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宾音乐
菲律宾音乐受到多种文化的影响,其中包括马来族的传统文化以及16世纪以来西班牙殖民时期的天主教音乐。这种多样性的音乐遗产在菲律宾的山岳地带得到了较好的保护。
历史背景
菲律宾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公元前5世纪,当时马来人开始陆续迁移到这片土地上。到了8世纪,他们与印度尼西亚的印度王朝有着紧密的联系。中国的明朝时期,即13世纪,已经有关于菲律宾的记录,当时被称为吕宋(Luzon)。1521年,葡萄牙探险家斐迪南·麦哲伦带领西班牙远征军登上了吕宋岛,并将该地区命名为菲律宾,以此纪念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随后,西班牙人在1571年建立了马尼拉。由于宗教信仰的不同,信奉伊斯兰教的马来族摩罗(Moro)难以接受西班牙的统治,因此他们不得不向南方迁移,最终定居在民答那峨(Mindanao)和苏禄群岛等地。尽管西班牙对菲律宾进行了长达400年的统治,但他们从未能完全控制南方地区。直到1996年,菲律宾政府才在南方成立了民答那峨回教自治区(棉兰老伊斯兰教自治区),以解决长期存在的宗教和文化分歧问题。
地理与社会
菲律宾拥有三大主要岛屿,分别是北部的吕宋岛、中部的两大岛屿以及南部的民答那峨。这个国家由7,000多个岛屿组成,总面积约为30万平方公里。菲律宾的人口构成复杂,主要以马来族为基础,但也包含着众多其他的民族群体。官方语言为他加禄语,此外还有超过80种其他语言被广泛使用。截至1996年人口普查时,菲律宾总人口为7,500万人。北方居民大多信奉天主教,而南方则是穆斯林占多数。这种宗教上的差异导致了文化和习俗上的显著区别。
文化影响
西班牙的统治不仅带来了天主教信仰,同时也深刻影响了菲律宾的文化,尤其是其音乐。西方的古典音乐、宗教圣歌、乐理、音阶、合声和发声方法等都融入了菲律宾的音乐文化之中。西方乐器如吉他与菲律宾的传统乐器并存,共同构成了独特的音乐景观。
音乐种类
菲律宾的音乐种类丰富,既有罗马化的音乐形式,也有传统的菲律宾音乐。后者得益于山脉的自然屏障而得以保存下来。其中,北部吕宋岛的马来族音乐特色鲜明,他们使用的铜锣主要用于单一声部的伴奏,而非像东南亚地区的铜锣那样作为旋律乐器。这些铜锣通过敲击能够发出各种节奏,既可以单独演奏也可以组合成复杂的节奏序列。演奏铜锣的方法多种多样,包括平放地面、手摩擦、脚夹铜锣以及手持铜锣等多种方式。此外,当地还有各种竹制乐器,如直笛、玉屏箫、筝琴(Zither)和口琴等。歌曲通常旋律简单易记,内容涵盖地方传说、庆祝丰收、婚礼庆典以及民间疗法等方面。舞蹈方面,虽然大部分服装带有明显的西班牙色彩,但在细节处仍能看到混血文化的痕迹。
参考资料
世界音乐荐览|菲律宾音乐:概述.微信公众平台.2024-11-05
周雷:菲律宾的另一个“声音世界”.周雷:菲律宾的另一个“声音世界”.2024-11-05
西班牙殖民者对拉丁美洲及菲律宾音乐文化的影响.问一问.2024-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