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辣吴萸
臭辣吴萸(拉丁学名:Evodia fargesii Dode),是芸香科、吴茱萸属植物,产安徽、浙江省、湖北、湖南省、江西省、福建省、广东省北部(乳源瑶族自治县)、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州省、四川省、云南省。
形态特征
高达17米的乔木,胸径达40厘米。树皮平滑,暗灰色,嫩枝紫褐色,散生小皮孔。叶有小叶5-9片,很少11片,小叶斜卵形至斜披针形,长8-16厘米,宽3-7厘米,生于叶轴基部的较小,小叶基部通常一侧圆,另一侧楔尖,两侧甚不对称,叶面无毛,叶背灰绿色,干后带苍灰色,沿中脉两侧有灰白色卷曲长毛,或在脉腋上有卷曲丛毛,油点不显或甚细小且稀少,叶缘波纹状或有细钝齿蟳,叶轴及小叶柄均无毛,侧脉每边8-14条;小叶柄长很少达1厘米。
花序顶生,花甚多;5基数;萼片卵形,长不及1毫米,边缘被短毛;花瓣长约3毫米,腹面被短柔毛;雄花的雄蕊长约5毫米,花丝中部以下被长柔毛,退化雌蕊顶部5深裂,裂瓣被毛;雌花的退化雄蕊甚短,通常难于察见,子房近圆球形,无毛,花柱长约0.5毫米。成熟心皮5-4、稀3个,紫红色,干后色较暗淡,每分果瓣有1种子;种子长约3毫米,宽约2.5毫米,褐黑色,有光泽。花期6-8月,果期8-10月。
生长环境
生长于海拔600-1500米山地山谷较湿润地方。
分布范围
产于安徽、浙江省、湖北、湖南省、江西省、福建省、广东省北部(乳源瑶族自治县)、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州省、四川省、云南省。在广东北部山区本种常与杜鹃及鼠刺属植物混生。
本种提示
产五岭以北的本种,其小叶背面基部中脉两侧的长柔毛较密且通常不脱或较迟脱落。产五岭附近,即湖南南部、广东北部、广西东北部一带的,其小叶背面通常仅在脉腋上有短小丛毛。
树高约12米的枝皮厚约5毫米,不开裂,外皮灰黑色,内皮淡黄色,木材的心边材区别明显,边材棕黄色,心材淡褐色,结构与楝叶吴萸近似,也是速生树种,材质中等,适作一般家具材。
本种与云南吴萸和叶吴茱萸十分近缘,其鉴别特征主要在于毛被,本种的枝叶无毛;云南吴萸的叶轴、小叶柄及叶背脉均被长毛;臭辣吴萸仅叶背中脉两侧或脉腋被毛。但自台湾至西藏自治区东南部三者有较明显的分布界限,故可认为它们是一群地理代替种。
本种的鲜叶和树皮都有特殊臭气味,湖北民间有用其果作吴茱萸代品,也有认为本种的果与吴茱萸具相同药效。有记载说其树皮作黄色染料,可能是黄檗属植物的误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