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茱萸
吴茱萸(学名:吴茱萸属 ruticarpum (A. Juss.) T. G. Hartley),别名野茶辣、野吴萸、茱萸、石虎等,为芸香科(Rutaceae)吴茱萸属(Tetradium)小乔木。吴茱萸原产于阿萨姆邦、中国、喜马拉雅山脉东部、缅甸、尼泊尔、越南等地,引种栽培于日本、韩国;在中国主要分布于江西省、湖北、贵州省、陕西省、浙江省、四川省、福建省、安徽、湖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等省区。其适应性强,生长快,性喜湿润温暖气候,不耐干燥、寒冷;适宜栽培于阳光充足、排水良好、土壤肥沃疏松、土层深厚的腐殖质壤土和砂质壤土中。
吴茱萸为常绿灌木或小乔木,高3~10米。树皮青灰褐色,幼枝被锈色绒毛。奇数羽状复叶对生;小叶纸质或厚纸质,全缘,披针形或卵状椭圆形。花单性,雌雄异株,聚伞复总状花序,顶生;萼片5枚,广卵形,被短柔毛;花瓣5枚,长圆形;雄花的雄蕊5枚,比花瓣稍长,雌花的花瓣较雄花瓣大;子房上位,长圆形,心皮5枚。蒴果扁球形,果密集成簇,鲜红或紫红色。种子蓝黑色,有光泽。
吴茱萸味辛、苦,性热,具小毒;其根叶均可入药。叶具有止痛、散寒,敛疮的功效,主治心腹冷痛,头痛等。根无毒,具有温中行气,杀虫的功效,主治腹泻,腹冷痛,疝气,寒湿腰痛等疾病。由于产区的吴茱萸树逐年老化,产量下降,陈货库存补给量少,加上吴茱萸生长周期较长,果实采摘比较费工,社会劳动力成本较高等因素均导致吴茱萸价格不断上涨。种植吴茱萸可以采收药材,增加农民收入。
名称与别名考证
吴茱萸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在历代本草中,吴茱萸别名有很多,曾有艾子、、殺子、等不同的名称。因其产地不同,也有诸多土名,如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等各省称其名为吴萸;湖北称为臭辣子树、麯药子、除油子;陕西省称伏辣子;四川省称臭泡子、气辣子等。
形态特征
吴茱萸为常绿灌木或小乔木,高3~10米。
枝
树皮青灰褐色,幼枝紫褐色,有细小圆形的皮孔,被锈色绒毛。
叶
奇数羽状复叶对生,连叶柄长20~40厘米,叶柄长4~8厘米;小叶5~9片,干后暗红褐色,常略显皱折,纸质或厚纸质,全缘,披针形或卵状椭圆形,位于叶轴下部的通常卵形,长6~16厘米,宽2~6厘米,先端骤狭成短尖,基部宽楔形,位于叶轴较上部的两侧,略不对称,嫩叶叶面略被疏毛,沿中脉被甚短细毛,叶背灰绿色,沿中脉被疏柔毛或无毛,侧脉每边6~12条,干后在叶面微凸起,散生油点;小叶柄长1~3毫米,顶部小叶的叶柄长达2厘米。
花
花单性,雌雄异株,聚伞复总状花序,顶生,雄花序长5~7厘米,宽6~10厘米,雌花序长4~6厘米,花较密集;花轴基部有狭小对生苞片2枚;萼片5枚,广卵形,被短柔毛,长不及1毫米;花瓣5枚,长圆形,长4~6毫米,腹面常被短柔毛;雄花的雄蕊5枚,比花瓣稍长,插生在极小的花盘上,退化子房先端4~5裂,花丝中部以下被长柔毛,雌花的花瓣较雄花瓣大,退化雌蕊圆锥状,顶部4浅裂;退化雄蕊鳞片状,子房上位,长圆形,心皮5枚,花后增宽成扁圆形,有粗大的腺点,花柱粗短,柱头先端4~5浅裂。
果实与种子
蒴果扁球形,成熟时裂开成5个果瓣,果序通常长8厘米以下,果密集成簇,鲜红或紫红色,内果皮比外果皮稍厚,干后近于木质,棕色,每分果瓣有1种子;种子长4~5毫米,宽3.5~4.5毫米,蓝黑色,有光泽。
物种分布
世界分布
吴茱萸原产于阿萨姆邦、中国、喜马拉雅山脉东部、缅甸、尼泊尔、越南等地,引种栽培于日本、韩国。
中国分布
吴茱萸在中国主要分布于江西省、湖北、贵州省、陕西省、浙江省、四川省、福建省、安徽、湖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等省区。
