资创设花边结网公司,开如皋妇女手工产品销往国外之先河。其后,他在上海主办《工商日报》和《中国晚报》,宣传三民主义。当河北省河南省山东省陕西省甘肃省等省旱灾时,他积极向南洋华侨劝募巨资,亲赴灾区赈济。沈卓吾和孙科交谊深厚。武汉国民政府成立前,沈任上海电报局局长。孙科任交通部长,委任沈为其所属电政司司长,后又改任财政部印花税处处长兼江苏印花税局局长及上海特区印花税处主任。民国十八年“孙总理奉安大典”,沈任奉安委员会秘书,主持编纂《奉安实录》。民国二十年罹难之前,沈已接受委任将赴南京铁道部任要职。

大德轮出事后,浮尸满江,但未见沈的遗体。后来家属悬重赏找寻,两个多月后,有人发现江边滩上有一尸体,面目已经模糊,根据衣服和袋里的一张名片断定为沈的遗体,后葬于如皋东门外仙鹤乡通扬运河北岸。丧礼极为隆重,铭旌系孙科所书。于右任书挽联:“大志已随流水去,舍身却为救人来。”

沈的文章、书法俱佳。《如皋中山钟楼碑记》系县长钱佐伊撰文、沈卓吾书。他的故居在冒家巷南端,子女皆在美国定居。

主要成就

沈卓吾在新闻传播领域也有显著贡献。1920年,他在上海创办了《中国晚报》,开始传播革命思想。1924年,他作为《中国晚报》社长,带领留声部技术人员前往广州市,为孙中山录制了其唯一存世的录音。这段录音是孙中山利用近代科学发明来宣传政治主张,唤起民众觉醒的尝试。沈卓吾希望通过这次录制的演讲“唱片”来宣传孙中山的革命理念,并借此机会来扩大报社的影响。孙中山则基于此演讲“唱片”可以更好地宣传革命便答应了他的请求。录制完毕后,沈卓吾回到上海市,将孙中山的演讲制成全套三张(国语两张,粤语一张)每分78转的胶木唱片,并于当年下半年以《勉励国民》《敬告同志》为题向海内外出售发行。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不幸病逝,这段录音便成了伟人留存于世的唯一声音(此“唱片”现在仅存不超过10套)。

如皋市档案馆馆藏的资料里有一份沈卓吾之女姚沈美德为纪念其父诞辰102周年而写的《中山先生留声始末》,该文详细记录了沈卓吾为孙中山先生录音的全过程:

“民国十三年五月四日,上午九时,自沪乘日轮静冈市丸起程,风平浪静,欣治、庆三两位录带技师同行。

五日,航行甚稳,波平如镜。

六日,航仍平惟舟行渐南,暑热渐增,船员均改御夏服。

七日,下午一时抵港(香港特别行政区),晚十时,换乘英船赴港,船上有英兵警备。

八日,上午六时抵广州市,投宿泰安旅馆,多蚊,夜不成寐。

九日,迁居东亚旅馆,室仅容膝,然较昨舒适多点。

十日,孙大元帅身体不豫,颇以为虑。

十一日,孙大元帅仍卧病,收音时日不能定。

十二日,谣传孙大元帅病笃,愈觉焦躁不安。

十三日,偕技师往南堤俱乐部视察,准备布置收音室。

十四日,将所携收音机件运往南堤俱乐部。

十五日,收音机件装置完成,是日起,作种种准备。余忽患痢,仍每日力疾赴俱乐部,天复多雨,殊觉烦闷。

二十二日,许崇智将军就任总司令,孙市长哲生莅临俱乐部,视察收音设备,谈悉大元帅已痊可。

二十五日,欣治君亦患病,热度高至三十九度。

三十日,接大元帅侍从室通知,本日可以收音,下午五时,孙大元帅果由大本营乘以汽艇莅俱乐部,扈从仅二人,并无戒备。余早已率同技师,屏息以待;孙公服灰色中山装,身高五尺一寸,当将收音喇叭高度校正,并敬谨禀告收音上一切心得,当蒙首肯,旋即起立演讲,态度从容和蔼,发音高低适中,计收国语四面、粤语两面,孙公虽在病后,毫无倦容,共历四十分钟而退,仅最后略现气急而已。

六月一日,机件装箱完毕,乘船赴港。

二日,上午零时半抵港,移乘日船伏见丸,船行三日均平稳。

五日,上午抵沪,此行已逾一月,大功告世,可喜也已。”

从这段文字中我们不难看出孙中山先生一生努力“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的殷殷之情,同时也反映出沈卓吾为完成这次录音所付出的艰辛。

参考资料

“大志已随流水去,舍身都为救人来”——为孙中山先生留声第一人沈卓吾.中国档案资讯网.2024-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