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天台庵

天台庵

天台庵(Tiantai An)是中国佛教创立最早的宗派天台宗的庵院,位于山西省平顺县实会乡王曲村,现仅存正殿以及院中。唐代龟座首造像碑一座,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天台宗殿堂、中国现存最早的木结构建筑之一。

天台庵东傍山谷、西临漳河,占地面积970平方米,建筑面积90余平方米。始建于唐天佑四年(907年),即为唐代晚期建筑。其正殿坐北朝南,平面为正方形,通面宽7.05米,总进深6.95米。天台庵仅存的正殿是唐制厅堂式建筑,基座由片石砌筑,面阔三间,进深四,单檐歇山顶,瓦条叠脊。殿身正面、侧面的明间开间较大,次间仅有明间的一半,这在中国现存早期建筑的平面布局中是极少见的。四周设有木檐柱12根,圆形直柱造,柱头施有卷杀,卷杀较宋代更为和缓。千手柱间横向连接仅用阑额,无普枋,阑额至角柱不出头。既无令,也无耍头,是最为简洁和原始的“斗口跳”做法。整个殿宇构架简洁纯朴,相交严实,既无重叠构件,也无虚设之弊;造型手法与五台南禅寺大殿类似,为中国唐代小型佛殿中的杰作。 此外,据考证,正殿内原有十二圆觉塑像,百姓称为“十二美女”。十二位圆觉菩萨,是佛门教义形象化、概念化设计的产物,以此向世人和信众展示成佛之道。

1988年1月13日,天台庵被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10月26日被世界历史遗址保护基金会列入观察名单。2018年4月23日,天台庵修缮保护工程荣获“2018全国优秀古迹遗址保护项目”。

名字起源

天台庵是佛教创立最早的宗派“天台宗”的庵院。隋唐时期,佛教在修行方法上出现了南义北禅的局面,即南方重义理,重智慧;北方重止,重禅定。为结束这种分裂的局面。智顺应潮流,提出“义观并重”,“定慧双修”的“止观”学说,认为这两种方法如同车之双轮,鸟之双翼,不可偏废。他创立了第一个有中国特色的统一的佛教宗派,因他久居天台山,故以天台为名。

寺内景观

佛殿建在1米高的石台基上,广深各3间,面阔7.15米,进深7.12米,平面看去,近似一正方形。大殿单檐歇山顶,举折平缓,出檐深广,其翼角下四根粗大的擎檐柱均为后世所加。屋顶施灰筒瓦及硕大的琉璃鸱吻。此殿的琉璃脊饰当为金朝所改,但仍保留古风。佛殿檐下四周设台明,正面明间台明下安装踏跺,殿身四周为圆形木柱,柱间施阑额,不用普拍枋。殿身各柱柱头卷杀平缓优美,柱上施斗口跳斗拱,均用足材拱,跳头上施替木承托撩檐槫。壁内施两道单材柱头方,方间用小斗承托。柱头方表面柱头部位刻出泥道重拱,各面柱头铺作之慢拱拱身甚长,形制古朴。正立面明间正中施补间铺作一朵,亦为斗口跳,但用单材。山面及北立面明间无斗口跳,仅于上层柱头方上隐刻一斗三升斗拱。转角铺作45°斜向出跳用足材拱,正方向上的出跳均用单材。殿身结构为典型的四架椽屋,通檐用二柱。

主要结构

现存的几根直抵于四椽下之柱均为后世所补加。明间前后檐平槫下施间。平梁上施驼峰和蜀柱承托横拱,拱上施替木承托脊槫。山面斗拱柱头铺作里转出一跳华拱承托箚牵。角部用45°递角梁。殿内梁架及斗拱上保留有简单的清式彩绘,山花壁内尚有部分清代壁画残迹。天台庵大殿规模不大,但结构简练,相交严实,没有繁杂装饰之感,这体现了唐代建筑的特点。天台庵大殿虽然具有很多后期修缮的痕迹,但其依然是我国现存唐代木结构古建筑的珍贵实例,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建筑特点

天台庵东傍山谷、西临漳河,坐北向南,占地970平方 米,建筑面积90多平方米。院东矗立一唐碑,字迹风化不清。

佛殿建在1米高的石台基上,广深各3间,面阔7.15米,进深7.12米,屋坡举折平缓,四翼如飞,单檐简板布瓦,琉璃脊兽歇山顶。佛殿檐下四周设台明,正面明间台明下安装踏垛,殿身四周为圆形木柱,柱间施阑额,柱础为常见的覆盆式,柱头形卷舌较缓,柱上安有斗拱,承托屋檐,正侧两面明间较大,次间仅为明间的一半。殿内没有一根柱子,结构简练,相交严实,没有繁杂装饰之感,而且使殿内的空间更显得空阔,充分体现了唐代建筑的特点。