生长习性
吴茱萸主要生长在温带生物群落中,主要分布在北纬27°~30°的地区。多生于低海拔向阳的林缘旷地或疏林下。其适应性强,生长快,性喜湿润温暖气候,不耐干燥、寒冷。适宜栽培于排水良好、土壤疏松肥沃、土层深厚且阳光充足的腐殖质壤土和砂质壤土中,不宜栽培于低洼积水地。其花期6~8月,果期9~10月。
繁殖方式
自然繁殖
吴茱萸属于异花授粉的植物,可利用蜜蜂属传粉,野生吴茱萸雌雄株分布广泛,雌株的结实率高,果实鲜艳,种子饱满,色泽光亮,其有性繁殖率较高。
种子繁殖
将吴茱萸的种子浸入温水中,边浸种边搅拌,一段时间后。将水倒出后用湿纱布包裹,放入适宜温度的恒温箱中催芽,等到种子露白之后便可以播种。
分株繁殖
选择树龄4年以上,没有病虫害、生长良好、品质好、产量高的母树,12月下旬,在母株旁一定距离处将侧根的表土创开,露出较粗的侧根,每隔一段距离割一伤口,覆土并施粪肥。待到春天伤口处长出幼苗并长大后,便可与母株进行分离,截苗连根移栽。
扦插繁殖
枝插法
冬末春初植株萌芽前,剪取一定长度的1~2年生吴茱萸枝条为插穗,两端剪成斜面并插于苗床,使其露出地面一定距离,之后覆草,浇水,遮萌。扦插后生根,第二年苗长到一定高度时便可移裁。
根插法
选4~6年树龄的吴茱萸,在2月前后,按一定长度截取较粗的侧根作插穗,再按一定的株行距开穴斜插,覆土,浇水,育苗第二年就可移栽。
组织培养
选择无病虫害、生长健壮的吴茱萸雌株,用塑料袋装入剪取的枝条,并带回室内保存。以花蕾和嫩叶为材料,经过处理后,置于培养基中诱导发芽生根,待组培幼苗根长至一定高度时可移栽于苗床,之后进行常规田间管理。
栽培技术
选地与整地
吴茱萸的种植地应选择湿润温和,排水良好、土质肥沃疏松、土层深厚且阳光充足的地块;可在霜冻来临之前将土深翻。
定植
坡地可沿着等高线进行整地挖穴并定植,而平缓的地形则可直接进行穴状整地并栽植;定植移栽的时间为冬末春初,选阴、雨天或晴天下午进行移栽定植。按一定的株行距挖穴施入腐熟的堆肥或厩肥后开始移栽,栽后覆土压实并浇水。
田间管理
吴茱萸每年都需中耕除草。追肥结合中耕除草进行,在早春萌芽前可追施人粪尿;孕蕾前和开花后可以分别增施磷、肥,可促进种子饱满成熟、防止落果。整枝修剪可在落叶后进行,除去老弱的枝条、下垂的枝条、重叠的枝条、带有病虫害的枝条以及枯萎的枝条。冬季需培土保暖以防吴茱萸苗受冻。
病虫害防治
吴茱萸常见病害有煤烟病、锈病等。煤烟病的防治可喷波尔多液;锈病的防治可喷粉锈宁或波美石灰硫黄合剂溶液。吴茱萸常见虫害有蚜虫、褐天牛等。褐天牛在受害植株的孔洞内喷施氰戊菊酯和氟虫腈进行防治或者进行人工捕捉,可采用杀螟松等药剂治疗蚜虫。
功用价值
经济价值
由于产区的吴茱萸树逐年老化,产量下降,陈货库存补给量少,加上吴茱萸生长周期较长,果实采摘比较费工,社会劳动力成本较高等因素均导致吴茱萸价格不断上涨。种植吴茱萸可以采收药材,增加农民收入。
药用价值
吴茱萸具小毒,其味苦、辛,性热;归肝、脾、胃经。
其根叶均可入药。其叶具有止痛、散寒,敛疮的功效,主治心腹冷痛,疮疡肿毒,霍乱转筋,头痛。其根无毒,具有杀虫、温中行气的功效,主治风寒头痛,脘腹冷痛,经闭腹痛,痢疾,疝气,腹泻,蛲虫病,寒湿腰痛。
相关研究
吴茱萸的主要有效成分为吴茱萸次碱、吴茱萸碱等。吴茱萸次碱对心脏有保护作用,有抑制胃肠运动、降压和扩血管的作用,可治疗应激性溃疡和溃疡性结肠炎,还能动脉血栓形成和抑制血小板聚集;吴茱萸碱则具有降血压、抗肿瘤、减肥等多种药理学活性。
物种对比
形态特征相似易混淆的近缘植物对比:
参考资料
吴茱萸.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3-03-13
吴茱萸.植物智.2023-03-13
山茱萸Cornusofficinalis.植物智.2023-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