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韩培森

韩培森

韩培森(1860-1900),字承如,号子峤,又号紫樵,余姚市北城人,于咸丰十年(1860)九月二十五日出生于余姚县北城西北隅韩宅,不到十五岁,录取为余姚县学附生,光绪二年(1876),十六岁的韩培森乡试中举。

正文

韩培森其先祖世居余姚南城仓前,高祖韩志义,字如山,太学生。曾祖父韩惠,字济亭,为世名医。祖父韩聘堂,字玉章,号席珍,敕授登仕郎,候选从九品衔。父韩昌圻,原名植,号叔犹,恩贡生,官直隶州州判改授教谕。母叶氏,光禄寺署正叶溶长女。

韩培森于咸丰十年(1860)九月二十五日出生于余姚市北城西北隅韩宅,他自小颖异,八岁时即受知于舅父邑生叶颂清,稍长又受业于举人朱坦然(号坪)、朱衍绪(号子健)门下,不到十五岁,博学多识的韩培森即录取为余姚县学附生,光绪二年(1876),十六岁的韩培森乡试中举,成为了闻名乡里的少年举人。光绪八年,朝廷整顿八旗官学,由地方推荐儒学人才进京应试,二十三岁的韩培森得荐赴礼部试,考取了正红旗觉罗官学教习之职。

光绪十二年,韩培森参加丙戌科会试,中式为第一百九十三名贡士,复试一等第五十七名,再应殿试,钦点为二甲第四十四名进士,朝考一等第十一名,选授庶吉士。姚江韩氏在明代时先有韩恭考中天顺丁丑科进士;韩明考中成化乙未科进士;嘉靖十四年,韩应龙又大魁天下,状元及第,二百余年间,姚江韩氏诗书传家,缨累世。但到了清康熙之后,韩氏渐趋式微,家族中鲜有人物突起,韩培森考中进士后,姚江韩氏门楣重光。

韩培森从小得到良师的裁培,其文笔流畅,诗文俱佳,应礼部试时所作诗文《赋得报雨早霞生》,就获得了考官“清词丽句,嗣响唐音”的好评,其所作《言忠信,行笃敬》一文更是得到了“扬之高华,按之沈实,先民矩,时墨体裁,两无遗憾”的佳评,时任会试正总裁官的吏部尚书锡珍对他的文章批语为“义精词湛,经策深”;副总裁官工部左侍郎孙毓汶、左都御史祁世长分别批语:“博大昌明,经策华瞻”、“骨峻采高,经策渊茂”,这些批语在当时的八股文考试中算得上是极高的赞誉。

光绪十五年五月,韩培森被授为翰林院编修,其后事迹史书记载不多,据冯恕撰韩培森像传记载:“博学能文,与陈蓉曙(即陈遹声)、吴子修(即吴庆坻)、荣华青(即荣庆)辈相友善,诗酒往返无虚日,分校会试,授江西道御史,巡视南城。”由此可知,韩培森的官路并不复杂,从正七品的翰林院编修到从五品的道监察御史,其间还充过会试同考官一类的衔职,十余年间,韩培森算是官运平平,但接下来历史记载却让这位看似普通的文吏从此名垂青史,八国联军年四十有二。”“文死谏,武死战”是中国传统的一句儒家格言,身为监察御史的韩培森没有死在朝堂的谏事上,也没有苟且偷生,担负家族门楣复兴大业的他,在外敌入侵之际,没入侵北京后,“城破,两宫蒙尘西幸,未能扈从,遂绝粒以殉,有顾及私事,更没有表现出半丝的退缩,他选择的是以死殉国,其铮铮铁骨令人高仰。

据杨典《庚子大事记》记载:“京师既陷,体仁阁大学士管理吏部事务徐桐,前礼部左侍郎景善国子监祭酒熙元王懿荣,工科给事中恩顺,掌江西省监察御史韩培森,江西道监察御史宗室德藩,湖广道监察御史宋承庠……等死之。”事平,朝廷旌表忠烈,赠韩培森太仆寺卿,子锦中荫世职,对韩培森殉节壮事,《清史稿》入传。

据《近百年余姚书画人所知录》记载:“韩培森善书法,宗“二王”,小楷端丽秀雅,刚柔映发,行书奔放流畅,俊逸有致。”因其艺术生涯比较短暂,故遗世作品不多,现可找到的作品线索大概有十余件,这些作品大多文风优雅,书法精湛,如有“送丙峰仁兄大人雅正”条屏;“可彬仁兄世大人指政”对联;“与兰永日,以竹娱年”联文;光绪戊子年与山阴县任伯年合作之成扇(面为任伯年画紫藤双燕图,背为韩培森题书法);与华辉、周爰诹、于曼庆、张望、荣庆、王景禧、景方昶等七人合作之书法扇面等。

碑刻作品有:与俞樾吴昌硕王继香以正、草、隶、篆体书写之绍兴梅岭石碑。除此之外,韩培森还为余姚褚氏宗祠书写过楹联,其所撰文述有《沈伊水先生述略》、《寿黄蔚亭先生七十》、为胡杰人《芝麓墓志》书丹等等。

从现存的这些作品来看,他在书法上造诣深厚,而且在艺术上吕振羽任伯年、俞、吴昌硕、王继香等书画名家都有交往。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