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绿茎还阳参

绿茎还阳参

绿茎还阳参(学名:还阳参属 lignea),又名落新妇草木樨大花细辛万丈深,属于菊科还阳参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其根木质,粗或细,总苞钟状至圆柱状,长7-9毫米,冠毛白色,长4-5毫米。主要生长于海拔1580-2700米的向阳山坡。分布于中国的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等地,包括木里藏族自治县普格县、永安、兴仁市兴义市、安尤、嵩明县、永宁、大理白族自治州普洱市丽江市昆明市阜宁县等地。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形态特征

绿茎还阳参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高度可达15-40厘米。其根木质,粗或细,弯曲或扭曲,可能分枝也可能不分枝。茎直立,颜色为黑绿色或灰绿色,基部或下部木质,自下部或基部伞房花序状分枝或帚状分枝,所有茎枝均无毛或仅在小花序梗接头状花序处被蛛丝状毛覆盖。基生及下部茎叶不明显,呈三角形,苞片状,顶端急尖。中部茎叶丝形,最长可达3厘米,边缘全缘。最上部叶片钻线形,苞片状;所有茎叶均无毛。头状花序多数或少数在茎枝顶端形成伞房状花序。总苞钟状至圆柱状,长7-9毫米,外部可能无毛或具有稀疏蛛丝状毛或少量头状具柄的短腺毛。总苞片共四层,外层及最外层较短,长约3毫米,宽度不到1毫米,顶端急尖。内层及最内层较长,长约7-9毫米,宽度约1毫米,形状为披针形或长椭圆状披针形,顶端急尖,边缘膜质,内部无毛。舌状小花黄色,花冠管部外面无毛。瘦果纺锤形,稍弯曲,纺锤状,褐色,长5毫米,向顶端逐渐变细成为稍细的喙状物,喙状物长1毫米,肋12条,近等粗,肋上有微刺毛。冠毛白色,长4-5毫米,微粗糙。花果期通常在4月至8月之间。

栖息环境

绿茎还阳参主要栖息于海拔1580-2700米的向阳山坡。

分布范围

绿茎还阳参在中国大陆的分布广泛,主要包括四川省木里藏族自治县普格县贵州省的永安县、兴仁市兴义市安龙县云南省嵩明县、永宁县、大理白族自治州普洱市丽江市昆明市阜宁县等地。

医药用途

中医

绿茎还阳参的根部在中医中有多种用途。据《哀牢》记载,可用于治疗肺痈痰阻、肝肾阴虚伤食不化、气滞饱满、产妇乳闭、小儿疳积、疮痒肿毒、瘙痒症等症状。《楚彝本草》则提到,其根可以缓解胃痛支气管炎慢性咽炎百日咳、跌打损伤等问题。此外,《滇药录》、《滇省志》、《德民志》也记录了其对支气管炎、肺炎、痈疸、小儿疳积、产后缺乳结膜炎等多种疾病的疗效。

少数民族医学

在少数民族医学中,绿茎还阳参也有广泛应用。景颇族将其称为醒母让且,认为其根能有效治疗支气管炎、肺炎、痈疸、小儿疳积、乳汁不足、结膜炎等疾病。傣族称其为独根药,主要用于治疗旋耳疮德昂族称之为刀格当,常用来处理小儿疳积、乳汁不足、肝炎、跌打损伤等情况。景颇族和阿昌族分别使用Sikmolang zhe和落新妇来指代这种植物及其功效,其作用与德昂族相似。

药理成分

绿茎还阳参的根部被称为万丈深,在中医药材中被认为具有苦、微甘的味道,性平。其主要功能包括健脾消积、清热解毒、促进乳汁分泌。适用于小儿疳积、产后缺乳、咳嗽痰喘、风热咳喘、肝炎、带下病、肠风下血、筋骨痛、跌打损伤、疮疖痈肿等病症。

参考资料

绿茎还阳参Crepis lignea (Vaniot) Babcock.绿茎还阳参Crepis lignea (Vaniot) Babcock.2024-09-10

绿茎还阳参 Crepis lignea (Vaniot) Babc..绿茎还阳参 Crepis lignea (Vaniot) Babc..2024-09-10

还阳参.中医世家.2024-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