佛学圣地

一听到天台庵的名字,大家就会把它同佛教联系在一起,确实如此,它是中国佛教创立最早的宗派“天台宗”的庵院。

我们知道,隋唐二代是中国佛教的鼎盛期,这时期出现的佛教诸宗派,大多另辟蹊径,以自家的理解对印度佛教进行重新编排,“说己心中所行之法门”,当时,传人中国的佛教在修行方法上曾出现南义北禅的局面,即南方重义理,重智慧,北方重止,重禅定

政治上的统一为结束佛教南义北禅的分裂局面创造了条件,智顺应潮流,提出了“止观并重”“定慧双修”的“止观”学说,认为“止”、“观”二法是转迷开悟,成菩萨作佛的两种最基本的修行方法,这两种方法就如同车之两轮,鸟之双翼,不可偏废。在此基础上,智颛创立了第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统一的佛教宗派,因他久居浙江天台山,故以“天台”为宗名,随之各地纷纷建起了天台宗的寺庙、庵院。

主要意义

以往的佛教学说,在谈及佛性时,都认为佛性是至纯至净,尽善尽美的,法华宗则一反佛教的传统说法,主张佛性不但本具善,而且本具恶,它把一切众生包括诸佛菩萨分成十界,即佛、菩萨、缘觉、声闻、天、人、阿修罗、鬼、畜生、地狱。

前四界称“四圣”,后六界称“六凡”,而每一界又都具有其它界的特性。天台宗这种不依经教的精神,使得有人责备它改变了印度佛教的本来面目。其实,这也可以说是天台宗学说富有创造性,富有中国特色的一个重要表现。

文物遗存

天台庵原是一座佛教寺院,从其名字看,寺院为佛教法华宗所创,为中国现存最早的天台宗殿堂。天台庵正殿内原也有泥塑。天台庵正殿中塑像为“十二美女”。据考证,“十二美女”应是佛殿中十二圆觉塑像的百姓口语称谓。按照佛门说法,佛是“彻底觉悟者”,即达到了自觉、觉他和觉行圆满的最高境界;而菩萨则是“自觉觉他者”,即自己觉悟还要使众生觉悟。圆觉,有“圆满的觉悟”之含义,所谓“修行得道,功德圆满”。其实就是指要断绝一切烦恼安念,对世间一切事理大彻大悟,方能往身清净佛土,即身成佛。这十二位有望成佛的圆觉菩萨,其实不过是佛教教义概念化的产物,是一种象征,是佛门教义形象化而设计的,即向世人和信众展示成佛之道。现存宋代长子县法兴寺和南宋重庆大足石刻圆觉洞十二圆觉像最为精绝,塑像皆为美丽动人的女性形象,面相俊秀,神态自然,颇富生活气息。因此参考,天台庵正殿中的原十二圆觉塑像被百姓口头相传为“十二美女”也就不足为奇了。

天台庵附属文物只有龟趺座螭首造像碑一通,通高2.5米,宽0.8米,厚0.25米,依其形制判断应为唐朝镌刻,碑阳横竖方格依稀可见,字迹漫漶不清。

保护措施

1973年,原山西省古建筑保护研究所所长、国家级古建专家柴泽俊等在平顺县考察璧画时发现并确认天台庵为唐代建筑,随即平顺县革命委员会制作简易保护标志予以保护。1986年,天台庵被公布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1月13日,天台庵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4月,中国国家文物局已投资250多万元人民币对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中国现存完好的四座唐朝木结构建筑之一平顺天台庵进行修缮。

旅游信息

天台庵位于山西省长治市平顺县北耽车乡王曲村中一坛形孤山上。天台庵所在的王曲村,是一个拥有362户,1569口人3961亩耕地,国土面积17620亩的较大村庄。它倚山滨水,山上山下梯田层层,花椒、柿子、核桃遍野,浊漳河村前流过。真是鹅鸭鸳鸯河边戏,稻田平整如盘棋,百鸟柯聚;五谷丰登,五果齐全,景色宜人,号称“平顺小江南”。

参考资料

平顺天台庵.山西省人民政府.2023-11-02

天台庵.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4-07

天台庵.丝绸之路世界遗产.2024-04-07

“国宝”平顺,惊艳了世界.今日头条.2024-04-07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博物院” 长治.今日头条.2024-04-07

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中国政府网.2023-11-02

山西天台庵修缮保护工程入选2018全国优秀古迹遗址保护项目.阳泉市人民政府.2023-11-02

平顺天台庵—长治市—山西寺院.佛教导航.2024-07-27

赖永海:佛教的中国化与中国化佛教.爱思想.2024-07-27

赖永海:性具与性起 ——天台、华严二宗佛性思想比较研究.爱思想.2024-07-27

长治:一部中国古建筑编年体史书.黄河新闻网长治频道.2024-07-27

5.19“长治人游长治”|文物古建游!GO!→.百家号.2024-07-27

赞!山西这项古迹遗址修缮工程项目荣登全国榜首!.澎湃新闻.2024-07-27

国家文物局投250万元修缮古建天台庵.凤凰旅游.2024-07-27