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丛红景天
小红景天是指景天科红景天属植物,在世界上有90余种,多分布在北半球的高寒地带,大多数都生长在海拔3500-5000米左右的高山流石或灌木丛林下。中国有73种,其中西藏自治区占有32种,2个变种,但至今仍未有很好的开发利用。
基本介绍
中文名:小丛红景天
俗名:雾灵八宝、凤尾七
科属名:景天科红景天属
食虫类:Rhodioladumulosa
生境:生于海拔1600-2000米高山山坡及高山梁的石隙中。
产地:北京见于门头沟区百花山。分布于东北、华北、内蒙古自治区、西北、西南、华中地区。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常成亚灌木状。株高15-25厘米,无毛。主干木质,基部被残枝。枝簇生。叶互生,密集线形,先端尖或稍钝,全缘无柄,绿色。
花:花序顶生,聚伞状,4-7两性花。萼片5,线状披针形,先端急尖。花瓣5,淡红或白色,批针状长圆形。雄蕊10,较花瓣短。花期6-8月。
果:果,直立或上部稍展开。种子长圆形,具狭翅。果期6-8月。
丛红景天为多年生肉质草本。植株比较矮小症,地下根状茎却比较粗壮,而且岔根较多。生长有小丛红景天的地面上一般都有往年残留的老枝,茎杆或直立或弯曲,没有分枝,线形小叶互生,自茎根至茎顶叶片环绕,顶尖生有花,或白或红,4—7朵一簇。每年6、7月份开花,8月开始结果。
小丛红景天在神农架林区林区分布区域很小,仅在大神农架、小神农架海拔2900米左右的山顶岩石缝中零星分布,而且产量也非常有限。
种类及分布
全世界共有90多种红景天属植物,其中中国有73种。红景天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吉林省(以长白山居多)、黑龙江省、辽宁省、西藏自治区、青海省、云南省、贵州省、四川省、湖北、新疆、甘肃省,俄罗斯远东地区,欧洲,北美等高寒地带。
化学成分
通过理化测试发现红景天含有具有生物活性的微量元素:钙、镁、铁、铅、锌、银、钴、镉、、钛、镭等21种。同时含有人体所需要的18种氨基酸,其中8种是人体不能合成而又是必需的氨基酸,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目前发现的主要有效成份有红景天甙、甙元酪醇、迷迭香酸。
药效学研究
方法
常压减压病,循环障碍性缺氧实验;抗寒冷、抗疲劳实验;对正常小鼠网状内皮细胞吞噬功能的影响;对正常小鼠血清溶血素抗体水平的影响。结果
红景天胶囊高、中剂量能明显延长小鼠常压耐缺氧的时间(P<0.01),并能增加小鼠减压耐缺氧的能力,提高小鼠存活率(P<0.05,P<0.01);能明显增加小鼠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缺氧(结扎颈总动脉)的耐受力(P<0.05,P<0.01);能明显延长小鼠游泳的时间(P<0.05)。红景天胶囊能提高正常小鼠及免疫低下模型小鼠单核网状内皮细胞的吞噬功能(P<0.05,P<0.01);亦能显著提高正常小鼠及免疫低下模型小鼠血清溶血素抗体水平(P<0.05,P<0.01)。结论
红景天胶囊具有抗缺氧、抗疲劳、抗寒冷、增强免疫等作用。
食用方法
1、一般用法:(切片)开水浸泡,每日2-3次,每次5克;
2、酒剂:白酒500毫升,红景天20克,浸泡2周后服用,常饮。
3、药膳(炖猪肉)均可。
产品应用
红景天是一种药用植物,是藏族常用的药材,主要产于西藏自治区、青海省、甘肃省等高原地带东北、云南省、贵州省也有分
布。红景天中含有效成分为红景天甙及芳香油、黄酮、固醇,有机酸、微量元素等,在民间常作为强壮剂使用,用来治疗老年人心衰、疲乏无力、阳、糖尿病、慢性肝炎等。经实验研究证明、红景天有中枢兴奋作用,能加强记忆力和注意力,使加快收缩频率的心脏恢复正常,苏联保健部曾将红景天作为人参型兴奋剂,用于抗衰老,提高工作效率,增强体力和耐力,治疗神经官能症、糖尿病,贫血等,并推荐应用于航天医学和运动医学。药学研究人员对红景天的研究证实有强心、镇静、升血压、抗劳等作用,现在的制剂为红景天流浸膏,每毫升含红天甙20毫克、用于抗疲劳,增加体力及耐力,病后体虚等,每次服5~10滴,饭前服,温开水送下,每日2~3次,20天为一个疗程。
中国对于红景天的使用已有很久的历史,远在清代,在红景天产区就有人将它用作滋补强壮药,来消除疲劳,抵御寒冷。以后历代皇帝曾专门派探险队去寻找红景天及向各地索取红景天为贡品。据记载,康熙帝在平息策妄阿拉布但分裂祖国叛乱中,长途征战在中国干旱的西北,由于人参“造热”,不宜使用,便用红景天来消除军旅疲备。乾隆,蒙古土尔扈特部从前苏联伏尔加河回归祖国时给爱新觉罗·弘历的贡品中就有红景天。东北地区部分地区,民间常用其作为补品和治疗疾病,用它煎水或泡酒来消除重体力劳动带来的疲劳及抵抗高寒山区的冬季寒冷。
藏族人民利用红景天的历史更早,在《晶珠本草》、《藏药图鉴》中均有记载。西藏自治区民间更常用红景天来治疗咳血、咯血、肺炎咳嗽和妇女白带等症。
相关词条
相关链接
1.http://product.当当网com/product.aspx?product_id=20025221
2.http://www.newbooks.com.cn/book/241438HTML
3.http://www.tushu成姓com/book/18458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